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生义经全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俱卢聚落。与刍众俱。是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诸缘生法其义甚深难可了解。惟佛世尊,具正遍知善能宣说。作是念已,至明旦时离於本处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伸问讯已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我独止一处。於夜分中心生思念。诸缘生法甚深难解。愿佛世尊为我宣说。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是如是。彼缘生法甚深微妙。难见难了复难思察。惟诸圣者具善巧智即能分别。非愚痴者之所晓解。何以故愚痴众生此世他世灭已复生。如时轮回。皆由不了缘生法故。阿难当知。诸法皆由因缘展转相生。是故轮回不能断绝。缘生法者,所谓老死。由生为缘即有老死。生法若无老死何有。由是生缘展转相生。所谓水族缘故而生水族。飞禽缘故而生飞禽。众类缘故而生众类。乃至人类缘故而生人类。由是缘故彼彼众生。互相因缘而得生起。阿难当知。此生法者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故有老死。由是老死亦不究竟。

复次生法以何为缘。所谓有法为缘。因彼有故即起生法。有法若无生法何得。是故有法如前所说,令诸趣类展转相生而不断绝。阿难当知。此有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生法。由是生法亦不究竟。

复次有法以何为缘。所谓取法为缘。由取法故即起有法。取法若无有法何得。阿难当知。此取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有法。由是有法亦不究竟。

复次取法以何为缘。所谓爱法为缘。因有爱故即起取法。爱法若无取法何有。阿难当知此爱缘故即起希求。希求为缘即有所得。以所得故心不决定。由不决定无所厌足。以其内心无厌足故即生喜贪。以贪缘故即生我见。我见生已有所取著。取著为缘心即散乱。由散乱故即起妄语论讼斗诤。刀杖相治。由是因缘即便造作诸不善业。如此诸业皆由散乱而得生起。若无散乱诸业不生。此散乱法以何为缘。所谓取著为缘。由取著故心即散乱。取著若无散乱何得。此取著法以何为缘。所谓我见为缘取著得起。我见若无即无取著。此我见法以何为缘。所谓喜贪为缘我见得起。喜贪若无即无我见。此喜贪法以何为缘。所谓内心无厌足为缘。以无厌足故即有喜贪。若内心有所厌足即不生喜贪。此内心无厌足法以何为缘。所谓不决定为缘。以不决定故即无厌足。心若决定即生厌足。此不决定法以何为缘。所谓有所得为缘。以有得故即不决定。若无所得心即决定。此有所得法以何为缘。所谓希求为缘。以希求故即有所得。若无希求即无所得。如是诸法。皆由爱与希求互为缘故展转生起。当知爱法有其二种。所谓欲爱有爱。由此二法生诸过失。阿难当知。此爱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取法。由是取法亦不究竟。

复次爱法以何为缘。所谓受法为缘。由受缘故即起爱法。受法若无爱法何有。阿难当知。此受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爱法。由是爱法亦不究竟复次受法以何为缘。所谓触法为缘。由触缘故即起受法。触法若无受法何有。由是眼触为缘内生诸受。谓乐受苦受非苦乐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触为缘内生诸受。此等诸受。皆由触法以为缘故。阿难当知。此触法者,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有受法。是故受法亦不究竟。

复次触法以何为缘。所谓六处为缘。由六处缘即有触法。六处若无触法何有。阿难当知。此六处法。是虚妄故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而生触法。是故触法亦不究竟复次六处以何为缘。所谓名色为缘。由名色故即生六处。名色若无六处何有。此名色者,谓即色法及心等法有积聚故。即此名色与彼识法互相为缘。和合得生是为名色。阿难当知。名色法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有六处。是故六处亦不究竟复次此名色法以何为缘。所谓识法为缘。由识法故即有名色。识法若无名色何有。此识法者,最初受生居母胎藏依羯逻蓝。识法具已无所增减。识因缘故而生诸蕴。如是名色圆满具足。当知此识与彼名色。互相为缘而得生起。

复次。当知此识缘者即是名色。是故识为名色缘。名色为识缘。由如是故苦果生起。苦果既生即有老死相续而转。由此集此因此生此缘。是故苦果是虚妄法而不究竟。如是因缘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如是即得一大苦蕴集。

佛告阿难。汝今当知。诸语言及语言道。非语言及非语言道。所生及所生道。如是二种。皆不离名色。阿难。若如是了知即住平等见。是名了达缘生法。此缘生法。即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处。是时尊者阿难作是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令我及诸刍皆得利乐。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说无受法。汝当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当知。离於我相即无受法。何以故?我法若有受法随生。为由了达我法是空何有受者,阿难。我及受法二皆灭已,即无所有住平等见阿难。受法有其三种。谓乐受苦受非苦乐受。言乐受者,所谓受者及所受法。於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乐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乐受是无常法。乐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

复次苦受。所谓受者及所受法。於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苦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苦受是无常法。苦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

复次非苦乐受亦复如是。所谓受者,受法有其二种。若能了达此二是灭坏法。即於苦於乐及非苦乐。三法平等即无所受。何以故?此三受法皆是无常竟无有实。此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有受者,

阿难於汝意云何。当知诸受从心所生。心无转故即内无受者,法无实故即外无所受。是故阿难。如是了知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为了达无受法故。此无受法。即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诸佛所归趣处。是时阿难而复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我等闻已信解受持。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说无我法。汝等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了受无所有即离我见。离我见已住平等见。住是见者於相平等。由平等故即於世间无所生起。了无生已即得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阿难当知。我见不生住平等见。如是即得心善解脱。无知无见及无所得。离诸思惟於得无得。非有得非无得而悉了达。如是了达。即於语言及语言道。非语言及非语言道。所生及所生道。皆悉无知无见。如是了达已即离我见。住平等见如实了知。是即名为达无我法。此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诸佛所归趣处。是时阿难闻佛所说又复赞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我等闻已信解受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我今为汝重复宣说。汝当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阿难当知。无有色相可得。离诸我执如实了知。既了知已观想此身。破坏不实非所爱乐。如是观察离诸色相不生我执。我相灭已即了此身破坏不实。如是得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於诸蕴了达皆空。诸蕴既空。我及色相於何有见。

复次阿难当知。识所住处有其七种。非识住处有其二种。七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一想。所谓初禅天。此为第二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种种想。所谓二禅天。是为第三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三禅天。是为第四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诸色想。都一虚空。所谓空无边处天。是为第五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於空想。都惟一识。所谓识无边处天。是为第六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识无边。都无所有。所谓无所有处天。是为第七识所住处。阿难。二种非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即无想天。是为第一非识住处。若无色无众生。於彼一切离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为第二非识住处。

佛言阿难。如是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汝等诸刍。当如实了知。於行坐语言常当称赞此等法门。广为他人分别演说。如是乃至第七识所住处。及二非识住处法门。亦复如是。於行坐语言常当称赞诸佛所说,生净信心如实了知。若了知者,即得慧解脱阿罗汉果。

复次阿难当知。有八解脱法门。所谓若内有色观外色。是为第一解脱。若内无色观外色。是为第二解脱。若身证清净解脱。是为第三解脱。若得清净已离诸色想。观一虚空无有边际。此观成已是为第四空无边处解脱。若离空无边处。当观於识识亦无边。此观成已是为第五识无边处解脱。若离识无边处已,当观一切都无所有。此观成已是为第六无所有处解脱。若离无所有处已,当观非想非非想处。此观成已是为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若离是非想非非想处已,当灭受想住三摩地。彼身证已是为第八灭受想解脱。如是名为八解脱法门。

佛言阿难。汝今当知。我先所说七识住处。二非识住处。及八解脱法门。汝等诸刍。如我所说如实了知。常当随喜称赞。复当如理修行。若於此等法门圆满通达者,是得二种解脱阿罗汉果。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尊者阿难及诸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猜你喜欢
  御选语录卷九·雍正
  序·佚名
  佛说阿难四事经全文·佚名
  卷十·彭绍升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佚名
  卷五十三·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十六卷·安慧
  佛说菩萨睒子经·佚名
  万善先资集卷四·周梦颜
  卷第八十九·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一·楚石梵琦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五[宋铭]·惟白
  法界宗莲花章·续法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二卷·世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徐志摩

    北方的冬天是冬天!满眼黄沙漠漠的地与天:赤膊的树枝,硬搅着北风光——一队队敢死的健儿,傲立在战阵前!不留半片残青,没有一丝粘恋,只拼着精光的筋骨;凝敛着的精液,耐,耐三的霜鞭与雪拳与风剑,直耐到春阳征服了消杀与枯

  • 卷九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九十张均张均说长子开元中历官大理卿受禄山伪命为中书令肃宗立免死长流合浦集二十卷今存诗七首和尹?登南楼客来已两春更瞻韶光早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楼形写北潭堞势

  • 御选元诗卷五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五十九七言律诗十七谢应芳除夕和诸葛用中韵尽道王门可曳裾青山吾自爱吾庐新年且醉屠苏酒旧业重修种植书堂上弄雏慈母喜阶前系马故人疎东风一树梅花雪折得南枝报鲤鱼陈伯大先辈偕邾中义陈容斋张

  • 列传第六十七·李延寿

    宇文述 云定兴 赵行枢 述子化及 司马德戡 裴虔通 王世充 段达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也。高祖侰与敦、曾祖长寿、祖孤,仕魏,并为沃野镇军主。父盛,仕周,位上柱国、大宗伯。述少骁锐,便弓马。年十一时,有相者谓曰:“公子善自

  •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脱脱

        ◎食货上一   昔武王克商,访箕子以治道,箕子为之陈《洪范》九畴,五行五事之次,即曰"农用八政",八政之目,即以食货为先。五行,天道也;五事,人道也。天人之道治,而国家之政兴焉。是故食货而下,五卿之职备举于是矣

  • 韩忠献公遗事 全文·强至

      公自定武入为枢密使,时仁宗嗣位未立,公请置内学教宗子,建储之意默存其中。事未及行,公秉政,仁宗倦勤甚,势渐逼,更不暇置内学。每进对罢,即论太子天下本,不可不预立,以系天下心,语日益深切,前后不可胜数。仁宗终无一言,不喜,亦不

  • 卷二·王晫

    言语蒋虎臣与王阮亭谈,所谓遇钟离意謦欬俱成丹砂[蒋名超,江南金坛人,丁亥进士,官翰林。风流儒雅,宋既庭称其修洁如处子,澹荡如道人,恬退如后门寒素。王名士祯,字贻上,山东新城人。生有巽,质弱不好弄,日诵习数千言,语必惊人。举乙

  • ●绎史恤谥考卷六·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氏辑入祠职官睦明永华亭教谕丹阳人。松江城破,题诗明伦堂,自缢死(「勘本」作「眭」)。龚用圆秀水教谕嘉定人。与里人守城,赴水死。过俊民临安训导无锡人。乙酉城破,缢死勋臣山。成启湖口主簿应天人。左兵至,被执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九十五·纪昀

    列传元 【四十九】○元四十九韩镛李稷盖苗张桢归旸陈祖仁韩镛李稷盖苗张桢归旸陈祖仁△韩镛韩镛字伯高济南人登延佑五年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帝欲以中书参议 傅岩起为

  • 四一 高等法院·邹韬奋

    十二月四日的下午一点半的时候,我们刚才吃完午饭,公安局第三科科长跑进来,说立刻要送我们到苏州高等法院去。我们突然得到这个“立刻”动身的消息,想打个电话给家属通知一下,免得家人挂念,而且我们里面还有人要叫家属送铺盖

  • 262.女英雄王聪儿·林汉达

    和珅掌权的时候,清王朝十分腐败,地方官吏贪污横行,百姓怨声载道。当时,在湖北、河南一带,白莲教又盛行起来。有个安徽人刘松,到河南传教,利用给百姓治病的机会,劝人入教,后来被官府发现,流放到甘肃去。刘松的徒弟刘之协和宋之清

  • 中庸通卷三·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中庸通>钦定四库全书中庸通卷三      元 胡炳文 撰朱子章句自诚眀谓之性自眀诚谓之教诚则明矣眀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

  • 论语纂疏卷八·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纂疏卷八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衞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衞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曰衞灵公无道之君

  • 卷十四·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十四   宋 吕祖谦 撰昭公费无极言於楚子若大城城父而寘太子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王说【十九年】费无极欲谮太子建先言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於秦王卒取之其後又言於楚子曰晋之霸也迩

  • 大智度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菩薩第八   復有菩薩摩訶薩   問曰.若從上數應先菩薩次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次佛故.若從下數   應先優婆夷次第優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薩.今何以

  • 卷第五十·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五十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二仁王般若经疏序待制晁说之陈隋间。天台智者远禀龙树立一大教。九传而至荆溪。荆溪之世。有新罗来学者。曰法融理应纯英。故此教播于海外诸国与中原并盛

  • 天演论·赫胥黎

    近代严复所译英国科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前半部。分两卷,三十三篇。1897年译成,在天津《国闻报》增刊《国闻汇编》连载,次年正式出版。1931年收入商务印书馆《严译名著丛刊》。十几年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

  • 双槐岁钞·黄瑜

    笔记。明黄瑜(1426—1497)撰。十卷。瑜字廷美,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景泰举人,官长乐县知县,有惠政,后因刚直弃官。瑜自景泰七年起,每遇所见所闻,辄自抄录,积四十年成此编,以其曾植双槐,筑亭吟咏其间,自称双槐老人,书因以名。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