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羣书句解卷十七

宋 熊 节 撰

熊刚大 注

通书

诚上第一【诚即实理此篇论天以此实理赋予於人而为性命之本原】

诚者圣人之本【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所赋人所受之正理圣之所以圣以其会得此理故为圣人之本】大哉乾元【然是实理有天道之自然元者乾之德运行不息若是其大】万物资始【万物所取以为始资取也】诚之源也【是即实理之根源】乾道变化【乾之道变化不穷】各正性命【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各出於正】诚斯立焉【实理於是乎有立】纯粹至善者也【纯而不杂粹而无疵浑然至善】故曰【故云】一隂一阳之谓道【隂阳气也然气非理不行所以使隂阳之运转盖有理以为之主所谓道也】继之者善【继则气之方出善则理之方行乃诚之源】成之者性【成则物之己成性则理之己具乃诚之立】元亨诚之通【故元亨利贞无非诚也元者生物之始亨者生物之通为诚之通通即实理方出而赋於物善之继也即上文所谓万物资始是也】利贞诚之复【利者生物之遂贞者生物之成为诚之复复即实理各得而藏诸己性之成也即上文之所谓各正性命是也】大哉易也【故易者隂阳变易之名大哉此易】性命之源乎【其为天赋为命物受为性之根源者乎】

诚下第二【此篇论圣人全此实理而为五常百行之本源】

圣【圣人之所以圣】诚而已矣【不过全此实理即所谓太极者也】诚【是理之实】五常之本【乃仁义礼智信所谓五常之根本全此实则五常不亏矣】百行之源【孝悌忠顺之属所谓百行之根本全此实则百行修矣】静无而动有【方其静也诚未尝无以其未形故谓之无及其动也诚非至此而後有以其可见而谓之有】至正而明逹也【静而无则至正而已动而有则昭明通逹可见也】五常百行【故五常之道百行之至】非诚非也【苟无此诚皆无其实所谓不诚无物也】邪暗塞也【静而不正则邪妄动而不明不逹则暗昧幽塞】故诚则无事矣【惟诚则衆理自然无一不备无事思勉而从容中道矣】至易而行难【故实理自然则充之为至易人伪夺之则行惟见其难】果而确无难焉【人伪不能夺故无难】故曰【故云】一日克已复礼【克去己私复还天理天下之至难然其机可一日而决】天下归仁焉【而其効至於天下尽归吾仁果确之无难如此】

诚几德第三【此篇论诚为实理之自然几乃善恶之所由分德乃道之得於身者】

诚【实理自然】无为【何为之有即太极也】几【几者动之微】善恶【善恶之所由分盖勭於人心之微则天理固能发见而人欲亦萌乎中即隂阳之象】德爱曰仁【道之有得於身谓之德於爱则谓之仁】宜曰义【处事得其宜谓之义】理曰礼【万物各得其理谓之礼】通曰智【周乎万事而通逹则谓之智】守曰信【凡事固守而不易则谓之信即五行之性也】性焉安焉之谓圣【性成於天安行於己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则为圣人是诚无不立几无不明德无不备者也】复焉执焉之谓贤【复者反而至之执者得而持之则为贤人降圣人一等是思诚研几以成其德者也】发微不可见【发之微妙而不见其迹】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充之周徧而不穷其用此则圣人之神妙不可知者也】

圣第四【此篇论诚精而明诚应而妙几微而烛其幽此乃性焉安焉之谓圣者】

寂然不动者【性真而静凝然未发者】诚也【实理之本体也】感而遂通者【随感随应酬酢不穷者】神也【实理之妙用也】动而未形【动而未见】有无之问者【介乎有动无动之中】几也【人心之几微也】诚精故明【诚至於精一则自然明照如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是也】神应故妙【神至於能应则自然造妙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也】几微故幽【几至於微则自然入幽如理虽己萌事则未着是也】诚神几【情明应妙而洞其幽微】曰圣人【此则性焉安焉之谓圣】

愼动第五【此篇言君子动必以正则和在其中】

动而正曰道【动之所以正以其合衆所共由之道】用而和曰德【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於身而无所待於外也】匪仁【用不以仁】匪义【用不以义】匪礼【用不以礼】匪智【用不以智】匪信【用不以信】悉邪也【用其动也皆邪矣】邪动【以邪而动】辱也【必辱其身】甚焉【又其甚者】害也【必害於心曰辱曰害是皆无得於道则其用不和矣】故君子愼动【故君子之人动而致谨必以正焉则和在其中矣】

道第六【此篇言圣人之道只在仁义礼智守之固行之宜广之可配合天地之全礼】

圣人之道【圣人之所谓道】仁义中正而已矣【亦只仁义礼智而已中即礼正即智】守之贵【守之在我则仁义礼智为天之爵何贵如之】行之利【行之在我则仁义礼智皆顺适者也何往不利】廓之配天地【充而广之仁义礼智可与元亨利贞相配合】岂不易简【道体本然至易且简】岂为难知【人所固有岂不易知】不守【不能守此】不行【不能行此】不廓耳【则亦不能充而广之】

师第七【此篇言人气质之性有五刚柔善恶中师者所以正人之恶正人之不中】

或问曰【或人问云】曷为天下善【若何而使天下皆善】曰【答云】师【必须有师】曰【或人云】何谓也【是何所言】曰【答云】性也【谓性之云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曰刚曰柔曰善曰恶曰中有此五者而止此所谓性是人生以後气质之性也】不逹【或人犹未通彻】曰【答云】刚善为义【人之禀性得阳气之中则为刚之好者是为裁决之义】为直【为正直】为断【为处事有果断】为严毅【为威严为刚毅】为干固【为干而有所立为固而有所守】恶为猛【禀得阳气之过则为刚之不好者是为猛暴】为隘【为隘峻】为强梁【为强恶陆梁】柔善为慈【人之禀性得隂气之中则为柔之好者为慈祥】为顺【为利顺】为巽【为礼逊】恶为懦弱【禀得隂气之过则为柔之不好者为懦而不立弱而不振】为无断【为是非不能断决】为邪佞【为回邪柔佞恶者固为非正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惟中也者【惟所谓中者以得性之正而言】和也【迨其已发无过无不及是和也】中节也【和则事事皆中其节】天下之逹道也【天下通行之道是所谓允执其中者】故圣人立教【圣人立教以教人】俾人自易其恶【使人自改其恶改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惴弱之病】自至於中而止矣【自至於中至於中则或为严毅或为慈顺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故先觉【故先有知觉者】觉後觉【以开悟後未知觉之人】闇者求於明【天资暗昧者必当求夫开明之人】而师道立矣【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能如是则其道有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师道旣立则人皆知矫其气质之偏而善者自多】善人多【善人之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则朝廷一正而天下自治此所以为天下善也】

幸第八【此篇言人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

人之生【人有此生】不幸不闻过【不幸不闻己之过不闻过是人不告也】大不幸无耻【大不幸无愧耻心无耻己不仁也】必有耻则可教【必须有耻则能发愤而受教故可教】闻过则可贤【必须闻过则知改而为贤故可贤此虽二事然不可教则虽闻过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见无耻之不幸为尤大也】

思第九【此篇言思之一字乃圣功之本】

洪范曰【书洪范篇言】思曰睿【思谓之通】睿作圣【通则可为圣人】无思【不思而中乃诚者之事】本也【此其本也】思通【由思而通神也】用也【此其用也】几动於彼【人心之微方动於彼】诚动於此【人心之实理已动於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而得而无不通诚神几曰圣人此释诚也】不思则不能通微【不思则不能通乎微乌能睿】不睿则不能无不通【不能睿则不能无所不通乌能圣】是则无不通生於通微【是则圣无不通质由睿而能通乎微】通微生於思【睿而通微实由於思通】故思者圣功之本【故思之至可以作圣而无不通】而吉凶之机也【其次亦可以见几通微趋吉而不?於凶咎此释思通用也神也】易曰【易不云乎】君子见几而作【君子之人见其几微而求通睿之事也】又曰知几其神乎【知其几而至於神应而妙圣之事也此释几也】

志学第十【此篇言人之为学不可不立志士当志於为贤贤当志於为圣圣当志于希天】

圣希天【圣者全德之名所望为大道之自然】贤希圣【贤者秀出於民者降圣人一等所望为圣人之全德】士希贤【士则志於学者降贤人一等所望为贤人之秀出於民】伊尹顔渊【商臣伊川孔门顔子】天贤也【可谓世之大贤】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伊尹愧不能使其君为尧舜之君】一夫不得其所【一民或失其所】若挞於市【如挞诸市朝】顔渊不迁怒【顔子怒不移怒於甲者不移於乙】不贰过【过於前者不复於後】三月不违仁【虽三月之久此心犹不去仁伊尹圣之任顔子亚圣是皆贤希圣者】志伊尹之所志【为士而未到贤者地位且当希贤立志必当如伊尹欲其君为尧 舜恐一夫不被其泽之志】学顔子之所学【为学必当如顔子之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之学】过则圣【过此则可为圣】及则贤【及此则可为贤】不及【其或不及】则亦不失於令名【则亦不失其为善之名令善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发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广闻见工文词矜智谋慕空寂为事故曰学顔子之所学】

顺化第十一【此篇言天以阳生万物以隂成万物圣人顺人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与天地为一】

天以阳生万物【阳主发生阳一嘘而万物生故以生物言】以隂成万物【隂主收歛隂一翕而万物成故以成物言】生【生物者】仁也【是为仁即春气之发生】成【成物者】义也【是为义即秋气之凝结隂阳以气言仁义以道言】故圣人在上【圣人位九重之上】以仁育万物【法天治政以仁抚衆民使之各遂其生即阳之生物也】以义正万民【以义正衆民使之各安於理即隂之成物也即所谓定之以仁义者】天道行而万物顺【所行只此隂阳之道而万物皆顺其道】圣德修而万民化【圣人修此仁义之德而万民皆化其德】大顺大化【万物顺而至於大顺万民化而极於大化】不见其迹【无迹可暏】莫知其然之谓神【莫知其所以如此是谓神妙不可测天地圣人其道一也】故天下之衆【是以天下万民之衆】本在一人【其本只在乎君】道岂远乎哉【君之道亦不远只在此心】术岂多乎哉【心之术岂多乎哉只在此仁义而已】

治第十二【此篇言圣人之心顺乎理则不杂不杂则贤才辅而天下可治】

十室之邑【十家为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人人挈其耳而诲之犹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况天下如此其广】兆民之衆哉【兆民如此其衆乎】曰【言】纯其心而已矣【亦在人君之心纯而不杂耳】仁义礼智四者【所以纯此心者曰仁曰义曰礼曰智四者之德】动静言貌视听【若动若静若言若貌若视若听】无违之谓纯【无所违於此理方谓之纯】心纯则贤才辅【君心纯乎理则贤才以道合而来辅】贤才辅则天下治【衆贤以道合而来辅则天下自治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纯心要矣【心不纯则不能用贤所以为要】用贤急焉【贤不用则无以宣化所以为急】

礼乐第十三【此篇言敬则自然和乐故礼先乐後】

礼【礼之为言】理也【在於物物各得其理属乎隂也】乐【乐之为言】和也【在於物物致其和属乎阳也】隂阳理而後和【隂阳之类各得其伦理然後自然和】君君臣臣【君臣之道】父父子子【父子之彜】兄兄弟弟【兄弟之伦】夫夫妇妇【夫妇之经】万物各得其理然後和【万物各得其伦理而後和各得其伦理处此便是礼隂也至於和处便是乐阳也】故先礼而後乐【故礼乐二字礼居先乐居後程子曰敬则自然和乐敬便是礼先和乐便是乐後学者不知先持敬而务为和乐鲜不流於慢矣】

务实第十四【此篇言君子当使实胜名不可使名胜於实】

实胜【实胜於名】善也【旡非天理】名胜【名胜於实】耻也【大可愧耻】故君子进德修业【故君子之人进其德修其业】孳孳不息【续之不已】务实胜也【求以实理胜也】德业有未着【其或德行事业尚未昭着】则恐恐然畏人知【则恐惧为心惟患人知】远耻也【虑为名胜则当远去此耻辱远去声】小人则伪而已【小人则专作伪求为名胜者】故君子日休【故君子实修而无名胜之耻故善】小人日忧【小人名胜而无实修之善故忧】

爱敬第十五【此篇言君子见善则学欲兼有衆善见不善则劝不业一人於恶无所不用其爱敬】

有善【人或有善】不及【而我不能及则如之何】曰【荅曰】不及则学焉【不及则当学其善】问曰【又问云】有不善【人有不善则何以处之】曰【荅云】不善则告之不善【人有不善恐其不知此事之为不善则当告之以不善】且劝曰【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为善又且劝之云】庶几有改乎【庶几亦可改而为善乎】有善一【答云有善者一】不善二【不善者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是夫人善?之杂则学其一善者而劝其二不善者之当改】有语曰【有曰】言斯人有是之不善【此人有此之不善】非大恶也【必不是大恶】则曰【则言】孰无过【无心背理谓之过孰能无过】焉知其不能改【安知其不能改过焉音烟下同】改则为君子矣【能改则能为君子】不改为恶【不能改则是有心悖理谓之恶】恶者天恶【去声】之【为恶之人天亦怒之】彼岂无畏邪【彼人也岂无畏天之心耶】焉知其不能改【安知其终不能改北乃答闻人有过虽不得见而告劝之亦当答之以此冀其或闻而自改也】故君子悉有衆善【故君子善无不学兼有衆人之善恶无不劝不弃一人於恶】无弗爱且敬焉【则无所不用其爱敬之道】

动静第十六【此篇言动一於动静一於静则为物之不通必动复静静复动斯为圣人之神妙万物】

动而无静【一於动而不能静】静而无动【一於静而不能动】物也【是物囿於有形滞於一偏者也】动而无动【旣动而又无动】静而无静【旣静而又无静】神也【是神不囿於形无方无体者也】动而无动【动又无动】静而无静【静又无静】非不动不静也【无动非不动也盖动中有静也无静非不静也盖静中有动也】物则不通【故物滞於一偏故不能通】神妙万物【神妙於万物而无不适此结上文起下意】水隂根阳【水隂也而生於天一之数则本乎阳也】火阳根隂【火阳也而生於地二之数则本乎隂也所谓神妙万物者如此】五行隂阳【五行之殊实本乎隂阳二气】隂阳太极【隂阳二气实本於太极之理此以神妙万物之体而言】四时运行【五行之气顺布而四时运行】万物终始【万物所资以终复资以始此以神妙万物之用而言】混兮辟兮【混者体合而一辟者用散而殊】其无穷兮【一动一静如循环之无端此兼举体用而言】

乐上第十七【此篇论古者教化修明故乐声淡且和後世政刑苛紊故乐声妖淫愁怨】

古者圣王【古之圣王】制礼法【制为礼之法则】修教化【修明教化】三纲正【纲纲上大?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各得其正】九畴叙【畴类也洪范之九畴咸得其叙此即万物成得其理所谓礼先也】百姓太和【而後百姓翕然太和】万物咸若【万物莫不皆顺此即理而後自然和所谓乐後也】乃作乐【自是作乐之音】以宣八方之风【以宣东西南北四角八方之风气】以平天下之情【以节天下之情使之和而不乖】故乐声淡而不伤【乐声之平淡则不至於伤】和而不淫【和乐则不至於过】入其耳【入人之耳】感其心【感人之心】莫不淡且和焉【乐音淡则其心无不平淡乐声和则其心无不和乐】淡则欲心平【平淡则嗜欲之心自然平贴】和则躁心释【和乐则躁急之心自然滴释】优柔平中【躁心释则优柔不廹欲心平则其中和平】德之盛也【德至此亦可谓盛】天下化中【天下化之淡而不伤和而不淫而各得其中】治之至也【治至此可谓至矣】是谓道配天地【礼居先则属隂乐居後则属阳故其道可合天地】古之极也【古圣人作乐功化之极如此】後世礼法不修【後世礼之典法不修】政刑苛紊【政事刑罚苛虐紊乱】纵欲败度【纵其欲心败乱法度】下民困苦【在下衆民穷困愁苦是万物不得其理礼先之道旣缺】谓古乐不足听【故云古之乐不足闻】代变新声【一代变一新声不和亦甚】妖淫愁怨【由废礼败度故其声不和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不和而愁怨】导欲增悲【妖淫故导吾之欲愁怨故增吾之悲】不能自止【於此弗能禁止】故有贼君弃父【增悲遂至贼弑其君弃逐其父】轻生败伦【导欲遂至於轻视其生败坏人伦】不可禁者矣【故有不可禁止者矣於乐後何有哉】呜呼【嗟哉】乐者【乐之云者】古以平心【古人即乐音之平淡以此平其心】今以助欲【今人为妖淫之音反助其欲】古以宣化【古人即和乐之音以宣其教化】今以长【上声】怨【今人为愁怨之音适长其怨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和而已】不复古礼【敬则自然和乐不能复古人之礼使万物各得其理】不变今乐【则不能变今人之乐助欲长怨之音则亦不能各得其和】而欲至治者【而欲如古人作乐功化之盛】远矣【相去亦已远矣盖复古礼然後可以变今乐所以礼先而乐後】

乐中第十八【此篇论乐本於政政善则作乐以宣畅其和心故天地和而万物顺】

乐者【乐之云者】本乎政也【根本人君之政事】政善【政事休美】民安【百姓阜安】则天下之心和【则天下之人心翕然和乐】故圣人作乐【故圣人作为乐音】以宣畅其和心【以宣畅天下和乐之心】逹於天地【逹于上天下地之间】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俾天地之气交相感动散为太和】天地和则万物顺【天地之气旣和则万物咸若】故神祗格【故天神地祗莫不来至】鸟兽驯【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无不和顺】

乐下第十九【此篇论乐声之淡乐辞之善自可移风而易俗】

乐声淡则听公平【乐音之淡则不妖不淫人之听者心亦平顺】乐辞善则歌者慕【乐辞之善则发乎情性止乎礼义故令歌者有所啓发而效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可以化民风而移习俗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妖淫之音艶丽之言其感动夫人虽亦如此但丧其所守变其所习岂如声之淡辞之善听者歌者可以和平而感慕耳】

圣学第二十【此篇论学圣者在乎此心】

圣可学乎【或问圣之道可习而至乎】曰【荅云】可【可习而至】有要乎【亦有要术乎】曰【荅云】有【有要术】请闻焉【或人又言请闻其要】曰【答云】一为要【敬为要盖敬者主一无适之义】一者无欲也【主一则无物欲昏杂其中】无欲则静虚动直【无物欲昏杂则此心之静虚具象理此心之动直而不屈】静虚则明【静而虚则本体清明】明则通【本体明则无不透彻】动直则公【动而直则大公至正】公则溥【大公至正则无不周徧】明通公溥庶矣乎【明而通公而溥於道不其庶乎】

 

性理羣书句解卷十七

猜你喜欢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晏婴
  第十一章·王夫之
  卷六·朱熹
  附录三·史洁珵
  卷九·郑方坤
  春秋集传详说卷十·家铉翁
  命禄篇第三·王充
  诗传诗说驳义卷四·毛奇龄
  卷四百四十一·佚名
  卷五·佚名
  真心直说序·知讷
  第三十九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五卷·灌顶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一·澄观
  法华玄论卷第五·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孙叔顺·隋树森

    孙叔顺,生平不详。其散曲〔南吕·一枝花〕套,自叙“不恋蜗角名”,“本待要快活逍遥,情愿待休官罢职”,可见他曾入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套数 【南吕】一枝

  • 花蕊诗钞·吴之振

    费氏口占答宋太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宫词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会真广殿绕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

  • 卷三十九·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三十九    元 方回 编消遣类 庄子曰令人之意也消有所不平焉而不能消则褊狭矣卫玠曰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有所不堪焉而不能遣则怨怒矣诗人多有所谓消愁遣兴之作必深达物理世故人情天道者乃

  • 卷下·孙涛

    张巡张巡守睢阳,明皇已幸蜀,逆贼禄山方炽,城孤势促,人食竭,以纸布切煮而食之,时以茶汁和食,而意自如。其谢金吾将军表曰:『想峨眉之碧峰,游豫西蜀;追绿耳于玄圃,保寿南山。逆贼禄山,戮屏黎献,膻臊阙廷。臣被围四十九日,凡三千二百余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五·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四年秋七月按是月辛丑朔癸卯浙西安抚大使刘光世乞依宣抚处置使司例合随宜措置事并从便宜诏除临阵出奇或事干机会许施行外余并禀朝旨光世此请日历不载今以绍兴元年十月戊寅兵部状修入诏诸州守臣自军兴

  • 两汉刊误补遗卷三·吴仁杰

    前元年一蓼侯孔藂侯状云以执盾前元年从砀师古曰前前元年谓初起之年即秦胡亥元年后皆类此仁杰曰汉纪二年沛公将砀郡兵西灌婴以中清从按婴侯状从起砀与孔藂同则前元年谓胡亥之二年非元年也是岁后九月楚懐王以沛公为砀郡

  • ○查嗣庭之狱·佚名

    雍正四年,江西正考官为礼部侍郎查嗣庭,试题曰“维民所止”。有讦者谓“维止”二字,是取“雍正”二字去其首也,狱遂起。今将当时上谕全录,于此事始未可见矣。雍正四年九月乙卯,谕内阁九卿翰詹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佚名

    嘉靖二十五年四月丁亥朔时享 太庙命成国公朱希忠代○戊子○广陵王俊槻薨赐祭葬如例○庚寅○总督陕西都御史柯相各言虏酋士囊遗孽狼台吉等凡五部纠众二万九月间侵犯定边卫我军邀击而去连营不角□羊臣等窃料黠虏变诈且

  • ●碑传选集(三)·钱仪吉

    ·朱宏祚光禄大夫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四级朱公宏祚行状张贞曾祖志高,妣刘氏;祖仲卿,妣刘氏、继刘氏;父美先,妣姚氏。本贯:山东东昌府高唐州。公讳宏祚,字征荫,一字厚庵;姓朱

  • 第五章 潜往东北 二 日本人意见分歧·溥仪

    还不等静园里商量出一致意见来,日本驻津总领事馆的后藤副领事,第二天便找上了门。他们对我去日本兵营的事全知道了。总领事馆表示,他们对我的心情和处境是完全理解的,但我最好是慎重从事,现在不要离开天津;他们负有保护的

  •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刘昫

    节愍太子李重俊,后宫生,中宗第三子。圣历元年(698),封义兴郡王。长安年中,授卫尉员外少卿。神龙初年(705),封卫王,拜洛州牧,赐实封千户,不久迁任左卫大将军兼任不亲自到职的扬州大都督。神龙二年(706)秋,立为皇太子。重俊性情

  • 三十一年·佚名

    (戊戌)三十一年大明萬曆二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亥,麻貴自慶州引軍還京。二月2月1日○朔丙辰,提督董一元、劉綎領大軍渡江,舟師提督陳璘領浙江水軍五百餘艘,來泊唐津,因下全羅道。三月3月1日○朔丙戌,以尹斗壽爲左議政。諫

  • 提要·戴溪

    【臣】等谨案石鼓论语答问三卷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着録是书旧本有宝庆元年许复道序称淳熙丙午丁未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与湘中诸生集所闻而为此书朱子尝一见之以为近道陈振孙书録解题所载与序相符其书诠释义

  • 第68章·老子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1),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2)。是谓不争之德(3),是谓用人之力(4),是谓配天,古之极也(5)。【题解】本章讲战略战术。对将帅所提出的这些要求———不逞强,不激怒,避免

  •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

    ──二十二年十月在汉口市商会讲──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这是题目的概括意义,此次由汉口律师公会、佛

  • 卷第四(观世音卷上)·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四(观世音卷上)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注是人意粗是经本此卷总有五十二印五十是主二印是客)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中耆阇崛山。与无量菩萨摩诃萨大众俱。前后围绕。尔时

  • 卷第二十六·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六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车众宝严饰。奉施诸佛及诸菩萨师长善友声闻

  • 古文辞类纂·姚鼐

    清姚鼐编古文总集。姚鼐字姬传,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兼方苞、刘大櫆之长,为桐城派“三祖”之一,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桐城派讲究“义法”,标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以阳刚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