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九

△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人俱。菩萨摩诃萨四万二千。时有菩萨名无垢藏。与九万二千诸菩萨众。恭敬围绕从空而来。尔时世尊即告大众。彼诸菩萨。为遍清净行世界。普花如来。劝发来此娑婆世界。令於我所听受普入不思议法门。其诸菩萨亦当集会。说是语已,无量无边他方此界诸菩萨众。悉来集会耆阇崛山。顶礼佛足卻住一面。

尔时无垢藏菩萨。手持七宝千叶莲花。至如来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遍清净行世界。普花如来。以是宝花奉上世尊,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作是语已,即昇虚空结加趺坐。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於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念过去久远世时。曾於普灯佛所。闻说普入不思议法门。我於尔时,即便获得八千四百亿那由他三昧。又能了知七十七万亿那由他三昧。善哉世尊,愿垂哀愍为诸菩萨说此法门。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文殊师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若诸菩萨欲学此法。应当修习诸三昧门。所谓色相三昧。声相三昧。香相三昧。味相三昧。触相三昧。意界三昧。女相三昧。男相三昧。童男相三昧。童女相三昧。天相三昧。龙相三昧。夜叉相三昧。乾闼婆相三昧。阿修罗相三昧。迦楼罗相三昧。紧那罗相三昧。摩睺罗伽相三昧。地狱相三昧。畜生相三昧。阎魔罗界三昧。贪相三昧。瞋相三昧。痴相三昧。不善法三昧。善法三昧。有为三昧。无为三昧。文殊师利。若诸菩萨於如是等一切三昧。善通达者,是则已为修学此法。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色相三昧。即说颂曰:

观色如聚沫,中无有坚实。不可执持故,是名色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声相三昧。即说颂曰:观声如谷响,其性不可得。

诸法亦如是,无相无差别。了知皆寂静,是名声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香相三昧。即说颂曰:假令百千劫,常嗅种种香。

如海纳众流,而无有厌足。其香若是实,则应可满足。但有假名字,其实不可龋以不可取故,鼻亦无所有。

了知性空寂,是名香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味相三昧。即说颂曰:舌根之所受,咸醋等诸味。皆从众缘生,其性无所有。

若能如是知,因缘和合起。了此不思议,是名味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触相三昧。即说颂曰:触但有名字,其性不可得。

细滑等诸法,皆是从缘生。若能知触性,因缘和合起。毕竟无所有,是名触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意界三昧。即说颂曰:

设集三千界,无量诸众生。一心共思求,意界不可得。不在於内外,亦不可聚集。但以於假名,说有种种相。

犹如於幻化,无住无处所。了知彼性空,是名意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女相三昧。即说颂曰:四大假为女,其中无所有。

凡夫迷惑心,执取以为实。女人如幻化,愚者不能了。妄见女相故,生於染著心。譬如幻化女,而非实女人。

无智者迷惑,便生於欲想。如是了知已,一切女无相。此相皆寂静,是名女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男相三昧。即说颂曰:

自谓是男子,见彼为女人。由斯分别心,而生於欲想。欲心本无有,心相不可得。由妄分别故,於身起男想。

是中实无男,我说如阳焰。知男相寂静,是名男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童男相三昧。即说颂曰:如树无根枝,花则不可得。

以花无有故,其果亦不生。由无彼女人,童男亦非有。随於分别者,假说如是名。了知彼女人,及童男非有。

能如是观察,是童男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童女相三昧。即说颂曰:如断多罗树,毕竟不复生。何有智慧人,於中求果实。

若有能了知,诸法无生者,不应起分别,童女为能生。又如焦穀种,其牙本不生。女人亦复然,是童女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天相三昧。即说颂曰:因清净信心,及以众善业。受诸天胜报,端正殊妙身。珍宝诸宫殿,非由造作成。

曼陀罗妙花,亦无种植者,如是不思议,皆因业力起。能现种种相,犹若净琉璃。如是殊妙身,及诸宫殿等。

皆从虚妄生,是名天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龙相三昧。即说颂曰:受此诸龙身,由不修於忍。兴澍大雲雨,遍满阎浮提。

不从前後际,亦不在中间。而能生此水,复归於大海。如是诸龙等,积习性差别。起於种种业,业亦无有生。

一切非真实,愚者谓为有。能如是了知,是名龙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夜叉相三昧。即说颂曰:是大夜叉身,从於自心起。

是中无有实,妄生於恐怖。亦无有怖心,而生於怖畏。观法非实故,无相无所得。空无寂静处,现此夜叉相。

如是知虚妄,是夜叉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乾闼婆相三昧。即说颂曰:彼实无所趣,名言假施设。了知趣非趣,乾闼婆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阿修罗相三昧。即说颂曰:修罗相所印,其相本无生。无生故无灭,阿修罗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迦楼罗相三昧。即说颂曰:

无身以为身,名字假施设。名相无所有,迦楼罗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紧那罗相三昧。即说颂曰:法无作而作,说为紧那罗。

了知此不生,紧那罗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摩睺罗伽相三昧。即说颂曰:彼由於名字,随世而安立。是中无有法,而妄起分别。

了知此分别,自性无所有。彼相寂静故,摩睺罗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地狱相三昧。即说颂曰:地狱空无相,其性极清净。

是中无作者,从自分别生。我坐道场时,了此无生相。无相无生故,其性如虚空。此相皆寂静,是地狱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畜生相三昧。即说颂曰:如雲现众色,是中无有实。能令无智人,於此生迷惑。於彼畜生趣,而受种种身。

犹如虚空雲,现於诸色像。了知业如幻,不生迷惑心。彼相本寂静,是畜生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阎魔罗界三昧。即说颂曰:

造作纯黑业,及以杂业者,流转阎罗界,受於种种苦。实无阎罗界,亦无流转者,自性本无生,诸苦犹如梦。

若能如是观,阎罗界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贪相三昧。即说颂曰:贪从分别生,分别亦非有。无生亦无相,住处不可得。

贪性如虚空,亦无有建立。凡夫妄分别,由斯贪染生。法性本无染,清净如虚空。十方遍推求,其性不可得。

不了性空故,见贪生怖畏。无畏生畏想,於何得安乐。譬如愚痴人,怖畏於虚空。惊惧而驰走,避空不欲见。

虚空遍一切,於何而得离。愚夫迷惑故,颠倒分别生。贪本无自性,妄生厌离心。如人欲避空,终无能脱者,

诸法性自离,犹如於涅槃。三世一切佛,了知贪性空。住此境界中,未曾有舍离。於贪怖畏者,思惟求解脱。

如是贪自性,究竟常清净。我证菩提时,了达皆平等。若执贪为有,於彼当舍离。由妄分别故,而言舍离贪。

此唯分别心,实无有舍离。其性不可得,亦无有灭坏。平等实际中,无解脱分别。若於贪解脱,於空亦解脱。

虚空及与贪,无尽无差别。若见差别者,我说令舍离。贪实无有生,妄起生分别。彼贪本性空,但有假名字。

不应以此名,而生於执著。了贪无染故,是则毕竟空。不由灭坏贪,而得於解脱。贪法与佛法,平等即涅槃。

智者应当知,了贪寂静已,入於寂静界,是名贪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瞋相三昧。即说颂曰:以虚妄因缘,而起於瞋恚。

无我执为我,及由粗恶声。起猛利瞋心,犹如於恶毒。音声及瞋恚,究竟无所有。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

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生。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瞋亦不复生。瞋不在於声,亦不身中祝

因缘和合起,离缘终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瞋自性无起,因於粗恶声。愚者不能了,热恼自烧然。

应当如是知,究竟无所有。瞋性本寂静,但有於假名。瞋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痴相三昧。即说颂曰:无明体性空,本自无生起。是中无少法,而可说为痴。凡夫於无痴,而妄生痴想。

於无著生著,犹若结虚空。奇哉愚痴人,不应作而作。诸法皆非有,杂染分别生。如欲取虚空,安置於一处。

设经千万劫,终无有积聚。愚夫从本来,经不思议劫。所起於痴结,而无少分增。如彼取虚空,终无有增减。

多劫集於痴,增减亦如是,又如於橐籥,受风无际限。愚痴著欲乐,无有厌足时。是痴无所有,无根无住处。

以根非有故,亦无痴可荆以痴无尽故,边际不可得。是故诸众生,我不能令荆设我一日中,能度三千界。

所有诸众生,皆令入涅槃。复经不思议,无量千万劫。日日如是化,众生界不荆痴界众生界,是二俱无相。

彼皆如幻化,故不能令荆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若分别於佛,彼则住愚痴。痴及一切智,性皆不可得。

然彼诸众生,皆与痴平等。众生不思议,痴亦不思议。以不思议故,不应取分别。如是思惟心,思量不可得。

痴亦不可量,以无边际故。既无有边际,从何而得生。自性无生故,相亦不可得。了痴无有相,观佛亦复然。

应当如是知,一切法无二。痴性本寂静,但有於假名。我证菩提时,亦了痴平等。能作如是观,是名痴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不善三昧。即说颂曰:知彼贪瞋痴,种种诸烦恼。所有诸行相,虚妄无真实。能如是观察,是不善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善法三昧。即说颂曰:汝等应当知,诸善意乐者,心行各差别,皆同於一行。以一出离相,了知於一切。

皆悉寂静故,是名善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有为三昧。即说颂曰:汝等应当知,一切有为法。非是所造作,亦无可称量。

我了知诸行,性无有积集。一切皆寂静,名有为三昧。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无为三昧。即说颂曰:无为性寂静,於中无所著。

亦复无出离,但有假名字。为执著众生,而说彼名字。能如是了知,名无为三昧。

尔时世尊,说如是等不可思议微妙偈时。九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三万六千比丘。而於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二万亿那由他诸天。及六千比丘尼。一百八十万优婆塞。二千二百优婆夷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菩萨。演说种种三昧名字。令其闻者诸根通利。而於诸法得智慧明。不为一切邪见众生之所摧伏。亦令证得四无碍辩。於一文字而能了知种种文字。於诸文字了一文字。复以无边辩才。为诸众生善说法要。亦令证得甚深法忍於一刹那了一切行。是一切行。各各复有无边行相。皆能了知。佛言:文殊师利。有三昧名无边离垢。若菩萨得此三昧。能现一切诸清净色。复有三昧名可畏面。得此三昧。有大威光映蔽日月。复有三昧名出焰光。得此三昧。能蔽一切释梵威光。复有三昧名为出离。得此三昧。令诸众生出离一切贪恚愚痴。复有三昧名无碍光。得此三昧,则能照曜一切佛刹。复有三昧名无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诸佛所说教法。亦能为他敷演斯义。复有三昧名曰雷音。得此三昧。善能显示一切言音上至梵世。复有三昧名为喜乐。得此三昧。令诸众生喜乐满足。复有三昧名喜无厌。得此三昧。其见闻者无有厌足。复有三昧名专一境难思功德。得此三昧。而能示现一切神变。复有三昧名解一切众生语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说一切语言:於一字中说一切字。了一切字同於一字。复有三昧名超一切陀罗尼王。得此三昧能善了知诸陀罗尼。复有三昧名为一切辩才庄严。得此三昧善能分别一切文字种种言音。复有三昧。名为积集一切善法。得此三昧能令众生悉闻佛声法声僧声。声闻声缘觉声。菩萨声波罗蜜声。如是菩萨住三昧时。令诸众生闻声不绝。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唯愿世尊,加威护念。令我获得无碍辩才。说此法门殊胜功德。佛言:善哉随汝所愿。文殊师利复白佛言:若有菩萨。於此法门。受持读诵无疑惑者,当知是人於现身中。决定获得四种辩才。所谓捷疾辩才。广大辩才。甚深辩才。无尽辩才。於诸众生心常护念。随所修行欲毁坏者,皆能觉悟令无毁坏。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汝於斯义能善分别。如布施者获大财富。持禁戒者决定生天。若能受持此经典者,现得辩才必无虚妄。如日光出能除诸暝。亦如菩萨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决定无疑。受持读诵是经典者,现得辩才亦复如是,文殊师利。若复有人。於现身中欲求辩才。当於此经心生信乐。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勿生疑惑。

尔时无垢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佛涅槃後。於此法门心无疑惑。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我当摄受加其辩才。

尔时天魔波旬愁忧苦恼悲涕流泪。来诣佛所。而白佛言:如来昔证无上菩提。我於尔时已怀忧恼。复於今者说此法门。倍生大苦如中毒箭。若诸众生闻是经典。决定当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入般涅槃。令我境界皆悉空虚。如来应正等觉能令一切诸苦众生。咸得安乐。愿垂哀愍与大慈悲。不於此经加威护念。令我安隐忧苦皆除。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勿怀忧恼。我於此法不作加护。诸众生等亦不涅槃。天魔波旬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忧恼悉除。即於佛前忽然不现。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前白佛言:如来今者有何密意。告波旬言我於此法不作加护。佛言:文殊师利。以无加护加护此法。是故为彼说如是言:以一切法平等实际。皆归真如同於法界。离诸言说不二相故。无有加护。以我如是诚实之言无有虚妄。能令此经於阎浮提广行流布。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告阿难言:此经名为普入不思议法门。若能受持如是经典,则为受持八万四千法门等无差别。何以故?我於此经善通达已,方能为彼诸众生等。演说八万四千法门。是故阿难。汝於此法当善护持。读诵流通无令忘失。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菩萨。无垢藏菩萨。尊者阿难。及诸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八·佚名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印光
  跋 寰 游 记·太虚
  众经目录卷第四·彦琮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印光
  石霜爾瞻禪師語錄序·尔瞻达尊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中·窥基
  净土往生传卷中·戒珠
  第九卷·佚名
  第一章 佛陀调伏夜叉·佚名
  贺王经济部长电·太虚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仁岳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四·念常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
  大生义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谢绛·唐圭璋

      绛字希深,富阳人。生于至道元年(995),以父涛荫试秘书省校书郎,复登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甲科。知汝阴县,迁光禄寺丞。召试,擢秘阁校理。历官至朝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造,出知邓州。宝元二年(1039)卒,年四十五。   菩萨

  • 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七刘长卿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後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为之

  • 秦妇吟译文及注释·韦庄

    译文中和癸卯年春三月,在洛阳城外,虽然花依然盛开。但四方路上都没有行人,故此也没有尘土扬起。忽然看见杨树下有一个女人在歇脚。她头发蓬松,鬓脚不整,皱紧眉头,好像很悲哀的样子。我问姑娘从何处来。女郎在未回答之前,声音

  • 孝安帝纪第五·范晔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肃宗孙也。父清河孝王庆,母左姬。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第之间。年十岁,好学《史书》,和帝称之,数见禁中。延平元年,庆始就国,邓太后特诏留帝清河邸。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

  • 卷八十·谷应泰

      ○甲申殉难   怀宗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丁未,贼李自成陷京师,帝崩于煤山,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范景文死之。初,贼犯都城,景文知事不可为,叹曰:“身为大臣,不能从疆场少树功伐,虽死奚益!”十八日   召对,已不食三日矣。饮泣入

  • 卷三十·连横

    列传二施琅列传吴球、刘却列传朱一贵列传欧阳凯列传蓝廷珍列传杨、殷、阮、王列传施琅列传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少从戎。唐王立福州,授左先锋,为平西侯郑芝龙部将。已而芝龙降清,子成功起兵安平,琅及弟显从之,收兵南澳,得

  • 宋史全文卷十八上·佚名

    宋高宗五辛亥绍兴元年春正月己亥朔,改元。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自绍圣废制科,至是,始因德音,下礼官讲求,然未有应者。金人掠天水县,知县事赵壁等不屈,皆杀之。丁未,言者论大臣用人之际,当惟其贤,不必以尝经堂除为限。先是,吕

  • ○昌寿公主四则·许指严

    慈禧喜养宗室女为己女,以充侍从,壮观瞻,亦其好自夸耀之一端也。养女中人才不一,然老成持重、于紧要时能于太后有所补救者,必推昌寿公主。公主为恭亲王女,幼慧解人意,慈禧爱之,遂蓄于宫中。及长,嫁额附某,劬学早故。公主既孀,仍入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四十五 【起乙巳晋安帝义熙元年○止庚申晋恭帝元熙二年】凡十六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晋恭帝元熙二年庚申即宋武帝永初元年一年之中见两国年号今以庚申分作此卷之尾下卷之首两国

  • 王僧达传·李延寿

    王僧达自幼聪敏,父亲王弘为扬州刺史时,王僧达六七岁,遇到有诉讼的人,偷看了他们的讼词,认为有理。等到处理重大案件时,也把它呈递上去,王弘认为案子小,就留在了身边。王僧达替他申辩理由,背诵讼词一句不差。他哥哥王锡朴实口讷

  • 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孔颖达

    【经】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以乾侯致,不得见晋侯故。)[疏]注“以乾”至“侯故”。○正义曰:二十五年,“公孙于齐,齐侯唁公于野井”。二十六年经书“公至自齐”。公虽不至齐都,既入齐竟,得与齐侯相见,故书“公至自齐

  • 第九章 谨交游·佚名

    谨交游(交友时要倍加谨慎) 交友,是因为道义相合。若是与浪荡子弟相交,定会在戏场茶馆出入,在花街柳巷往来。整日嬉游,谈笑到青楼;互相追逐,流连入酒肆。闭口不谈礼义,举动都属轻佻。不知不觉,就走到邪门歪道上去了。所以人要

  • 卷二·姜炳璋

    <经部,诗类,诗序补义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二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召南説见周南鹊巢夫人之德也 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夫人于归知其有德者以被文王后妃之化也桃夭女子犹曰宜家况享

  • 卷三十六·彭绍升

    居士传三十六耶律晋卿国宝传耶律晋卿名楚材。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也。仕金为开州同知。宣宗迁汴。完颜复兴守燕。辟为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既定燕。晋卿闲居久之。已而太祖闻其名。召置左右。日益信任。每从征伐。晋卿

  • 汉滨集·王之望

    诗文别集。南宋王之望撰。十六卷。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后寓台城。绍兴进士。教授处州,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孝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寻罢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后曾以功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旋又罢去

  • 石药尔雅·梅彪

    关于丹药及其有关文献的简要索引的中药学著作。蜀州江源 (今崇州市) 人梅彪著于唐元和年间 (806年~820年)。仿 《尔雅》 体例,因以金石类药物为主要内容,故名。全书1卷,分为6篇。卷上释诸药之异名,收金石药名62种、动

  • 无字宝箧经·佚名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之异译,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