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朝通典卷四十

職官十八

○職官十八

文武官階

祿秩

秩品

△文武官階

文職正一品曰光祿大夫從一品曰榮祿大夫正二品曰資政大夫從二品曰通奉大夫正三品曰通議大夫從三品曰中議大夫正四品曰中憲大夫從四品曰朝議大夫正五品曰奉政大夫從五品曰奉直大夫正六品曰承德郎從六品曰儒林郎正七品曰文林郎從七品曰徵仕郎正八品曰修職郎從八品曰修職佐郎正九品曰登仕郎從九品曰登仕佐郎若吏員出身者其從六品正七品俱為宣德郎不及九品者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從俱光祿大夫從三品為中大夫後改定凡官階五品以上為誥授六品以下為敕授武官亦如之武職正一品曰建威將軍從一品曰振威將軍正二品曰武顯將軍從二品曰武功將軍正三品曰武義將軍從三品曰武翼將軍正四品曰昭武都尉從四品曰宣武都尉正五品曰武德騎尉從五品曰武德佐騎尉正六器曰武畧騎尉從六品曰武畧佐騎尉正七品曰武信騎尉從七品曰武信佐騎尉正八品曰奮武校尉從八品曰奮武佐校尉正九品曰修武校尉從九品曰修武佐校尉初制正從一品俱榮祿大夫正二品為驃騎將軍從二品為驍騎將軍正三品為昭勇將軍從三品為懷遠將軍正四品為明威將軍從四品為宣武將軍正五品為武德將軍從五品為武畧將軍正六品為昭信校尉從六品為顯忠校尉正七品為奮力校尉經乾隆二十年改定公侯伯及正一品俱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振威大夫正二品為武顯大夫從二品為武功大夫正三品為武義大夫從三品為武翼大夫正四器為昭武大夫從四品為宣武大夫正五品為武德郎從五器為武畧郎正六品為武信郎從六品為武信佐郎正七品為奮武郎嗣以文職正一品起至從九品共十八階武職從一品起至正七品共十二階多寡懸殊體制未協經乾隆五十一年增設階品改定封典名號用昭畫一焉國朝定命婦之制凡封贈一品之妻為一品夫人二品妻夫人三品妻淑人四品妻恭人五品妻宜人六品妻安人七品妻孺人八九品止封本身

(臣)等謹按續通典承杜佑通典之例備載散官蓋金元及明皆以官階為散也本朝增設官制凡文職十八階武職亦照文階釐定並為十八階初制凡遇覃恩及三年考滿均給封贈康熙九年停三年考滿之例止遇覃恩按品頒給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贈一代凡貤封贈者聽均論服制不准旁推其八品以下亦得貤封贈父母

△祿秩

宗宗歲支俸銀祿米親王 【 銀一萬兩米五千石】 世子 【 銀六千兩米三千石】 郡王 【 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 長子 【 銀三千兩米一千五百石】 貝勒 【 銀二千五百兩米一千二百五十石】 貝子 【 銀一千三百兩米六百五十石】 鎮國公 【 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 輔國公 【 銀五百兩米二百五十石】 一等鎮國將軍 【 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 二等鎮國將軍 【 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鎮國將軍 【 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 【 銀三百三十五兩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 一等輔國將軍 【 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 二等輔國將軍 【 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等輔國將軍 【 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 【 銀二百三十五兩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奉國將軍 【 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 二等奉國將軍 【 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奉國將軍 【 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 【 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七石五斗】 奉恩將軍 【 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 謹按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俱係宗室封爵不入品秩內其俸銀俸米現據戶部則例編載】 八旗世職歲支俸銀祿米一等公 【 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 二等公 【 銀六百八十五兩米三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等公 【 銀六百六十兩米三百三十石】 閑散公 【 銀二百五十五兩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 一等侯兼一雲騎尉 【 銀六百三十五兩米三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侯 【 銀六百一十兩米三百五石】 二等侯 【 銀五百八十五兩米二百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侯 【 銀五百六十兩米二百八十石】 閑散侯 【 銀二百二十兩米一百一十五石】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 【 銀五百二十五兩米二百六十七石五斗】 一等伯 【 銀五百一十兩米二百五十五石】 二等伯 【 銀四百八十五兩米二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等伯 【 銀四百六十兩米二百三十石】 伯品級官 【 銀二百五兩米一百二石五斗】 一等子又一雲騎尉 【 銀四百三十五兩米二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子 【 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 二等子 【 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子 【 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 一等男又一雲騎尉 【 銀三百三十五兩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 一等男 【 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 二等男 【 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男等 【 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 【 銀二百三十五兩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輕車都尉 【 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 二等輕車都尉 【 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輕車都尉 【 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 騎都尉又一雲騎尉 【 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七石五斗】 騎都尉 【 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 雲騎尉 【 銀八十五兩米四十二石五斗】 恩騎尉 【 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 以上世爵俸祿俱由都統咨部支領其曾經効力行間致仕者或給半俸或給全俸由兵部奏請凡八旗武職皆同其或授外省文職者如世職之俸浮於外俸於任所支領外俸其世爵銀米仍留京支領若與外俸相等及外俸浮於世爵者俸銀均在任所支領其世爵祿米仍準留京 【 乾隆三年定】 其或授外省武職者世爵祿米照文員例留京支領 【 乾隆四年定】 漢世爵俸祿各由本省支給咨部察核凡擢用京營外省及選授侍衛者均食全俸其發標効力未經受職及自願効力非命往者均給半俸實授始給全俸如奉旨令其回籍及不能供職並未及歲承襲在家問住者均停給俸 【 雍正十三年定】 至在京文武官員俸銀滿洲漢人俱一例按品頒發祿米即照俸定數每俸銀一兩支祿米一斛正從一品 【 銀一百八十兩米九十石】 正從二品 【 銀一百五十五兩米七十五石五斗】 正從三品 【 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 正從四品 【 銀一百五兩米五十二石五斗】 正從五品 【 銀八十兩米四十石】 正從六品 【 銀六十兩米三十石】 正從七品 【 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 正從八品 【 銀四十兩米二十石】 正九品 【 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米一十六石五斗五升七合】 從九品 【 銀三十一兩五錢米十五石七斗五升】 未入流俸銀祿米與從九品同又雍正五年二月議准盛京五部及守護陵寢文武官各俸銀照京員正俸一體頒給又十三年議准凡內府及王公府屬佐領照八旗佐領一體頒給俸祿又乾隆元年四月奏准七品筆帖式歲支俸銀三十八兩八品二十八兩九品二十一兩祿米照俸支給又凡在京官員於正俸外加倍賞給曰恩俸其數與正俸同雍正五年二月奉諭旨令乾清門侍衛照品加給俸銀一倍祿米不必加給又六年二月奉諭旨吏戶兵刑工五部堂官除差往外省署印外俸銀俸米著加倍給與其署理之大臣亦照此賞給若遇罰俸案件將分外所給之俸不必入議又乾隆元年六月奉諭旨禮部掌官照五部堂官例給與雙俸又八月奉諭旨從前在京文官俸入未足供其日用屢廑皇考聖懷是以雍正三年特旨增添漢官俸米而各部堂官又加恩給與雙俸其餘大小各員俸銀俱仰體皇考加恩臣工之意仿照雙俸之例加一倍賞給俾得用度從容專心官守所給恩俸自乾隆二年春季為始又近奉特旨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級革職留任者其應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領以示體恤至八旗官員養廉之設自雍正五年二月奉諭將兩淮鹽課羨餘銀每旗賞給一千兩分撥都統副都統等員各有差三月又將兩浙鹽課羨餘銀賞給一萬兩分撥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員各有差至乾隆十年奉特恩議定今制凡歲給在京旗員養廉領侍衛內大臣 【 九百兩】 滿洲都統 【 七百兩】 蒙古都統漢軍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 【 六百兩】 滿洲副都統步軍統領 【 五百兩】 蒙古副都統漢軍副都統步軍翼尉內大臣散秩大臣鑾儀使上駟院卿奉宸苑卿武備院卿 【 四百兩】 參領 【 六十兩】 副參領前鋒侍衛印房官 【 四十兩】 至各直省大小文員俸銀俱照在京文員正俸按品支領在外武職俸銀正一品 【 九十五兩有奇】 從一品 【 八十一兩有奇】 正二品 【 六十七兩有奇】 從二品 【 五十三兩有奇】 正從三品 【 三十九兩有奇】 正從四品 【 二十七兩有奇】 正從五品 【 一十八兩有奇】 正從六品 【 一十四兩有奇】 正從七品 【 一十二兩有奇】 薪銀正從一品正從二品 【 一百四十四兩】 正從三品 【 一百二十兩】 正從四品 【 七十二兩】 正從五品 【 四十八兩】 正從六品正從七品 【 三十二兩】 乾隆十八年改提督為從一品總兵官為正二品各按品給俸如制至直省文員養廉之設始於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奏請以耗羨之存公者即其贏餘定為各官養廉嗣後各省大吏俱奏請仿效其法蒙世宗憲皇帝次第允行逮我皇上御極之初復增定佐雜各官養廉其多寡之數詳見戶部則例廩祿門內茲不悉載

(臣)等謹按國朝定制於俸祿之外加給外吏養廉仰見加惠臣工及杜止貪墨之至意若夫酌耗羨之多寡分差務之繁簡同一省而官有等差同一官而數有等差自督撫司道以至佐貳雜職為數遞減不等皆核其籍於戶部至八旗武職大臣及各員舊給親兵隨糧直省武職自提鎮至將弁舊有親丁名糧另詳兵典又考杜典及五朝典秩祿後復有職田一門國初勳臣皆給莊田以代廩祿尋即按器給祿其莊田之數詳見田賦不另贅

△秩品 【 滿漢文職 滿漢武職 土官武職】

滿漢文職

滿漢武職

土官武職

·滿漢文職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殿閣大學士 【 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後俱改為正二品兼各部尚書銜今定正一品】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 初制尚書都御史滿洲俱一品漢人俱二品後俱改為二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一品九年俱定為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升為從一品】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各省總督 【 加尚書銜者從一品】  各部院左右侍郎 【 初制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俱三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二品九年定俱為正三品雍正八年升為從二品乾隆十四年復升為正二品】  內務府總管 【 初定三品今定正二品】

從二品

內閣學士 【 初定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後改為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從二品】  翰林院掌院學士 【 初定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從二品無專員以閣部大臣翰林出身者領之】  各省巡撫 【 加侍郎銜正二品】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 【 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今定為正三品】  大理寺卿 【 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今定為正三品】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順天奉天二府府尹 武備院卿上駟院卿 奉宸苑卿 孔廟三品執事官 按察使司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正四品】  大理寺少卿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復改為三品今定為正四品】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 鴻臚寺卿 【 滿洲初係三品後定為正四品】 順天奉天二府府丞 四品 太廟尉 陵寢掌關防官 陵寢尚茶正 陵寢尚膳正 孔廟四品執事官 各省守巡道

從四品

內閣侍讀學士 【 初係三品後改為從五品兼太常寺卿銜尋停兼銜後定為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 【 初係從五品後定為從四品侍講學士同】  翰林院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 【 滿洲初係三品後定為從四品兼太常寺少卿銜後停兼銜】  都轉鹽運使司同知 各府知府 【 初係正四品今定從四品】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參議 【 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正五品】  光祿寺少卿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定為五品】  六科給事中 【 滿洲初係四品康熙二年改為七品六年復為四品九年定俱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升為正五品】  宗人府理事官 【 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今定為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五品復改四品復改為三品今定為正五品】  五品壇尉 五品太廟尉 順天奉天二府治中 內務府管領 欽天監監正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三品今定為五品】  太醫院院使 陵寢副掌關防官 孔廟五品執事官 盛京鳳凰城迎送官 各府同知 鹽運監掣同知

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 【 初係六品後定為從五品侍講同】  翰林院侍講司經局洗馬 各道監察御史 【 滿洲漢軍初係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七品康熙六年改為四品九年復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定滿洲由員外郎漢軍由郎中升授漢人由內閣侍讀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補授者為正五品由中行評傅行取知縣補授者為正六品乾隆十七年俱改為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 內閣侍讀 【 初係四品今改為從五品】  宗人府副理事官 各部院員外郎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復改為四品今定為從五品】  鹽運使司副使 鹽課提舉司提舉 各州知州

正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國子監司業 各部院主事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  宗人府經歷 【 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 都察院經歷 都察院都事大理寺左右寺丞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器今定為正六品】  內務府副內管領 內務府司俎官 武備院掌蓋 武備院庫掌 奉宸苑六品苑丞 奉宸苑六品庫掌 太常寺寺丞 六品壇尉 欽天監監副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今定為正六品】  欽天監春夏中秋冬官正 太醫院判 王府管領 孔廟六品執事官 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 兵馬司指揮 神樂署署正 六品朝鮮通事 盛京管京屯六品官 盛京管于丁六品官 盛京管理琉璃窑官 各府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 【 初係四品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今定為從六品】  欽天監滿洲五官正 王府典膳 王府馬羣牧長 布政使司經歷 布政使司理問 鹽運司運判 各州同知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 通政使司知事 【 初係四品後定為正七品】  通政使司經歷 大理寺左右評事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改為七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七品】  內閣典籍 【 滿洲漢軍初係正五品後改為從八品今定為正七品】 皇史宬尉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典簿 七品堂子尉 國子監監丞 太僕寺滿主簿 各部寺內務府司庫 武備院司弓 武備院司幄 上駟院廄長 上駟院牧長 奉宸苑七品苑丞 奉宸苑七品苑副 奉宸苑七品庫掌 孔顏曾孟四氏儒學教授 孔廟七品執事官 孔廟司樂 孔廟管句 孔廟典籍 京府儒學滿漢教授 京府儒學滿訓導 兵馬司副指揮 京縣縣丞 各部院衙門七品筆帖式 七品朝鮮通事 盛京管理驛站官 盛京管千丁七品官 按察使司經歷 各縣知縣 各府儒學教授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 內閣撰文辦事中書舍人 中書科中書舍人 【 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從七品】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博士 詹事府主簿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各署署丞 【 初係六品康熙九年定為從七品】  鑾儀衛經歷 順天府經歷 奉天府經歷 京府儒學漢訓導 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 欽天監五官靈臺郎 王府司庫 布政使司都事 鹽運司經歷 各州州判 衛經歷

正八品

翰林院五經博士 國子監學正 國子監學錄 欽天監主簿 各部院衙門八品筆帖式 八品朝鮮通事 太常寺協律郎 太醫院御醫八品 堂子尉 內務府司匠 武備院司矢 武備院司匠奉宸苑八品苑丞 奉宸苑八品苑副 孔廟八品執事官 布政使司庫大使 按察使司知事 各府經歷 同知經歷 各縣縣丞 各州儒學學正 各縣儒學教諭 鹽課司大使鹽運司批驗所大使 各部院司務 【 初係從九品今定為正八品】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 國子監典簿 欽天監五官挈壺正 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 神樂署署丞 太醫院八品吏目 王府司匠 王府牛羣牧長 王府羊羣牧長 布政使司照磨 鹽運司知事 各府州縣儒學訓導

正九品

禮部太常寺 盛京讀祝官 【 初係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內務府太常寺 盛京贊禮郎 【 滿洲初係四品改為九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 寶泉寶源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欽天監五官監候 欽天監五官司書 孔廟九品執事官 按察使司照磨 各府知事茶馬司大使 各縣主簿

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 國子監典籍 四譯館正教序班 太常寺司樂 鴻臚寺鳴贊 鴻臚寺序班 工部內務府製造庫司匠 【 初係七品後定為從九品】  欽天監博士 欽天監五官司晨 刑部司獄 京府照磨 京府司獄 太醫院九品吏目 府宣課司大使 布政司庫大使 按察司司獄 道庫大使 各府照磨 同知照磨 各州吏目 府稅課司大使 各府司獄 通判司獄 巡檢司巡檢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內務府庫掌 內務府署庫掌 內務府監造 奉宸苑未入流苑丞 奉宸苑未入流苑副 禮部鑄印局大使 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各府檢校 各縣典史 府庫大使 鹽茶大使 驛丞 批驗所大使 鹽運司庫大使 州縣稅課司大使 牐官 遞運所大使 河泊所所官 道倉大使 州庫大使 州倉大使 縣倉大使 營倉大使 長官司吏目 【 謹按以上歷年裁省各官其沿革具詳各職篇中謹識】

·滿漢武職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

內大臣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 外省駐防將軍 烏嚕木齊都統 察哈爾都統 提督

正二品

左右翼前鋒統領 八旗護軍統領 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副都統 鑾儀使 外省駐防副都統 總兵

從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將 【 謹按舊辭署副將今停下署參將游擊都司守備並同】

正三品

一等侍衛 冠軍使 火器營翼長 健銳營翼長 步軍翼尉 包衣護軍統領 圓明園營總 鳥鎗營總 前鋒參領 護軍參領驍騎參領 陵寢總管 圍塲總管 黑龍江總船礮水手總管 察哈爾總管 城守尉 王府長史 參將

從三品

圓明園包衣營總 包衣護軍參領 包衣驍騎參領 吉林參領 黑龍江參領 察哈爾參領駐防協領 王府一等護衛 游擊 【 初係正三器後改從三品】

正四品

二等侍衛 雲麾使 前鋒侍衛 副護軍參領 副鳥鎗護軍參領 副前鋒參領 副驍騎參領 佐領 步軍協尉 信礮總管 南苑總管 陵寢副總管 陵寢司工匠 圍塲翼長 上都達布遜諾爾達里崗愛總管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 防守尉 駐防參領 黑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四品官 貝勒府司儀長 都司 【 初係正三品後改為從三品復改正四品又改從三品今定正四品】

從四品

城門領 包衣副護軍參領 包衣副驍騎參領 包衣佐領 【 原列正四品查包衣副參領係從四品佐領與副參領體制相等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副參領 【 原列正四品查察哈爾參領係從三品副參領應列從四品以符體制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佐領 【 原列正四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王貝勒府四品典儀 王府二等護衛

正五品

三等侍衛 治儀正 步軍副尉 步軍校 監守信礮官 南苑門章京 陵寢防禦 陵寢管理燒造磚瓦官 分營佐領 蓋州牛莊二處滿洲掌印防禦 關口守禦 防禦 黑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五品官 守備

從五品

四等侍衛 委署前鋒參領 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鎗護軍參領 王貝勒府五品典儀 王公府三等護衛 守禦所千總 河營委署守備

正六品

藍翎侍衛 整儀尉 親軍校 前鋒校 護軍校 鳥鎗護軍校 驍騎校 監造火藥官 陵寢祭祀供應官 太僕寺馬廠駝廠翼長 黑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六品官 門千總 營千總 【 原列從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從六品

委署步軍校 內務府六品翎長 王貝勒貝子府六品典儀 衛千總 【 原列正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正七品

城門吏 弓匠固山達 盛京游牧正尉 太僕寺馬廠駝廠固山達 七品廕監生 把總

從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貝子公府七品典儀

正八品

盛京養息牧左右翼長 八品廕監生 外委千總

從八品

委署親軍校 委署前鋒校 委署護軍校 委署驍騎校 副護軍校 公府八品典儀

正九品

各營藍翎長 外委把總

從九品

太僕寺委署固山達 額外外委

(臣)等謹按八旗世爵查會典不載入官品內其公侯伯以下品級制度子爵視一品官男爵視二品官輕車都尉視三品官騎都尉視四品官雲騎尉視五品官恩騎尉本為七品官改設另詳世爵世職篇

·土官武職

正三品

指揮使

從三品

宣尉使 指揮同知

正四品

指揮僉事

從四品

宣撫使

正五品

千戶

從五品

宣撫副使 安撫使 副千戶

正六品

長官 百戶

從六品

安撫副使

正七品

副長官 【 土官文職自知府同知以下至巡檢等官俱與直省官品同其武職品級據現在官數另編如右】

皇朝通典卷四十

猜你喜欢
  志第五 礼仪中·范晔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魏收
  列传三·薛居正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张廷玉
  卷十八 后主·王夫之
  第五回 彭家珍狙击宗社党 段祺瑞倡率请愿团·蔡东藩
  唐鉴卷十五·范祖禹
  吴三桂纪略·佚名
  ●绎史摭遗卷十八·温睿临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七十四·纪昀
  薛万均传·欧阳修
  唐俭传·欧阳修
  李振传·欧阳修
  移剌蒲阿传·脱脱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陈廷焯

    ○姜尧章词清虚骚雅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白石词中寄慨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不独暗香、疏景二章,发二帝之幽愤,伤在位之无人

  • 卷89 ·佚名

    方回 岁除夜过白土市不宿夜几失道田家地卧四十韵 腊月廿九日,丁亥之岁除。 朝发句容县,寒空晴色初。 初晴信可喜,泥深犹尺余。 午憩白土市,暮指丹阳湖。 未至四十里,落彩沉金乌。 泥昼尚可涉,

  • 卷三十八·志第十四·历八·张廷玉

        ◎历八   ▲回回历法二   日五星中心行度立成造法   日中心行长日期立成 一日行五十九分八秒,按日累加之,小月二十九日,得二十八度三十五分二秒,大月三十日,得二十九度三十四分一十秒。   月分立

  • 《清史稿》发刊缀言·赵尔巽

      尔巽承修清史十四年矣。任事以来,栗栗危惧。盖既非史学之专长,复值时局之多故,任大责重,辞谢不获,蚊负贻讥,勉为担荷。开馆之初,经费尚充,自民国六年,政府以财政艰难,锐减额算。近年益复枯竭,支绌情状,不堪缕述。将伯呼助,垫借

  • 卷三百三十七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起神宗元豐六年七月盡其月   秋七月乙巳,提點寺務司言:「已令大相國寺六十二院,以其二為禪院,餘為律院。其舊院名及試經恩例,乞並罷。」從之。   禮部言:「淨因院僧道臻奉詔選舉蘇州瑞光院僧宗本、江州東林院僧常總

  • ●卷一百·徐梦莘

      靖康中帙七十五。   七泽孙伟靖康野史曰: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戎(改作人)陷京师驻军南郊声言欲纵兵洗城靖康皇帝为中国生灵屈巳出幸其军虏酋(改作金人)劫以北狩群以伪(删此二字)命檄京城留守知枢密院孙傅京城守御使签书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四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四十八諡略【一】【臣】等谨按諡法始于成周历代因之各有增损郑樵作諡略列为二百有十品前後系以诸论考核綦详臣等恭读御制咏諡法诗案语嘉许郑樵成周初无恶諡之论圣训煌煌昭如日月洵千古諡法之折

  •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集解】:徐广曰:“卷县在荥阳。”【索隐】:韦昭云属河南,地理志亦然。然则後置荥阳郡,而卷隶焉。音丘玄反,字林音丘权反。【正义】:括地志云:“故卷城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释例地名云:“卷县

  • 四如讲稿卷五·黄仲元

    宋 黄仲元 撰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簭人三易同】周官作于周公毕竟是时三易俱存用则参而用之古者三人占则従二人之言也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郑易赞云夏曰连山殷

  • 卷四·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四圜丘祀天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陆德明释文作防音皇本又作皇】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注皇冕属也画羽饰也凡冕属其服皆?上纁下 疏皇与下冕相对故为冕属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汝可入此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遍觀察。則能了知一切菩薩學

  • 宗镜录卷第九十四·延寿

    引证章第三夫所目宗镜。大旨焕然。前虽问答决疑。犹虑难信。上根才览。顿入总持之门。中下虽观。犹堕狐疑之地。今重为信力未深。纤疑不断者。更引大乘经一百二十本。诸祖语一百二十本。贤圣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

  • 第二十四則 劉鐵磨五臺山會齋·胡兰成

    第二十五則劉鐵磨五臺山會齋拳:尼劉鐵磨到溈山,溈山禪師云:老(牛+孛)汝來也。磨云:來日五臺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溈山放身臥,磨便出去。五臺山的齋會是三世十方無遮大會,湖南潭州去山西五臺山不過三千里之遙,等於也在山門之內,

  • 虚堂和尚语录 第三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三卷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语录侍者德惟似泾如阜编庆元府请疏朝散郎。集英殿修撰。知庆元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兼[泳-永+公]海制置使 陈 昉撰右伏以。尊者放光明。指八祥六胜之地。育王捧舍

  • 欧游心影录·梁启超

    近代梁启超著。发表于1920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收入《饮冰室合集》时,作了删削,改名《欧游心影录节录》。全文分八个部分。记述沿途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及世界影响,详

  • 山家清供·林洪

    食疗烹饪专著。二卷。宋·林洪著。撰年不详。本书以笔记形式撰写,书中列一百零四种馔之品,多数由作者亲自品尝和体验过,故颇有心得。本书与宋以前的食疗著作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过去的食方大部分以食配药,食药相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