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九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九卷

出功德天黑闇女譬 释死苦

圣行名之第三

迦叶生之根本凡有如是(至)观于所生已见过患

案。僧亮曰。以凡夫颠倒贪生。而恶老死。明菩萨不尔也。僧宗曰。第三寄观行门。明八苦相也。此中有六譬。皆明凡夫贪生。而菩萨见过。弃而不乐也。宝亮曰。此下第二观过也。有六譬也

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至)散华供养恭敬礼拜

案。僧亮曰。为菩萨作譬也。菩萨爱生情薄。见生死过。则俱厌也。生是贪悦之本。譬女。五阴是生所住处。譬舍。乘因得果。譬之他也。生理可乐。譬之端正。智以御身。譬之舍主。名以表实。譬问名也。生是善果。其因净故。譬功德也。果非不净譬也。考名责实。问所作也。有生有实。譬能与也

复于门外更见一女(至)汝若不去当断汝命

案。僧亮曰。舍生名死。譬门外也。反生易显。不须辞费也。即持利刀者。医药救生。譬持利刀。以防死也。僧宗曰。死是人之所恶。悲情内故。譬之门外也

女人答言汝甚愚痴(至)我皆不用各随意去

案。智秀曰。生在报前。譬姊。死居报后。譬之妹也

是时二女便共相将(至)是故俱请令住我家

案。僧宗曰。凡夫也。无法财。故喻贫也

迦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是故贪爱生死二法

案。智秀曰。双合譬也。宝亮曰。此第一以二女譬凡夫。与菩萨相对也

复次迦叶如婆罗门(至)如彼童子取菓还弃

案。僧亮曰。幼稚童子。譬始业菩萨见苦不深。未全忘生。如取菓已舍。若智行俱深。则不取不舍也。僧宗曰。菩萨是高行之族。以譬婆罗门子。旷劫为地狱所苦。绝人天食也。粪譬阴身。菓譬生也。欣生之情。譬欲取也。生之为过。圣之所说。譬智诃也。知贪生之患。譬[赤*皮]然有愧也。为生天中有五欲乐。譬净洗也。终不爱者。譬还弃也。宝亮曰。此第二以童子譬小菩萨。与大菩萨对也

复次迦叶譬如有人(至)以其不见老病死故

案。僧亮曰。四衢道。譬佛四无量无齐限也。器譬经藏。食譬施戒定。佛为在家之人。初赞施戒。生死之乐。后说无常。赞涅槃乐。此法始终。皆佛说。凡夫贪生。不见后过。圣人见过。不生贪也。又四衢譬四辨。器譬名味句身。食譬施戒定也。卖之譬劝行也。远来饥虚。譬经三途久也。此是何物者。称其所求。问以定之。食主答言者。戒定能得天人之乐。后必无常也。是人闻已者。不为菩萨说也。多与我价者。生天不受四趣之苦也。僧宗曰。说法聚人之处。譬四衢也。化主说人天因果。取人利养如卖也。菩萨虽知天中报妙。见有死患。不欲生故。喻如彼人虽欲买食。为一恶故。所以遂舍也。宝亮曰。此第三以卖食譬释教也。谓若生死之果如此者。圣人何意。说此五戒十善。受人天报耶。此是善不受义之诚证也。此教本接下愚。若不闻人天之乐。凡夫岂背行道耶

复次迦叶譬如毒树(至)下至十岁俱亦受苦

案。僧亮曰。此二譬同显有生有死。修短无异耳。宝亮曰。第四第五二譬。偏据生死果报。唯苦而无乐

复次迦叶如譬崄岸上有草(至)大涅槃经观于生苦

案。僧亮曰。譬菩萨尚不贪天上报。况复欣此人中果耶。僧宗曰。险岸譬五阴身也。草覆譬无明也。岸边甘露。譬妙药报也。大坑譬死苦也。即便取者。贪乐果故。修善因也。脚跌者。永沦生死也。宝亮曰。为外道作譬也。险岸譬非想也。草覆譬彼生死果报。而外道不知计为涅槃也。甘露者。譬禅定乐也。寿千年者。八万劫也。贪其味者。着禅定也。深坑者。生死苦也。脚跌者。外道以非想为涅槃。失理故堕三涂也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涅槃经观于老苦

案。僧亮曰。皆与衰坏作譬也。王譬壮色。敌国譬老。他土人民以譬忆念少盛之事也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涅槃经观于病苦

案。僧亮曰。端正譬健色。夫人譬爱结。王譬病也。挑一目等。譬坏盛色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至)住于大乘大涅槃咒

案。僧亮曰。唯除二禅者。凡死苦一至。无不恼乱。故以灾为譬。菩萨死至。心不乱也。摩罗毒蛇其色黑。若触人衣。戒人衣触其行处。皆死。故名触毒。阿竭多星。八月出也。因星结咒。消四毒也。僧宗曰。病之为苦。破坏浮囊。实为最苦也

复次迦叶譬如有人(至)大涅槃经观于死苦

案。僧亮曰。上来说死。而未说苦。今言于险难处。无有资粮者。诸受根灭。不受根起。名曰死也。不受根起。则生涂断绝。譬险难也。受根不起。不起则无法。无法则不可资用。譬无资粮也。来涂茫茫。莫知所之。譬悬远也。五根皆灭。意识独行。譬无伴侣。业风所飘。求生不住。譬常行也。五道未分。譬不知边际也。遇得生缘。乘痴受生。譬无灯明也。上来诸譬。说欲受生之苦。自此下譬死之苦也。说一切苦。皆由受生。心灭名死。灭不由户。譬无门也。不受根起。譬有处所也。不觉苦乐。譬无痛处。医药不加。譬不可治也。诸根渐灭。强力所不制。譬无遮止也。受根已灭。不可更生。譬不得脱也。生灭根异。外相不改。譬无破坏也。人不喜见。譬愁毒也。不能害人。譬非恶色也。人惧其祸。譬怖畏也。是根皆灭。譬在身也。灭不可见。譬不可觉知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一·佚名
  卷六十(实叉难陀译)·佚名
  重刻宗范序·钱伊庵
  绝余编序·智旭
  宗镜录卷第二十九·延寿
  卷第四·佚名
  目录·永觉元贤
  一 集·佚名
  卷第二·佚名
  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佚名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四卷·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卷九十六·佚名
  法句譬喻经生死品第三十七·佚名
  卷第四·本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巻二·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二皇甫集卷二唐 皇甫冉 撰七言古诗杂言湖山歌送许鸣谦【并序】夫子隠者也耕于湖山之田孤云无心飞鸟无迹伯仲邕友家人怡怡贞白之风旁行于浇俗矣始惠然而去又翻然而归春田雪余具物繁殖结我幽梦湖山间一举

  • 卷二十八·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稾卷二十八 宋 陆游 撰 感怀 老病与世絶屏迹三家村我居一何陋举手屋可扪客至不能迎坚坐度朝昏一窗修竹下超然傲羲轩外物自变迁内景常默存黄流不注海浩浩朝崐崘妙道本自得至言初不烦功成出绪余

  • 高氏三宴诗集诗后·高正臣

    高正臣广平人连姻帝室官至卫尉卿寓居洛阳善咏爱客一时名士多所交接习右军书法睿宗爱其笔金陵栖霞寺有其所书碑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南齐征君明僧绍平原人】周思钧贝州漳南人与兄思茂俱早知名武后时为太子文学刘祎之

  • 明宗纪九·薛居正

    长兴三年春正月癸未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贺,仗卫如式。丁亥,陕州节度使安从进移镇延州。己丑,遣邠州节度使药彦稠、灵武节度使康福率步骑七千往方渠讨党项之叛者。庚寅,以前北京副留守吕梦奇为户部侍郎。辛卯,以前彰国军留后孙

  • 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司马光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玄黓攝提格(壬寅),凡二年。   安皇帝隆安五年(辛丑、四O一年)   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稱帝,羣臣皆勸之。安國將軍鍮勿崙曰:「吾國自上世以來,被髮左袵,無冠帶之飾,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室廬,故能雄視沙漠,抗

  • 陇蜀余闻·王士祯

    定州阿六祖师者,不知所从来,驻锡上生寺。一日,口唱叱叱,骑墙壁一堵,倏然上升,高数十仞。举手谢乡人曰:“好住持。”见者皆礼拜。顷之,渐入云际而殁。绵山有神林介子推祠,其林树极郁茂,然皆半荣半枯,盖文公焚林之地。祠

  • 通志卷一百五十六·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六十九后周贺拔胜【弟岳】寇洛 赵贵【从祖兄善】李贤【弟逺 逺子植 植弟基】梁御 李弼【子晖弟】于谨【子寔 寔子顗 寔弟翼 翼子玺 翼弟义】宇文贵 侯莫陈崇

  • 评鉴阐要卷十一·乾隆

    明仁宗帝诏朕若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目法令之当否详审至于再三斯已可矣即虞廷克允亦惟杀之三宥之三而止必令法司五奏往复虽多徒滋烦冗究之五又何异于三乎且人主详求庶狱反覆披览轻重自无遁

  • 萧惠传·脱脱

    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初时因为是中宫亲眷,为大国舅帐下详稳。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阻拒守,萧惠力战,破之。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开泰二年(1

  • 顾成传·张廷玉

    顾成,字景韶,其祖先是湘潭人。祖父以撑船为业,往来于江、淮之间,因此在江都安家。顾成年少魁梧,臂力绝人,善于骑马、持矛,并纹身以使自己与众不同。太祖渡江后,顾成前来投靠,因勇猛被选为帐前亲兵。有一次他随太祖出行,船被泥沙

  • 食货六·徐松

    限田杂录【宋会要】高宗绍兴元年十二月十四日,权户部侍郎柳约言:「授田有限,着于令甲,比来有司漫不功省,占仕籍者统名官户,凡有科敷,例各减免,悉与编户不同。由是权幸相高,广占陇亩,无复旧制。愿推明祖宗限田之制,咤时救弊,重行裁

  • 自序·捧花生

    游秦淮者,必资画舫,在六朝时已然,今更益其华靡。颇黎之镫,水晶之琖,往来如织,照耀逾于白昼。两岸珠帘印水,画栋飞云。衣香水香,鼓棹而过者,罔不目迷心醉。余曼翁《板桥杂记》,备载前朝之盛,分雅游、丽品、轶事为三则,而于丽品尤为

  • 榕村语録卷八·李光地

    中庸二性教两字分明即是首章性教注所以分别圣贤两等葢性即天道教即人道而圣人则能尽其性贤人则由教而入也然就一人论之尊徳性而道问学诚而明也择善而固执之明而诚也是自诚明自明诚之理自在也但人人皆须从性上做工夫而

  • 论 韩 愈·太虚

    自佛教来东震旦土,韩愈之前,儒流起为排斥者,寥寥无闻,而论诤倾轧者,皆出于习黄老学及谬托道流之黄巾米贼。崔浩、傅奕虽史官,其先皆黄巾,故蛊惑帝主以灭佛,不在兴儒教而在兴道教,儒者则往往调和其间,雍容评订,多右佛而绌道,观弘明

  • 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序·投子义青

    昔大阳山中。木人孤坐石女怀胎。频年不举。山前瑞艹付与谁耘。岭畔泥牛何人收放。空王殿上车轴将摧。古佛渡头船舷欲破。唯有半穿皮履无缝布衫当时觌面呈人。到底承当不下。月华圆鉴。浩叹攒眉。携归金谷岩中。分付白

  • 黄石公素书注释汇编·佚名

    爱读中国历史的人,一开始都会被帝王将相们的文韬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后的经国大计,莽原沙场的刀光剑影,舞榭歌台的杯盘交错,孤城远镇的阴谋策划,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壮士悲歌,忠臣饮恨......无不让人或击节嘘唏,或扼腕长叹。然而

  • 绿野仙踪·李百川

    长篇小说。又名《百鬼图》。抄本100回,有作者自序;刻本80回,无自序。作者李百川,清乾隆年间人,一生坎坷落拓,辗转奔走,用10年时间完成《绿野仙踪》。自称写这部小说“总缘蓬行异域,无可遣愁,乃作此呕吐生活耳”。该书以明朝嘉

  • 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佚名

    一卷,吴支谦译。与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同本异译。分别佛之功德与供养佛之功德,且说华积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