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摄大乘论疏卷第七

事善知识即是生行解力。□□□□□云已入决定信乐□□□□正思惟力亦名加行力。由无量宿世所习因力故。得承事诸佛为修道□□缘。由值佛闻法生正思惟起决定信乐。得此所信之法精进勤修即是加行。信乐位乃通。今所正成处在十回所信乐。即三种佛性义如前释。

释论曰非恶知识等所转坏者。二乘是恶知识。所不坏菩萨信乐心。已成心不可转动等。即天魔外道种种方便不能令大乘心转。

论本云由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者。此第四依止力。由修加行力故得成熟福慧资粮圆足得入初地。即是初地依止亦摄持。由资粮能持成初地。若登初地即是唯识观成故得入。言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者。善修五义。一无分别能行所行及所为行。二无著修。谓不著因报因报恩寺。三不观修。谓不观有因果及能行所行乃至因果等之相也。四者无可机嫌修。谓摄理又自无微细过失。又能可他心称机得益也。五回向修。悉用众行施众生。复为四生回向无上菩提穷实际回施众生果。具此义故名善修也。成熟修有四义。一长时修。二无间修。三恭敬修。四无余修。研令增进名修习也。

论本云是故善得福德慧智二种资粮者。若约六度论之。施戒忍定为福德。般若为智慧。精进通二种。随所策功德则属功德门。策慧则属慧摄也。

论本云诸菩萨修于何处入唯识观者。下第三明入界章。正明观智之境。后释可见。此问有二意。一问境。二问位答中此章即答境问。第四章方答示位也。

释论曰此法名唯识观持亦名境界者。唯识观能持此境令现前。此境又正能持成唯识观也。唯识观所境界不出此四句。若不识此四句亦不能得入唯识观理故。唯识观所摄法所缘境界并不出此四句。法者一有见。二有相。即似法义显相。三意言分别。四大乘法相所生。前相见悉是意识。分别所作离此无别法为二也。

释论曰大乘法相为因故得生者。明此意言分别是正思惟。正思惟中有见有相皆由先禀大乘法闻熏习生故言大乘法相为因得生。

释论曰此中显境界时谓意言分别者。离觉观分别无分境界故。以意言分别为境界体。

释论曰显现境界相谓有见有相者。意言分别有何相类。此分别不出相见二法为境界相。后句寻因不异前。

释论曰此意言分别有四位者。此下第四入位章即答前第三章位处。问明唯识观有四位并以意言分别为体。作诸法理事等解了一切是识分别。谓有见相等实唯一识耳。然四位虽同入唯识观。实有浅深大异。就此章为四段。初标位。二释示位相。三明位处境界相。四结示其体相。

论本云愿行地入位随闻信乐故者。论本先列四位名。后以四义释之。释论具举前后文悉谓字隔之后方合释也。四位例尔。文言随闻信乐故。谓于所闻唯识理生信乐者观智未好成。故地前表是信乐位也。

论本云见道谓如理通达故者。于信乐位唯识观未成。即入初证菩提见住心与理成一。即是无分别智。亦即是真般若。此智未成俗观。最后见境无相始是唯识观成。即是生缘尽故是无相。相尽故识无生。缘即是无生。以此二名真实。真实本对相生既无复相生对。故成无性。性即真般若。依藉本愿仍起。后得般若方见俗中唯识义分明。故名通达也。

释论曰此意言分别如显现相通达实不如是有但唯识者。此明见分别性空。意言分别所显现相即是分别性。此实非有唯识量耳。即无相性也。

释论曰此识非法非义非能取所取者。此明观依他性本缘境生识名识。为能取所取之境既无相故识非能取性。既是见非尘又非所取也。既非能所取识即无生。无复他我彼此故非法非义离如。既无法即是如故即入三无性理。尔时不见识唯是一如。是前后方便中正见唯识义耳。

释论曰如此观察能对治一切三障者。修位有二种。一大分。以初地为见位。二地以上为修位。八地以上为究竟位以功用究竟故。二细分位。位中皆有三位。入住满亦入住究竟亦言入住出。此三位亦为见修究竟也。约修道有进趣义有增明义。所以能治一切障。言一切三障者。谓皮肉心三也。烦恼业报亦三也。解脱定智亦三也。有如此故言一切三障也。亦得上中下品数为三也。

释论曰此修道与见道不异由智由境故者。见修二道虽浅深不同。同得无分别智同得观三无性理。故言此义不异。释论略示五义异相。初可见。第二云除三乘通障名见道但除菩萨障名修道者。二乘人但断见修惑是果障未断因。即用无明初品为因也。即为凡夫性者。为凡夫惑之本性能生见修惑故。即是见修惑本。今断初地障即是断三乘根本之因。故言三乘通障。三乘所断者。十行五心中已断修惑尽。六心以上但伏断无知。无知即见修道惑本也。地上断法我障。亦有义中说二乘断惑。以七地来犹见二谛二相义强故言二乘。非三界断四惑住二乘也。释第三云观未圆满无退出义名见道观未圆满有退出义名修道者。见道与真相应永成一义。所以明无退出。修道恒从方便入理恒更出俗作唯识断惑进行故言退出。见理与事真俗恒并。今互举一边取。解第四云观通境名见道者。即真如为通境。修道是缘真俗两义故是通别。见道但取见理义也。解第五云事成名修道。以至功用究竟地能得无功用位故名事成。

论本云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者。八地无功用位为究竟。释论二种位如前释之。

释论曰此位最清净智慧生处故者。无功用智任运不作意自无相即是清净智慧。及地地满亦是清净智慧也。

释论曰最微细障灭尽无余故者。约□此大小分位并当分惑尽处无余。

若人入此四位缘何境界下。第三示境。此后除真如无分别。就俗中智境一切唯有识。四界者即三界无流界合四也。

释论曰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体者。从何以故以下第四段依俗谛一切法虽复异真唯有识故。以识为相证真为悟。唯有境智无差别之真如。其外无别法。异如者俗如幻免无别体故。不异真如即以如为体。若作随妄生义即是识息妄无生即如。故一切法悉以真如为体。无离此如为体也。

释论曰若方便道以识为相若入见道以真如为体者。方便道唯见识有体。除识外悉如梦尘并无所有。识随妄尘故生。既智尘无所有则不生即如也。若入见道是如理真智见识无生。无生即如如无复异法。故以真为体。如此等行是入四位之相也。

释论曰因此方便菩萨得入四位者。此下第五释入方便道章。即是入处方便。因藉此四善根与本方便修令增长能资唯识观令得入初地。就章有三。初释论标入方便。二问。三答。释论释问意示八处持四善根为方便故得入四位也。然八处中前六处为方便。后二为资粮。并为入因也。仍即示四善根义。如入人章释。次第三答中更为三。初示所持之善根。即前四力。二示能持善根之行有八处。三者捉八处广解释之。

论本云由善根力持故者。此明善力。不出四种力。八处持此令增进故唯识观成也。

论本云由有三相练磨心。即为八中三处。灭除四变障即八中第四处。缘法义为境即第五处也。无间修定慧是第六也。恭敬定修慧为第七处。无放逸修即第八处。此八处并是修学处。由修此故成熟四种善根力。八处次第浅深相成。初三种练磨心为三。初牒章门。二释三练磨心意。后以三行偈更结之。释论复解之也。

释论曰一轻贱自身等退屈心者。此下第三广解释方便释。此明闻菩提广大甚深难修难得故心退屈。约如理为甚深。约如量义为广大。摄法尽故难修。由文修行方便得故言甚深。为深故难得。治此心有三义。一明无定处所。随并得引□处修皆得。二明人道。是道器即是同类修皆得。三明无定时节。随能勤修并得。引此为例作此解磨练心治第一退屈心。

释论曰二轻贱能得方便退屈心者。菩萨作此心。施等是菩提资粮。若离菩萨意欲不可得。我等云何能行此行。即是退屈心。为治此心者。明引三世菩萨是我等类。皆能修施等。以信乐为正意。正意为方便。具三义能平等生长六度。具三种信乐。即三种佛性如义章广。为正意能行六度等。具生长平等三功能。出离障垢。故行施等行不足为难得。此等正意六度圆满自然得菩提。退屈心则灭也。

释论曰最难可得者。三义。一者须长时修。二所修微妙精细。三所修众多也。至十地三十大劫阿增只修行除无有生死最后一刹那心。此难思量故生退屈。观前有四种定心。一思。二了。三证。四除。先寻思一切法唯有识。既寻思已决了知一切法唯有识。决定明了已后证知唯识。证知唯识止除外尘未除识体。后更寻思尘既无相。识则无因缘不得生。复不见识体故名除心。此除心与真如相邻。由此心在障不得真证。心即是解脱道。除则是无碍道。过此后心与理一无有心境之异。

释论曰亦应可得此义难思者。所障有众多功德智慧。能障止刹那心者。说可得此义难思。我今犹在四种生死。去金刚除心犹远。所障有多能障亦应有多。若说不可得此亦难思。有疑心故生退屈。后即举例为对治心者。明凡夫二乘修有碍善根成各得果不差。何况我今修圆满无碍善而当不得果耶。夫无有施戒修三品修即定也。止有正体无三品修名偏。具三品即财法无畏等施为圆修。舍命而得果。为死堕即转凡成圣。不舍命为移位。

释论曰于十地中好生长福德智慧二品善法故名圆满者。此二义。一约诸地。地地中具足六度行为圆满。二以真俗具足为圆满。真解为智。俗解为福。常住具四德自在为无碍。法身圆德义为富乐。应身利他上行人能变以此为行。法乐自在为如意。化身取色形义相好音声才辩为可爱。后结意可解。复以三行偈重结前三练磨心义。今显现可见。意如前可解。释第二偈两句显三义者。诸胜菩萨反所信乐三种佛性等并为增上缘。善心为同类因。施等行戒出世法为等流果也。

论本云由灭除四处障故者。此即牒前八处中第四。除四障者。一邪思惟。二邪意及疑。三法我我所执。四明灭。此四障大略也。

释论曰数观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此观但爱自者。由心分别于无二理中见有彼此得失。不能平等他故成邪思惟也。第二邪意及疑并明。于二谛三性等法相道理生信及决了心故灭邪意及疑者。明于闻思境界中是无法并随心成。而执法体是有名法我执。复明此法有用名法我所执。又譬如执有涅槃谓集谛无生寂静为体者。集谛是苦因。有则是生。谓言无生故是邪执。即是菩萨道为涅槃因。谓因为果。岂非邪执。又譬如执涅槃用谓能离三苦者。能离苦此乃是道。能离苦道是涅槃因。因能离苦。涅槃是果。果时又已无苦。而谓始是能离苦则滥因。岂非邪执。次第四解分别执。明定散并缘内境不缘外。见境无相见识无生故能灭分别。此一有长行偈。后偈释论解不异前也。

论本云缘义为境者。此八处中第五。如释论牒前论本来为章门复问答解释之。以闻熏习为生因答第一问。思慧为长因是方便答第二问。生后时思等慧。依此闻慧数思惟为长令坚住故名摄。正思惟即为长因。或似正教为闻慧境。或似正教所证义显现为思慧境。后明觉观思惟即是意言分别。复有见可解。

论本云由四种寻思谓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者。此即八处中第六处。即无间修。得无间名者。方便转胜修之相续无有间隙之恶无记间善心故名无间修。以名义二为本。名义自性名义差别成四者。能目一切物之言为名。所目一切法六识境十八界等为义。名义自性者。此二名义唯以言说为自性也。差别者。如说五阴十八界即是立名义。名义为本有种种义为差别。如色受等各别不同为自性。于一一阴一一界中复有种别不同。如色中有种种色。一切皆尔。名为差别言说。唯见名义自性言说除外更无所有故言言说为自性也。名义差别言说唯见名义差别言说者。名义是当体。差别是其别义。当体既是言说其差别义故亦唯有言说。四处度疑决了说名寻思。此并唯假言说为义故立余三为相应。以三目义即属义。由数习次第相续三故生解假立法妄想生解故名相应。名义互为客者。得义时未识名。如见人不识性。故知不同。以名多。如一人有多名无多体故知不同体。三名不定故。知人犹子等故不同体。又一名目多义。如前名目九也。故不同。此明一时不同。又前有人后方立名。又知如文有人道后此道名为人。此通名前文有定后方有人也。此明前后不同。又知识此人姓名来文不识其人体相。故名义不同体。后□五阴譬。如五阴是行聚即是无常之名。犹于相续中有我执。则知名无常犹于义计常。故知不同体。故名义互为客也。然若无数习次第无倒三义则无相应义也。而通明此义显不同者。以各不同是分数各别法即是无常故有此说也。

论本云由四种如实智名义自性差别如实智四种不可得故者。此下明第六资粮。就章为三段。初辩恭敬修。二辩无放逸修。三释疑辩住处及境界。初明恭敬修三。前明四如实智。二辩唯识方便观。三明唯识真正观。第一四实智中又三。初总标。二者一一别释。三总释结成也。论寻思如实智。并在十回终心出位。诸地方便将入位。寻思在暖顶。如实智在忍世第一法位。然论此二章并得为方便资粮。今取去真观。远者为方便。近者为资粮也。然前四寻思知四是假言说未达四法无所有。能了了达四法实无所有不可得故成四如实智也 次别解。第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者。实为欲引众生出世故立世间万物名字。若不立名则无人识色等类法。则不能起增益执。乃至互相教示。岂能解出世理。故借世法引令出世。如前令入依中明人法通别二相。悉是假借为入理证耳。皆悉无所有。次义寻思所引如实智。明义离一切言说不可说。次明色非者无体不可说。色似色显现不说。非色法有无亦尔。法有三义不可说故。是第二如实智。次第三明自性言说寻思。唯有言说。由自性言说此类非其自性。如其自性显现者。菩萨达其如变化等譬。非类似类现。是名自性寻思所引第三如实智。又言甚深义为境界者。缘无相及依他识为境界。次释第四差别言说无有二义者。此明一切名义差别言说无二。言及说所说并无所有故无二。由可言体不成熟故即分别性无体也。由不可言体成熟故即真实也。次差别言说无二成第四如实智也。次更总明四义从先已说名及义下。是总结之明智是假言说。度疑决了等说名寻思。因此寻思菩萨观名义等二无所有是如实智。次入此已解下。是方便唯识观。四种通达分善根依止者即四定。后文自释之。次后次第明不见名义自性差别。依释可见也。由四寻思四如实智为二方便遣外尘复何方便及境界得入真观者。此下第三问唯识真观。前是方便相似解耳。还研此入真。意言分别此四法故生起 此四法既无所有。意言无复所分别诸生缘既尽。意言分别之识亦不得复生起。此即是入真观。亦见无相性为真见。唯有识达余法悉无所有名入唯真观也。四种三摩提者。此四是法无我中四观依止。非前人无我中四种。暖顶忍世第一方便。是先得等四定也。后章自释之。释论曰。此下明八处中第八处。无放逸修。即章第二段。就此有问答。问答即辩法譬两说。分文为二段。一法说。二譬说。法说中为二。初略示三量智意。二广释三量义。

论本云但入唯量者。此明俗观成唯有识体量。后虽明相见种种。若不颠倒识上变异成相见二及种种则唯识义不成。以无识生缘故识不得生。若有实色唯识义又不成。以变异为二而无二体唯一。

释论曰此二法一是因一是果者。尘是因。生义得成又不失能取所取之识故。识是果。此就缘缘。作语根是识因。识是果。此就增上缘明义。若约变异义。识是因。根尘并是果。以根尘从识家种子作因缘生也。离识则无尘等故也。

释论曰又一是所依一是能依者。根尘是所依。识是能依。从识变异种生为根尘。亦得言根尘能依。识是所依也。

释论曰此二法由无始生死来数习故速疾是故于一时中有种种相貌起者。若就俗谛体唯识为量。为成识义故开成相见二法。广见有六识相有六尘识。各有无量尘识故言种种相貌。八识一时起及前后论之弥无量种别。虽复为种实唯是识量也。

释论曰名义各有三为六者。此下论本文第二更广释法说义正明入识唯观有三种。初明唯量者六相为义。次寻名无所有者。名本目义义无所有故名无义者。所因即六尘以诸尘为义。尘无所有此名空。无所因名何义。又此名为自有义为当无义若有义义无所有故名无义者。若除有物可得有于有家之无。既无有于有法有。何有家之无耶。故亦无义也。次义自性差别二法如释论可见。不释之。次第二明相见现如释论解。作取能所取义既不成。始达于一识上作自分别为相见二法有。次第三释论解种种相貌观云。于一时中能观种种相貌。无相无生名入种种相貌。观者无相无生为本。从法来至法本极处方达种相貌观成也。若不达理体于颠倒事相解终不成好解也。次明入三性譬者。此答第二如何法问更为二。初有三十四行文行譬行合释之。二者从如此菩萨由入似义下三十三行文法说显成前譬也。譬即借小乘事相以为譬。譬如闇中不了藤谓为蛇。蛇譬分别性事中有。藤譬俗中有识。是依他性。而藤以事检之无自体但有四微。四微譬安立中有真实性。然蛇本来是无。由闇不了见藤横谓为蛇也。一切众生不了别俗中唯有识。于识上作根尘等解。此根尘实无所有。如藤上本无有蛇也。次明藤无自体。假说四微为藤。如达四微时即不见有藤。合譬如于真中不达一如无相。于如上横倒见分别性根尘。如见蛇时不见藤。根尘既无所有。即见无相性。是约分别性无所有分。见真如见唯有识。即见依他性。见藤时无蛇。未明四微缘识即无生见即无相无生。即是俗识见真实性。如见四微时无藤。本为对俗识立真如。俗既空无所对。真亦绝待第一义空。如见四微亦无所有唯空。即是真实性成无性性。即非安立谛。无于二谛三性等也。

论本云如此菩萨由入似义下。第二法说更显前譬。论文初论文显次第入三性义。第二既论文明由入真实性舍唯识想。第三明意言分别是先闻法种类。四段明无尘。五明生缘尽识无生。后段释结可解也。

释论曰复次是时无有一尘品类而非菩萨而了别者。既久习研释精识反覆熟观已竟。虽无别体不无识法为相识义也。但此识法本无二相。分别为二相。实一识为体。是诸法本故。于末始得明了后得入真竟。后出观时方是精识诸法。故无一法而不善达知也。

释论曰无分别智是名者。此第三段辨菩萨住处境界释疑也。此为二。初答两问住处及境界。第二更重辩菩萨通别境界为二。初长行辩通名。二偈辩通别两名。此下言名者。名本身能表法体为名。又名本定体无分别智能证理与理成一。即是定自体之名能起后智立教能长章。一切法相是一切表章之根本。故立无分别智为一切差名。

释论曰复次名者谓究竟者。即是真谛是为第一义谛名。是相应之理极果法故言究竟名。真即表究竟极理故为究竟名也。亦即法界者。法界通一切法。皆如无有二相故言通于一切法。一相无有差别。境智无异相也。

论本云无分别智得证得住真如法界者。明不分别一切俗中一切相生等者。相即俗变异事生是识即俗体。由不取此别相故得入住法界。

论本云是时菩萨平等平等者。此下第二明通别平等境界义。此中但明二种平等。依如释论可见。具十种者。一义自性平等。二无言说行相平等。三无生平等。四因缘不起平等。五毕竟寂灭平等。六离诸虚境平等。七一切行无取舍平等。八一切法离相平等。九离妄相境界如幻如化平等。十妄想境界有无无二平等。略示其名耳。释论自作两番释偈十名义。今略示其前后同异大相。第一法名。初番云。谓色受等眼耳等。此五阴五根等。后即除五阴但明五根故异。第二明人名。初番云。谓信行法行等。此即利钝二种相似圣人。后即我众生等。此通一切凡夫异前。第三法名。同取十二部正教义同。第四义名。亦同是正教所诠义。第五性名。初谓无义文字。后即明十四。此亦同。十四是音。二十五是字。合有三十九。而言七者。二字同标章结句以相成。所以止三十七。身解义意如涅槃记中释也。第六略名。初谓众生等通名。后即有为无为。此即后番通内外根无为等。前但有为论正报名耳。第七广名。前谓众生各有别名。后谓色受等。即五阴空等成众生法六大则异也。第八不净名。前后同凡夫。第九净名。前明圣人等。后明须陀洹等。此略同。第十究竟名。亦同是果上极处名呼为究竟名。地地皆亦随分究竟义。但成自利利他。皆有随分也。

释论曰究竟名谓缘极通境出世智及出世后智一切法真如境者。缘极通境二种智所缘真如。目此境为究竟。欲显此究竟理与二乘所缘有异。用缘极通境以目二智示是此二智境。次论本结前可解。

释论曰如此谓方便次第时节舍得者。方便即八处持善根初后自有次第浅深时节。即有方便。正观等三谛观等舍分别得。即得真智得证真如无得之理也。后可见也。

论本云由入此相得入初欢喜地者。此释第七资粮果章。就章为三。初总标。二别释八果。三结示于见道得此八果。总标文可解。第二别释中释第一胜时果云。舍凡夫二乘位始得菩萨真位。前十解中虽名圣。未得不二之真圣犹故。是假名菩萨。未得断凡夫性以身犹未得常住法身故。同凡夫二乘各各差别妄想法为身故也。初地得理无二法身智无二常住法身方是真圣位。异地前假名也。释第二云。舍自爱名欢。生他爱名喜者。除贪嗔故不爱惜自身。能行大舍心恒欢悦。由除嫉妒故不憎恶他。见他得利益心恒庆喜。方便中有此力故名方便。果正智得理不二之时。无喜不喜之相。昔著我爱。今自他不异故不复爱自憎他。所以令他不达此理者复生悲欲令达之故。

释论曰未曾得大用及出世心者。大用由证法身起应化身是大用。无分别智是出世心。今始得之。是故生喜也。第三地者名胜果。正释地体义等。后当广释自见。释第四胜通达果云。三义。一由得四依。依法不依人等四依者。一依法。是法门即是诠教。人是能示诠之人。藉人求皆舍人不依人而往也。二依义。义是文下所依以。此所依以即得利益。语止是指示令取义。住语即执诠为病不应依也。三者依智不依识者。智是达理能离生死法。识是随生死起惑遇种种生死后有。四者简依了义经者。细有了不了义。依文判了义。依理判不了义。若不能如此则自在生疑则不能得理。岂能利他。依理判了义经则能成就二利也。二者明通法界十重。从初通达乃至上地皆善通达者。此十即十地观境十功德。若理观从初地达一功德即达十皆善通达。若就差别义。取法界即不达二地功德。分别中有分别倒惑故通达为难也。三约四方便。如文可见。前后说处多也。第五明生佛家者。即真如无生之家也。无明能生众生生死无实体如但有外相貌无实体也。今生法身中故不为无明[穀-禾+卵]所苞裹也。又佛子五义者。一愿乐无上乘为种子者。由信乐故得多闻熏习为种子。二般若为母者。母有能生子义。若非无分别智则不脱生死。何得生如来家。智不令诸恶执□之。恶执□之则有无明。无明则能生生死。般若生即是无生生也。故离分别得无生生。故是生如来家也。三以定为胎者。胎能含养儿满十月故生。由定能含养众行故无分别智生。即是佛子生。四大悲为乳母者。乳母能资养儿。大悲利他即复资养成我众行。若不为利他则同二乘。岂成大行。故大悲如乳母养子也。五诸佛为父者。一者子藉父遣体生。二者父又能训诲令子成长。三者又为外荫护等。明佛子从佛性法身生即是体也。三身又训诲令成长义。二身师义可见。法身为自体常住。师既师自体义亦得是无师智也。又不令恶法侵损。是外荫护也。

释论曰恩养果有四种一广大二最极三无边四无倒者。平等令一切得解脱故名广大。悉令得入无余涅槃故名最极。利益无限量尽一切众生故名无边。凡所利益称根性无不如理故名无倒。由证如同以如为体不见有众生异我故得众生心平等。由得大悲同有利他用故得菩萨心平等。由同法身及法界为体异故得法佛心平等。第七第八二果如释论大喜可见。后第三结名菩萨见道者有三方便。谓如实智者正是此时除障。何以然。由见名义自性差别四种毕竟无所有。唯见识分别作此解。所解脱无所有为无相性。能解心亦不得生。无相无生即得解脱果。了因即无分别正体智。此智为不生道。四如实智是对治道正灭障也。应除是俗谛。二性可解。除灭者即为已灭。已灭惑即理显现。理显现即三无性。一切法悉本来无二相。故除生死得法身。皆由唯识观成。若不达此义则不识大乘要行也。

论本云复次何故菩萨入识观者。下释第八二智用章。此问如释论解可见证。就此章为二。前明无分别智前后入唯识观定其方便体相用。次明二智用。就唯识观中又二。初明未得初地之前观。次明已得地更起后观。言方便者即是唯识。若正智止有一如名更生惑常为不生道也。

论本云由缘极通法为境者。释论解有四德。明智体照境。即通法有四品。此就境有广狭论之。苦但心最狭。无常通色心已居次广。无我又广。而止通大乘相用。无性就理体论之最广。故言极通境。由唯识观为门能令通达诸法本故。于一切法无不通达微细。后方便作唯识观。虽明无倒一义义兼得后三。既从无分别智生。又更生胜品智。岂得无前三义。

论本云为除灭共本阿梨耶识中一切有因诸法种子者。此下第一明二智用。用有二。前明唯识观有自利用。二明得后智利他用。自利有三。一者除障。二立因。三得果用。此文正明灭障用。通灭因果事可解。由七识是惑染六识有烦恼作业故。是种子因缘之本。而本识是缘中最胜。是增上缘。能生六七识作业。复能受薰持种子作根依持生故也。六尘是生种子缘可见也。

论本云为生长能触法身诸法种子者。此第二立因用。诸法即六度。由唯识观转六度令成出世故是证法身因也。

论本云为转依者。此第三明得佛法用。即明三德四无畏。后结为成除障立因得果三用入唯识观。次第二明后智正体。既得真无分别般若竟。此义如资粮章后分释。今后智用是出世间智。此智照一切法无倒。又为他解说。为此二用故修无分别后智。云何修智。于入真观前时熟修闻思二慧。是修后智义达诸法入真后时出俗见妄法始更明了也。

释论曰内相外相内外相者。本识为内。尘为外。成身根为内外。于自为内。于他为外。又根尘相对为内外。识通内外。后智见生死同幻化可解。从正体智生故言清净。清净本所流故也。

释论曰故不可依见闻觉智相判诸法为实有者。此显应依智不依识。识著倒相。智则见清净善达倒梦境是无所有也。五明义如前后更广解之。

释论曰相违不实不定名偏者。依文符理为不相违。真实及不实。为不可动名定。违理差机为相违。闇心妄说为不实。前后改转为不定。

释论曰处时相滥名倒者。随位高下十方地处高下为说为随处。随所宜机动时节说即有益名随时。随大小乘所宜法相法门等相故言随相。

论本云是时正入唯识观位中者。此下明第九二智依止章。就此为三。初总标四种能所依止为问。次别释四能依所止义。后结示之。就总明有四种三摩提。是四种通达分善根止者。四定为所依止。体燸顶忍世第一法。四智是能依止。此四种智即为四种通达分善根也。释论解云。为明应入处故。言唯识观中者应入处即三无性真如。约此处观方始见唯识明了能所依止后自别解。由四善根有四依止故善根成能证无差别理。

释论曰乐观无尘义故名为忍者。此第二别释。具明忍有四义。一欲乐义。由能忍安受无生理故二不可坏义。由境真实智寂静故。三智助义。四简择义。后二义明其功能也。

释论曰此忍未离三相谓观善成就惑污清净未随意修习者。犹见有成就相染污相清净相所以未能随意修习故成下品。次后第二别释四依止。第一光得三摩提者。光是智名。因定得此智。定从所得之智立名故称光得。定都四名。一者名三摩提。此云等安。谓能平等安置于心不令散乱高下。即是心法令心于一境法等摄住离于沉浮。二持诃那。旧言禅那。此翻为智生。以能引生智惠故也。又翻为善思。能善思量生六通慧故。又人心不高下颠倒不啖味故名善思。三者称三摩拔提。此翻等俱至。心不高下为等。心境不相离为俱。在于观中缘境为至。故言等俱至。四奢摩他。此翻寂静。已离下地惑。惑通无复用故名寂静。前三名通流无流悉得立之。唯无流定得此奢摩他名也。

释论曰若具五分五智此定名三摩提者。五分者初定光得为自分三定通行为自分定无间为自分念分通四定为第五分。一定中皆有五义故得三摩提名。四定别名从强者受称也。又五分者。取八圣道中正定为三摩提体。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此五为分。由正见见邪相而舍。见正相而取。乃至见邪命而舍。见正命而取。由正见舍五种所对治。故立五种。能对治为助定分也。五分智者。一自性分智。是无流胜善成熟故言自性分智。二人分智。此定非恶人所习。智人所赞。此智亦依内起。是智为至人之气分因故为人分智。三清净分智。我此定寂静美妙。已舍道所对治惑灭故为清净分智。四果分智。现世安乐住未来感安乐涅槃果。是果家之小分智故言果分智。五念分智。此定忆念出入观熟修不忘入出观相故言念分智。约分起五智分三十七助道法。如释论解。又四善根者。即是四定所发燸顶忍世第一四位即能资生于果。故为善根也。第二定释论明已离三相故是最上品者。已离成就相染污相清净相等三种分别惑故成上品也。即四寻思上品次邻四如实智解三种顶行。第三云是进际者。凡人至山顶进则成飞仙。似圣人进入忍位。世第一法即取真智成真圣故是进退际也。第三定四如实智中名通行从理得名。释论意可解也。释第四定止取通行一刹那定为无间定。此定是最后法。释论可见也。又前释非安立谛义云。此谛通一切法无有差别故名非安立者。立法为差别中二相之彼此故立法示他非安立谛。一切法同一如相无有异者。同此如相故言通一切法无差别也。后第三段结为入非安立谛观前方便。若得见道无生智即为正相应道也。

论本云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者。此下释第十二智差别章。就此为四。初明得见道为修道依止。二明修道依见道成真圣行。第三简二见道异相。四以偈结重显前义。初明见道依止者。以修道中一切行并为圣行者。由得见道故。由作唯识观通达真俗故。得见道为依止故是圣行。

论本云云何菩萨修习观行入于修道者。此下至更修加行文来第二明修位观行体相有问有答。释论作三意解此中答即为三复次 释论曰此云何凡问十义者。指后第五胜相。解十地中具明此十义。今但列所问十义名。然虽复具有十义亦无分别明科段但有义意耳。而已复作三番释。云何下文略示大意。十义者即明修道中大相境。一者相。即修道中境行体相。二次第者。即从浅至深从方便入理。三修者。即是长时修四修无分别等五修等一切观行。四差别者。于一切行中各有无量义相貌不同故言差别。五摄相助者。即道品及世间散心万行并为助道也。六摄相碍者一切障并摄之转令成助道分。七功德者。即明法界十功德能生长方便行之功德也。八更互观察者。诸万行更互相显。如初地有十度。以檀义独显。乃十地智亦然也。更互助法同相成。九名者。是义表定能显一切法体故是名也。十净不净者。具真俗三性。以依他随分别为不净。不分别者故净也。次释修习观行。如释论可见。论本明入修道。释论明依止见道入初地者。初地有入住出三僧祇修行。明重修同修道故也。次答中释论作三复次来解之。此中问止一云何。由答中有总略出其有三义意。释论作三义来释之耳。后更释文也。初番解释初明三慧境。此中明十地异声闻十地者。一受三归地。二信地。三信法地。四内凡夫地。五学信戒地。六八人地。七须陀洹地。八斯陀含地。九阿罗汉那含地。十阿罗汉地。次明三慧功能。次明后得二无倒。次明长时等四修。次明由转依故行成真圣道也。后明为得三身具自他利益故更修加行。复次云何下。第二复次约六义为问者。此中但有答文中有六意。故知总明一云何中有六问。一明三慧界。二明三慧功能。三明修位因果。即后智望前为果。望后时修慧则为因。可见。四明四修。五明依止。即依转。六明胜用。即得三身成满自他两用。复次云何。第三总问修位次第者。初总答问。云从初修心乃至修位究竟以答问。然后更还举三慧境乃至三身为次第释之。由境生智。由智功能故能摄持境。故成次第。次出其体相示因果。次成满四修。次明转依。是自利为四德本。次复明得三身二利义。复次论本云佛广说所安立法相于菩萨十地者。此更重举前文释证成其意。此即三慧境。释论曰。合如所说虽有众多法门。论其真实唯是一境。闻慧能达此。次思慧能合观真俗通别二境。修慧但在极通境真中。此行并是真圣行。异地前行也。次后智作世等可见。初地证得真如法身始是自利用成。八地无功用自利成。九地始 应身利他成。十地得化身利他用化二乘凡夫下品人始成就。而犹有微细碍著未自在不及佛也。就感他佛者。凡夫二乘始行菩萨感化身讫。十回趣初地以上悉感应身。初地得证法身也。方便净土中感应身受法乐为进道缘。以行成入理即体证法身成常住果也。

释论曰声闻见道是他道菩萨见道是自道者。次第三辩大小乘见道异相。二乘见道心境异。所行道与能观心异故是他道也。菩萨见道境智唯一。无复境智二相故言是自道 释论曰此依止在道方便中即思修二慧者。通方便中福慧助成正道故名依止。

释论曰此涅槃非是道果是道住处者。不明修道所得究竟果名涅槃故。是道住处非是道果。显菩萨以慈悲般若为体。不著生死涅槃。离真俗相。道住此无相法中即名无相法即无住处乐故名涅槃。

释论曰道有下中上上即是十地者。下即声闻。中即独觉。上即菩萨十地。此十地是真常道也。

释论曰此十地出离四种生死为通功能者。依本识起方便行免界外四种生死。十地体并是真如。菩萨正是真智故通免生死也。

释论曰所居之土无有五浊如颇梨柯等者。无五浊即无五人。一凡夫。二外道。三声闻。四独觉。五下位。下意行菩萨等五并为秽浊不得入十地中净土也。颇梨柯者即水精。此体清彻。能彻见彼边物义。故借以表土。土即唯识智为土体□□□颇梨柯世界 释第九生如来家者。以见真如证法身为如来家 释第十法轮三义名转者。一能上下平行者。上即行进趣胜位。下即化他也。平行即修观。未得能得者令得胜法入胜位。已得能守者令不退失也。三能从此至彼者。能以我功德智慧与他。随根性机宜令彼得我解。复得传化他故言从此至彼 第十一得果异。二乘有十力等。后智果中广释。此未解之方便入见道修道究竟。即第四段道。又四行五言偈。后更承五行七言偈。为显前义令开显易见。前四偈中一偈明四寻思方便及正观四如实智方便。次一偈正明四如实智故得入非安立谛即三无性第一义理唯自证知。次复两偈显所入出无碍法师别论取来证成之如偈。后释论结示之可见也。此后五偈释论结显义。一明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四明究竟道。释资粮中又言单名生复名长菩萨唯复无单故生长一时者。十度但进故生长一时也。

释论曰此福及慧有二种功用一能助道二能成道体者。道有转成胜品义则成道体。劣品有转灭义。由带相而是善故能资助成道。道成劣相即灭故不成道。

释论曰由定后心观察诸法是故于法心得决定者。在定中已证见法义。出观后此心从定心生。以达法本故观察诸法心犹决定。

释论曰又菩萨备修五明于度量方便具足自能故于思惟心得决定者。一因明亦为内明。以善解外道所明一切身内诸法精识立破相名明。以立义破义皆有因故也。二者声明者。若善毗伽罗论好识音声差别之相名声明。三者外明者。善识达身外事一切六尘世间事相为外明。四医方明者。善识业病疲病及治病时等等故也。

五者工巧明者。一切诸方道述国计治生田园等悉属工巧明也。菩萨既具故思惟中心得决定也。

释论曰菩萨能化能证故名能了者。是所证自分现前为证。未达之处将现证处比度得解为比。

释论曰知此义类但以分别为因者。为化分别众生故说真俗二谛皆由分别故起。故以分别为因也。

释论曰已于义类及分别心决定故者。由加行道已得无相性分证见真于二谛义类无所有心决定。由五明于思惟分别识法心决定 释论曰离颠倒及变异二虚妄故名真者。内心是颠倒。外尘有为法为变异。由心至故著变异成生死。真如理无内外法。故离颠倒及变异等相也。

释论曰是诸法第一性故名法界者。约诸法辩自体法为法性。废法辨自体是第一并真无伪。是生道因之性故名为法界。具含三身故。三身是法界自他二用也。

释论曰同见一味无有差别者。见如来大小乘教虽显多种法门。皆为成就真如一味无差别之理。一即法界之法身也。

释论曰一切染污法熏习种子是过聚性体者。惑业果报三品不净法种子并是过失法故言过也。有无量种子并在本识中故名聚体。是生死不净品之根本生因故名为性。离如来大乘正教不能令解。离无分别智不能灭者。此是一切染污法微细种子。一切染法依止此作因缘生故言染法。此依止中无量种子聚在中故言稠。悉与本识体无异相不可分别故名密。

释论曰如阿伽陀药者。此无药翻之。此药能治一切病。亦如如意宝能除一切。此亦能除一切病也。可得名无贾良药。亦为无比良药也。

释论曰所说理胜及所得果胜者。一乘道理无性非安立谛等理。果即大涅槃为胜也。又明大乘通三乘中菩萨为大。又待小得大。一乘者无二三乘唯是一故。无相待之乘为真实胜乘也。无分别智以法界为根。体为知根。从知未知根生故。又名有根。有未知欲知根从如实智生。又论缘因解性生亦名有根。能生后智及进后加行智故。亦名有根。有当体名有根。何以然。得此智故余智灭。智依此智故更生上地功德智慧故是根也。余可见。

摄大乘论义记第七

猜你喜欢
  护心品第三十一·佚名
  卷十七·道世
  卷三十三·佚名
  散种章第一·佚名
  五家正宗赞序·绍昙
  洞山守初禅师·惠洪
  缁门警训卷第八·如卺
  卷二十一·佚名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佚名
  序·彭绍升
  目录·正果法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三卷·宗泐
  三法度論卷上·欧阳竟无
  为王慧力无常说法·太虚
  自作境界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出 伐越·梁辰鱼

    【满江红】〔外扮伍员上〕楚室亡囚。是何岁飘流吴国。追旧恨避兵江上。潜身芦荻。父怨方酬魂未返。君恩欲报心犹赤。待从头再踏越江山。兵方戢。十年仗剑意何如。眼见荆城一废墟。谁哭秦庭援兵至。至今犹自恨包胥。

  • 御选元诗卷八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八十一杂体方回与孟能静饮聨句三月一日春如酒红是桃花绿杨栁人生不醉欲如何不如意常十八九【孟】暂兹袖公补天手谁能箝我谈天口挹斗酌海两相逢天风吹入无何有【方】三月三日一觞酒同上危楼望晴

  • 40.杜甫:吴体七言律诗二首·施蜇存

    愁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

  •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范晔

    李固 子燮 杜乔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郃在《方术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

  • 卷二十四·王夫之

    ◎佞幸列传 马吉翔,顺天大兴人。通文墨,工将迎挟持。以武进士出身,历官至广东都指挥使。弘光元年,罢官。闻郑鸿逵拥思文皇帝至福建,吉翔往依,附推戴,擢锦衣卫都督佥事。与锦衣郭承昊比。奉敕至湖南劳军,福建陷,吉翔走广东。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佚名

    弘治十四年八月丙午朔秦府临潼王秉欆既进封秦王因以临潼惠简王祀事为请命镇国将军诚润奉惠简王祀事诚润即惠简王庶长子也 沈府清源王幼圩薨王康王第三子母妃韩氏宣德七年生正统十二年册封至是薨年七十讣闻辍朝一日赐

  • 卷之七百九十一·佚名

    ○戊申。军机大臣等议覆、伊犁将军阿桂等奏称、伊犁地方辽阔陆续添派驻防满洲。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携眷官兵及屯田回民将及二万户。屯田修城之绿营兵效力赎罪及发遣人犯。亦有数千名。惠远绥定二城。商民渐多此皆

  • 卷之五百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纪昀

    列传唐 【六十八】○唐六十八钱徽 崔咸韦表微高釴【湜 铢错 湘】冯宿【定审】 李虞仲李翱 卢简 辞【简能 宏止简求】高元裕封敖郑熏敬晦 韦博李景让【景温】钱徽崔咸韦表微高釴冯宿李虞仲李翱卢简辞高元裕封敖

  • ·谕各社家长·丁曰健

    查姚前道任内谕各社家长,以各庄丁口万人千人、最少数百人,贼虽多不过数十、少仅十余人;尔族丁十倍于贼,贼虽强焉敢伺夜深入?此必有与贼通者。通贼者非他,即本族、本庄贫乏人耳。若辈无业忍饥,富者不肯赡给,故怨

  • 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七·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公侯伯表总叙封建古制也而莫详于周周之天子仅称王而其下为公侯伯子男不能子男者为附庸其命则自九而至五其别则有同姓有异姓而其封则以功徳不以亲疎秦始并天下创尊为皇帝废封建公族无尺寸之土而犹存侯爵

  • 奏谳书十四·佚名

    原文:八年十月己未安陸丞忠劾獄史平舍匿無名數大男子種一月,平曰:城知種無〔名〕數,舍匿之,罪,它如劾。種言如平。問:平爵五大夫,居安陸和眾里,屬安陸相,它如辭。鞫:平知種無名數,舍匿之,審。當:平當耐為隸臣,錮,無得以爵、當賞免。.令

  • 卷七·易祓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总义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七     宋 易袚 撰地官司徒第二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

  • 叠山集·谢枋得

    宋代诗文别集。16卷。谢枋得著。作者原有各类诗文64卷,已有散佚。本书系明人刘隽编集刊行,凡诗3卷、文12卷、附录1卷。作者为宋末元初的爱国文人,作品大都是抒发强烈的民族气节。其上留梦炎的《却聘书》,义正辞严,拒绝投降

  • 霁山文集·林景熙

    宋代诗文别集。5卷。林景熙著。包括诗歌集《白石樵唱》3卷,散文集《白石稿》2卷。林景熙的诗歌主要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元统治者的愤恨。吴之振等编的《宋诗钞》说他的诗“大概凄怆故旧之作,与谢翱相表里,翱诗奇崛,

  • 张畹香医案·张畹香

    医案。清张畹香撰。二卷。畹香,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洗马池。生活于嘉庆至同治间。著有《温暑医旨》等书,多未刊行。其医案亦系抄本流传,后经曹炳章整理,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刊行。不分门类,载冬温、伏邪、暑湿、诸痛

  • 古今情海·曹绣君

    曹乡君编。汇编。三十卷。有上海进步书局1915年本。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本书是古来有关各类情感笔记故事的辑录性著作,每则故事短小精萃,加以一二句评论,有益世道人心。全书选录周秦汉魏直到清末的相关资料,共约

  • 六字神咒王经·佚名

    一卷,失译,东晋录。与六字咒王经同本,咒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