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杜如晦传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才能出众、性格豪爽,喜欢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有临难不苟的气节,能当机立断。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参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说:“您当有国家栋梁的才能,望保持美德。”委任他为滏阳尉,后弃官而去。

高祖李渊平定京城后,秦王李世民选拔杜如晦为王府兵曹参军,后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此时幕府的众多僚属调出迁升,秦王为此忧虑。房玄龄说:“调离的人虽多,并不足惜,如晦才是辅佐君王之才。大王若始终掌管藩镇,尚无关系;若要治理天下,舍弃如晦没有共建功业的人。”秦王警悟地说:“不是先生指明,我几乎失去他!”于是奏请朝廷将杜如晦留在幕府。杜随秦王征战,常常参与军事机密。当时政多变故,杜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毫无滞留,同僚一致公认他的才干,无人见出他才能的限度。提升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为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立后,他任郎中。秦王立为皇太子后,他被授职左庶子,升为兵部尚书,晋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另有益州食邑一千三百户。

不久,任检校郎中,代理吏部尚书,总领东宫禁军,晋位为尚书右仆射,仍兼任吏部职务。

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举荐贤能之士,降级使用不贤者,都各得其职,当时的浩然正气令人归心甚深。监察御史陈师合呈献《拔士论》,称一个人不可统管数职,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太宗李世民说:“玄龄、如晦不是以有功旧臣的身份提拔的,仅因其才能参与治理天下,师合想以此离间我们君臣吗?”将陈师合贬官至岭表。

日久之后,杜如晦因病辞职,太宗诏令给他原俸禄在家养病,派来给他治病、探望的人络绎不绝。到病危时,太宗诏令皇太子前去问候,并亲自到他家。杜如晦逝世时,四十六岁。太宗哭丧时极其悲痛,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衔。安葬时,加司空衔,谥号“成”。并亲笔手诏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以便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

某日,太宗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太宗曾赐给房玄龄黄银带,说:“如晦与您一同辅佐我,而今我只见公一人。”泫然泪下说“:相传鬼神畏惧黄银。”另取黄银带,让房玄龄送去杜家。后来太宗忽然梦见杜如晦像平素一样,次日讲给房玄龄听,派他带着皇帝的膳食前往祭奠。到杜如晦一周年的丧祭日,太宗派宫中女官慰问杜如晦的妻室子女,封地、官宅、官衔、补助亦不取消,皇帝对他家的恩惠礼遇丝毫不减。后来诏令功臣可以世袭,又追赠他密州刺史衔,封地改至莱。

在他任宰相时,天下刚刚平定,台阁制度、宪令法度,全由房、杜二人讨论决定。每次在太宗的处所商议政事,房玄龄必定说“:非如晦来不能筹划。”等杜如晦来到,又尽都采用房玄龄的计谋。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善于谋,两人彼此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同心合谋,以辅助太宗。当时人们谈到良相,必定房、杜并称。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第五回 猛参政用炮击敌 慈喇嘛偕使传书·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六·王祎
  卷九史五·何良俊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九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纪昀
  史记集解卷四十六·裴骃
  梁睿传·李延寿
  罗通传·张廷玉
  卷三十·阿桂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157)·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集卷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六古今体一百十五首【辛酉二】皇考御书摹成颁赐羣臣代邸挥毫日晴轩飞白时腾骧龙凤势洒落玉珠姿力运千钧重神开万象怡几余惩物玩宸藻丽天垂拜赐恩如昨趋庭念在兹贞珉传万禩捧视泪交颐望西山迤

  • 卷二百七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四十三 吴莱 同喻国辅题人温日观蒲萄 佛者本西域蒲萄亦西来奈何此善画无或渠所携我曾考其故初与汉使偕上林乃有馆葱岭何须梯天时自不同地气忽以迷结子且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佚名

    天顺三年五月壬午朔升翰林院编修马昇为云南布政司左参议检讨傅宗为右参议五经博士鲍相为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典籍李鉴吴衡徐佖为府同知孔目宋敏为府通判先是学士陈循等于景泰间举昇等在翰林春坊皆非进士出身率昏钝庸

  • 卷之一千二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一·来保

    八月甲申上谕内阁曰纪山着革职发往军营聴经略大学士讷亲委用令其自备资粮効力赎罪四川廵抚印务着班第暂行署理戊子讷亲奏言【臣】前定计发兵攻取卡撒右山梁之三层碉及小碉石卡次扑防碉再分昔岭官兵合力取二道山梁原俟

  • 绎史卷八十六之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孔子类记【一】本生家语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爲王卿士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

  • ·署理藩司恭谢天恩摺·丁曰健

    奏为恭报微臣署理藩司日期,叩谢天恩,仰祈圣监事。窃臣接奉抚臣徐宗干札委署理藩司篆务,于五月初八日准藩司裕铎将道字五十三号司印一颗并文卷移交前来,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祗领任事。臣籍隶顺天,由道光乙未

  • 王益柔传·脱脱

    王益柔,字胜之。为人刚直尚气节,喜谈论天下大事。因荫庇入仕,官至殿中丞。西夏赵元昊叛乱时,上奏边防选将之策。杜衍、丁度宣抚河东时,益柔写信给他们说:“河外兵饷无法筹措,非要换帅臣、转运使不可。”并推荐可胜任的人。杜

  • 萧彦传·张廷玉

    萧彦,字思学,陕西泾县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任命为杭州推官。万历三年(1575)升为兵科给事中。边塞上多有警报,守边的官吏就假传圣旨招降以邀赏。萧彦道:“议定招降叛逆的党徒,是为逮捕境内亡命之徒而设立的,想以此招降漠

  • 卷七十·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恩赉【九 本年  恩科一】【臣】等钦惟我皇上元化陶甄羣伦普被教育五十余年之久天下士子蒸蒸向风莫不思敦实学励真材以副圣天子吁俊旁求之德意自龙飞首祚肇举丙辰科乡会试越壬申庚辰

  • 卷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明 杨士奇等 撰圣学鲁哀公问子夏曰必学而後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尝闻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有臣闻黄帝学乎大真

  • 第十七章 讨唐两大战役昆仑关和沙埔之战·李宗仁

    一正当我们讨伐沈鸿英军情紧急之时,唐继尧所部号称“建国军”的滇黔两省部队约六万余人,浩荡东进。唐军侵桂计划果不出我所料,系分三路而来。第一路由唐继尧的胞弟唐继虞任总指挥,自贵州的东南边境侵入三江、融县

  •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国王名波斯匿。夜梦十事。一者三釜罗。雨边釜沸气交往来。不入中央空釜中。二者王梦见马口亦食尻亦食。三者见大树生花。四者见小树生果。五者见一人切绳人后有羊羊主食绳。六者见胡

  •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佚名

    昔梁时招提寺僧琰师。初作沙弥。时有相师。语琰曰。师子虽大聪明智慧无那相王短命如何琰闻此语。遂请大德。共详其福。修何功德。更得延年。大德云。佛教圣言。依法受持金刚般若。功德最大。必得延年。琰时奉命遂即入

  • 卷下之下·佚名

    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下 五峰释 如佑 录 佛灯明禅师灯记(鼓山) 人人有一面古镜。昭昭心目之间。个个有一盏真灯。晃晃色尘之内。只为一念背觉合尘。遂使古镜不彰。真灯不朗。真灯不朗。无以照生死昏蒙。古镜不彰。无

  •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库恩研究科学史的代表作。1962年出版,先后被译成德文、波兰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全书除了序言共有13章,以纲领形成、表述作者的观点。在书中库恩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他科

  • 图绘宝鉴·夏文彦

    中国画史论著作。元代夏文彦撰。五卷。完成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次年刊行。主要版本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刻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苗增刻本、崇祯《津逮秘书》本、康熙三年(1664)刻本、《四库全书》本、《丛书

  • 野趣有声画·杨公远

    元诗别集。2卷。杨公远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南宋咸淳年间吴龙翰序。序中对本集的名字作了说明:“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卷末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