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七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七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静虑品第十一之余

有寻有伺者。云何寻。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寻求。遍寻求。近寻求。心显了。极显了。现前显了。推度构画。思惟分别。总名为寻。云何伺。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伺察。遍伺察。近伺察。随行随转。随流随属。总名为伺。寻与伺。何差别。令心粗性是寻令。心细性是伺。此复如何。如打钟时。粗声暂发。细声随转。粗声喻寻。细声喻伺。摇铃扣钵。吹螺击鼓。放箭震雷。粗细二声为喻亦尔。又如众鸟飞翔虚空。鼓翼踊身。方得随意。鼓翼喻寻。踊身喻伺。是谓寻伺二相差别。云何有寻有伺。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相应品。具有寻伺。离生喜乐者。云何离。谓离欲。亦名离。离恶不善法。亦名离。出家亦名离。色界善根。亦名离。初静虑亦名离。今此义中意。说初静虑名离。云何喜。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心欣极欣。现前极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喜性喜类。乐和合。不别离。欢欣悦豫。有堪任性。踊跃踊跃性。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云何乐。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身不堪任性。心不堪任性。所得身滑性。心滑性。身软性。心软性。身堪任性。心堪任性。身离盖性。心离盖性。身轻安性。心轻安性。身无燋恼性。心无燋恼性。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云何离生喜乐。谓前喜乐。因离依离。离所建立。由离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离生喜乐。初者谓此静虑。顺次数中。最居首故。复次此于九种次第定中。最在前故。静虑者。谓在此定中。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总此五支。名初静虑。如有颂言。

心随贪欲行  或复随嗔恚

而修静虑者  诸佛不称誉

惛睡盖缠心  无知修静虑

身相虽安静  诸佛不称誉

掉悔盖缠心  诸根不寂静

虽勤修静虑  诸佛不称誉

三宝四谛中  心怀犹豫者

虽勤修静虑  诸佛不称誉

远离欲及恶  寻伺皆如理

身柔软安静  受离生喜乐

身如沐浴团  遍体皆津腻

不强亦不弱  爱水不能漂

寻伺等五支  贤圣仙所证

总名初静虑  诸佛所称誉

在此定中。诸心意识。名初静虑。俱有之心。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造心意业。名初静虑。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初静虑。俱有胜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初静虑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初静虑。此静虑名。依何义立。谓能寂静恶不善法。及余杂染。后有炽然。当苦异熟。生老死等诸有漏法。故名静虑。复次寂静种种恶不善法。及余杂染。后有炽然。当苦异熟。生老死等。有漏法已。此静虑。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名静虑。复次寂静种种恶不善法及余杂染后有炽然当苦异熟生老死等有漏法已。此静虑。明盛遍照。故名静虑。具足者。谓此依出家。及依远离所生善法。精勤修习。无间无断。方得圆满。故名具足。住者。谓成就此静虑现行随行遍行遍随行动转解行。故名为住。

寻伺寂静者。寻及伺。如前说第二静虑。此二寂静遍寂静。近寂静。空无所有。故名寻伺寂静。内等净者。云何内等净。谓寻伺寂静。故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爱慕爱慕性。心澄心净。总名内等净。心一趣性者。云何心一趣性。谓寻伺寂静故。心不散不乱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无寻无伺者。谓第二静虑。寻伺不可得不现行非有非等有。故名无寻无伺。定生喜乐者。云何定。谓寻伺寂静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云何喜。谓寻伺寂静者。心欣极欣。广说乃至。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云何乐。谓寻伺寂静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广说乃至。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云何定生喜乐。谓前喜乐。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势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现。故说此名定生喜乐。第二者。谓此静虑。顺次数中。居第二故。复次此于九种次第定中。在第二故。静虑者。谓在此定中。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总此四支。名第二静虑。如有颂言。

寻伺俱寂静  如雨息埃尘

内净心一趣  触菩提妙乐

无寻伺有喜  乐内净及定

名第二静虑  诸佛所称誉

在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第二静虑。俱有之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第二静虑。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第二静虑。俱有胜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二静虑。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为第二静虑。此静虑名。所依之义。具足及住。皆如前说。

离喜者。云何喜。谓心欣极欣。乃至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心于此喜。离染解脱。故名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者。彼于尔时。安住行舍正念正知。云何舍。谓离喜时。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云何正念。谓离喜时。诸念随念。乃至心明记性。总名正念。云何正知。谓离喜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总名正知。身受乐者。身谓意身。由意身中。有受乐故。四大种身。亦得安适。由此因缘。名身受乐。此中乐者。谓离喜时。已断身重性心重性。乃至身调柔性。心调柔性。总名为乐。此是受乐。非轻安乐。圣说应舍者。圣谓诸佛。及佛弟子。说谓宣说。分别开示劝修定者。应舍此乐。不应耽味。唯应住舍正念正知。第三者。谓此静虑。顺次数中。居第三故。复次此于九种次第定中。在第三故。静虑者。谓在此定中。行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心一境性。总此五支。名第三静虑。如有颂言。

离喜最上迹  舍念知乐定

名第三静虑  诸佛所称誉

在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第三静虑。俱有之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第三静虑。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第三静虑。俱有胜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三静虑。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为第三静虑。此静虑名。所依之义。具足及住。亦如前说。

断乐者。云何乐。谓顺乐触所起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总名为乐。复次修第三静虑时。顺乐受触所起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断苦者。云何苦。谓顺苦触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此苦及乐。尔时俱得。断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为断乐断苦。先喜忧没者。云何喜。谓顺喜触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复次修第二静虑时。顺喜受触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云何忧。谓顺忧触所起心忧。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忧。此及前喜。尔时俱得断遍知。乃至隐没除灭。是故说为先喜忧没。复次入初静虑时。忧得断遍知。入第二静虑时。苦得断遍知。入第三静虑时。喜得断遍知。入第四静虑时。若乐若苦。若喜若忧。皆得断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为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者。显此中无苦乐二受。唯有第三非苦非乐受舍念清净者。云何舍。谓彼尔时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云何念。谓彼尔时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总名为念。彼于尔时。若舍若念。俱得清净乐苦喜忧。寻伺二息。皆远离故。说名清净。第四者。谓此静虑。顺次数中。居第四故。复次此于九种次第定中。在第四故。静虑者。谓在此定中。不苦不乐。受舍念。心一境性。总此四支。名第四静虑。如有颂言。

乐苦等已灭  心坚住不动

得清净天眼  能广见众色

不苦不乐受  净舍念及定

名第四静虑  诸佛所称誉

在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第四静虑。俱有之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第四静虑。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第四静虑。俱有胜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四静虑。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为第四静虑。此静虑名。所依之义。具足及住。皆如前说。

无量品第十二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无量。何等为四。谓有一类慈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一。复有一类悲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二。复有一类喜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三。复有一类舍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四。

云何为慈。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胜乐。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慈性。名哀怜哀怜性。名愍念愍念性。总名为慈。复次与慈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慈。云何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慈心定。谓有一类。起如是心。愿诸有情。皆得胜乐。虽有此心。而无胜解。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虽善净妙随顺磨莹增长严饰应供。常委助伴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胜乐。虽有此言。而无胜解。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言虽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胜乐。虽有此心及有此言。而无胜解。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及言。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起如是心。发如是言。及有胜解。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其事如何。如有一类。寒苦所逼。得暖生乐。取此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热苦所逼。得冷生乐。取此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饥苦所逼。得食生乐。取此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渴苦所逼。得饮生乐。取此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身体垢秽。支节劳倦乏诸资具。亲友乖离。遇得沐浴案摩资具。亲友和合。发生诸乐。取此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复有一类。盛夏热时。炎炽日光所逼切故。热渴迷闷。身心燋恼。遇清凉池。投身沐浴。饮用生乐。取此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如是所受欲界乐具。及三静虑所受胜乐。取彼乐相。起心发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虽皆是善净妙乃至资粮。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若有此生。近曾现入。第三静虑。取彼乐相。起如是心。发如是言。愿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胜乐。彼心言及胜解。皆是胜善净妙随顺。乃至资粮。乃可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慈俱有心。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造心意业。名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慈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复次慈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慈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慈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愿彼有情。皆得胜乐。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狭小有情得乐。齐此未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慈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而愿狭小有情得乐。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慈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狭小有情得乐。齐此名为已入狭小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慈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慈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慈心定。云何无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慈心定。谓即于狭小慈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皆愿得乐。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无量有情得乐。齐此未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慈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而愿无量有情得乐。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慈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无量有情得乐。齐此名为已入无量慈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慈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慈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慈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慈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慈心定。

云何为悲。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离苦。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悲悲性。若恻怆恻怆性。若酸楚酸楚性。总名为悲。复次与悲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悲。复次悲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悲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悲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愿彼有情。皆得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狭小有情离苦。齐此不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悲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而愿狭小有情离苦。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悲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狭小有情离苦。齐此名为已入狭小悲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悲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悲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悲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悲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悲心定。云何无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悲心定。谓即于狭小悲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皆愿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愿无量有情离苦。齐此未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悲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而愿无量有情离苦。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悲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愿彼无量有情离苦。齐此名为已入无量悲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悲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悲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悲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悲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悲心定。

云何为喜。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有情获益。深可欣慰。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心欣极欣现前极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喜性。喜类乐和合不别离。欢欣悦豫有堪任性。踊跃踊跃性。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复次与喜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喜。复次喜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喜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喜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度彼有情得乐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度狭小有情获益。齐此未名狭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喜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欣慰狭小诸有情相欣慰狭小有情获益。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狭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喜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欣慰狭小有情获益。齐此名为已入狭小喜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喜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喜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喜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喜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喜心定。云何无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喜心定。谓即于狭小喜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欣慰获益。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欣慰无量有情获益。齐此未名无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喜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欣慰无量有情获益。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喜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欣慰无量有情获益。齐此名为已入无量喜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喜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喜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喜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喜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喜心定。

云何为舍。谓有一类。作是思惟。应于有情。住平等舍。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复次与舍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舍。云何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舍心定。谓有一类。虽见可爱可乐可喜可意等有情。而不起分别。此是我母。此是我父。乃至此是我朋友等。唯起平等有情胜解。如无求士遇入一林。虽见娑罗树。或多罗树。或夜鬘树。或马相树。或邬昙跋罗树。或诺瞿陀树等。而不起分别。此是娑罗树。此是多罗树。乃至此是诺瞿陀树等。唯起平等树林胜解。修舍行者。于诸有情。不起分别。应知亦尔。是名舍心定加行。亦名入舍心定。复次舍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舍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等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等。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舍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于彼有情。住平等舍。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未名狭小舍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舍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于彼有情。住平等舍。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狭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舍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名为已入狭小舍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舍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舍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舍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舍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舍心定。云何无量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舍心定。谓即于狭小舍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住平等舍。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未名无量舍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舍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于彼有情。住平等舍。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舍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于彼有情。住平等舍。齐此名为已入无量舍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舍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舍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舍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舍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舍心定。

  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卷第七

猜你喜欢
  宗 教 观·太虚
  卷三·印光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分灯录后序·朱时恩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南康云居齐禅师·惠洪
  我来锡兰的感想·太虚
  卷第十五·李遵勖
  付嘱品第十·释法海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佚名
  四阿含暮抄解第五(首三法第二恶之二也)卷下·佚名
  丹霞淳禅师语录序·丹霞子淳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五·海明
  条陈整理宗教文·太虚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初编·卷三·沈瘦东

    辛、壬已还,废孔之议汹汹朝野,学术风气壤乱益甚。上海姚东木先生文栋,冒当世不韪,首创孔教会,力持尊圣读经之说。梁节庵(鼎芬)、沈子培(曾植)、朱强村(祖谋)诸遗老附和之,东南士大夫稍稍响应。甲寅大成节,会员应赴曲阜助祭。以是年

  • 邦哲·隋树森

    邦哲,生平、里籍均不详。其姓名及曲作仅见于清人何梦华藏本《太平乐府》。 小令 【双调】寿阳曲 思旧 初相见,意思浓,两下爱衾枕和同。销金帐春色溶溶,云雨期真叠叠重重。 谁知道,天不容,两三年间抛鸾

  • 卷47 ·佚名

    陈造 再次前韵二首 解缆征涂一怆神,房陵十舍望西秦。 苦无勋业裨昭代,久分江湖着老身。 三楚上游常定伯,六朝陈迹渺愁人。 不缘挽仰悲凉甚,可博临风得句新。 陈造 再次前韵二首 仓官尉职贱谁

  • 卷十五 開寶七年(甲戌,974)·李焘

      起太祖開寶七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庚申,占城國遣使來貢方物。   甲戌,遣使發廩賑揚、楚等州饑民。   戊寅,幸玄化門,賜治城壕卒衣履。遂幸新水磑,還宴射苑中。   燕國長公主之喪,上哀慟,謂左右曰:「明年誕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七·佚名

    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己巳朔享 太庙遣侯吴汝胤恭代○赐二辅臣各鲜鲥鱼二尾○原任狭西按察使邢云路献七政真数其略曰凡步历之法必以两交相对彼交印此交此交符彼交两交正而中间时刻分秒之度数自一一可按七政之行其数皆同日

  • 二八八 军机大臣奏行文山西巡抚查缴张泰交《受佑堂集》书板片·佚名

    二八八 军机大臣奏行文山西巡抚查缴张泰交《受佑堂集》书板片乾隆四十年九月二十五日乾隆四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奏事处传旨:熊学鹏奏缴张泰交《受佑堂集》、余心孺《詅痴梦草》二书,其板片俱不必存。钦此。臣等检查熊学鹏

  • 龙朔·周绍良

    №龙朔001【盖】失。【志文】大唐故汴州尉氏县主簿史君墓志君讳行简,字居敬,魏州冠氏县凤栖乡大同里人也。家承积庆,疏德水以开源,代袭簪组,资岳灵而诞秀。英猷递发,冠盖伫其风仪;人物相晖,雅俗由其标指。载嗣其

  • 周铁虎传·姚思廉

    周铁虎,不知是何处人,梁朝时南渡到此。语音粗野,体力过人,擅长骑马用槊,侍奉梁朝河东王萧誉,以勇敢闻名,萧誉任命他为府中兵参军。萧誉任广州刺史,以周铁虎为兴宁令。萧誉迁理湘州事务,又以周铁虎为临蒸令。侯景叛乱时,元帝在荆

  • 卷一·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宋 彭百川 撰圣宋仙源积庆符瑞赵氏之先自造父为周穆王御封赵城因氏焉其後与韩魏分晋列为诸侯至汉赵广汉居涿郡中遂为郡人皇高祖讳脁以儒学为业历永清文安幽都三县令皇曾祖讳珽亦儒学世

  • 卷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四明 杨士奇等 撰君德宋光宗临御初方求谠论太保致仕史浩进封事曰臣恭读训词不胜威惧臣闻重华揖逊文命祗承面授之规不踰数语亲传之妙夫岂多岐惟

  • 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曾国藩

    黎明,出巡视营墙。饭后清理文件。旋阅《后汉书》颍川四长传,李固、杜乔传。中饭后阅吴祐、延笃传。是日,竟日雨不止。心事焦闷,口无津液,上焦火旺,因不复看书,即在室中徘徊。思凡事皆有至浅至要之道,不可须臾离者,因欲名其堂回

  • 卷二十六 论语八·黎靖德

      ◎里仁篇上   △里仁为美章   或问:"里仁一篇,自首至'观过斯知仁矣',都是说仁。'里仁为美',是指言仁厚之俗;'观过斯知仁',是指言慈爱底仁。其他则皆就心德上说。"曰:"虽是如此,然统体便都只是那个仁。如里有仁厚之俗,

  • 俱舍论疏 第二十四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二十四卷沙门法宝撰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论。已辨住果至一来向果。下一颂。第二明一来向果论曰至转名家家。释家家也。从住预流进向后果。断第六品无间道来。总名一来果.向于中有二。若具缘者亦名家家

  • 卷第一百三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二因相应法。与因相应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五因。谓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异熟。等无

  • 杂阿毗昙心论 第一卷·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一卷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序品第一古昔诸大师于诸甚深法多闻见圣迹已说一切义精勤方便求未曾得异分阿毗昙心论多闻者已说或有极总略或复广无量如是种种说不顺修多罗光显善随顺唯此

  • 卷之三十五·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三十五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曹洞宗 大鉴下第十六世 天童珏禅师法嗣 宁波府雪窦足庵智鉴禅师 滁之全椒吴氏子。儿时喜读佛书。一日母与洗手疡。戏问。是甚么。师曰。佛手耳。视母为大笑。俄

  • 上清六甲祈祷秘法·佚名

    述祈祷招神术。

  •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佚名

    《上清大洞三景玉清隐书诀箓》,又名《大洞三景三元玉清金虎凤文》。早期上清派符箓之一,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假托为元始天王传授,内载符图及神将官吏之名号谱箓。据称依法受此符箓,可得神灵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