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亲近品第六十五

尔时释提桓因意念言: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佛十八法。尚出众生之上。何况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若有发意念萨云然者,为得寿命中之最人中之善利。何况发意欲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未发者当亲近之。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花而散佛上。散已发愿言: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令具足法愿。具足萨云然愿。具足自然法愿。具足无漏法愿。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意愿。其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不复欲令动还。堕罗汉辟支佛地。为下大乘终不堕於罗汉辟支佛乘。倍复发愿精进愿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见三界中所有诸勤苦者悉为作护。如是具足。菩萨意念。我等已度当复度不度者,我已安隐当复安馀。我已泥洹当复度馀令得泥洌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代初发意菩萨欢喜者,为得几所福。久发意菩萨复代欢喜。得何等福。阿惟越致菩萨代其欢喜复得几福。至一生补处菩萨代其欢喜。复得几福。佛告释提桓因言:拘翼。是四天下尚可称知斤两。代其欢喜者其福不可称。三千大千刹土亦可称知。代其欢喜者福不可称计。拘翼。三千大千刹土。其中海水龋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尽渧。海水尚可数知几渧。从代欢喜功德(此间有三十五字重複书准丹本除)福不可计量。拘翼。阿僧祇佛刹所有境界虚空。持斛斗升合量空。尚可知几所。从代欢喜功德福不可计量。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诸不代初发意菩萨欢喜者,是为魔之所使。不代欢喜者是魔官属人从魔中来。何以故?有代发意欢喜者是为坏魔故。诸欲不舍敬三尊。亦不一相亦不二者,当持是代欢喜意。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如是,拘翼。发是代欢喜意者,得至佛国供养诸佛。所以者何。阿僧祇人初发意作功德代欢喜故。从初发意菩萨至于十住阿惟颜。菩萨所作功德皆代其欢喜。持是功德疾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阿惟三佛已无央数不可说阿僧祇众生。皆当得度。以是故。拘翼。是善男子善女人。有初发意者当持代欢喜之功德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以意求亦不离意。代阿惟越致及一生补处欢喜。以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以意求而不离意。须菩提言:是意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於汝意云何。汝见是意如幻不。须菩提言:不见也。世尊,我不见如幻亦不见意非幻。佛言:亦非法颇见是意不。颇非见幻不离意。见是法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须菩提言:不见也。世尊,我不见法当持何等起为有为无。法常自寂不可以有得亦不可以无得。若法常寂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所有者亦复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世尊,一切诸法亦不可得亦无有故。世尊,六波罗蜜常寂乃至于道亦复常寂。法亦不应当念。亦无有法而将来有。般若波罗蜜常寂。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常寂。须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三耶三菩。亦寂之中云何逮觉。佛言:善哉善哉!萨云然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寂。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及萨云然不寂者,亦非般若亦非萨云然。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萨云然寂。亦不因般若波罗蜜成阿惟三佛。不离般若波罗蜜得阿惟三佛。不得般若波罗蜜者,终不得阿惟三佛。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所行甚深。佛言:如汝所说,菩萨所行入甚深苦行。虽谦苦行不於法中中道取证。堕於罗汉辟支佛地。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所闻。菩萨不为谦苦。何以故?亦不见是可得证者,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可取证者,亦不见法当取证者,诸法皆不可得者,有何等义有何等法有何等般若波罗蜜。当可取证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须菩提言菩萨行者为无所得行。菩萨於无所得法中。还诸法无限之限事。世尊,若有菩萨闻说是事。不卻不难亦不懈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作是念。罗汉辟支佛地离我远。萨云然离我近。世尊,譬如虚空亦无近远之念。何以故?虚空无分别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无是念。二道离我远萨云然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无所分别故。譬如幻人亦不自念。师离我近观人离我远。何以故?幻人无念故譬如光影无有念。我所因者离我近馀离我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无所爱。世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譬如如来无有念故。譬如如来所化亦不念二道。离我远佛离我近。何以故?化以如来无念故。般若波罗蜜无有念故。譬如如来所作亦不念二道。离我远佛道离我近。何以故?化如来亦无念故。般若波罗蜜亦无念二道。离我远佛离我近。譬所为作事亦无念可说。般若波罗蜜事亦如作亦无念故。尊者舍利弗。语耆年须菩提,但般若波罗蜜无有念耶。须菩提言:六波罗蜜亦无有念。五阴五情亦复无念。眼色六入亦复无念。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至三脱门佛十种力十八法四无所畏四无碍慧萨云然事亦无有念。乃至于道亦复无念。有为性亦无念。舍利弗言:若诸法无念。何从有五趣。云何复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佛世尊,须菩提言:诸众生因四颠倒而起四颠倒而造作事。身口意行随受其像。便有疑应故有泥犁薜荔兽人中天上。舍利弗言:云何有须陀洹乃至三耶三佛。须陀洹道亦无念。乃至三耶三佛道亦无念。诸过去当来无所著等正觉。及现在十方诸佛无念已尽灭。以是故。舍利弗。当作是知。一切诸法皆无念。信如是法性真际故。舍利弗。菩萨当以无念行般若波罗蜜。以无念行般若波罗蜜故。便得逮觉无念之法。

猜你喜欢
  一切如来大三昧曼罗仪轨分第二十二·佚名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六(疏第七余)·智周
  佛说时非时经·佚名
  法句譬喻经沙门品第三十四·佚名
  卷第八·佚名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佚名
  下四·元照
  发凡·彭绍升
  卷第十二·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九卷·湛然
  卷三·赞宁
  第五品 双小品·佚名
  南山律在家备览·李叔同
  慈悲水忏法卷上·知玄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一·三峰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四误题撰人姓名词存目·唐圭璋

      陈彭年   彭年字永年,抚州南城人。生于建隆二年(961)。雍熙二年(985)进士。真宗朝召试,为秘书丞、直史馆、翰林学士、拜参加政事。天禧元年(1017)卒,年五十七,赠右仆射,谥文僖。   瑞鹧鸪   尽出花钿散宝津。云鬟初剪

  • 卷三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竹友集送董彦速游仙岩吾闻天竺峯耸若在天上峯前溪万仭激石吼寒浪堂中老比丘碧眼照林莾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此行何所求岂欲除二障闻呼试回头未可踏折杖

  • 卷之七百一·佚名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十二月戊戌谕曰崔应阶奏请挑荆山桥旧河一摺所见甚是东省南阳昭阳微山等湖汇为巨浸每遇水涨之时洼地常遭漫淹济宁鱼台二属适当下游之冲田庐所关綦重前曾特派钦差同地方大员办理朕上次南巡复经亲临阅

  • 卷之二百四·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二月。丙戌。谕内阁、本年轮应查阅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四省营务之期。福建即派杨昌浚、浙江即派刘秉璋、广东即派张之洞、广西即派李秉衡、逐一查阅。认真<闲>校。如有训练不精。军实不齐者

  • 皇王大纪卷四十七·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定王元年冬十一月鲁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望郊之属也不郊亦无望可也葬匡王晋侯伐郑郑及晋平楚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王孙满对曰在徳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徳也逺方

  • 第二十八卷 仕绩 一 九·缪荃孙

    镇 江 府 一 汉左恢 左忠左恢,字伯向,曲阿人。官至尚书左丞,京师称其清高。子忠,为邑令七,所至有异政。(重修丹阳县志) 吴殷礼 殷基殷礼,字德嗣,云阳人。少起微贱,顾邵拔而友之,为立声誉。吴王权召,除郎中。与

  • 李矩传·房玄龄

    李矩字世..,平陽人。他年幼的时候,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就是孩子们的首领,计划指派,就和大人们办事一样。长大后作差吏,护送去职的县令到长安,被征西将军梁王司马肜任命为牙门将。在讨伐氐人齐万年的战斗中立下大功,被封为东

  • 第十四章 25·辜鸿铭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辜讲孔子说:“过去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去学习,现在人们为了打动别人而去学习。”辜解夫明道者明理也,理有未明而欲求以明之,此君子所以有事于学焉。当此求理之时,吾心只知有理,虽尧舜之

  • 卷七·俞汝言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平义卷七     秀水俞汝言撰宣公【名倭或作接文公庻子母敬嬴夫人穆姜在位一十八年諡法善问周达曰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即位之礼行则书不行则否文成以下六君皆行之隠以为摄而不必行荘闵僖则继故

  • 卷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六存旧尚书卷第三古文尚书禹贡第一夏书孔氏传【古本】尚书正义第六【宋板】禹贡考异古本序任土作贡下有作禹贡三字经北过降水至于大陆蔡沈集传本降作

  • 附 录·王充

    《论衡》佚文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燔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

  • 卷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一宋 吕祖谦 撰郑庄公共叔段【隐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惟命请京使居之谓之

  • 卷第九·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九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择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缘)思慎部第十七  ·述意缘  ·善友缘  ·恶友缘  ·债负缘  ·惩过缘述意缘第一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顾此二途。倏

  • 卷七·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七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儒流赤文绿字本绝筌蹄白马玄龟自离闻见授之阙里之堂授彼儒童之迹。孔子尝云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语见列子。华严演义云儒道深妙不越三玄周易

  • 亢仓子注·何粲

    九卷。唐何粲撰,明黄谏音释。《亢仓子注》,又称《洞灵真经注》。此书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据唐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说明唐代已有注《亢仓子》之书

  • 伊川击壤集·邵雍

    北宋哲学家邵雍所著的诗集。共二十卷,诗一千五百余首,收入《四库全书》。该诗集主要是抒发其哲学思想的。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朱子语类》卷一○○)关于其哲学理论,如《乐物吟》云

  • 崇祯记闻录·佚名

    本书(一册一二四面七四、四○○字)分八卷,据「痛史」本「崇祯记闻录」略去卷一前半部天启元年至七年部分,改题今名。作者苏州人(书中屡有「吾苏」语),在籍记明季遗闻。书为随笔体裁,逐条列举;其中记地方杂事以外,对于崇祯朝政并

  • 菜根谭·洪应明

    明洪自诚著。是一部以语录体行世、溶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的修身处世之书。因汪信民之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语,名曰菜根谭。内容包括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部分。“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