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论先天《八卦》之位与《系辞》不同。窃谓康节先生所以辨伏羲、文王之《易》者,为明此也。伏羲之《易》,乾南而坤北,自乾而左,巽而右,兑在东,离为阳。与起震终艮之序,则离上而坎下,震东而兑西,与先天之位,固不同矣。乾坤屯蒙之序与乾履大有大壮之序,亦不同也。乾坤屯蒙之序,孔子作《序卦》以教天下,其辞其义,可玩而习也。乾履大有大壮之序,文王不言其义,后之学者,何所据而习之?虽无可据之义,而悟之在心,心声不足以发其奥,心画不足以形其妙,堕于言语文字,而先天之《易》隐矣。索隐之士,岂乏人哉!背理而求数,文王忧之,固阖其门,而拒其出。孔子继文王之志,微显阐幽,一以仁义,默而成之不言,圣人之教如此,洁净精微,可谓至矣。后之学者,犹有舍经取纬,违大理而黩正经者,京房之流是也。康节云:“物理之学,不可强通。强通则失理而入于迷矣。《皇极》之书,不可以强通者也。失理之士,舍仁义而迷小道,背来物而役私情,如是而取《皇极》者,文正阖焉,非与康节异心也。盖伏羲、文王之《易),一而不一。文王、康节之学,同而不同,皇王之时异,阖辟之义殊,《易》之所以为异者,未尝二也。所谓伏羲之《八卦》,文王之《八卦》,未尝异未尝同也。曰一曰二,曰异曰同者,皆求《易》之情尔。窃意其如此,而情之所是,亦不敢以为必然,更须面叩,乃可以决耳。蒙谕《系辞》论释诸爻,未有及象数者,岂得意忘象者,真孔子之学耶!此言尽《易》之要矣。至于日星气候之说,未及深考。然以爻当期,既出于《系辞》,而历象二语,又载于《尧典》。《月令》所纪,皆节候也,鸟火灵昴,可辨分至,辰弗集房,则失日可知,《春秋》日食之数,后世历象,十得七八,已号精密。是故离、坎之上下,乾、坤之南北,在《六经》者,恐皆可考,不独《易》也。孔子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岁不能自成也,当有成岁之法,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者,成岁之法也。治历明时,乃先王莫大之政,以《嗣征》考之,可以见矣。而王省惟岁,而成岁之法,付之有司,有司失职,必诛无赦,非如他罪之可宥也。夫何圣而不然哉?赖此以授民时也,敢不钦乎!然而圣人之文,经天纬地,经出于上,而纬在有司。上揆下守,民时所赖,皆不可以不钦也。稽览配合之说一本于纬,历法之所取,而有司之所当习也。康节云:“洛下闳但知历法,唯扬子云知历法,又知历理。《易》之在先天者,非历理乎?”文正读《太玄说》曰:“测之以鬼神之状而不违,概之以《六经》之书而不悖。藉使圣人复生,视《玄》必释然而笑,以为得己之心矣。乃知《玄》者所以赞《易》,非别为书而与《易》竞也。”又曰:“夫畋者,网而得之,与弋而得之,何以异哉?《易》网也,《玄》弋也。何害不既设网,而使弋者为之助乎?”又曰:“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扬子而谁与?孟荀殆不足拟,况其余乎?”浅陋,初不知《玄》,尝轻议其书而妄评其是非,自闻康节之言,始索子云于历理之内,及观文正之论,然后知《太玄》不可不学,而冥冥然未有入路,尚苦其字之难识,况欲遽测其秘奥乎?文正自谓“求之积年,乃得观之,读之数十过,参以首尾,稍得窥其梗概。然后喟然置书,叹子云为真大儒矣!”凡文正之学,主之以诚,守之以谦,得十百而说一二,其于《玄》也,不观不到,则其言不若是矣。初不闻此,乃轻议子云之书,而妄评其是非,心之愧怅,可胜言哉!弃旧误于垂成,累初习于平地,庶几推往而无恋,积新而可隆,尚赖先觉大君子,许其止而与之进也。

  所论康节之学,恐不然。康节诗云:“自从三度绝韦编,不读书来十二年。俯仰之间无所愧,任人谤道是神仙。”神仙且不受也,以为数学可乎?康节云:“先天之学,心法也。”然则其学在心,或于心外欲观休咎,故以《皇极》为考数之书耳。如闻康节未尝以《皇极》语人,故其说不传。自有《八卦》,可以窥玩,惠迪则吉,违之则咎,何必更求休咎于《皇极》之书也。故谏大夫陈公莹中论康节先天之学,书为杨中立、游定夫出也。大谏公与康节不相接,博之先君,因公之请,尝进遗书之副归焉。于时国有巨盗据显位,未发,公以言刺之,反得罪,其后人无敢继者,盗之威自此盛,卒至于乱天下。世以公之明比汉何武、唐郭子仪、本朝吕献可、苏明允矣。或疑公前知如神,亦出于康节之书,则非也。公既废,始为康节之学,其英伟绝人之资,所见超诣,如此书也。中立、定夫同出伊川之门,于先达之序尚未详,故不知其学也。明道、伊川见康节,赋诗曰:“先先相与宴西街,小子亲携几杖来。”其恭如此。张横渠于伊川,诸父比也。横渠见康节,尚拜床下。博犹记王母夫人语及伊川,必日程二秀才云云。盖当康节隐居谢聘日,伊川年尚少,未为世所知也。博蚤见伊川,又与伊川族弟颖善。颖知好《大学》,伊川于其眷中独与之言《易》,尝从颖得书疏一通,伊川手迹也。曰:“为《易》学者,但取王辅嗣、胡先生、王荆公之说读之,无余事矣。”今伊川《易传》行于世,大旨可见,为其学者,遽以大谏公所谓伏羲《八卦》语之,则骇矣。康节平居尚不以语人,博其敢谓伊川有所不知也。近时妄人,出杂书数十百条,托为伊川之说,意欲前无古人,足以重己之师矣。如司马文正、张横渠皆斥以为未至,但以康节为数学,亦安知所谓数者,非伊川之雅言也。岂中立、定夫亦惑于此欤,大谏公反复论之深矣。先君之戒,则曰张巡、许远,同为忠义,两家子弟,材智污下,不能明二父之志,相毁于后世,故并为退之所贬,凡托伊川之说,以议吾家学者,若子孙可勿报辨。博为史官,大谏公中子正,同为尚书郎,尚以家世之故,遇博厚。为博道公平生之言为详,又出此书,俾论著其下,博不肖,不知大父之学,若其渊源不可诬者,亦尝有闻矣。然博之言有不敢尽者,尚遵先君遗训云。

  先友周全伯丧嫡母,次所生母死,疑其为服为位。全伯,程伊川子婿,伊川尚不能决,先人问之司马文正公。曰:“某承问:有人居嫡母之丧,而所生母卒,疑其所以为服及为位之礼。按《杂记》云:‘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又云‘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及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是先有丧而重有丧者,皆当别为服也。又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其葬也,先轻而后重;其奠及虞,先重而后轻。’此谓遭丧同月者也。今之律令,嫡继慈养与母同例,皆应服齐衰三年。子之于母,嫡庶虽殊,情无厚薄,固当同服。而《丧服小记》云:‘妾于妾祖姑。’盖妾与女君尊卑殊绝,设位于他所可也。礼者大事,先贤不敢轻议,况如某者,讵敢辄以许人,姑据所闻以报,尚裁为幸。”子谓文正公之于礼,可以为后世法矣,故表出之。

  近年洛阳张氏发地得石十数,汉蔡伯喈隶《尚书》、《礼记》、《论语》,各已坏缺。《论语》多可辨,每语必他出,至十数语,则曰凡章若干。如“朝闻道,夕死可也”。如“凤兮凤兮!何而德之衰”?如“执车者为谁子?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是知津矣”。如“置其杖而耘”等语。校今世本为异。《尚书》“肆高宗飨国百年”,今世本“肆高宗享国五十有九年”,为异甚。初,熹平四年,伯喈以经读遭穿凿谬妄,同马日殚等以前闻考正,自书于石,立洛阳太学门下,摹写者日千车乘,填塞广陌。至隋开皇六年,迁其石于长安,文字元刂泐不可知,诏问刘焯、刘炫,能尽屈群起之说,焯因罹飞章之毁。予谓孔子自卫反鲁,一定《诗》、《书》之册,至汉熹平,六百年有奇,已多谬失。自熹平至隋开皇,又四百年有奇,自开皇至今代,又五百年有奇,其谬失可胜计也耶!伯喈、焯、炫,皆极一时通儒之称。伯喈曰然,焯、炫又曰然,可信也。按《隋史》既迁其石于长安,今尚有出于洛阳者,何哉?

猜你喜欢
  志第一 天象一之一·魏收
  隋本纪下第十二·李延寿
  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脱脱
  卷四百三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一·孙承泽
  提要·胡粹中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四·佚名
  一○六九 山东巡抚明兴奏覆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三·阿桂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佚名
  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班固
  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班固
  ●牧令书卷十四 筹荒下·徐栋
  馆阁续録卷四·陈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韩驹·唐圭璋

      驹字子苍,仁寿人,徙汝州(今河南临汝)。政和二年(1112)召试,赐进士,除秘书省正字,累迁至中书舍人。宣和六年(1124),坐为元祐曲学,对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五年(1135),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卒。有陵阳集。   念奴

  • 提要·严羽

    臣等谨按沧浪集二卷宋严羽撰羽字仪卿一字丹邱邵武人自号沧浪逋客与严仁严参齐名世号三严今仁与参诗集无传惟羽集在其沧浪诗话有曰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厯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 頥庵居士集巻上·刘应时

    宋 刘应时 撰古诗【五七言】投魏先辈二首长驱决文阵眇古百战塲朔风吹梅花塞日淡无光一将功业成千屯草木香髙谈静寰宇袖手归岩廊累累腰下印奕奕眉间黄霖雨四海心鼎鼐众口尝园林多胜事岂乆居其旁纵令猿鹤怨出处庸何伤

  • 杂传第四十·欧阳修

    ○杜重威杜重威,朔州人也。其妻石氏,晋高祖之女弟。高祖即帝位,封石氏为公主,拜重威舒州刺史,以典禁兵。从侯益攻破张从宾于汜水,以功拜潞州节度使。范延光反于邺,重威从高祖攻降延光,徙领忠武,加同平章事。又徙领天平,迁侍卫亲

  • 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二百七·广西土司三·张廷玉

        ◎广西土司三   △泗城 利州 龙州 归顺 向武 奉议 江州 思陵   泗城州,宋置,隶横山寨。元属田州路。其界东抵东兰,西抵上林长官司,南抵田州,北抵永宁州。   洪武五年,征南副将军周德兴克泗城州,土官岑

  • 卷十二 漢紀四·司马光

      起玄黓攝提格(壬寅),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十二年。   高皇帝八年(壬寅、前一九九年)   冬,上東擊韓王信餘寇於東垣,過柏人。貫高等壁人於廁中,欲以要上。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

  • 卷一·吴广成

      唐僖宗中和元年春三月,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起兵讨贼。  拓跋思恭本党项羌,始祖赤辞,初臣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待之厚,与结婚姻。太宗时,诸羌归顺,拓跋氏不至。贞观八年,行军大总管李靖奉诏击吐谷浑,赤辞屯狼道峡抗王师。廓州

  • 名山藏卷之六·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六◆典谟记六成祖文皇帝一○成祖文皇帝一成祖文皇帝御讳棣太祖第四子也 【 臣于南京见太常志云帝为石贡妃所诞生而玉牒则为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太常职掌相

  • 錦衣志·王世贞

    客有徵錦衣事者不能詳余以所聞荅之退而詮其語曰錦衣志 高皇帝初即位置司曰儀鸞掌侍衛法駕鹵簿使冠文冠十五年罷置司改設錦衣衛指揮使一人秩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三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所千戶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六

  • 两汉笔记卷九·钱时

    宋 钱时 撰光武十七年秋九月河南尹张伊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坐度田不实下狱死后上从容谓虎贲中郎将马援曰吾甚恨前杀守相多也对曰死得其罪何多之有但死者既往不可复生也上大笑张释之谓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

  • 李光弼传·欧阳修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父亲李楷洛,本是契丹酋长,武则天时进入朝廷,累官到左羽林大将军,封爵蓟郡公。吐蕃侵犯河源,李楷洛率精兵击退了他们。出征前,他对别人说:“敌人打败后,我不会回来了。”军队归来,他在路上去世了,赠官为营

  • 卷三十五 耶律伊都之叛·李有棠

    天祚帝天庆九年春二月,帝至鸳鸯泺。贼张萨巴诱中京射粮军,僭号,南面军帅伊都讨擒之。伊都,一名伊都古,国族之近者也。慷慨尚气义。历官副都统。其妻为帝文妃之妹。文妃生晋王,最贤,国人皆属望。时萧奉先之妹为帝元妃,生秦王。

  •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林语堂

    古之善为道 (3 )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凌释,敦 (4 )兮其若朴 (5 ),旷兮其若谷,浑 (6 )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7

  • 五根品第七·佚名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诸根。菩萨摩诃萨正观出世间五根。何等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萨修习五根时。信一切法皆从众因缘生。颠倒所起虚妄缘合。似如火轮又如梦性。信一切法无常苦不净无我。如

  • 十二门论疏 第四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四卷观相门第四所以有此门者有通别二义。通意有三。一者根性不同悟入各异。自有闻求四缘无四不悟闻捡三相无三而得道。故说三相门。二者欲通释诸方等经。经中自有明四缘毕竟空。自有明三相毕竟空

  • 白云稿·朱右

    元末明初文别集。朱右著。今存有明初刻本,计11卷。卷1骚赋,卷2、卷3杂著,卷4、卷5序,卷6、卷7记,卷8、卷9铭赞题跋,卷10哀诔,卷11樱宁子传。首有题序7篇,除宋濂序外,其余皆作于元季,有至元五年的李孝光序,至正四年的危素序,至正十

  • 天口篇·张三丰

    先民有言:“圣为天口。”愚非圣,安能代天立言?特以维皇上帝,阴骘下民。发聩振聋,本照临之美意!劝善规过,亦普度之良因。舌端艾艾期期,不辞根钝;天下林林总总,恳听吾言。爱作训体文若干篇,名曰《天口》,盖以报碧翁崇褒之意云尔。洞

  • 江南别录·陈彭年

    宋陈彭年撰。一卷。记南唐义祖徐温、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四代史事,以补《江南录》之所未备,故名别录。《宋史·艺文志》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著录四卷,当是以一代为一卷。今本一卷,疑为后人所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