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

正统十三年春正月戊子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行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皇太后 皇后免命妇朝贺 己丑文武群臣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 庚寅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 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等奏河南都司各卫所原调操备马步官军三千余人止属都指挥佥事王营管束宜令弘农卫指挥佥事梅凯为之协助遇警分遣出御从之 朵颜卫达子忽剌出等男妇十人来归命为头目月给米二石辽东广宁卫居住赐彩币表里布绢钞定房屋器皿等物 日生左右珥色黄赤鲜明 癸巳孟春 享 太庙 遣中官祭司户之神 赐沈世子幼<土学>清源王幼<土予>辽山王幼墏仪仗等物 敕南京守备丰城侯李贤参赞机务兵部侍郎徐琦等已废曹国公李景隆家属增枝等男妇大小三十八名拘系年久人情不堪兹特推恩悉加<宀十见>释令于所居闲住听其出入生理其男女听与军民结婚嫁娶薪米之类悉皆住给 甲午以大祀 天地 上御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斋三日 升神策卫指挥使张輗为都指挥佥事于锦衣卫带俸 乙未遣永康侯徐安等为正使尚宝司丞淩寿等为副使持节册封淮世子祁铨为淮王代世孙仕壥为代王晋王第三弟钟鏸为河东王第四弟钟鋐为大谷王武昌护卫指挥同知翟政妹为楚府大冶王季堧妃东城兵马赵智女为沈世子幼<土学>妃北城兵马副指挥徐忠女为稷山王幼土□共妃各赐冠服等物 丁酉大祀 天地于南郊 上还谒

皇太后毕出御 奉天殿文武群臣行庆成礼 吏部尚书王直等奏臣等奉命会同都察院考察天下司府州县等衙门朝觐及在任官员右布政司等官彭远等三百四十五员俱老疾当致仕典史等官丛泰等二十一员俱阘葺知府等官骆暹等五员俱贪污知县等官张镛等三员俱酷刑驿丞王时柔懦当黜为民按察司等官孔文英等一百三十一员俱为事宜移文法司究理从之 故平江伯陈瑄有浚河功清河县民为立祠祀之祠甚隘至是瑄子仪以旧祠隘小奏徙他所广其制从之 戊戌以大祀礼成 上御奉天殿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给永兴王子辅国将军公锜公铃公铠岁禄各八百石米钞中半支给女<执皿>厔郡君仪宾范麟岁禄共四百石米二百五十石折色一百五十石郑府新安郡主仪宾周濂禄米亦如之 升考郎兀卫正千户兀的哥怜毛卫副千户阿的纳俱为指挥佥事命故指挥同知不得纳子欢察指挥佥事苦女子阿给哈锁奴子阿哈建州左卫指挥同知扣你赤子滩纳哈亦里察河卫指挥佥事咬纳子袄哈阿古河卫指挥佥事秃能哥子亦笼哥卜鲁兀卫指挥佥事台改你子木答考郎兀卫指挥佥事木答哈孙塞鲁黑俱袭职 吏部奏朝觐官直隶太平等县广西上林长官司典史把事人等一十四人俱失期后至又有在途称病官吏二十九人被盗遗失本册官二人丁忧官吏一十五人称考满官一人逃回吏一人及失期未至府州县诸衙门八十一处俱当究治 上曰中途逃者令巡按御史逮治余俱宥罪移文责令知警 给迤北公斡官军一年粮料内米一月余俱折布绢 赏安陆卫后千户小旗刘广等三人人银二两布二匹以麓川攻克上江刀招汉寨功也 己亥六部六科十三道等衙门各具本劾奏朝觐官浙江左布政使等官孙原贞等或庸懦不振或诛求无厌或倚法以为奸或矫情以干誉俱当治罪以警后来 上曰孙原贞等不称任使论法本难容今姑记罪即令还任用心治事以赎前愆若再犯必罪不宥 庚子敕通政司右参议邹来学曰曩闻蓟州林南等仓山海等卫所永平府等州县喜峰等关口收支粮草作毙侵欺者多屯田亦被豪势侵占欺隐有名无实遵化蓟州邻山之地产榛实豪势者亦据之而与小民争利今特命尔往莅其事如有奸顽怙终不改者拘问惩治尔宜廉洁公勤凡事从宜区画务使军民利便粮饷充盈庶副委托之重 禁口北一路不许将弓箭军器与虏使交易违者处死 礼部尚书胡濙等奏广西太平府太平州头目黄贵赍捧 圣节冬至表文过期宜罪不敬 上特宥之 狭西瞿昙寺大国师喃葛藏卜巩昌府妙华寺剌麻劄巴领占洮州卫圆成寺番僧桑舟星吉四川山潘松卫丕地等寨番僧舍劳先结等各来朝贡舍利马驼及方物赐宴并彩币表里等物有差 升迤北瓦剌使臣都指挥同知皮儿马黑麻为都督佥事指挥使纳哈歹舍黑咱赛夫剌俱为指挥佥事指挥同知阿老丁阿撒阿黑麻舍黑麻黑麻俱为指挥使指挥佥事约里把亦不剌金俱为指挥同知正千户孛罗伯蓝火只七人为指挥佥事 辛丑朵颜卫达子火儿赤台等男妇六人来归 上命为头目月给米二石隶南京锦衣卫赐彩币表里布绢钞锭房屋器皿等物 壬寅上元节宴武文百官赐假十日 天下朝觐官员回赐之敕曰朕承大统夙夜祗惧惟体 天地 祖宗之心安养斯民用图化理然犹未臻其极岂政教有未尽洽欤抑亲民者敷宣王之未至欤尔等继今益务洗乃心励乃行奉法循理为长僚者正己以率下居属任者殚心以从事庶几副朕图治之意夫民必务耕桑而后衣食可足必循礼义而后俗化为淳书曰食哉惟时又曰资富能训王政之大莫先于此尔等尚懋乃攸绩朕惟汝嘉如或因循玩愒蠹政害人责有攸归于乎爵赏刑罚国家之大典福祸予夺天道之至公皆人所召朕不敢私尔等其敬慎之 琉球国王中山王世子尚思达遣使臣者阇班那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遣使臣鬼里赤亦力把里等地面亦迷力火者王遣使臣宰奴丁海西塔山等卫野人女直指挥永的建州女直都指挥召歹羊加辽东安州达官指挥苦失帖木等俱来朝贡马驼银鼠及方物赐宴并赐彩币表里绢布钞锭等物有差 户部奏去岁山东河南并直隶府州县多有蝗蝻今春恐移种复生其山东河南宜令都布按三司各委堂上官分巡严督南北直隶宜令巡抚官无巡抚官处遣在京堂上官分巡严督军民官司寻掘扑灭 上曰所请良是其无巡抚官处不必遣官第各委所司庶不扰人 刑部奏山西都指挥佥事陈亨张瑄擅补所部一考吏仍旧役违例宜命巡按御史逮治从之 乙巳书复沈王佶焞曰承喻府中止有典膳正杨音其余承奉等官皆缺请以音及年深内使何保等九人补之特从叔祖所言升杨音为承奉正授何保阮吾俱为承奉副梁成为典服正黎乏为典服副范巨为典膳正张能为典膳副张神保为典宝正黎兰为门正杨福全为门副令各就职供事 敕谕建州等七十五卫所都督同知李满住等及大小头目人等曰比闻北虏屡遣人来尔处怵诱今若再来尔等即明白说称尔野人女直系朝廷开设卫分世受节制不敢擅为若彼生事尔即设法擒送辽东总兵官奏来处治朝廷论功行赏必不吝惜敢有轻听所诱私通夷虏引寇为患必调军马剿杀不宥 丙午夜火星犯房宿北第一星 丁未广东广州左等卫补造军器多不堪用提督边务右参政钟禄劾奏都司并总督备委都指挥同知李昇等及该卫官罪 上命巡按御史究治宥备倭官不问 戊申复除吏部考功司郎中李贤于文选司以丁忧服阕也己酉复设贵州镇远府税课司置大使一员 庚戌朵颜卫达子 剌答儿并伯都等二十六人来归 上命为头目月给米二石隶南京锦衣卫赐彩币表里布绢钞房屋器皿等物 免直隶广平府广平县去岁被灾税粮一千二十余石 云南澂江府新兴州奏本州人少地多被云南左等五卫豪强官舍军余占种一办粮差又有强以私债准折民田不听归赎者奏下户部请行云南都布二司勘实惩治从之 辛亥敕大同左参将都督佥事石亨朝廷简命内外重臣共守边境今尔闻声息领军出巡总兵镇守官武进伯朱冕太监郭敬既不肯奏又嗔怒尔其曲昭然在彼已遣敕切责之尔今亦宜与冕敬和睦商确行事盖古之良将不惟才智过人而实德行可重故能建立勋业其以古良将为心用图远大副朕至怀 四川掌茂州事右参议陈敏奏按察司曹泰杖死夷人下泰刑部狱论当斩泰言敏尝诬其判官秦景魇魅事嘱镇守右佥都寇深逼己入景罪不从深敏以故憾己取久亡蛮人无尸者媒成己罪乞调问大理寺卿俞士悦等以例有诉冤别问之条为悉其状以请 上不从 壬子迤北瓦剌使臣皮儿马黑麻等陛辞 上赐之敕仍遣指挥马政等赍彩币等物赐其脱脱不花王并太师也先等 擢行人甘泽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以问刑都察院考称故也 先是鲁王肇煇妃薨奏留护卫运粮军造坟朝廷允其请命于济宁等卫所拨军补运至是坟已久完各卫诉差役繁重且平山东昌卫达官数多乞量存军守备仍以护卫军儧运从之 四川长河西番人及琉球国番伴相殴会同馆门外有重伤者事闻 上命殴至死者抵死 癸丑升广西按察司副使胡智为布政司左布政使智九载任满以总兵官安远侯柳溥等奏保故升之 开设狭西岷州卫阴阳医二学置正术正科各一员从都挥佥事后能奏请也 直隶河间保定二府各奏桥梁驿路被山水冲坏乞发军民相兼修筑从之 敕宣府总兵官杨洪朱谦广纪馆待瓦剌回还使臣护送出境 甲寅庆王秩煃以赐佛道藏经及护持欲来谢恩 上复书止之中书舍人刘钺丁忧于家乡人与其家相讦不法事为所连及命巡按御史逮鞠之 敕沿边总兵官武进伯朱冕等谨守边疆以缘边报有烟火虑贼窥伺也福建邵武府民王贵郑旻田志和广东肇庆府民严亚福叶季昌杨伯润杨曦邵武卫百户贾能各出谷千石有奇赈济上俱赐敕褒谕之 乙卯南京礼部右侍郎金问卒问字公素苏州府吴县人永乐初以善书进久之授司经局正字 仁宗在东宫时喜其字有格法后坐累与黄淮杨溥系狱十年仁宗即位升翰林修撰每论时政得失皆见采纳宣德乙卯进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正统癸亥调南京太常寺明年升礼部右侍郎至是卒遣官祭葬问性孝友能为文尤长于诗虽为学士而供事他所故翰僚友多不与之合云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列传第六·柯劭忞
  卷二十四 前燕录二·崔鸿
  殷纪·方诗铭
  卷之二十·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挥金如土”“一钱如命”·恽逸群
  八二○ 谕内阁着派诸皇子同总师傅为总裁纂辑《明名臣奏议》·佚名
  六四一 谕内阁着国史馆会同理藩院编辑各蒙古扎萨克功绩表传·佚名
  一三三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获遗书数目及统俟明春汇解折·佚名
  窦炽传·令狐德棻
  卷三十一·乾隆
  玉坡奏议巻一·张原
  第七章 新室始末·吕思勉
  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廿四折 锄奸·李玉

    [末、老扮快手上]公门自有冰霜地,销尽奸雄铁石心。自家河南道御史蒋老爷衙门两名快手便是。[末]目下魏监身死,前案尽翻,忠臣一一追封,群凶个个定罪。倪文焕、许显纯两个恶人,因周吏部公子动了血疏,奉旨发到我老爷衙门勘问。早

  • 第十四折 荫吴·李玉

    【西地锦】[外扮徐如珂冠服上]夙夜趋跄玉陛,晨昏献纳银台,变生桑梓动忧怀,肘腋祸机怎解。下官徐如珂,字念阳。裔本吴郡,官拜银台。直谅公忠,作九重之喉舌;光明正大,宣万姓之隐忧,为迩者权肆虐,屠戮忠良,周蓼洲兄亦为矫旨逮及。昨

  •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三上·杨慎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三上第三段 说秦汉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诗曰

  • 卷四·陈师道

    钦定四库全书 后山诗注卷四 宋 陈师道 撰 任 渊 注 送赵承议【令畤○令畤为颍州签判受代而去】 先王隐德世难名晚见诸孙也自成【赵令畤字德麟艺祖之後也故以吴泰伯比其先王晋书王湛有隐德人莫能知】颍水向来须好

  • 卷四十五·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四十五 宋 陆游 撰 十二月三日夜桥上看月 常时新月有无间今夕清晖抵半环柳外桥高最堪望凭阑目送下西山 流年 流年及耄敢前期浮世如沤只自知多贮闲愁持抵酒剩游好景拟供诗海东药到寛衰疾

  • 卷三十四·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钱塘 王琦 撰丛说【二百二十则】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不失颂咏风刺之道【吴融禅月集序】歌诗之风荡来久矣大抵丧於南朝坏於陈叔宝然今之业是者苟不能求古於建

  • 第二十三回 杀弟兄宋帝滥刑 好佛老魏主禅统·蔡东藩

      却说豫州刺史刘勔甫经莅任,闻魏司马赵怀仁,入寇武津,亟遣龙骧将军申元德,出兵拦截。元德击退魏兵,且斩魏于都公阏于拔,获运车千三百乘,魏移师寇义阳,又由勔使参军孙台灌把他驱逐,豫州才幸无事。勔复致书常珍奇,叫他反正,珍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四·佚名

    正德七年十一月辛未朔钦天监进正德八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升尚宝司司丞徐文焕为南京尚宝司卿○壬申总制四川军务都御史彭泽奏讨贼事宜其略谓蜀盗凶狡非增兵选将不足以折其奸谋请选京营长箭

  • 二百九十 赐曹颀等「福」字登记档·佚名

    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赏总管王朝卿(中略)茶饭房关〔管〕领永福(中略)曹颀(中略)每人御笔「福」字一张。 [宫中.赏用底簿]

  • 书籍简介·应廷吉

    本书(一册六六面三九六○○字)分二卷,应廷吉撰。廷吉本名喜臣,浙江慈谿人;书题「慈谿应喜臣著」,盖有所避也(「南疆绎史」作鄞县人,误)。明祟祯戊辰(元年),成进士(「小腆纪传」作天启丁卯,并误),授砀山知县。南都立,擢淮安推官,赴扬督师

  • 第八章 殷内镇和莱比锡大学·林语堂

    在殷内镇,我们过的日子很快乐。殷内镇是歌德的故乡。是个小型的大学城,和海德堡一样,是个颇有古风遗俗的市镇。这个小镇的活动以在俱乐部里的学生为主,还有他们的女房东,学生的郊游,出去看决斗等事。他们的功课就是皮肤上的

  • 卷一 士冠礼第一·郑玄

    (《仪礼疏》序。○窃闻道本冲虚,非言无以表其疏;言有微妙,非释无能悟其理。是知圣人言曲事资,注释而成。至于《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大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本则难明,末便易

  • 四书逸笺卷一·程大中

    应城程大中撰论语【上】时习邢昺论语疏引皇氏云学有三时一身中时二年中时三日中时按宋儒谓时习为学之不已自兼三时言从来讲章皆未之及程注説乐在内曰説在外曰乐见邢疏不始于程子也切磋琢磨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

  • (十六)微子篇·钱穆

    殷有三仁章。朱子曰:“以其皆无私而各当理也。无私,故得心之体而无违。当理,故得心之用而不失。此其所以全心之德,而谓之仁欤。”今按:心,人人有之而相通,不限于身,故言心必言公。若限于其身,则为私心,失其心之体矣。

  • 《礼 记》·佚名

    作者:王文锦自从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做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仪礼》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周礼》是通过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

  • 大光明始发无上心缘品第六十四·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尔时阿难。在林树间。静坐思惟。欻[欻:xū 指忽然。]生此念。如来正觉。诸根具足。功德慧明。殊妙难量。世尊先昔。本何因缘。发此大乘无上之心。修习

  • 卷第二十五·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精进学 感通科 唐道宗 莱州即墨之孙氏子。少从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师。受智度十地地持成实毗昙等论。晚住游德寺。寺宗所自造也。尝讲大论。而天华旋绕堂户。久而飞去。

  • 浙西水利书·姚文灏

    明代系统摘编的太湖地区水利文集。编者姚文灏,字秀夫,号学斋,江西贵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两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对太湖水利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于弘治十年编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