卷二十 礼十五(凶礼 )
◎谥法下壮武:芮国公李瑾,景城伯马荣。
壮勇:渠国公吴成,国公吴克忠,邵阳伯马聚,任邱伯梁成,宣城伯卫颖。壮毅:临江侯赵馘,庐江侯何德。壮靖:绵谷伯高文。
壮每:昌宁伯赵胜。壮愍:赠都督佥事冯恩,都督同知岳懋。壮节:崇安侯谭渊。
庄懿:户部尚书谭大初,兵部尚书张蓥,刑部尚书闵圭、周,工部尚书胡拱辰。
庄简:恩国公张赫,成国公朱仪,吏部尚书闻渊、陆光祖、乔宇,户部尚书秦民悦、邹文盛,都御史熊绣,礼部尚书李浩,兵部尚书王学夔、张悦,工部尚书王复、李浩。
庄靖:魏国公徐亻甫,保昌伯蒋廷圭,阁臣陈文,刑部尚书魏时亮,工部尚书赵璜,都御史宋景、陈瓒,工部侍郎刘东星。庄节:右都督张可大。
庄敏:黟国公陈豫,吏部尚书崔恭,户部尚书杨鼎、许诰,刑部尚书林聪,兵部侍郎陶谐。
庄毅:南宁侯毛胜,吏部尚书孙玮,兵部尚书王,刑部尚书王纪。庄肃:昌国公张峦,吏部尚书胡松,副都御史娄志德。庄介:工部尚书刘一儒,山西巡抚姜洪。
庄僖:新宁伯谭,东宁伯焦栋,刑部尚书韩邦问,都御史张永明,刑部侍朗舒化。庄裕:户部尚书徐问。
庄襄:皖国公仇成,黔国公沐昆,兵部尚书刘天和,都御史俞谏。庄敬:户部尚书宋。庄和:英国公张仑。庄武:魏国公徐宏基、襄城侯李瑾,丰润伯曹义。
庄愍:都御史寇深。贞敏:吏部尚书梁梦龙。贞襄:兵部尚书徐琦、聂豹。贞愍:驸马都尉巩永固。(福王谥。 )
贞肃:刑部尚书林俊,云南巡抚杨继宗。
襄毅:海国公吴祯,东宁侯焦礼,蒙阴伯李英,永宁伯谭广,吏部尚书许进、杨博,户部尚书秦,兵部尚书程信、项忠、王邦瑞、翁万达、彭泽、李化龙、王崇古,都御史韩雍。
襄简:失部尚书王轼,许国公王志。襄介:刑部侍郎段民。襄靖:滕国公顾时,蠡国公梁缶,兵部尚书吴应聘。
襄敏:泾国公陈亨,临漳伯郭庖,威宁伯王越,吏部尚书李秉,户部尚书黄镐、周奎,兵部尚书王以旗、潘鉴、谭纶、李遂,刑部书董方,都御史李宾、邓廷瓒,兵部侍郎张珩,戎政尚书郑洛,刑部侍郎杨泰,工部侍郎王永和、刘丙,副都御史邓、唐泽。
襄惠:吏部尚书屠氵庸,刑部尚书洪锺,工部尚书吴文华,户部侍郎邹守愚,兵部侍郎张岳。襄烈:江国公吴良。襄宪:戎政尚书张佳允。
襄武:东瓯王汤和,英山侯于显,邢台伯冯式。襄裕:赠刑部尚书王宗沐。襄恪:镇远侯顾溥。襄荣:修武伯沈清。
襄懋:兵部尚书胡宗宪、毛伯温。
襄愍:融国公柳升,洛南伯冯桢,工部尚书才宽,刑部侍郎丁钅,兵部侍郎曾铣。勇襄:汝国公周武,裕国公张︷。定襄:杞国人陈德。
定肃:户部侍萧彦。介肃:兵部尚书吴岳,山西巡抚魏允贞。介愍:兵部侍郎马从聘。清宪:尚宝少卿孟秋。
清简:吏部尚书孙需、孙钅,刑部尚书樊莹。
清惠:刑部尚书耿九畴,工部尚书刘麟、吴廷举、丁宾,副都御史张玮。(福王谥。 )清襄:兵部尚书陈道亨。清敏:吏部尚书卫承芳。
清愍:副都御史孙继鲁。
节愍:兵部尚书刘伦敦亻隽、陈洽,江西副使周宪,佥事潘宗颜,都督同知李启光,都指挥丁碧,进士阵章明,(福王谥。 )大仆丞申侍允。(福王谥。 )
康懿:吏部尚书陈俊,工部尚书徐贯、林廷昂。
康简:兵部尚书李钺,工部尚书杨守随、崔文奎,刑部侍郎胡韶。康靖:惠安伯张伟,宣城伯卫钅享,礼部尚书邹干。
康僖:崇信伯费┉,驸马都尉蔡震,户部尚书王承裕,刑部尚书陆瑜、屠勋、周伦,大仆寺卿邵锐。
康惠:定国公徐文璧,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李承勋,刑部尚书杨志宁,工部尚书宋礼,都御史周季凤。康介:兵部尚书郭宗皋。康穆:阜国公王镇。
康和:兵部尚书李充嗣。康顺:南和伯方寿祥,广宁伯刘泰。康毅:兵部尚书王宪。康敏:刑部尚书白昂、赵鉴。
僖敏:灵壁侯汤绍宗,都御史陈镒,户部侍郎王锺,副都御史周季麟。僖靖:兵部尚书廖纪。僖武:宁远伯任礼。僖顺:西河伯吴守义,溧阳伯纪广,忠勇侯蒋信。
僖愍:遵化伯吴克勤,修武伯沈荣。安节:吏部尚书袁洪愈。安简:礼部尚书王宗彝。惠敏:副都御史庞尚鹏。
惠安:刑部尚书彭韶。惠襄:西平侯沐春。孝勇:东海侯陈文。景成:乐昌侯邱广。
荣壮:宜良伯冉保,顺义伯罗秉忠。
荣靖:宁国公周能,端安侯王源,镇远侯顾仕隆,庆阳伯夏儒,安平侯方锐,刑部尚书翁溥,都督陈政。荣毅:招远伯马亮,兵部侍郎墨麟。荣简:礼部尚书盛端明,驸马都尉邬景和。
荣康:黔国公沐斌,成国公朱凤。
荣襄:郯国公孙继宗,茌平伯吴中,沐阳伯金濂,阁臣袁宗皋,刑部尚书聂贤,左都督韩僖。荣恭:京山侯崔元。荣愍:钜鹿侯井源。
荣和:英国公张仑,昌化伯邵喜,吏部尚书汪钅宏。
荣僖:成国公朱辅,定国公徐光祚,会昌侯孙杲,镇远侯顾寰,安昌伯钱承宗,玉田伯蒋辅,安昌伯钱果,长宁伯周,新建伯李玉,泰和伯陈万言,户部尚书孙交,礼部尚书顾可学。(后削。 )
荣怀:遂安伯陈埙。荣愿:刑部尚书朱浚。肃敏:兵部尚书余子俊、王廷相、董汉儒,工部尚书辛自修。
简肃:吏部尚书邱舜,户部尚书方钝,兵部尚书潘璜,刑部尚书方良永,工部尚书黄珂,都御史张敷华、屠侨、周延。简襄:刑部尚书陈寿。
靖襄:临武伯萧绥,惠安伯张伟。崇武:合浦侯陈清。宣武:陕国公郭兴。桓襄:永国公薛显。
桓义:临沂侯王真。刚毅:茂国公李彬。刚勇:新泰伯张钦。威武:应城伯孙岩。
威毅:黔国公吴复,漳国公王聪,彰武伯杨信。威襄:营国公郭英,优羌伯毛锐。威靖:怀柔伯施聚。威勇:宁晋伯刘聚。
端肃:吏部尚书马文升,刑部尚书赵锦,户部尚书梁材、葛守礼,都御史顾佐。端恪:吏部侍郎何维柏。
端简:兵部尚书刘采,刑部尚书郑晓、林云同、毛恺、赵参鲁,副都御史朱裳。端毅:吏部尚书王恕,赠刑部尚书刘玉。端敏:兵部尚书胡世宁,刑部尚书秦金。
端襄:刑部尚书王之诰。端愍:赠兵部尚书商大节。端惠:户部尚书雍泰。端洁:吏部侍郎杨时乔。
裕愍:副使顾大章。恪愍:四川副使吴景。烈愍:兴文知且张振德。
悼僖:襄城伯李珍。○杂录
洪武二年,常遇春卒。追赠其曾祖谥“庄简”,祖谥“安穆”,父谥“靖懿”。谥及三代,自唐、宋以来,未之有。盖上念遇春功高,因循元制,故有此举耳。(《世法录》。 )
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诸功臣如:廖永安及俞通海、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桑世杰等,皆已前没,未有谥号,乃下礼部定议。议曰:“臣谨按《谥法》,以‘赴敌逢难’谥臣永安‘武愍’,‘杀身克戎’谥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谥臣张德胜‘忠毅’,‘胜敌致强’谥臣大海‘武庄’,‘关土斥境,武而不遂’,谥臣再成‘武壮’,‘折冲御武,壮而有力’,谥臣德胜‘武桓’。世杰业封永义侯,与汉世祖封寇恂、景丹相类,当即以为谥”。诏曰:“可。”(《廖永安传》。 )
二十五年,诏:凡亲王及功臣赐谥,令礼部行翰林院,拟奏请旨。(《世法录》。 )
大祖时,文臣未尝得谥。至建文,追谥待制王,文臣有谥自始。其谥小臣,亦自始。永乐时,谥胡广“文穆”洪熙初,始合故臣之劳于国及侍青宫三品而上,易名者十馀人,而后文臣之谥广。(《山别集》。 )
洪熙元年,命礼部尚书吕震谕翰林,定故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等十八人谥。内通政使贺银谥不美,上曰:“此数人皆在先明,尽心事国;有德行重事厚表裹一致者,有涉历艰难始终一心者;必加旌亵,庶几礼贤厚终之道。但朕意未赏及银。银劳可赠官,行不应美谥。若加恶谥,又不若无谥,人不得议焉。”银遂不谥。
成化四年四月,礼部主事陆渊之言:“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迩者大学士陈文卒,谥曰‘庄靖’。‘庄靖’美谥也,陈文何以当此?迹其生平,贪岁彰闻,纵子为恶。生逃重罚,死又窃美名,殊失古人劝惩之典。乞敕议更恶谥,以为将来戒。”御史谢文祥亦言:“圣人制为谥法,所以善善恶恶,以公天下后世。近陈文卒,议者妄拟谥曰‘庄靖’夫睿通克服曰‘庄’,慎以处位曰‘靖’,以此加之文,岂惟不称其情,后人或慕而效之,敢于肆行无忌,则天下国家尚奚赖哉?乞敕有司会议,别选恶谥相称者加之。使天下后世晓然知陛下之大公,虽辅臣不少贷;则善者劝而恶者惧矣。”上以陈文既有过,当时不言,没后始言。姑宥之。(《世法录》。 )
弘治四年,户部尚书刘昭子绮奏乞赠谥。礼部覆奏。有旨:“刘昭前被劾,削太保致仕,何可复兴赠谥?此后有乞恩赠谥者,礼部斟酌可否,不许一概滥请。”(王圻《通考》。 )
十五年,定制:凡亲王薨,行抚按;郡王病故,行本府亲王及承奉长史;核勘以奏,乃议谥。文武大臣请谥:礼部请旨,行吏部、兵部考实绩;礼部定三等:行业俱优者为上,颇可者为中,行实无取者为下:送翰林院拟谥。有应谥而未得者,抚按科道官以闻。(《礼志》。 )
嘉靖七年闰十月,给事中刘世扬奏:“工部李钅遂谥‘恭敏’,士论不兴。”上曰:“钅遂谥既未协公议,并赠官俱革去。今后务慎重国典,不许滥兴。”
十五年,吏部侍郎霍韬疏劾尚书夏言为大学士费宏请谥“文宪”,犯宪宗庙号,当改正。言曰:“我朝彭时、宋濂皆于正德间谥‘文宪’,不避庙号。且黄福、刘大夏俱谥‘忠宣’,是犯宣宗;许进谥‘恭毅’,是犯武宗;杨守陈、章懋、储谥‘文懋’,是犯懿祖;必若韬言,皆当改正矣。”因上疏乞归,上慰留之。(已上《世法录》。 )
二十二年,周怡奏:“大臣赠官、赠谥,朝廷劝徵之大典。其历任虽久,曾经论劾者,不许奏请。已故兵部尚书张瓒,在任无一善状,屡被疏劾。上负国恩,下遣边患。明刑幸逃于生前,显褫宜行于没后。乃典礼加隆,赠谥兼备。已故南京兵部侍郎吕楠;未究厥施,宜隆恩典。乃奉明旨:‘吕楠龙谥,’于劝徵之道有乖。严嵩竟无一言,焉用此相臣为哉?”疏入,不纳。(《春明梦余录》。 )
二十三年,礼部尚书太医院许绅卒,其妻援洪熙中本院使蒋用文例,请谥。礼部难之。诏谥“恭僖”。
二十五年,都御史林俊上言:“刑部尚书彭韶谥‘惠安’。彭韶文学经济,正色立朝,无愧古人。其视吴讷谥‘文恪’,魏骥谥‘文靖’,叶盛谥‘文庄’,庶几近之。不知定议时,何取‘惠安’之议?舍大录细,不足服中外之心。”不报。
二十七年二月,给事中赵钺言:“故礼部尚书费采谥‘文通’,故总兵却永谥‘隐怀’,行履无闻,数经论列,不宜赐谥。”上曰:“谥法原有美恶,以示劝惩。今后定拟,务合公论。”(已上《世法录》。 )
石缶谥“文隐”,其门人张璁在揆地,以议大礼不合,故以“违情不拂”谥之。隆庆间改“文介”。张治亦谥“文隐”,隆庆间改“文毅”。殷士儋谥“文通”,后其家请于朝,改“文庄”。(《野获编》。 )
道士邵元节卒。礼官拟谥“荣靖”,不称旨;再拟“文康”。帝兼用之,曰:“文康荣靖。”方士陶仲文卒,特谥“荣康惠肃”。隆庆间,皆追削。(《方伎传》。 )
王世贞曰:“方士之有谥,自世宗始。谥而四字,淫矣。方士得之,则益淫也。”
隆庆二年,副使王世贞奏:“文皇帝北伐时,同安侯霍亲等,骂贼力战以死,宜优加赠谥。徵士吴与弼、检讨陈献章、副使李梦阳、何景明,此数臣皆宜加谥,以彰潜德。”不纳。
给事中辛自论夺尚书顾可学、徐可成及侍郎朱隆禧、郭文英赠谥。以可成由黄冠,文英由工匠,可学、隆禧俱以方药进也。(已上《春明梦余录》。 )
万历元年,题准:大臣应得谥者,礼部仍广加咨询,稽核名实。间有应谥而未经题请,及曾题请而未蒙赐谥者,不论远近,许各该抚按及科道官从公举奏,礼部酌议,题覆补给。若不系公举,子孙自陈乞补谥者,不准。
十二年,题准:凡遇文武大臣应得谥号者,果系公论允服,毫无瑕疵,具请上裁。如行业平常,官品虽崇,不得概与。
二十六年十月,礼部覆按臣乔璧星本议谥。上曰:“卿等虚心详议,应谥者准与补谥。若已谥者,果与众议不协,方许改正追夺。毋得苛求,以伤朝廷锡予之仁。”(已上王圻《通考》。 )
三十一年,礼部侍郎郭正域请严谥典。议夺者四人:许论、黄光升、吕本、范谦;应夺而改者一人:陈赞;补者七人:伍文定、吴悌、鲁穆、杨继宗、邹智、杨源、陈有年。阁臣沈一贯、朱赓力庇吕本,不从其议。未几御史张邦俊请以吕楠从祀孔庙,而论应补谥者雍泰、魏学曾等十四人。部议久之,共汇题先后七十四人,留中不发。天启元年,始降旨俞允,又增绩请者十人,而邦俊原请九人不与,正域所请伍文定等亦至是始定,凡八十四人。(《礼志》。 )
仪制郎中于孔兼疏论吴时来晚节不终,不当谥“忠恪”。因请谥杨爵、陈瓒、孟秋。乃夺时来谥,而谥爵“忠介”。(《于孔兼传》。 )
天启三年,礼部尚书林尧俞言:“谥典五年一举。自万历四十五年至今,蒙恤而未谥者,九卿台省会议,与臣部酌议。”帝可之。然是时迟速无定。六年,礼科给事中彭汝楠言:“耳目近,则睹记真。宜勿逾五年之限。”又谓:’三品以上为当予谥。而建文诸臣之忠义,陶安等之参帷幄,叶琛等之殉行间,皆宜补谥。”事下礼部。以建文诸臣未易轻拟,不果行。(《礼志》。 )温体仁之卒也,特谥“文忠”。而文震孟、罗喻义、姚希孟、吕维祺皆不获谥。福王时,礼部尚书顾锡畴言:“体仁得君行政,最专且久;其负先帝罪大且深。乞将‘文忠’之谥或削或改,而补震孟诸臣。庶天下有所劝惩。”报可。遂补谥诸人,削体仁谥。(《顾锡畴传》。 )
福王时,从工科给事中李清言,追谥开国功臣李善长等十四人,正德谏臣蒋钦等十四人,天启惨死诸臣左光斗等九人。而建文之弟允通、允坚、允熙,子文奎,亦皆因清疏追补。(《礼志》。 )
沈德符曰:“改谥凡八人:王谥‘文节’,后改‘忠文’;李时勉谥‘文毅’,后亦改‘忠文’;张玉谥‘忠显’,改‘忠武’;孙忠谥‘康靖’,改‘恭宪’;朱永谥‘武襄’,以同父号,改‘武毅’;曹鼐谥‘文襄’,改‘文忠’;石缶谥‘文隐’,改‘文介’;张治亦谥‘文隐’,改‘文毅’。”
王圻曰:“国初恩典,有非翰林而谥‘文’者,若:刘文成基、马文简京、姚文敏夔、唐文襄龙、叶文庄盛、魏文靖骥、储文懿、郑文安赐、仪文简智、杨文恪廉、邵文庄宝、李文通奎、何文肃乔新、何文简孟春、黄文毅孔昭、萧文昭维桢、吴文恪讷、王文成守仁,是也。有官翰林而谥不以‘文’者,如:王毅愍文、陈庄靖文、袁荣襄宗皋、刘忠愍球、杨庄敏鼎、盛荣简端明、朱恭靖希周,是也。成、宏以后,则翰林专谥‘文’,而他途不与。”(按邵宝、何孟春、王守仁、盛端明、朱希周、杨廉皆嘉靖间谥。“成、宏”应改“正、嘉”。 )张志淳曰:“高皇帝迹行定谥,至不容私诸子而谥以‘荒’以‘愍’。文皇帝表章性理,以《谥法》系诸治道,且历载宋儒之论。以今考之,古之用谥,美恶并也。今专美而无恶,岂人皆善,而恶谥无所于加?抑亦恶不复谥,而谥者专以掠美也?”
猜你喜欢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班固 列传第五十七 夷蛮·沈约 列传第三十三 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魏收 列传第五十一·刘昫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赵尔巽 卷十中·常璩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第八卷 水利·缪荃孙 通志卷五十一·郑樵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一·佚名 安成恭王萧皓传·萧子显 上党王高涣传·李延寿 崔文荣传·张廷玉 卷七十五·雍正 卷一百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