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示伦常大教

 甲、示伦常大教

●尽性学佛, 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 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 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 无不深研佛经, 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 合之则双美, 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 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 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 相率而尽伦尽性, 以去其幻妄之烦惑, 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非但体一, 即用亦非有二也。【书二】五三

●须知佛法, 乃十法界公共之法, 无一人不应修, 亦无一人不能修。彼谓佛教为弃人伦、害圣道者, 皆未见颜色之瞽论也。何以言之?佛于父言慈, 于子言孝, 于君言仁, 于臣言忠, 夫倡妇随, 兄友弟恭, 举世谛之嘉言懿行, 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 现因后果。其言慈孝等, 则与儒教相同。其详示三世因果处, 则儒教便无闻焉。况其断惑证真, 及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详阅而深思之, 则当痛哭流涕, 声震大千世界, 悲昔谤佛之罪咎也。【书一】十六

●欲学佛祖, 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 伦常乖舛, 尚为名教罪人, 何能为佛弟子?佛教虽出世法, 然遇君言仁, 遇臣言忠, 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 由浅而入深, 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 可以知其梗概矣。【书一】三二

●欲为真佛, 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 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 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 岂有行悖儒宗, 而能担荷如来家业, 上续慧命, 下化众生乎?佛法大无不包, 细无不举。世出世间, 无一法不在范围之中。世之拘墟者, 每以出家为悖伦理, 遂不体究, 反加谤毁。因噎废食, 自丧性命。实可哀怜。若能放开眼界, 方知佛法流布中外, 二千年来, 其道盛行。经几多圣君贤相、杰士伟人, 为之护持传布者, 固自有非凡情所测之真道在也。纵有一二拘墟之儒辟之, 暴恶之君毁之, 究属只手遮日, 仰面唾天, 适自形其少知少见, 妄作妄为之过咎耳, 于佛究何损哉?又有外彰辟拨之名, 内取修证之实。由宋以来, 凡儒门大宗, 莫不皆然。光所谓诚意正心, 由此致有欠缺者, 实属决定论也。【书一】七三

●学佛一事, 原须克尽人道, 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 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 佛岂祐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 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 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 必先坚筑地基, 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 方可增修, 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 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欲学佛法, 先须克己慎独, 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 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 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 后服良药。欲其身轻体健, 年延寿永者, 其可得乎?【书二】十六

●大丈夫能令文章盖天下, 功业宣宇宙, 而不能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者, 以著于外而遗其内, 著于有为之末, 而遗其无为之本也。世间人谁能一一占全?吾人但取其克尽伦常、力修净业即已, 何暇计其他哉!【书二】三二

●窃以春秋祭祀, 儒礼所重。岁时追荐, 释教尤崇。念水源木本之恩, 修慎终追远之事。世出世间, 又何间然。【序】三七

猜你喜欢
  救 僧 运 动·太虚
  与海定等书(十四通)·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一卷·宝亮
  凡例(十条)·书玉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智顗
  佛说出家功德经·佚名
  答熊道琨张世俊问·太虚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澄观
  劝流通观音持验引·周克复
  卷第五十五·佚名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第四回·胡兰成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卷二十六·赜藏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八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一古今体七十九首【癸丑五】致远斋叙事致远斋始戊辰岁至今偻指卌五年【斋建於戊辰年先是金川娑罗奔恃其碉险构衅邻番畺吏请兵筹饷而司事者以怯缩老师弗克蒇功

  • 提要·董嗣杲

    庐山集五巻英溪集一巻臣等谨案庐山集五巻英溪集一巻宋董嗣杲撰嗣杲履贯不见于他书集中元宵懐乡诗有清河坊里灯宵月负却东风已两年句又抵北新桥诗归逢乡井心才穏句案咸淳临安志清河坊在临安府左一北厢北新桥在余杭门外

  • 御选宋诗卷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十八五言古诗九高登思归忽忽已秋杪言归欣有期节物想吾庐青蕊繁东篱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鵞儿对此忆羇旅多应歌式微喜慰倚门心愁消举案睂稚子閙檐隙绕膝牵人衣归兴念如许兼程犹苦迟明朝秋色里乌防风

  •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班固

    张耳,大梁人也,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父客谓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为请决,嫁之。女家厚奉给耳,耳以故致千里客,宦为外黄令。 陈馀,亦大梁人,好儒术。游赵苦陉,富人公乘

  •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范晔

    郑太 孔融 荀彧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少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名闻山东。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待郎,迁待

  • 第二十八回 伐西羌连番败绩 易东宫两次蒙冤·蔡东藩

      却说吐蕃国相禄东赞,悉心秉政,驯至盛强。禄东赞死,有子四人,长名钦陵,材智不亚乃父,续掌国事。钦陵弟赞婆悉多于勃论,亦均有武略,出外典兵,因与唐室有嫌,遂连陷西域十八州,又合于阗兵袭击龟兹,陷入拨换城。这消息传入唐都,有

  • 卷十·张九成

    <经部,四书类,孟子传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宋 张九成 撰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爲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

  • 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序·缪荃孙

    苏省建置,由来尚已。吴郡有城,本始阖庐。金陵越城,云筑范蠡。广陵之城,见六国表。自是至汉,凡建国者,罔不营城。按《郡国志》:属苏境者,稔州郡国,为城二十八;扬州郡国,为城十三;豫州郡国,为城八。今据旧稿,酌为写录,知其阙者,并为补之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薛简肃公奎墓志铭欧阳修明道二年尚书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河东公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又数以告然后拜公为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罢其政事景

  • 读例存疑卷三·薛允升

    名例律上之三犯罪存留养亲天文生有犯工乐戸及妇人犯罪徒流人又犯罪犯罪存留养亲:巻首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

  • 卷一·张洽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一宋 张洽 撰【杜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隠公【名息姑惠公之子母声子諡法不尸其位曰隠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

  • 慎行论第二 察传·吕不韦

    察传原文: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於鲍叔,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

  • 观无量寿经义疏(末)·慧远

    净影寺沙门释慧远撰后十观中文别有四。一佛对阿难及韦提希敕听许说辨劝传持。二由佛劝韦提求见故令彼佛菩萨俱现。三由彼观韦提设礼仰荷佛力为物启请。四因其请如来为说后十观法。前中三句。一对二人敕听劝思。二许宣

  • 第八十七章 让王事之荷负·佚名

    然,依不吉星之威力,时楞伽岛又生大暑热,所有作物于热之原因(一)而枯萎,所有住楞伽之大众,难克胜饥馑之恐惶时,(王)其时,应三宝、塔、菩提树、诸神中之神有大威力之受供养,最胜之守护者(奇修如)[神]、弥勒[菩萨],依种种之方法以[祭]供养,使王

  • 王文忠集·王结

    元代诗文别集。6卷。王结撰。据《元史》本传,王结有集15卷,但久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结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王文忠集》(或简称为《文忠集》)6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五言

  • 诗经通论·姚际恒

    十八卷。姚际恒撰。是书成书于康熙年间汉、宋学斗争之时,它不受传统传疏束缚,认为《诗序》无论大序、小序皆东汉人卫宏所撰,多不可信;而朱熹《集传》虽反《诗序》,又每每阳违之而阴从之。汉学、宋学各有缺点和谬误,“汉人失

  •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佚名

    唐不空译,与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