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下

    无著菩萨造颂 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如来说彼为具相者。此非具相。由此说为具相。此有何意。颂曰。

  谓于真法身  无随好圆满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应知

  于法身无别  非如来无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体皆无

  言法身实不圆满随好色身。应知亦不具足众相。彼无身性故。是谓法身无具相义。亦非如来无斯二种。所谓色身圆满及以具相。由斯二种不离法身。是故如来有其相好。为此重言。色身圆满及以具相。由二皆无故。是故此二亦说为无。言此非圆满此亦非具相。亦说为有。以说色身圆满及具相言故。斯有何意。由其法身无此相好。是故名此为如来。色身圆满及以具相。由与彼身不相离故。法身之性即不如是。然法身非彼自性故。若言不应以色身圆满及具相身观如来者。如何如来有所说法耶。为答斯难。此即以其恶取而谤于我。由不能解我所说义故。颂曰。

  如来说亦无  说二是所执

  何意重言。说法说法者。颂云说二是所执。云何为二。一乃是文。二便是义。由何所以。文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耶。答曰。

  由不离法界  说亦无自性

  由不离法界外有说法自性可得。若言无有世尊是能说者。所说之法亦复不离法身。故成非有。如是甚深之法。如何当有敬信之人。为除此难。答曰。

  能说所说虽甚深  然亦非无敬信者

  经云。妙生彼非众生非非众生者。此有何意。颂曰。

  由非众生非非生  非圣圣性相应故

  诸有当能生敬信者。彼非众生。由余众生不与圣性相应。即与凡夫性相应故。非非众生者。由与圣性相应故。此中义者。由彼望其凡夫性故。不是众生。由望圣人性故。非非众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彼为非众生。此据愚小异生性。由此说为众生者。此据圣人性。若言如来曾无有法。是所觉知者。云何离其后后正知次第。而名无上正等觉耶。为答此难。非是有法可觉方名无上正觉。然由颂曰。

  少法无有故  无上觉应知

  由法界不增  清净平等性

  及方便无上

  于此乃至无有少法能过故名无上。又复法界无有增故。其法平等故。名无上上。上性无故。又复如来法身清净平等故。其法无不齐等。无有少增故名无上。又复其法是无我自相。此即高。高性无故名无上。又复于诸方便亦是无上。所有善法皆圆满故。名为无上。此余菩提于诸善法不圆满故。即此方便实为有上。此乃如来说为非法。由此说为善法者。此有何意。颂曰。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为善

  由有漏性彼不是持有漏之相。不能持故。由此说为善法。由无漏性决定能持是善性故。若要以善法获大菩提者。所有说法亦应不获菩提。是无记性故。为遮此难更言差别之福答所说法。纵令无记终有所得。颂曰。

  说法虽无记  非不得应知

  由非离此能得菩提故。知籍斯菩提方契。颂曰。

  由斯一法宝  胜彼宝无量

  故此宣说法宝。望前无数妙高无边之宝。显福差别。假为第百分亦不能及一者。乃至广说。将显何义。颂曰。

  于诸算势类  因亦有差殊

  寻思于世间  喻所不能及

  此言何义。谓以此福望前福聚。谓是算势类。因四种差别。于此世间遍寻思已。无有其喻能比况者。言由算差别者。始从假为第百分。乃至或为算分不显差殊。但言算者。此即应知总摄。其余所有算数。或为势分者。由其势力有差殊故。如强弱人事不相并。或为比数者。由品类别。言此福类元不比数前之福类。如贵贱人不相比数。因者明其因。果亦不相干涉故。言彼亦不可与此为因(邬波尼杀昙译为因字如芥子种将比松柏)于此世间竟无其喻可况于福。由斯前福望于此福。实为减少皆不足言。故云乃至譬喻亦不能及。若言彼法性相平等故。无不平者即无能度所度。云何如来说脱有情耶。为除此难故起后文。将显何义。颂曰。

  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众生

  于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凡名有情者。于彼蕴处由名共蕴。不在法界之外。即此法界其性平等。是故曾无有一众生可是如来之所度脱。此即如何当有我执者。此有何意。若言但唯脱其五蕴而已。此即是有所许众生。由如是故。颂曰。

  若起于法执  与我执过同

  定执脱有情  是无执妄执

  如云妙生言我执者如来说为非执。妄执如来说为非生者。是不能生圣法之义。若言不应以其具相观于如来。非彼自性故。由是法身自性故。然彼如来自性法身。可以具相而比知之。有作斯难。为除疑意生起后文。将显何义。颂曰。

  不应以色体  准如来法身

  勿彼转轮王  与如来齐等

  此则报相之福。亦名具相。由彼成此故。藉其福力得菩提故。有作是说。此则如来以其具相。现证无上正觉。为除此意。不应以具相如是等。将显何义。颂曰。

  即具相果报  圆满福不许

  能招于法身  由方便异性

  由真法身是智自性故。与彼福体性不同。此二伽他要显何义。颂曰。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彼人起邪勤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识难知  故彼不能了

  此二颂中。所说之义。颂曰。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此文意显不应以色声二种观于如来。由是异生不能见者。此何为也。彼人起邪勤。言彼异生妄起邪勤。不依正道求见于我。此云法性者即是真如。若言福不证菩提者。此即菩萨福业其果应断。为释此疑故有下文。言此福性虽复不能亲招觉处。颂曰。

  其福不失亡  果报不断绝

  得忍亦不断  以获无垢故

  更论于福因  为此陈其喻

  彼福无报故  正取非越取

  由此是彼智资粮性故。又复何为。更于其福而陈喻耶。故云得忍亦不断。以获无垢故。更论其福因。为此陈其喻。又有疑云。既得无生法忍智乃不生。菩萨诸福皆应断绝。为显福不断绝至极清净。获福既多果报亦胜。于不生法得无性者。有二种无性。由其二性体不生故。经云妙生应正取不应越取者。云何是正取不应越取。答彼福无报故。正取非越取。凡所有福招果报者。是可厌故。当知彼取即是越取。如越正路而行险道。而彼福不招报。是故彼是正取非为越取。问菩萨福津既不感报。所获之果如何可知。答曰。

  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运  成佛现诸方

  去来等是化  正觉常不动

  彼于法界处  非一异应知

  诸佛世尊现众变化。非彼如来若来若去等故。云彼事由任运成佛现诸方去来等是化正觉常不动。为显斯义生起下文。曾无有去亦不有来。由此故名为如来。此有何意。若如来有去来等异者。彼即不是。如其常性无有变易。微尘作墨喻者。是谁之喻显何事耶。答曰。

  彼于法界处  非一异应知

  言彼如来于法界处。非一非异性。意显斯事故彰其喻。颂曰。

  微尘将作墨  喻显于法界

  又世界为墨。喻显何义。颂曰。

  此论造墨事  为彰烦恼尽

  非聚非集性  显是非一性

  于彼总集性  明其非异性

  譬如造墨。所有尘埃众多极微性非一处。其聚集物非一事故。亦非异性。由总集故。此由无有别别断割之理。如是应知。诸佛世尊于法界中烦恼障尽。非一处性。亦非异性。此即兼述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聚性。及是聚性其喻亦同。如来说为非是聚性。是故说为极微聚者。此显何义。若其聚物是其一者。不应名此为极微聚。又复若是一界者。亦不应言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故云。此即是其有聚执也。此即如来说为非执。不为聚执故。由其妄执是故说为聚执。欲明异此余悉应无无上正智。复有何因。诸凡愚类于实无聚而执耶。为除斯难。而云其聚执者。但俗论说有如是等。此何所明。颂曰。

  不了但俗言  诸凡愚妄执

  妙生诸有说云。如来宣说我见等者。此明何义。颂曰。

  断我法二种  非证觉无故

  言我法二种体是无故。此两虽言得断。而亦不证菩提。是谁之断而能获耶。答由二见之断。彼二之见是所除故。颂曰。

  是故见无见  无境虚妄执

  由此故知我体是无。诸有我见如来说为非见。以无境故。意道所有我境元来是无。文云故名我见者。明虚妄分别有也。如是于无我理显见无见性已。亦是显其于法见无见性。是故文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等。然其法想亦是非相性故。犹如我见。复有何意。此之我法二见说为非见性耶。答曰。

  由此是细障  如是知故断

  是所显义。此之我法二见。是其见取。此谓细障。由于二事如是正知非见性故。方能除断。经云应如是知。应如是见。应如是解者。此文说颂曰。

  由得二种智  及定彼方除

  谓以覆俗胜义智。及以此二所依之定。方除彼障。又论差别之福何所显耶。答颂曰。

  陈福明化身  非无无尽福

  如来虽复任运广为化用。然彼化身宣说正法。即是无漏之福。便成无有尽期。云何正说等者。此意为显如来不自言我是化身。颂曰。

  诸佛说法时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实说

  此何所陈。欲明如来虽为众生宣扬法化。而不自说我是化身。由作如是不正说故。为此名彼以为正说。意道若异此者。于彼所化诸众生辈不生极敬。斯乃为利多众生事。复是无法可说故。若言如来为多化身无尽说法。如何彼复说有涅槃耶。为释此疑说伽他曰。

  如来涅槃证  非造亦不殊

  非诸如来所证圆寂是其造作。有为自性望其造作复不是异。虽现涅槃而是其化。示同生死利益有情。欲显如来无住涅槃。生死涅槃两皆不住故。复有何因。示同生死而不住于生死因缘事耶。答颂曰。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观故

  由以星等九事为同法喻。喻九种正智而观于境。何谓九观。应知即是九种所观之事。何谓所观。颂曰。

  见相及与识  居处身受用

  过去并现存  未至详观察

  此中应观见如星宿。谓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灭故。应观所缘境相。如翳目人睹发团等。是妄现故。应观其识犹若于灯。此能依见由爱腻力而得生故。应观居处犹如于幻。即器世间有多奇质。性不实故。应观其身譬如露渧。暂时住故。观所受用犹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应观过去所有集造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应观现在事同于电。疾灭性故。应观未至体若重云。阿赖耶识在种子位。体能摄藏诸种子故。

  作斯九种观察之时。有何利益。获何胜智。颂曰。

  由观察相故  受用及迁流

  于有为事中  获无垢自在

  此义云何。观有为法有其三种。一由观见境识故。即是观察集造有为之相。二由观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观其受用。于此由彼所受用也。三由观三世差别转故。即是观其迁流不住。由此观故便能于诸有为法中。获无障碍随意自在。为此纵居生死尘劳不染。其智设证圆寂灰烬。宁味其悲。颂曰。

  由斯诸佛希有法  陀罗尼句义深邃

  从尊决已义广开  获福令生速清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下

猜你喜欢
  世界未来大战之救济·太虚
  黔南会灯录目录·善一如纯
  卷第二十三·智旭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佚名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一·智旭
  佛说尊胜大明王经·佚名
  卷第三·普瑞
  中本起经卷下·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三·佚名
  第九章 阿婆耶之即位·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本)·窥基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三卷·灌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一十八·彭定求

        卷418_1 【梦上天(此后十首,并和刘猛)】元稹   梦上高高天,高高苍苍高不极。下视五岳块累累,   仰天依旧苍苍色。蹋云耸身身更上,攀天上天攀未得。   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日月之光不到此,   非

  • 周氏·唐圭璋

      氏,丁宥侧室,号得趣居士。   瑞鹤仙   和丁基仲   画楼帘卷翠。正柳约东风,摇荡东霁。缃桃雨才洗。似妆临宝镜。脂凝铅水,云遍髻子。坠钗梁、羞看燕垒。最堪怜,锦绣香中,早有片红飘砌。   闲记。琴弹古调,曲按清

  • 四时读书乐·翁森

    春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注:有的版本第一句为“山光照槛水绕廊” 译文: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

  •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欧阳修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调武骑尉。太宗素知名,表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帝劳曰:“朕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娅故人,苟无能,终

  • 王隱晉書卷十一·汤球

      王敦沈充。   王敦字處仲。文選讓中書令表注。   中宗時為大將軍。同上。   謀逆。同上。   肅祖以為丞相不受。同上。   王敦枉害刁協。及敦病。白日見協乘軺車從吏騶詣敦。而仰頭瞋目。

  • 大事记解题卷五·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周赧王十九年楚怀王薨于秦解题曰是后八十六年楚戍卒陈胜称大楚首难于蕲郡县豪杰皆应之遂以灭秦范増説项梁立怀王孙心也其言曰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终之降子婴灞上覆秦

  • 六十七 曹寅奏闻江宁减价开粜情由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衙门之米,已于本月初六日出示开粜,比照时价可值一两。臣因仰体皇上爱民至意,减价八钱,巳经平粜。穷苦百姓,一斗、数升,远近争买,无不欢欣踊跃,感颂天

  • ●卷三·钱谦益

    ○天完徐寿辉寿辉,一名贞一,姓徐氏,蕲州罗田县人。至正十一年八月起兵于蕲,十月僭称皇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在位十年,为陈友谅所弑。至正十一年辛卯(治平元年)八月,蕲州罗田县人徐贞一,名寿辉,与黄州麻城人邹普胜等以妖术阴谋聚众

  •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陈寿

    (王凌传、毋丘俭传、诸葛诞传、邓艾传、钟会传)王凌传,(附令狐愚传)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叔父王允,为汉朝司徒,主持刺杀董卓。董卓部将李莈、郭汜等为董卓报仇,在长安杀了王允的全家。王凌和哥哥王晨当时年龄尚小,翻城墙逃

  • 李稷传·脱脱

    李稷字长卿,邛州人。父亲李绚,龙图阁直学士。李稷因荫补历经管库,代理河北西路转运判官,修筑拓展深、赵、邢三州州城,工役没有失误延搁,但严厉苛刻残忍。察访使者言及此事,都水丞程日方也上诉他超越职权。诏令加以判析。御史

  • 张知白传·脱脱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河阳节度判官。咸平年间(998~1003)上疏奏对,言说当今最要紧的事情,真宗感到十分奇异,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箴》,出知剑州。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

  • 春秋説卷十一·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僖公下八年春王正月公防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欵盟于洮郑伯乞盟逃者匹夫之行乞者涂丐之节春秋疾郑之反覆故其辞皆特笔夫伯业一出于假惟其假也故随假而随归是防假王人以为重逃盟之郑乞盟不暇茍

  • 卷五百九十八·佚名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之六复次善勇猛。若诸菩萨能如是行则不缘色清净而行。亦不缘受想行识清净而行。何以故?善勇猛。是诸菩萨已能遍知色乃至识所缘本性清净故。若诸菩萨能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多。善勇猛。若诸菩萨

  • 金刚般若经旨赞卷上·昙旷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夫实际无言。必即言以辨实。真宗匪相。要假相以显真。言即实故。虽说而无说。相即真故。现形而无形。无说而说。何言说而不尽。无相之相。何形相而不周。故说非□□□□名具。□无法可说。是

  • 卷第九·佚名

    嘉兴大藏经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云外禅师语录卷第九侍者深极编颂古(并拈)三玄三要。第一玄婆婆丑拙不堪言生下孩儿千万亿了无一子见亲颜。第二玄毗卢顶上掣风颠金刚截断如泥碎朕兆依稀落有缘。第三玄万里长空月皎然

  • 大明律集解附例·高举

    明代人高举撰写。共30卷。汇编《大明律》、《问刑条例》等诸例,并对《大明律》进行了注释。清光绪三十四年法律馆刻本

  • 养性延命录·陶弘景

    古代养生术书。南朝陶弘景集注。约成书于南朝梁武帝中期六世纪初期。二卷。上卷讲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讲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论述养性延命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所载“华陀五禽戏”为现存关于五禽戏的

  • 拜月亭记·施惠

    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也称《蒋世隆拜月亭》、《幽闺记》。南戏剧本。四十出。传说元施惠撰。据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改编。故事发生在金末,蒙古军队进攻中都(今北京),金国兵部尚书王镇的女儿王瑞兰在逃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