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传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才能出众、性格豪爽,喜欢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有临难不苟的气节,能当机立断。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参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说:“您当有国家栋梁的才能,望保持美德。”委任他为滏阳尉,后弃官而去。
高祖李渊平定京城后,秦王李世民选拔杜如晦为王府兵曹参军,后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此时幕府的众多僚属调出迁升,秦王为此忧虑。房玄龄说:“调离的人虽多,并不足惜,如晦才是辅佐君王之才。大王若始终掌管藩镇,尚无关系;若要治理天下,舍弃如晦没有共建功业的人。”秦王警悟地说:“不是先生指明,我几乎失去他!”于是奏请朝廷将杜如晦留在幕府。杜随秦王征战,常常参与军事机密。当时政多变故,杜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毫无滞留,同僚一致公认他的才干,无人见出他才能的限度。提升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为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立后,他任郎中。秦王立为皇太子后,他被授职左庶子,升为兵部尚书,晋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另有益州食邑一千三百户。
不久,任检校郎中,代理吏部尚书,总领东宫禁军,晋位为尚书右仆射,仍兼任吏部职务。
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举荐贤能之士,降级使用不贤者,都各得其职,当时的浩然正气令人归心甚深。监察御史陈师合呈献《拔士论》,称一个人不可统管数职,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太宗李世民说:“玄龄、如晦不是以有功旧臣的身份提拔的,仅因其才能参与治理天下,师合想以此离间我们君臣吗?”将陈师合贬官至岭表。
日久之后,杜如晦因病辞职,太宗诏令给他原俸禄在家养病,派来给他治病、探望的人络绎不绝。到病危时,太宗诏令皇太子前去问候,并亲自到他家。杜如晦逝世时,四十六岁。太宗哭丧时极其悲痛,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衔。安葬时,加司空衔,谥号“成”。并亲笔手诏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以便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
某日,太宗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太宗曾赐给房玄龄黄银带,说:“如晦与您一同辅佐我,而今我只见公一人。”泫然泪下说“:相传鬼神畏惧黄银。”另取黄银带,让房玄龄送去杜家。后来太宗忽然梦见杜如晦像平素一样,次日讲给房玄龄听,派他带着皇帝的膳食前往祭奠。到杜如晦一周年的丧祭日,太宗派宫中女官慰问杜如晦的妻室子女,封地、官宅、官衔、补助亦不取消,皇帝对他家的恩惠礼遇丝毫不减。后来诏令功臣可以世袭,又追赠他密州刺史衔,封地改至莱。
在他任宰相时,天下刚刚平定,台阁制度、宪令法度,全由房、杜二人讨论决定。每次在太宗的处所商议政事,房玄龄必定说“:非如晦来不能筹划。”等杜如晦来到,又尽都采用房玄龄的计谋。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善于谋,两人彼此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同心合谋,以辅助太宗。当时人们谈到良相,必定房、杜并称。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第五回 猛参政用炮击敌 慈喇嘛偕使传书·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六·王祎 卷九史五·何良俊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九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纪昀 史记集解卷四十六·裴骃 梁睿传·李延寿 罗通传·张廷玉 卷三十·阿桂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157)·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