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伦常大教
甲、示伦常大教
●尽性学佛, 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 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 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 无不深研佛经, 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 合之则双美, 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 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 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 相率而尽伦尽性, 以去其幻妄之烦惑, 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非但体一, 即用亦非有二也。【书二】五三
●须知佛法, 乃十法界公共之法, 无一人不应修, 亦无一人不能修。彼谓佛教为弃人伦、害圣道者, 皆未见颜色之瞽论也。何以言之?佛于父言慈, 于子言孝, 于君言仁, 于臣言忠, 夫倡妇随, 兄友弟恭, 举世谛之嘉言懿行, 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 现因后果。其言慈孝等, 则与儒教相同。其详示三世因果处, 则儒教便无闻焉。况其断惑证真, 及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详阅而深思之, 则当痛哭流涕, 声震大千世界, 悲昔谤佛之罪咎也。【书一】十六
●欲学佛祖, 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 伦常乖舛, 尚为名教罪人, 何能为佛弟子?佛教虽出世法, 然遇君言仁, 遇臣言忠, 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 由浅而入深, 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 可以知其梗概矣。【书一】三二
●欲为真佛, 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 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 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 岂有行悖儒宗, 而能担荷如来家业, 上续慧命, 下化众生乎?佛法大无不包, 细无不举。世出世间, 无一法不在范围之中。世之拘墟者, 每以出家为悖伦理, 遂不体究, 反加谤毁。因噎废食, 自丧性命。实可哀怜。若能放开眼界, 方知佛法流布中外, 二千年来, 其道盛行。经几多圣君贤相、杰士伟人, 为之护持传布者, 固自有非凡情所测之真道在也。纵有一二拘墟之儒辟之, 暴恶之君毁之, 究属只手遮日, 仰面唾天, 适自形其少知少见, 妄作妄为之过咎耳, 于佛究何损哉?又有外彰辟拨之名, 内取修证之实。由宋以来, 凡儒门大宗, 莫不皆然。光所谓诚意正心, 由此致有欠缺者, 实属决定论也。【书一】七三
●学佛一事, 原须克尽人道, 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 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 佛岂祐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 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 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 必先坚筑地基, 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 方可增修, 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 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欲学佛法, 先须克己慎独, 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 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 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 后服良药。欲其身轻体健, 年延寿永者, 其可得乎?【书二】十六
●大丈夫能令文章盖天下, 功业宣宇宙, 而不能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者, 以著于外而遗其内, 著于有为之末, 而遗其无为之本也。世间人谁能一一占全?吾人但取其克尽伦常、力修净业即已, 何暇计其他哉!【书二】三二
●窃以春秋祭祀, 儒礼所重。岁时追荐, 释教尤崇。念水源木本之恩, 修慎终追远之事。世出世间, 又何间然。【序】三七
猜你喜欢 救 僧 运 动·太虚 与海定等书(十四通)·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一卷·宝亮 凡例(十条)·书玉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智顗 佛说出家功德经·佚名 答熊道琨张世俊问·太虚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澄观 劝流通观音持验引·周克复 卷第五十五·佚名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第四回·胡兰成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卷二十六·赜藏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