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梵天王劝请品第二十五

佛告诸比丘,如来初成正觉。住多演林中独坐一处。入深禅定观察世间。作是思惟。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槃。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唐捐其功无所利益。是故我应默然而祝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祝此法远离於言说,犹如虚空无所染。思惟心意皆不行,若人能知甚希有。

此法性离於文字,孰能悟入其义理。於多劫中供养佛,方能得闻生信解。不可说有说非有,非有非无亦复然。我昔无量劫修行,未得究竟无生忍。

我於今者得究竟,常观诸法无生灭。一切诸法本性空,然灯如来授我记。汝於来世成正觉,作佛名号释迦文。虽於彼时已证法,今我所得方究竟。

见诸众生处生死,不知是法及非法。世间众生有可度,故起大悲而度之。梵王若来劝请我,或当为转微妙法。

佛告诸比丘,如来说是偈已,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尔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以佛威神。即知如来默然之旨。作是思惟。我应往彼劝请如来转于法轮。告诸梵众作如是言:仁者世间众生善法损减恶法增长。何以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默然而住不转法轮。我等宜往劝请如来。是时梵王与六十八拘胝梵众。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卻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世间众生今当损减。何以故?如来为诸众生求无上觉。今得成佛默然而住不转法轮。以是之故众生损减。善哉世尊,善哉善逝。愿为众生起哀愍心而转法轮。世尊,多有众生堪能悟入甚深之法。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尔时大梵天王以偈赞曰:

如来胜智,最极圆满。放大光明,普照世界。当以慧日,开於人花。何故弃之,默然而止。

佛以法财,施诸众生。於百千劫,已曾摄受。世间亲者,宁舍众生。惟愿世尊,吹大法螺。

击大法鼓,然大法灯。雨大法雨,建大法幢。将诸众生,超生死海。烦恼重病,为疗除之。

烦恼猛火,令其止息。示无忧恼,涅槃之路。说真实法,开解脱门。令诸生盲,得净法眼。

断除生老,病死之患。非天非人,亦非帝释。而能断除,生死烦恼。我及天众,劝请如来。

转于法轮,以此劝请。所生功德,同於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

佛告诸比丘,尔时世尊默然而祝大梵天王与诸天众俱。以天栴檀香末及沈水香末。供养佛已忽然不现。

佛告诸比丘,尔时如来为令世间尊重法故。为令甚深妙法得开显故。入深禅定观察世间。作是念言: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槃。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唐捐其功无所利益。是故我应默然而祝

尔时大梵天王以佛威神。复知如来默然之旨。往诣释提桓因所。而语之言:憍尸迦。汝今应知。世间众生处在生死黑暗稠林。善法损减恶法增长。何以故?如来弃之不转法轮。憍尸迦。我等当共往诣佛所劝请如来。何以故?诸佛如来若不劝请皆悉默然。是故今者我与汝等。往诣佛所劝请如来转于法轮。为令世间敬重法故。尔时大梵天王及释提桓因。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光音天。广果天。遍净天。净居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光明照耀。於夜分中至多演林顶礼佛已,右绕三匝卻住一面。尔时释提桓因合掌向佛即以偈颂。而请如来转于法轮。

世尊降伏诸魔怨,其心清净如满月。

愿为众生从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间释提桓因说是偈已,如来尔时犹故默然。螺髻梵王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不应如是而为劝请。於是大梵天王即从座起。遍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

如来今已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世间根熟有堪度,惟愿世尊从定起。

尔时世尊告梵天言: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惟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槃。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然我常思念是二偈颂。

我证逆流道,甚深难可见。盲者莫能睹,故默而不说。世间诸众生,著彼五尘境。不能解我法,是故今默然。

尔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闻如是偈心大忧恼。即於是处忽然不现。

佛告诸比丘,复於一时大梵天王。观摩伽陀国多诸外道等。於地水火风空横生计度。封著邪见以为正道。而彼众生有应度者,而知世尊于今犹固默然。复诣佛所头面礼足。围绕三匝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请曰:

摩伽陀国,多诸异道。因邪见故,种种筹量。惟愿牟尼,为开甘露。最清净法,令其得闻。

佛所证法,清净离垢。到于彼岸,无增无减。於三界中,超然特尊。如须弥山,显于大海。

当於众生,起哀愍心。而救济之,云何弃舍。如来具足,一切功德。力无畏等,惟愿拔济。

苦恼众生,世间人天。为烦恼病,之所逼迫。请佛慈悲,而救济之。惟有如来,为归依处。

自昔天人,随逐如来。此等纯善,悉求解脱。是若闻法,皆能领受。惟愿如来,为其敷演。

故我今者,请大精进。开示妙法,令见正路。譬如大雲,雨於一切。如来法雨,亦复如是,

润洽一切,枯槁众生。彼诸人等,邪见毒刺。生死稠林,无始流转。未蒙拔济,盲无慧目。

将堕深坑,惟愿导师。开於正道,施其甘露。佛难值遇,如优昙花。惟愿度脱,无依止者,

如来往昔,发弘誓愿。自既度已,当度众生。幸以慧光,除诸冥暗。惟佛大慈,勿舍本愿。

如师子吼,如天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

尔时世尊以佛眼观见诸众生上中下根。或邪定聚。或正定聚。或不定聚。比丘。譬如有人临清净池。见彼池中所有草木。或未出水。或与水齐。或已出水。如是三种分明见之。如来观诸众生上中下根亦复如是,如来尔时作是思惟。我若说法。若不说法。邪聚众生毕竟不知。复更思惟。我若说法。若不说法。正聚众生。皆能了知。复更思惟。我若说法。不定众生亦能了知。我不说法即不了知。诸比丘,如来尔时观不定聚众生。起大悲心作如是言:我本欲为此等众生转于法轮故出於世。又为大梵天王请故。即以偈颂告梵王言:

我今为汝请,当雨於甘露。一切诸世间,天人龙神等。若有净信者,听受如是法。

尔时大梵天王闻是偈已欢喜踊跃得未曾有顶礼佛足绕无数匝。即於佛前忽然不现。诸比丘,尔时地神告虚空神。唱如是言:如来今受梵王劝请欲转法轮。哀愍无量诸众生故。利益无量诸众生故。安乐无量诸众生故。增长天人损减恶趣故。为诸众生得涅槃故当转法轮。地神作是语已,於一念顷虚空神闻展转传至阿迦尼吒天。

诸比丘,尔时有四护菩提树天。一名受法。二名光明。三名乐法。四名法行。是四天子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当於何处转于法轮。尔时如来告彼天言:我於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中转正法轮。彼天子言:世尊,此波罗奈鹿野苑中。文物鲜少林泉非胜。然有无量诸馀城邑土地丰饶。人民殷盛园林池沼清净可乐。何故如来於鹿野苑中而转法轮。

尔时世尊告诸天子言:仁者不应作如是说。所以者何。我念往昔於此波罗奈城。供养六十千亿那由他诸佛如来。以要言之。九万一千拘胝诸佛。皆於是处转正法轮。一切甚深微妙之法皆从中出。是故此地常为天龙夜叉乾闼婆罗刹等之所守护。以是义故。如来於彼鹿野苑中而转法轮。

猜你喜欢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八·佚名
  ○优毕叉颂第六·玄觉
  大乘三论略章一卷·吉藏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二卷·佚名
  卷第一·佚名
  五阴譬喻经·佚名
  卷之十四·纪荫
  卷四十九·彭绍升
  俱舍论记 第八卷·普光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六卷·佚名
  卷第十六(声闻无学第四僧部第五)·宝唱
  重刻地藏经序·太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四·念常
  金刚经校勘记·江味农
  菩萨善戒经一卷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我是中国人·闻一多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我们流下了山坡,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广漠的太平洋

  • 卷十四·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十四赵秉文六嵩山道中为爱青山懒着鞭吟诗时作鹤头偏蓦然得句惊飞鸟朴簌岩花堕马前屋头山色静无埃竹里柴门水际开惊怪篱中犬迎吠有人知自碧嵩来题南城楼楼上遥看郊外村不须骑马坐平

  • 东都事略卷八十二·王称

    列传六十五  蔡挺字子正应天府宋城人也其兄抗字子直登进士甲科补太平州推官平江军节度掌书记颍川郡王伴读英宗在藩邸器重之请于濮安懿王愿得与游每见抗衣冠尽礼义兼师友再迁太常博士通判秦州为袐阁校理知苏州徙广南

  • 读礼通考卷一百二·徐乾学

    变礼二并有丧曽子问曽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注并谓父母若亲同者同月死】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自啓及葬不奠【注不奠务于当葬者】行葬不哀次【注不哀次轻于在殡者】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遂脩葬事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八·佚名

    大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九敕修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乙丑朔免百官朝贺 赐大学士朱赓上尊珍馔 丁卯命户部尚书赵世卿代理署察事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协同行事故事察典在岁正二日定

  • 卷之一千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手足几成伉俪·李定夷

    广东省广宁麦辛,与族兄在腰古开设泥水店,聘就腰古罗明福女为室。吉日,新妇于拜席时,熟视新郎,忽失声大哭。宾客骇然良久,乃谓新郎云:“尔非我胞兄亚辛耶?”辛亦愕然,谛视新妇,确为伊妹亚冬。冬即脱去大红服装,宣布伊系于六岁时被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五·佚名

    宋太宗太宗初名匡又改赐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宣袓第三子母昭宪皇后杜氏初仕周爲供奉官都知太祖即位拜殿前都虞累进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畱守封晋王建隆二年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曰汝百嵗

  • 卷八十四·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八十四歌颂【四】圣夀无疆词一百首【用唐杨巨源体恭集御制诗句 谨序】大学士伯臣和珅【臣】惟帝王抚辰出震景贶凝承备致贞符永言配命稽揆往牒夐乎尚矣

  • 先生王斗·佚名

    【提要】 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象后世那样森严,大臣对君王可以直言无忌。但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也是需要技巧的。 【原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

  • 第四节 炀帝荒淫·吕思勉

    左氏曰:俭德之共,侈恶之大。伊古以来,人君之以骄淫败者多矣,然其人或本无知识,堕于恶而不自知,若乃明知其恶而故为之,而又悍然不顾,纵恣无极,则未有若隋炀帝之甚也。炀帝于即位之岁,十一月,幸东都,即命于伊、洛营建东京。明年二月

  • 樂譜·佚名

    樂譜序中國雅樂,以十二律爲譜。俗樂,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句合十字爲譜。合爲黃鐘。四爲大呂、太簇。一爲夾鐘、姑洗。工爲夷則、南呂。凡爲無射、應鐘。各以上下分爲淸濁,其仲呂、蕤賓、林鐘不可以上下分。上爲仲呂。句爲

  •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一章 论常道·林语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

  • 序·觉岸

      释氏稽古略序  吴兴有大比丘。曰宝洲岸公。博学通古今。尝考释氏事实上下数千载。年经而国纬著书一编。曰稽古手鉴。既又以为未备。复因其旧辑而广之为稽古略。至正十四年秋九月。太原刘尧辅为之持其书。请于余

  • 卷九十一·佚名

    释具足品第八十一【经】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萨道,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具足菩萨

  • 怀麓堂集·李东阳

    明代诗文别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著。为李东阳自编,初刻于正德年间。集前有正德十一年(1516)杨一清序。一百卷。凡诗前稿二十卷,文前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有清康熙间廖方达校刻本。嘉庆间

  • 外科枢要·薛己

    外科著作。明薛己撰。四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刊于隆庆五年(1571)。约五万字。卷一记有疮疡脉法,五善七恶、本末虚实、用药、用药宜禁等。卷二至卷三论述疮疡诸疾,并附医案。卷四为治疮疡各证方剂。是书以

  • 上清高上灭魔洞景金元玉清隐书经·佚名

    《上清高上灭魔洞景金元玉清隐书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原为《洞真玉清隐书》中一篇,后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内称此经乃高上之诀辞,玉帝之灵章。经文为一长篇韵文,后附修行方法。学者依法诵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