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羼罗耶佛品第九

佛告颰陀和。乃往昔时不可计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羼罗耶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於世间极尊。安定於世间。於经中大明。天上天下号曰天中天。尔时有长者子名须达。与二万人俱。来至羼罗耶佛所。为佛作礼卻坐一面。须达长者子问羼罗耶佛是三昧。羼罗耶佛。知须达长者子心所念。便为说是三昧。须达长者子闻是三昧已大欢喜。即悉讽受得作沙门。求是三昧八万岁。时长者子须达。从佛闻经甚众多。悉从无央数佛闻经。其智慧甚高明。长者子须达。其後寿终生忉利天上。以後复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尔时故劫中复有佛。名术阇波提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菩。时佛在刹利家生。尔时长者子须达。复於佛所闻是三昧复求之。时长者子须达。其後复於故劫中复有佛。名赖毗罗耶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婆罗门种。时长者子须达。复於佛所受是三昧。求守八万四千岁佛告颰陀和。长者子须达。卻後八万劫得作佛。名提和竭罗。尔时长者子须达。为人高明勇猛智慧甚广。佛言:见是三昧不。颰陀和。饶益乃尔。使人成就得佛道。若有菩萨得是三昧者,当学诵当持当教人当守。如是者得佛不久。若曹知不颰陀和。是三昧者是菩萨眼。诸菩萨母。诸菩萨所归仰。诸菩萨所出生。若知不颰陀和。是三昧者破去於冥。明於天上天下。若知不。颰陀和。是菩萨三昧者,是诸佛之藏诸佛之地。是珍宝渊海之泉。是无量功德之镇益。明哲之经。当作是知三昧所出。如是从是中出佛。闻经正立於四意止中。何等为四意止中。一者自观身。观他人身。自观身观他人身者,本无身。二者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者本无痛痒。三者自观意。观他人意。自观意观他人意者,本无意。四者自观法观他人法。自观法观他人法者,本无法。佛告颰陀和。是三昧谁当信者,独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罗汉。乃信之耳。有愚痴迷惑心者,离是现在佛前立三昧远。何以故?是法当念佛当见佛。佛告颰陀和。是菩萨当念佛当见佛当闻经。不当有著。何以故?佛本无是法无所因。何以故?本空无所有。各各行法念。是法中无所取。是法无所著。如空等甚清净。是法人所想。了无所有。无所有。是法假所因者空寂耳如泥洹。是法无所有本无是法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人本无。是法不著者近。有著者远。佛告颰陀和。若有守是三昧者,因想入无想中。见佛念佛。守觉闻经念法。守觉不得念我。不得著法。何以故?有守觉。颰陀和有守觉不见佛。有所著如毛发不得法。施他人有所悕望为不施。持戒有所悕望为不净。贪於法不得泥洹。於经中有谀谄。不得为高明。乐於众会中。喜於馀道。终不能得一行。於欲中念难。有瞋恚不能忍辱。有所憎恶不得说他人。善求阿罗汉道者,不得於是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中不逮。无所从来。生法乐於中立。有所著不得空。菩萨终不得慳贪有懈怠不得道。有淫逸不入观。有所念不入三昧。佛尔时颂偈言:

是等功德不可计,奉戒具足无瑕秽。其心清净离垢尘,行此三昧得如是,设有持是三昧者,智慧普大无缺减。博达众义常不忘,功德之行如月明。

设有持是三昧者,解了觉意不可识。晓知无量之道法,无数诸天护其德。设有持是三昧者,常自面见无数佛。闻无量佛讲说法,辄能受持念普行。

设有持是三昧者,恶罪勤苦皆灭除。诸佛於世行愍哀,悉共嗟叹是菩萨。假使菩萨欲睹见,当来无数佛世尊,一心踊跃住正法,当学讽诵是三昧。

其有持是三昧者,其功德福不可议。逮得人身最第一,出家超异行分卫。若有末後得是经,逮功德利最第一。

得其福祐不可限,住是三昧得如是。

猜你喜欢
  海潮音第二期宣言·太虚
  净名玄论卷第五(宗旨中)·吉藏
  卷九十八·佚名
  譬喻品第五十二·佚名
  卷第十三·德清
  示伦常大教·印光
  第十章 般多伽婆耶之即位·佚名
  阁笔后序·智旭
  卷之三·佚名
  中国佛教会两大问题·太虚
  降六师缘品第十三·佚名
  彌沙塞五分戒本·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合部金光明经序·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八·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五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宋第四 谢灵运【二】 初去郡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已虽自许心迹犹未并无庸方【选作妨】周任有

  • 列传第六十三 尔朱兆 尔朱彦伯 尔朱度律 尔朱天光·魏收

    尔朱兆,字万仁,荣从子也。少骁猛,善骑射,手格猛兽,蹻捷过人。数从荣游猎,至于穷岩绝涧人所不能升降者,兆先之。荣以此特加赏爱,任为爪牙。荣曾送台使,见二鹿,乃命兆前,止授二箭,曰:“可取此鹿供今食也。”遂停马构火以待之。俄然兆

  • 绥寇纪畧卷十二·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虞渊沉传曰天道不僭视人主之修德与否而降之祸福此自然之符也今以十七年已事观之成汤之责六事箕子之陈五行未显有失德或致厥罚况于三风十愆之必戒可得而知也齐庄中正以禋祀鬼神

  • 稽古録卷九·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周下共王崩子懿王囏立【囏居闲切】懿王崩共王弟孝王辟方立○孝王崩复立懿王太子夷王燮○夷王时王室卑下堂而见诸侯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淫昏无道召穆公作诗刺之不敢斥言借商纣以言之曰殷鉴不逺在夏后

  • 一一一四 闽浙总督雅德奏覆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十部折·佚名

    一一一四 闽浙总督雅德奏覆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十部折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抚臣雅德跪奏,为遵旨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恭折奏闻事。案奉上谕:《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二·阿桂

    正月庚戌明亮舒常奏言带石达尔图木克什等处贼畨负嵎固守询屡次投出畨人皆称贼畨屡被勦戮日渐减少不过为移东补西之计近闻贼畨以正地一路官兵业经撤出料不再来现将正地畨众俱调往绰甲斯布严防等语又据革布什咱土都司丹

  • 卷八十三·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八十三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师古曰赣音贡郯音谈○宋祁曰赣如淳音钳】少为廷尉书佐都船

  • 附录·蒋廷黻

    之一:资料评叙 中文著作中尚无一种与本文范围相同的。西文中有三部著作其范围与本文大致相同,其中两部均因19世纪中年俄国在远东发展之速有所感触而著的。两部均是1861年出版的。[1]E.R.Ravenstein:The Russians on the

  • 鬻子序·鬻熊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师也。年九十,见文王,王曰:老矣。鬻子曰: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着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子者,男子之美称。贤不逮圣,不以为经,用题纪标子。因#1据刘氏九流即道流也。遭秦

  • 提要·吴澄

    【臣】等谨案孝经定本一卷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己着録此书以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子刋误之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朱子所删一百七十二字【案朱子刋误凡删二百二十三字中有句删

  • 卷四百五·佚名

    △第二分观照品第三之四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引发宿住随念智证通。佛言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宿住随念智证通。能如实念十方各如克伽沙界一切有情诸宿住事。所谓随念。若自若他。一心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三·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传序  暨夫(上其器反尔雅云暨与也说文从旦既声)。  逗机(上头候反字书逗留也说文逗亦止也从辵豆声下既希反考声云机明也孔注尚书微也说文发也从木几声传从手作

  •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印光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

  •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二·佚名

    嗣法門入行猷等編住福建興化府曹山上生禪寺語錄師於崇禎壬午年四月初六日入院。三門。我此法門,八字打開,腳下無私,直往直來。且入門一句作麼生道?拽拄杖便入。佛殿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直下見得,不隔一線。從他三十二相八十種

  • 一山文集·李延兴

    诗文集。元李继本撰。九卷。继本名延兴,以字行,东安(今属湖南)人。占籍北平。登至正丁酉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人明未仕。卒年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是集为其子方曙、方眗与其孙伸相继编次而成。最终成书

  • 医学妙谛·何其伟

    又称《杂症总诀》。综合类著作。清何书田撰。三卷。书田有《救迷良方》已著录。将以内科杂病为主之个人临床心得,分门别类,编撰而成。上卷论述中风、气病、中寒、暑病、咳嗽、湿证等二十种病证。中卷载有噎膈反胃、痞块

  • 丽泽论说集录·吕祖谦

    理学著作。宋吕祖谦著,吕乔年编。是吕祖谦门人杂录其师学说的汇辑。十卷。祖谦所创书院名丽泽,故名。其中《易说》、《杂说》各二卷,《诗学拾遗》、《周礼说》、《礼记说》、《论语说》、《孟子说》、《史说》各一卷

  • 准斋杂说·吴如愚

    二卷。南宋吴如愚撰。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