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一章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语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的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庄子》之《知北游》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大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第二十五章。

区别

《庄子》之《齐物论》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

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庄子》之《德充符》《大宗师》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做王骀,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骀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问:“这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做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

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做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做真人。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超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

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如果这样,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互不相顾的好。因此,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

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

众妙之门

《庄子》之《庚桑楚》

大道的降生与毁灭均无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久长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有出生的处所又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定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久长的渊源而无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

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做“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

猜你喜欢
  脩本第三·徐干
  鬻子·鬻熊
  卷一·刘逢禄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林语堂
  第一章 9·辜鸿铭
  郑志卷中·郑小同
  目次·周梦颜
  卷一·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南阳了性坛语·神会
  菩提道次第略论序·太虚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佛说法集经卷第四·佚名
  第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八·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张元干芦川归来集钞张元干字仲宗永福人太学上舍历官至大监所与游皆伟人贤士尝裒其亡友唐慤生诗帖褾轴璀粲如谀达人贵公得气时人嘉其朋友之义又於

  • 御选宋诗卷四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四十七七言律诗三韩维春霁忆洛阳少年结客洛阳时闲傍东风驻马蹄山色逺饶潘岳宅波光轻撼窈娘堤花繁到处红如堵酒好寻常醉似泥頼有金台知巳在应怜防断虎牢西宝奎殿前花树子去年与宋中道同赋今复答

  • 九歌·屈原

    东皇太一【原文】吉日兮辰良,东皇太一穆将愉兮上皇①。抚长剑兮玉珥②,缪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③。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④。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⑤,陈竽瑟兮浩倡⑥。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⑦。

  • 扩廓帖木儿传·宋濂

    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察罕帖木儿之甥,自幼为其舅父抚养并收为义子。察罕帖木儿死后,朝廷起用扩廓帖木儿,拜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承袭其义父之职。扩廓帖木儿掌握兵权后,加强对益都

  • 关中奏议巻五·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巡抚类一为易置主将以保固地方事兵部覆题该本部送于兵科抄出巡抚陜西等处地方兼督理马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题臣巡歴陜西沿边军卫城堡阅视军马多非素练之兵或弓矢器械之不习或坐作进退之不知其间勇

  • 丁玲女士失踪·沈从文

    近月来在中国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情,就是作家丁玲女士失踪的消息。这件事自从报纸传出后,从各方面探听,皆无这个人的下落。据外报的消息,则丁玲女士的失踪,出于政府特务机关的诱捕,用的是绑票形式捕去,捕去之后,从此即无踪迹。

  • 纲鉴易知录卷七七·吴楚材

    宋纪钦宗皇帝纲 丁未,二年,春正月,诏两河民降金民,不从。目 陈过庭至两河,民坚守不奉诏。至是,复诏两河民开门出降,民犹不肯。纲 帝命太子监国,复如金军。目 金人索金、银急,且再邀帝至营。帝有难色。何、李若水以为无虞,劝

  • 序·佚名

    日本文徳天皇實録序菅原朝臣道真,奉是善教所製臣基經等、竊惟、自古人君王者、莫不因天度。而叙憲章、立日官而平暦數。故姫漢之千餘載、善惡呈理於掌中、齊梁之百年、昏明析徴於眼下者也。伏惟、太上天皇〈清和〉、

  • 卷十九 冏命第二十八·孔颖达

    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伯冏,臣名也。太仆长,太御中大夫。○冏,九永反,字亦作煟长,诛丈反。作《冏命》。冏命以冏见命名篇。[疏]“穆王”至“冏命”○正义曰:穆王命其臣名伯冏者为周太仆正之官,以策书命之。史录其策书,作《冏命

  • 卷四十四·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四十四考工记之五车人之事正义赵氏溥曰车人造车其事不一而足故以事名之如画缋之事案既有舆人复设车人又不以类相从次於輈人之後何也兵车田车国事所用自五

  • 卷一百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六私亲庙辽史世宗纪世宗皇帝让国皇帝长子母柔贞皇后萧氏防同九年从伐晋大同元年二月封永康王四月丁丑太宗崩于栾城戊寅梓宫次镇阳

  • 天瑞第一·列子

    【原文】 子列子居郑圃②,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③。国不足④,将嫁于卫⑤。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⑦?”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⑧?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三·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三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复次云何表业。谓略有三种。一染污。二善。三无记。若于身语意十不善业道。不离现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语表业。名染污表业。若即于彼誓受远离。所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依灌顶道场经。说修陀罗尼法门。求速出离生死大海。应须先入诸佛如来海会灌顶道场。受灌顶已。发欢喜

  • 卷第六·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六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疏二偈颂二一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钞自下第二尔时普贤下后彰颂偈於

  • 勿庵历算书记·梅文鼎

    一卷。清梅文鼎撰。梅氏著述推步之书计六十二种、算书二十六种,是编将各书撰写的主旨加以题解式的说明,其中述及古今中外历术诸家之源流得失,颇为客观。梅氏自著亦可从中得其大概。有知不足斋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 葬经翼·缪希雍

    缪希雍,明代著名风水师,中医家,所著的《葬经翼》对我国风水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中,是我国是大风水名著之一。其中翼,有翅膀之意,同时又有辅

  • 满文老档·佚名

    清初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凡180册。起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依年、月、日顺序编写。此版本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天聪七、八、九年(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