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师子意佛品第十四

佛尔时告跋陀和。乃去久远世时。其劫阿僧祇。不可计不可数不可量不可极阿僧祇。乃尔时有佛。名私诃摩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其威神无有与等者,安隐於世间。於经中之尊。天上天下。号曰天中天。於是国土空闲之处。是阎浮利国土丰熟人民炽盛乐。是时阎浮利内。广纵十八万拘利那术逾旬。是时阎浮利内。凡有六百四十万国。尔时阎浮利有大国名跋登加。其国中有六十亿人。私诃摩提佛在是国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诃摩提佛所。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时私诃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为说是三昧其王闻是三昧助欢喜。即时珍宝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隐。时私诃摩提佛般泥洹後。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寿终已後。还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达。尔时阎浮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三昧。梵摩达太子。闻是三昧助欢喜心。踊跃乐喜闻是经。持珍宝直百亿。散是比丘上。复持好衣供养之。以发意求佛道。时与千人俱。於是比丘所剃头须作沙门。即於是比丘所从索学是三昧。与千比丘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前後一反得闻是三昧。是比丘辈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欢喜功德。卻後更见六万八千佛。辄於一一佛所闻是三昧。自守学复教他人学。其人持是助欢喜功德。其後得作佛。名坻罗惟是逮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时是千比丘。从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罗首罗郁沈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教不可计人民皆求佛道。佛告跋陀和。何人闻是三昧不助欢喜者,何人不学者,何人不为他人说者,何人不守者,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萨在四十里外。闻有持是三昧者,菩萨闻之便当行求往到其所。但得闻知有是三昧常当求之。何况乃得闻学者,若去百里者,若远四千里。闻有持是三昧者,当行学到其所。但得闻知。何况乃得闻学者,佛言:去人远者常当自行求。何况去人十里二十里。闻有持是三昧者,不行求学。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欲行至彼。闻求是三昧者,当承事其师十岁百岁。悉具足供养占视是菩萨不得自用。当随其师教。常当念师恩。佛言:我故相为说之。若菩萨闻有是三昧处去四千里者,欲往到其所。设不得闻是三昧者,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进行求故。终不复失佛道。会自致作佛见不。跋陀和。菩萨闻是三昧念欲求不离。其得利甚尊。佛尔时颂偈言:

我念过去有如来,人中尊号私诃末。尔时有王典主人,至於彼佛闻三昧。至意黠慧听此经,心悦无量奉持法。即以珍宝散其上,供师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叹言,我身於此当来世。奉行佛教不敢缺,亦当逮得是三昧。用是福愿寿终後,辄复来还生王家。尔时见尊大比丘,号曰珍宝智博达。

应时从闻是三昧,踊跃欢喜即受持。供以好物若千亿,珍宝妙衣用道故。即与千人除须发,来志乐求是三昧。同时具足八千岁,常随比丘不舍离。

一反得闻不复二,是三昧者譬如海。执持经卷讽诵说,其所生处闻三昧。用积累是功德故,当见诸佛大神通。其所具足八万岁,所见诸佛辄供养。

曾值诸佛六万亿,加复供养六千尊。闻所说法大欢喜,然後得见师子佛。蒙此功德生王家,见佛号曰坚精进。化无数亿诸人民,度脱一切生死恼。

讽诵学是法以後,便复见佛名坚勇。天上世间诵其称,闻三昧声得作佛。何况受持诵说者,於众世界无所著。广宣分流是三昧,未曾疑忘於佛道。

此三昧经真佛语,设闻远方有是经。用道法故往听受,一心讽诵不忘舍。假使往求不得闻,其功德福不可尽。无能称量其德义,何况闻已即受持。

设有欲求是三昧,当念往时彼梵达。

教习奉行莫退转,比丘得经当如是。

猜你喜欢
  宁波七塔寺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寿启·太虚
  卷第十七·佚名
  卷第七·佚名
  卷六十一·性音
  破山禪師語錄目錄·海明
  卷第八·函昰
  摄大乘论疏卷第七·佚名
  无量如品第七·佚名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梁启超
  颠海心韵自叙·太虚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圆悟克勤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佚名
  卷二·赞宁
  卷第六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长恨歌译文和注释·白居易

    译文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她回眸一笑

  • 志第二 礼仪二·魏徵

    《春秋》“龙见而雩”,梁制不为恆祀。四月后旱,则祈雨,行七事:一,理冤狱及失职者;二 ,振鳏寡孤独者;三,省繇轻赋;四,举进贤良;五,黜退贪邪;六,命会男女,恤怨旷;七,撤膳羞,弛乐悬而不作。天子又降法服。七日,乃祈社稷;七日,乃祈山林川泽常兴

  •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二·张廷玉

        严清 宋纁 陆光祖 孙鑨 陈有年 孙丕扬 蔡国珍杨时乔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历郎中。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正统十三年春正月戊子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行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皇太后 皇后免命妇朝贺 己丑文武群臣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 庚寅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 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等奏河南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佚名

    天启三年九月戊子朔光宗贞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阳武侯薛濂祭 庆陵○大学士叶向高在告钦赐猪羊酒米蔬菜仍谕即出以副延伫○己丑赠原任右副都御史李同芳为工部左侍郎荫其孙孟函入监读书○庚寅 上视朝○以 光宗贞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陶翰林榖曽巩陶榖字秀实邠州人北齐尚书令唐邕唐内史侍郎唐俭皆其逺祖姓因避晋祖讳而为陶遂不复其旧父涣唐末仕至刺史为邠州帅杨崇本所害榖随母育崇本家幼有俊才汉相李崧竒之自单州判官擢为集校理未几遂知

  •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二 尊严与职权·溥仪

    在《满洲国组织法》里,第一章“执政”共十三条,条条规定着我的权威。第一条是“执政统治满洲国”,第二至第四条规定由我“行使立法权”、“执行行政权”、“执行司法权”,以下各条规定由我“颁布与法律同一效力之紧急训

  • 张文谦传·宋濂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自幼聪敏,记忆力强,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即位前为藩王时,封邢州为分地,秉忠向世祖荐举文谦。定宗二年(1247),世祖召见文谦,命他掌管王府书记,渐渐为世祖所信任。邢州地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以供勋臣衣

  • 宋纪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466)·司马光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 [1]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1]春季,正月,己丑朔(初一),北魏宣布大赦,改年号天安。 [2]癸巳,征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为抚军将军,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2]癸巳(初五),刘宋明帝刘征召会稽

  • 卷九十七·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十七宋 赵汝愚 编刑赏门赏罸上仁宗论近年赏典太优刑章稍纵龎 籍臣闻国家之重先乎纪纲纪纲之要实在赏刑赏不失有功则劳臣劝刑不失有罪则奸人惧二者

  • 卷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一典礼志四八旗祀典一 【太庙配享 王公 堂子祀典王府庙祀 功臣庙祀 昭忠祀典】太庙配享东庑【配位自北起】多罗通达郡王【顺治十一年设位配】武功郡王  武功郡王妃【享崇德元年

  • 卷六十·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     宋 卫湜 撰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

  • 卷十·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衍要道之义兄弟诗小雅常棣【篇名】其一章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常棣今薁李也华鄂相承甚力又众花俱发实韡韡然而光明故以兴兄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二章曰死丧之威【畏也】兄弟孔懐【思也】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三·澄观

    第二正显偈词。有十二偈。大分为二。前七显义大。后五明说大。今初分四。初四偈总显地智微妙。二有一偈类地行微。三有一颂寄对。彰微。四有一颂喻显地微。今初分二。初二总显地狱。后二别显微相。今初。正显地智微妙

  •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之二·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我今说护摩  由此速成就  由护摩业仪  相应不间断  如是一切事  随明当应作  随类作护摩  无上成就业  护摩说多种  略说有五种  广

  • 卷第六·佚名

    嘉兴大藏经 不会禅师语录不会禅师语录卷第六嗣法门人净意等编示众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十字街头对门对户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大千沙界无去无住放下呵呵在在处处且道与古人是同是别同不同大家扶在灶门东别不别何必区区弄水月

  •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康熙

    一百七十六卷。清圣祖玄烨撰。此集前后共分四集。前三集为大学士张英等所编。《初集》收康熙二十二年(1683)之作,凡四十卷;《二集》收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之作,凡五十卷;《三集》收康熙五十年以前之作,凡五十卷。《四集

  • 法事赞·善导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式。多为净土宗法事时所用。上卷揭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