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昌寿公主四则

慈禧喜养宗室女为己女,以充侍从,壮观瞻,亦其好自夸耀之一端也。养女中人才不一,然老成持重、于紧要时能于太后有所补救者,必推昌寿公主。公主为恭亲王女,幼慧解人意,慈禧爱之,遂蓄于宫中。及长,嫁额附某,劬学早故。公主既孀,仍入宫掖,侍从太后,每岁仅一返其家。性颇贞洁,衣履朴素,绝无嗜好,居恒不与男子通殷勤,毁容不事装饰,虽二十许人,望之若妪媪也。遇事能持正心,不善太后之奢侈,常谓:“此等糜费,殊属无谓,彼清家一老寡妇耳,亦复何心于纷丽?若以此移作他举,无论公私,均为有裨,何必取快一时,徒贻人之口实?吾既承宠爱,不可不尽言,此正吾报恩之日也。”因遇事极谏,不少假借。太后亦稔其戆直,常优容之,称之为“女汲黯”。然所言未必能采用也,但不之罪耳。久之,太后颇畏惮公主,每相见,必为之改容,衣饰匿其奇丽者,容貌态度,力抑其佻巧。宫人窃窃议,反指公主如母教焉。顾公主守礼不阿,无瑕可诋,太后始终谅而敬也,对人语及公主,必曰:“此贞洁之女子,人所难能也。”某岁,太后私制一艳色衣,穷极工丽,费亦不赀,知公主必不见许,先嘱近侍,切不可令公主知。无何,公主业已探悉。一日,从容言:“儿爱母甚,时时念母所喜者。衣饰若何,起居若何,苟可效忠者,无不愿陈诸左右。顾转一念及大体,儿时曾读圣贤书:‘君子爱人以德。’夫爱人犹然,况亲爱之母乎?然儿念母非他人,实天下之母也。任国家之重,有纪纲之责,祖功宗德,实式凭之,故儿万不敢以寻常之爱爱母。曩者曾过某所,见华服纤巧,问之,更有异锦新来,材料颜色俱绝,江南巧工所为也。拟制一衣以娱母意,知母必甚乐。返而思之,实非祖制,恐为母盛德之累,是非儿所以爱母也,遂忍痛而罢。母以为何如?”慈禧默然良久,始乱以他语,不敢斥其非也。既退,慈禧顾谓左右曰:“曩令尔等所制颜色衣,不宜使公主知,今何如耶?使非尔等多言,彼今日何得有是讽谏?”左右惴栗不敢对,然自是慈禧终不敢服所制衣。

公主性骨鲠,而能持大体,富感情,不计私利,殆妇女中所不可多得者。载湉之立,恭邸中人以为夺溥伦之席,莫不深恶之,欲推翻之以为快。独公主不然,谓:“幼主何罪?乃太后之主张累彼尔。且载湉五龄入宫,失怙恃之乐,无提抱抚育之恩,苟有人心,尚当怜悯。奈何因其得位之故,而怨毒及之?且彼何知天子之尊贵?吾入宫时,每见其涕泣思母,以为天下之至苦痛者,莫过于载湉也。吾辈正宜扶助之,何忍加以怨讟?”其慈祥之性类如此。其后公主复与瑾、珍二妃善。二妃者,广州将军长善女也。长善与恭邸为中表昆季。公主虽年长,而甚爱瑾、珍姊妹,自幼亲之若手足。逮中选入宫,公主又时出入宫掖,相得益欢。瑾、珍知帝不见信于太后,恐后有变,惟自结于公主,或可保全。公主本有意扶助光绪帝,重以瑾、珍姊妹之情感,益倾心为之救护矣。瑾妃勤慎寡言笑,珍妃则婉媚幽娴,富于情愫,实一佳侠含光之好女子也。光绪帝既郁郁不得志,不复系情燕婉,独深知珍妃之德容,宫人中一时无两,爱惜备至。故珍妃虽知身世险巇,而知己之感,铭篆五中。

尝与公主密语,及太后、光绪帝间之隐憾,辄泫然曰:“妹知帝心实无他,苟有变,惟有一死殉之而已。苟及妹之未死,得有一线之机,可以进言于太后。俾两宫捐除芥蒂,则如天之福,妹死亦含笑于九泉也。”公主以手加额曰:“卓哉,妹之志乎!愚姊必竭绵力以助之。惜太后好昵群小,如李莲英辈,皆足以倾危帝位者。虽然,吾辈苟极注意,互矢忠诚,当不至有若何大变也。”及戊戌事起,公主尚不知康之密谋,珍妃虽有所闻,然杀荣禄、围颐和园之大举,帝未尝一泄于妃也。事变既起,公主时方往热河省亲。珍妃仓猝不知所为,但泣求于太后,恕帝无罪,否则愿以身代。太后怒,意幽珍妃于别室,即杀赐之死,以除珍妃,无他人敢为帝缓颊也,足见珍妃与帝同谋。

又以平日忤李莲英意,莲英亦欲死之。会公主闻变曰,亟驰入宫视太后,力言此必康党之流言,帝当无此意。太后示之密诏,公主泣曰:“天不佑清,使两宫有此巨祸。然以太后之福,已得转危为安。皇上君临天下垂三十年,其他尚无失德。太后可恕则恕之,一旦变易,动人观听,恐非国家之福。但得太后训示,徐图回复机宜,臣民幸甚。儿意如此,未知当否?”太后寻思良久,曰:“予本思去此大憝。今既为观听计,姑存其名,以俟异日可也。”又曰:“珍妃竟敢为皇上辨护,可谓胆大妄为,不杀之,何以服众?”公主从容进曰:“此所谓跖犬吠尧,各为其主是也。皇上遇珍妃厚,当此患难之际,哀痛惨沮,为之求恕,亦人情耳。若谓怨怼母后,妄思非分,按之珍妃平素为人,当未出此,愿太后平心察之。倘可加恩,幸释之以事皇上,遂其初志。儿请以生命保其无他。”慈禧正色曰:“尔与珍妃有素,固当为之说项。然彼所言狂妄至此,尚令彼等结党,比而谋我,尔独不为我地乎?纵不杀,亦终不能令彼与皇上相见。彼果悔过,历时使复自由不晚也。”公主知不可劝,退而嘱珍妃:“毋自苦,吾必为尔俟机会。太后之怒苟怠,团聚自有日耳。”珍妃感激涕零。不意庚子之变,急切推堕井中。公主知之,业已无及,为之惋悼不怡者累日,常曰:“吾负珍儿。”

公主有干事才,谙掌故,宫中有大事,太后必与商榷,以其甚娴典礼,且事事能持大礼,虽极忙迫之际不乱也。光绪戊申,帝崩,而太后继之,宫中大忙乱。王大臣俱无立嗣计,皇皇终日夜,置丧礼于不顾,公主入,见殿中左右陈尸,未大殓。

清制:凡帝、后死,大殓前陈尸板床,去地至近。今一帝、一太后尸横如旧制,而办大丧之王大臣,不知安往,丧殿空无人,尸前仅设双烛,光惨澹如鬼区。公主目击此凄凉之状,悲愤交至,乃曰:“彼辈亦太不顾体统矣。帝、后死,遂无发令治事之人耶?今日我不言,复谁言之!”立诏载沣至,责之曰:“尔今日幸矣,子为帝,尔摄政,云胡不幸?大丧在目,近侍臣以百数,乃无一人执事殿中。倘有殃咎,将孰尸之?岂两宫薄待尔耶,尔乃淡漠若此?”载沣惧,遂遍戒臣工,勤治丧事,殿中人稍稍集。公主左右指挥,一一就绪。自大殓以逮奉安,内政之持,井然有序。隆裕后称妮不谙事体,摄政王亦阑珊不事事,微公主,几不成礼也。

公主更事既多,又善酬应,晚年更能要事象译,与公使眷属应对,居然顺理成章。初,裕朗西公使女德琳归国,慈禧留之宫中,即近日风行出版物之《清宫二年记》者是也。慈禧自庚子后,渐识外情,知外人之不可不联络。乃时接见公使夫人等,令德琳为舌人。公主常与德琳游,相友善,故能习蟹行文字。久之,亦居然在象鞮之列,虽远不及德琳,而与外人酬酢,亦绰绰有余裕矣。且德琳虽事太后,而相处未久,性情不甚谙悉,语默之间尚多顾忌。惟公主从太后最久,直如属毛离里,故其言易入,常赖裨补阙漏。太后晚年倾心外交,与各公使夫人等情谊接洽者,俱公主为之媒介,俾无陋膜之虞。其后凡会、跳舞、谈话,公主无不参与,太后亦非公主不欢也。有某公使夫人者,与公主尤契合,谓为满洲妇女中第一流人物,德容言工俱备,惜未游历外国,罕知世界大势。不然,从容假以时日,泽以学问,俾与当世参政女子相颉颃,其才力实未容多让也。后遇某商约订定事,公主往返磋商其间,斡旋之力居多,公然为女外交家矣。惟吾国讳言妇女干预政事,公主亦不愿自为表曝,凡事谦让韬晦,故外间鲜知其详。此实亦公主之好处也。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一·赵尔巽
  卷一百六十 慶曆七年(丁亥,1047)·李焘
  ●卷十一·邵博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佚名
  卷二·胡仔
  卷一百六·张守节
  靖海纪事下卷·施琅
  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班固
  杜棱传·姚思廉
  卷一百七十·杨士奇
  卷十·佚名
  卷八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九出 圣别·梁辰鱼

    【霜天晓角】〔末小旦扮公孙圣夫妻上末〕山溪僻路。耕钓随朝暮。〔小旦〕小小茅庵一所。高堂广厦何如。〔小旦〕老官儿万福。〔末〕妈妈拜揖。〔锦堂春〕临水数间茅屋。沿山几亩荒田。渔樵耕牧无他事。听命任天然。

  • 卷三百五十七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癸亥朔,羣臣臨于福寧殿,詔再觀大行皇帝畫像于集英殿。以前像未肖故也。   甲子,詔給度僧牒百道,修相國寺塔【一】。   乙丑,詔:梁從政改遙郡防禦使,吴靖方改遙郡團練使,並特與見寄

  • 卷三十一·唐·蒋一葵

    【李贺】 〔字长吉。常使小奚奴背一古破锦囊随行,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太夫人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肝始巴耳。”有人谒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元稹以明经中第

  •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洪武十八年秋七月辛酉朔享太庙○癸亥高丽权国事王禑复遣门下评理尹虎密直副使赵胖上表献马请袭爵并请其故王王颛封谥从其请○乙丑镇江丹徒知县胡孟通县丞郭伯高以事当就逮耆民韦栋等数十人诣阙锍其抚民有方举留之 上

  •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序·缪荃孙

    苏境之水,江、淮与河,四渎得三。会通利漕,则由人力。然自汉魏,汶、泗、洗、汴,津流多通,非始元明。为苏患者,大河实巨。自汉元光首汜淮泗,迨于宋初滑州之决,遂达彭城,此为再见。咸平、天禧两次之决,皆至淮泗。然皆筑塞,枝流合淮,经

  • ●郑氏史料续编卷十目录·佚名

    三七二、浙江巡抚佟国器残揭帖(「通海奸逆」邬俊、胡梦彩等口供)顺治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到(一一六五)三七三、两广总督李栖凤残揭帖(查报粤省整饬海防情形)顺治十七年二月初六日到(一一六八)三七四、浙江巡抚佟国器揭帖(汇报舟山

  •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佚名

    国朝滇黔平西王吴三桂、粤平南王尚之孝、闽靖南王耿精忠,康熙十二年奉召入觐,当年十月,吴三桂抗命反,尚王亦反,耿王于次年三月二十四日叛于闽。耿逆叛,即起兵寇浙江,衢州所属常山等县失陷。时总督李之芳,力为捍圉。耿逆遣伪左

  • 卷九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九十八雍正八年九月上谕十四道初一日奉上谕昨因京师地动凡兵民等屋宇倾圮者已降旨详查赏给银两以为修理之费而满汉大小官员等亦俱有修垣葺屋之事朕心轸念着将各部院衙门官员八旗都统

  • 通辩论第四·公孙龙

    曰:二有一乎?曰:二无一。曰:二有右乎?曰:二无右。曰:二有左乎?曰:二无左。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曰:谓变非不变,可乎?曰:可。曰:右有与,可谓变乎?曰:可。曰:变只。曰:右。曰:右苟变,安可谓右?苟不

  • 丧服第十一·佚名

    【题解】 《丧服经传》记述天子以下,人死后相互哀丧的礼节、服饰。篇中依据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从服的原则,对丧服的等级、服丧的年月、亲疏隆杀的礼仪做了详细说明。天子以下,丧服分为五个等级:斩衰、齐衰、大

  •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三·慧沼

    淄州大云寺沙门慧沼撰说教前后谬八有义。前经渐教唯说四住为三有因。后经显了通说五住为生死本。四住不断故受分段身。无明住在故得变易体。由断佛说前后不同。论释佛经不违时教。如深密已前说为前教。法华会后即为后

  • 卷第二十七(第四诵之七)·佚名

    十诵律卷第二十七(第四诵之七)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七法中衣法第七之上佛在王舍城。五比丘白佛。应著何等衣。佛言。应著槃薮衣。佛在王舍城。佛身冷湿须服下药。佛告阿难。我身冷湿。是事汝自知。阿难受教。往耆

  • 紫微集·张嵲

    诗文别集。又称《张巨山集》、《张紫微文集》、《张紫微先生集》、《张紫微集》。三十六卷。宋张嵲撰。《遂初堂书目》著录,不言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同。《文渊阁书目》卷九著

  • 高斋漫录·曾慥

    笔记。宋曾慥著。此书所记皆 北宋之事,“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迹, 以至文评诗话、诙谐嘲笑之属,随所见闻,咸登 记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一些有关朝廷 典章制度的记载,可补史志所未备,有较高史 学价值。又书中记

  • 原善·戴震

    中国清代伦理学著作。戴震著。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曲阜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本。论述了哲学、政治、伦理方面的基本观点。在自然观上,坚持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人和物都是阴阳二气化生而成的。把仁、礼、义这

  • 如意宝总持王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经题‘如意宝总持’为神咒之名。全经系阐明如意宝总持章句之受持法及其功德,并谓若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净或未能坚定专注,则不能见闻诸佛。然经

  •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书玉

    简称《沙弥要略述义》、《律仪要略述义》。律学著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书玉撰。二卷。系明袾宏辑《沙弥律仪要略》的注释书。分初释标题、二释文两部分。释文又分戒律、威仪二门。书中随文逐节加有科文,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