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氏稽古略序

  吴兴有大比丘。曰宝洲岸公。博学通古今。尝考释氏事实上下数千载。年经而国纬著书一编。曰稽古手鉴。既又以为未备。复因其旧辑而广之为稽古略。至正十四年秋九月。太原刘尧辅为之持其书。请于余为序以冠其编首。因取而阅之。盖自有佛以来。凡名师大德之行业出处。以及塔庙之兴坏。僧侣之众寡。靡不具载。本之内典。参之诸史。旁及于传记。而间以事之著显者为之据。将以侈历代之际遇而寓劝戒于其间。岁月先后。考核精审无所遗阙。可谓瞻且详矣。然犹以略名之宝洲自谦也。窃尝怪夫佛之为教。自身毒万里。远至于中国。愈久益盛。根本深固而不可摇拔。其故何也。岂非扶植其教者代有其人与。若是编之所记。往往皆英伟魁杰之才。自重不屈。卓然有立。而使王公卿大夫向慕崇信奔走之不暇。则其扶植之功为何如。此师所以加之纂述表而出之之意也。传之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佛氏之书非余之所学。余特嘉其闻见之博用心与力之。勒道虽不同而不可以不序。呜呼观其书而见其教之盛。知彼之扶植为有人。则亦可以有感也夫。

  中山李桓序

  大明嘉靖癸丑岁姑洗月甲申日句曲天王寺后学沙门 昌腹 重刊

  余尝略涉三教之书。道虽不同而理则一。松江南禅宝洲岸公。博通古今考传记。以释氏出处之迹。褒集成书。凡四帙。名曰稽古略。夫稽古二字始于唐虞。其来尚矣。予恭守是邦。得观宝洲以古史之说而名其书。备述佛祖西来之意。浩浩瀚瀚端有源委。呜呼自非慧性通彻深蕴佛之奥者。孰能若是哉。后之学者。苟能以宝洲之心为心。何患不到见性成佛之境耶。噫。

  至正乙未孟夏吉旦洛阳崔 (思诚)谨题

  稽古略序

  先师古今和尚承祖席之遗。主海潮寺凡二十有四年。兴废举坠。宏畅宗风。四方来归依者踵趾相接。咸丰壬子。先师谢事退休。传之于清道。顾以根业浅薄。未能仰承付莂之重。复丁庚辛之难。寺毁于火。同治三年甲子。清道就旧址。结茅募缘。思为得尺得寸之计。辱海内檀越争先布舍。遂以次规复佛宇。增建禅堂。俾云游缁素得所栖息。清道不敢自诩其功能。实先师慈芘有以默相之也。复念寺众群集。晨夕焚修。不有经典。如灭烛夜行。曷窥宗旨。而浙中五山十刹诸道场。备蒙列 圣宠颁 龙藏。悉付劫灰无一存者。光绪辛巳。锐意北行上书。政府达之 宸听。得旨颁赐龙藏全部。仪卫副焉。敬谨捧归建阁尊藏。以为山门之宝。时清道世腊已七十矣。朽钝如昔。因退居别院。以承先师之遗意。重念先圣真言密谛。实儒者之经传。景德传镫高僧圣僧列传。佛祖通载诸书实。儒者之史鉴。名贤语录笺疏。实儒者之子与集。禅宗渐顿即儒者之体用。四十二章经与中庸之澈上澈下同其功用。苟不潜心搜索。何以超入上乘。元至正初。觉岸禅师撰释氏稽古略四卷。实竺典之叵编。吾人之宝筏。箸录于四库全书。而世少传本。末学后世无从窥测。法徒宝藏此书。后附明僧大闻续略三卷。惜多损剥。复假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本。斠勘精审。循翻雕古书之例。不更写样。以原书重付手民。敬列 钦定提要。辨之简端。所以广布 皇仁昭示来学。不学如清道者。藉得附名编末。实深幸焉。

  光绪十二年太岁在丙戌四月八日衲清道谨识

  国朝图(本五运纪)

  释迦文佛宗派祖师授受图略(本正宗记)

                            ┌───────┐

   ┌─优罗陀───┐ ┌─净饭王──┐┌─释迦文佛─┘┌─摩诃男  │

   └──────┐│ │      ││      ┌┤      │

   ┌─懿师摩──┘│ │      └┤      │└─阿那律  │

   └──────┐│ │ 斛饭王──┐└─难陀尊者 │       │

    ○大善生王─┘│ │      └───────┘       │

   ┌───────┘┌┤                      │

   └─瞿罗───┐ ││      ┌───────┐┌─跋提尊者 │

   ┌──────┘ ││ 甘露饭王─┘┌─调达   ││      │

   └─尼浮罗──┐ ││      ┌┤      └┤ 提沙尊者 │

   ┌──────┘ ││      ││       │      │

   └─师子颊────┘└─白饭王──┘└─阿难尊者  └─甘露味女 │

  ┌─────────────────────────────────┘

  └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婆须密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毗罗大士      (台宗初祖)十四祖龙树大士 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     十六祖罗睺罗多大士

    十七祖僧迦难提大士     十八祖伽耶含多大士  十九祖鸠摩罗多大士     二十祖阇夜多大士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    二十二祖摩那罗大士    二十三祖鹤勒那大士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尊者

    二十九祖(东土二祖)慧可尊者 三十祖(东土三祖)僧粲尊者 三十一祖(东土四祖)道信尊者 三十二祖(东土五祖)弘忍尊者

    三十三祖(东土六祖)慧能尊者────────────────────────────────────────┐

   ┌─────────────────────────────────────────────────────┘

   │      ┌───────────┐

   │┌─南岳让─┘┌────龙潭信─┐ └─────马祖一─┐  ┌────赵州谂     ┌────大沩忠─┐

   └┤      │  ┌─────┘    ┌──────┘  │            │  ┌─────┘

    └─青原思─┐│  └─德山鉴─┐    │┌─南泉愿────┘┌───汾阳昭─┐   │  └─普庵肃

    ┌─────┘│  ┌─────┘    └┤         │ ┌─────┘   │

    └─石头迁─┐│  └─雪峰存 ─┐  └─百丈海─┐   │ └─石霜圆─┐   │┌───应庵华─┐

   ┌──────┘│┌──────────┘┌───────┘   │ ┌─────┘   ││ ┌─────┘

   │┌─天皇悟──┘│┌─○云门偃─┐   │┌──黄蘖运 ─┐│ └─杨岐会─┐   ││ └─密庵杰─┐

   └┤       ││┌─────┘   └┤         ││ ┌─────┘   ││ ┌─────┘

    └─药山俨─┐ ││└─巴陵鉴─┐    └─○大沩祐─┐  ││ └─白云端─┐   ││ └─灵隐岳

  ┌───────┘ └┤┌─────┘     ┌─────┘  ││┌──────┘   ││

  │┌──船子诚─┐  │└─双泉宽       └─仰山寂─┐  │││┌─五祖演───┐ ││ ┌─天童全

  ││┌─────┘  │            ┌─────┘  ││└┤       │ ││ │

  ││└─夹山会─┐  └──玄沙备─┐     └─南塔涌    ││ └─琅玡觉 │ ││ │ 育王光

  └┤┌─────┘   ┌─────┘    ┌─────────┘│┌────────┘ ││ │

   │└─上蓝超     └─罗汉琛─┐    └─○临济玄─┐   ││┌─佛眼远─────┘│ │ 东林颜

   │         ┌──────┘     ┌─────┘   │││          │ │

   └──云岩晟─┐  └─○法眼益─┐     └─兴化奖─┐   │└┤ 佛果勤─┐    │┌┤ 大禅明

   ┌──────┘  ┌──────┘     ┌─────┘   │ │     │    │││

   └─○洞山价─┐  │┌─天台韶─┐     └─南院颙─┐   │ └─佛鉴勤 │    │││ 有○者

    ┌─────┘  └┤     │     ┌─────┘   │┌──────┘    │││

    └─曹山寂─┐   └─永明潜 │     └─风穴沼─┐   ││┌─虎丘隆──────┘││ 禅分五

    ┌─────┘   ┌─────┘     ┌─────┘   │└┤           ││

    └─鹿门真     └─永明寿       └─首山念─────┘ └─大慧杲───────┘└─宗之始

 

  释氏稽古略

    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 觉岸 宝洲(编集再治)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七·佚名
  卷第七·佚名
  白云端禅师·惠洪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五·石雨明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三·澄观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佚名
  卷之三十一·纪荫
  卷第六·寒松智操
  序·佚名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五·志磐
  法句譬喻经世俗品第二十一·佚名
  阿兰品第十五·佚名
  佛教宏誓会简章·太虚
  卷第九十九·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嘉禾百咏·张尧同

    宋 张尧同 撰胥山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忍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附考山在郡东二十五里接嘉善县境一名张山乃硖石之余支也吾郡诸山自天目发源尽于海盐北一支由硖石蜿蜒而来发为胥山平田突兀广寻数亩旧经云子胥伐越驻兵于

  • 卷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冦莱公集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太平兴国中进士淳化五年参知政事真宗朝累官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莱国公干兴初贬雷州司户徙衡州司马卒仁

  • 卷七十六·毕沅

      ◎宋纪七十六 ∷起重光作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元丰四年辽太康七年   春,正月,乙未,命步军都虞候林广经制泸夷。   时韩存宝讨泸蛮乞第,逗挠不进,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佚名

    景泰五年夏四月壬午朔日食○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神机营总兵官都督同知杨能奏本营原拨香河草场计二百四十八顷蓟州草场计四百五顷每岁采秋青草饲养官马及趁时牧放近被军民人等在内耕种又

  • 卷十三·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十三乾隆二十年夏五月乙未命凯旋将军暨新降台吉等赴热河避暑山庄觐上谕大学士曰本年七月十六日朕恭奉皇太后銮舆廵幸木兰计囘銮至热河时新附之

  • 凌云传·张廷玉

    凌云,字汉章,浙江归安人。曾为生员,后弃学而北游泰山。在古庙前遇病人,已生命垂危,云嗟叹良久。一道人忽然问他“:你想使他活吗?”云答“:自然!”道人在病人左股上用针治疗,病人立即苏醒。道人说:“此人毒气侵入内脏,而不是死,毒散

  • 樊山政书卷十六·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渭南县刘令详批咸阳县杨令词讼册札新军提调尹守刘守批神木县张令禀批咸宁县生员陈焯等禀批镇安县贡生祝隆炽呈词批临潼县李令禀批石泉县陈令天锡词讼册批凤翔府孙守禀批华州褚牧详批习艺所工头吴长春

  • 附录四:原儒(章太炎)·胡适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上也(《说文》)太史公《儒林列传》秦之季世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司马相如吉列仟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瞩(似书&middot;司马相如传》语。核桃儒作传,误。)赵太子俚亦语庄子田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 卷十六·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十六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左传二桓公【下】【七年】传名贱之也传曰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又云服于有礼社稷之卫谷邓在南地属衡岳以越弃疆楚逺朝恶人卒至灭亡故书名以贱之杜驳论先儒自谓一凖丘

  •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三·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昭公一【名裯襄公子母齐归 周景王四年立是歳晋平十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入春秋即位以正者四君文成襄哀也皆继先君而立承国于父昭公乃子野之弟母齐归乃子野母敬归之娣季氏越次而立之鲁大夫穆叔谓太

  • 卷四十三·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四十三   元 王天与 撰吕刑第二十九       周书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汉孔氏曰吕侯见命为天子司宼吕氏曰此训诰诸夏以赎刑之法也赎刑说详见舜典○唐孔氏曰史録其事作吕刑】吕刑

  • 卷二十七上·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二十七上  元 王天与 撰康诰第十一        周书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汉孔氏曰灭三监以三监之民国康叔为衞侯周公惩其数叛故使贤母弟主之康圻内国名叔封

  • 卷第二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二十五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六门第三子摄颂曰。勇健与宝器  妙光兰若中因能活开医  不度损众者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有众多婆罗门长者等。在大集处共为议论咸作是语。沙

  • 卷之十三·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十三 穆宗壬寅长庆二年。 祖住筠州黄檗。 上堂。大众才集。祖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祖曰。月似弯弓。少雨多风。祖一日捏拳谓众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若不

  • 卷第二十二·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兴福篇 宋 永公传 永公者。不知何许人。法云圆通秀禅师之嗣也。缘契都城。大作佛事。名震四方。赐紫方袍师号。江宁府天禧寺。旧葬释迦真身舍利。后寺废。至南唐

  • 御选唐宋诗醇·乾隆

    唐宋诗总集。四十七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敕编。高宗性好诗文,常与沈德潜等谈论诗文,曾于乾隆三年(1738)编定《唐宋文醇》。后有感于“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有文醇不可无诗醇”,因选唐

  • 议练民兵守淮疏·辛弃疾

    辛弃疾所写关于练兵抗金的奏疏。主要阐述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在奏疏中,他提出了建立和训练民兵的积极建议,认为“养兵必以民”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反侵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佚名

    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佛在补陀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总持王菩萨请问于佛?佛云:是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众生,故密放光。观世音菩萨即启白于佛,然后说咒,次为大梵天王,说咒形貌相状,及修行法。佛又为阿难说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