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地品第二十一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者,菩萨行六波罗蜜。过从一地至一地。云何菩萨过从一地至一地。以诸法无所过法。无来者亦无去者,亦无有过亦无不过。诸法亦无有坏。亦不贡高亦不念。但治住地事亦不见地。何等菩萨为治地事。始从第一地住当行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先当净於三垢亦无所倚。二者所作施与不自为身所念无倚。为一切众生净於四等心亦不有众生。三者为布施不有所与不有受者,四者当与善知识从事亦不贡高。五者欲得为法不有一切法。六者欲为出家不有爱欲。七者欲为佛身不有相好。八者欲为分流法教终不坏法。九者常欲灭於虏怙自用不有法财。十者欲为谛说不有言教故。须菩提,是治地菩萨当为是十事。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於二地中常当念八法亦当成之。何等为八。一者当净其戒。二者常念报恩。三者住於忍辱。四者得欢喜意。五者不舍一切。六者大慈为始。七者恭於师尊敬事笃信。八者於诸波罗蜜如奉世尊常欲崇习。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於二地中当具足是八法。复次须菩提,菩萨於三地中当住於五法。何等为五。一者多学问无厌足。二者不入字法。分布法施亦不贡高。三者净佛国土。四者施於善本而不贡高。五者住於羞耻惭愧之地。须菩提,是为菩萨於三地中住於五法。须菩提,菩萨於四地中当不舍奉行十事法。一者不舍宴坐。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舍沙门十二法行。五者不舍於戒。六者见欲污秽。七者於起意如泥洌八者不惜身所有。九者无有懈慢。十者不慕所有。须菩提,是为菩萨於四地中当奉行十事而不舍离。须菩提,菩萨於五地中当离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当远离家业。二者当远离比丘尼。三者善於功德远离嫉妒。四者远离世会。五者远离忿诤。六者远离斗讼。七者远离高祝八者远离蔑人。须菩提,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八事。须菩提,菩萨於六住地当具足六法。何等为六。所谓六波罗蜜。复有六事所不应为。何等为六。一者不为声闻意。二者不为辟支佛意。三者不为小意。四者见有所索者,远离有厌足意。五者所有好物施与之。後远离悔意。六者远离吾我想。须菩提,是为菩萨於六住中当具足六事远离六事须菩提,菩萨於七住地有二十事所不当为。何等二十。有吾我有众生有寿有命想有断有常有念想有种想入阴入性入衰。欲生三界。不入依佛见。不入依法见。不入依僧见。不入依戒不入空。不入无相。不入无愿。不入道。是为二十事所不当为。当复具足二十事。何等为二十。觉空无相。证不愿慧。净身口意。慈哀一切众生。亦不念有众生。等视诸法。虽尔无所入。欲为导御。亦不贡高。无所生忍。一道教化。断诸分别。转於想。转於见。转於灭垢见。慧地自调。意慧无所碍。不染於欲事。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於七住行地当具足是二十法。复次须菩提,菩萨当复於八住地具足四法。何等为四。以神通为游观入於众生之意。到诸佛国观其奇特。当自庄严其佛国土。往见礼敬供养诸佛如其实观佛身。当具足是四法。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於八住地当复具足四法。何等四法。以智具足诸根。净佛国土。常坐如幻三昧知其众生本所作功德。所应得者各随其所而成就之。须菩提,菩萨於八住地具足四法。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於九住地当具足十二法。何等为十二。持无限处广大之愿随所应各授其证。天龙阅叉犍陀罗悉皆具足。知其音声以辩才教授所因。胞胎成就。居家成就。父母成就。种姓成就。宗亲成就。得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诸善功德成就。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九住地当成就十二法。须菩提,十住菩萨摩诃萨当名之为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净其所有。佛言:所作众善应萨云若意。是为菩萨净其所有。何等为菩萨等於众生。佛言:净於四等心等於众生。何等为菩萨施於所有。佛言:施与众生而不分别。何等为菩萨当与善知识从事。佛言:教人入萨云若勤修劝助。当与是人共从事恭敬师受。是为菩萨善知识。何等为欲得为法。佛言:所行法但求萨云若法。不堕罗汉辟支佛地是。何等为菩萨常欲出家为道。佛言:在所生处常欲作沙门。无能中道为作碍者,初不忘失出家之事。何等为意愿佛身相。佛言:若见佛形像意常在佛。至得萨云若未曾有离时。何等为分流法化。佛言:若佛在世若般泥洹後。菩萨持十二部经教授。上教亦真中教亦真竟教亦真。本末义解具足清净。何等为菩萨不虏怙自用。佛言:从灭恚怒以来。初不复堕下贱之处。何等为菩萨所说如谛。佛言:如口所说言行相应。是为菩萨十法事行。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净戒。佛言:不念罗汉辟支佛意及馀恶戒诽谤道者是为净戒。云何菩萨报恩念恩。佛言:行菩萨道者小恩尚不忘。何况於大者是为念恩。云何菩萨立忍辱力。佛言:於诸众生无侵无恚是为忍力。云何菩萨得欢喜乐。佛言:教授众生以是为乐。云何菩萨不舍众生。佛言:欲救一切故。云何菩萨而有大悲。佛言:菩萨心念我当为一一众生故在地狱中恒边沙劫代受勤苦。一一众生皆得佛道令般泥洌以是劝乐是为大悲。云何菩萨顺尊师父於信恭敬。佛言:事於事父如世尊想。云何菩萨欲习诸波罗蜜。佛言:远离馀事但求诸波罗蜜。何谓菩萨多学无厌。佛言:诸十方佛世尊所说尽当受持是为无厌。何谓菩萨持无所希望法施分布。佛言:持所法施不希望道何况其馀。何谓菩萨净佛国土。佛言:为诸善本种种功德。持是功德净佛国土。何谓菩萨生死无量阿僧祇劫不以为限。佛言:以诸功德备具。持是育养众生净佛国土。至具足萨云若不厌不懈。何谓菩萨立於惭愧。佛言:耻於罗汉辟支佛意。何等为菩萨不舍宴坐。佛言: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是为菩萨不舍宴坐。何谓菩萨少於所欲。佛言:菩萨道尚不欲何况馀欲。何谓菩萨而自知足。佛言:得萨云若是为知足。何谓菩萨不舍沙门头陀德行。佛言:入深法忍者是。何谓菩萨不舍於戒。佛言:菩萨不复用戒是为不舍於戒。何谓菩萨污秽色欲。佛言:於淫妒无所生。何谓菩萨意与泥洹等佛言:菩萨不有一切诸法。何谓菩萨弃舍所有。佛言:不受内外所有是为弃舍。何谓菩萨不厌不懈。佛言:不生二识之处是为不厌。何谓菩萨於诸所有无所恋慕。佛言:於诸物无念故。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远离居业。佛言:游诸佛国转所生处。常下须发被著袈裟。是为远离家业。何谓菩萨远离比丘尼众。佛言:弹指之顷不与共止。弹指之顷不得生意。是为菩萨离比丘尼。何谓菩萨离於妒嫉。佛言:菩萨当作是念。我当安隐众生不宜生嫉。何谓菩萨离於聚会。佛言:菩萨所住聚会。若有罗汉辟支佛意者常远离之。何谓菩萨远离瞋恚。佛言:不令恚害斗诤得其便。云何菩萨远离自举。佛言:内法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远离訾蔑他人。佛言:亦不见外法故。何谓菩萨远离十恶。佛言:此十恶事常欲坏於贤圣之道。何况佛道而不远离。是故当远离十恶。何谓菩萨远离忄龙戾。佛言:不见有法可贡高者,是为离於忄龙戾。何谓菩萨远离自用。佛言:尚不见有形。当於何所而行自用何等为菩萨远离颠倒。佛言:以形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离淫怒痴。佛言:不复见淫怒痴形故。云何菩萨在於六住具足六波罗蜜。佛言:住於六波罗蜜诸佛世尊及声闻辟支佛。所可度彼岸。是为菩萨具足六波罗蜜。云何菩萨不为声闻意。佛言:以声闻事非平等道故不为小意。何以故?亦非平等道故。云何不厌。厌者亦非平等道故弃舍不悔。悔者非平等道。初发意者便当施与亦不当惜。云何菩萨不当作吾我想。从本际以来不可见故。乃至众生有寿命想。从本以来亦不可见故。云何菩萨不断所生见。以诸法无有断截。从有本以来无所生故。云何菩萨不为常见。见法所不生者亦无有常故。云何菩萨不作念想以无有垢故。云何菩萨不作种相以诸见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不入名色不见有形故。云何菩萨不入五阴亦不入性亦不入衰。其实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不入三界。以三界亦无真故。云何菩萨不作住处。亦不与虚空作期无所依怙。何以故?无有形像故。云何菩萨不入佛见。不从所依得见佛故。云何菩萨不与空诤。一切法空空不与空诤故。云何菩萨具足於空。其欲具足相者是为具足空。云何菩萨得无相证。不念於诸相故。云何菩萨得无愿智不著三界故。云何菩萨净於三事具足十善故。云何菩萨以慧具足哀念众生。以大悲利之故。云何菩萨无众生念欲净佛国故。云何菩萨等观诸法。以不高下诸法故。云何菩萨得於道觉。随诸法所觉而度脱之故。云何菩萨得无所生忍。得诸法所有无生无灭无所忍故。云何菩萨得无所生慧。知名色无所起故。云何菩萨得一道之教。无有二教故。云何菩萨灭诸分别。於诸法无所分部故。云何菩萨不修转见。以不转求罗汉辟支佛意故。云何菩萨转於垢浊。灭诸所习漏故。云何菩萨得灭诸垢而得清净。所谓萨云若慧是。云何菩萨而自调意不厌三界故。云何菩萨而得灭意制六根故。云何菩萨慧无有碍谓得佛眼故。云何菩萨知情欲不坚固观六衰故。云何菩萨能入众生意。持一意悉知众生所念故。云何菩萨游於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初无有佛国想故。云何菩萨得佛国观。於是国住遍见诸佛国亦无佛国想故。云何菩萨随其所见。诸佛国土自成其国。住於遮迦越罗地。游诸三千大千国土故。云何菩萨奉见诸佛以见法故是为见佛。云何菩萨真见佛身。逮法性故是为真见。云何菩萨以智具足力。已住世尊十力之地。便能具足众生力故。云何菩萨能净佛国。能净众生故。云何菩萨如幻三昧。所作随所应无有动转故。云何菩萨常住三昧。已得报应故。云何菩萨入诸功德。随其道法而度脱之故。云何菩萨不复思议。能自成立教授一切故。云何菩萨所愿谐偶。具足行六波罗蜜是故谐偶。云何菩萨知诸天龙鬼神所知所言:以辩才慧无所不了故。云何菩萨得胞胎成就。在所生常化生故。云何菩萨居家成就。生於豪贵家故。云何菩萨父母成就。得生刹利婆罗门家故。云何菩萨种姓成就。得继过去诸菩萨种故。云何菩萨宗亲成就。以众菩萨为眷属故。云何菩萨得生成就。生时光明普遍无量国土。震动无量国土故。云何菩萨出家成就。菩萨出家时安诸无央数百千众生。满具足是三乘之愿故。云何菩萨庄严佛树。以黄金为树七宝为枝叶。其枝叶光明悉遍照十方无央数刹土。是为佛树成就。云何菩萨诸善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净佛土净众生。是为成就净诸功德也。云何十住菩萨名为如来。用具足六波罗蜜。诸习绪尽得佛十八法。具足萨云若慧。须菩提,是故菩萨摩诃萨已得十住名为如来。云何菩萨已住十地。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行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品行十八法。过灭净地种性地八地见地薄地灭淫怒痴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过是九地便住佛地。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住之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三拔致。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二(第九诵之一)·佚名
  卷第七·佚名
  碧岩录卷第七·圆悟克勤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上·憬兴
  第五品 根分别·佚名
  卷之四·佚名
  无相思尘论·陈那
  为私立云栖儿童教养院儿童训话·太虚
  修行方便道不净决定分第十二·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卷二·心圆
  卷五百四·佚名
  毗尼后集问辩·智旭
  第十章 般多伽婆耶之即位·佚名
  佛说七女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今诗话 八·李颀

      三一六、李觏嘲陈烈诗   蔡君谟守福唐,会李太伯与陈烈于望海亭,以歌者侑酒。方举板一拍,陈惊怖越席,攀木踰垣而去。李作诗曰:"七闽山水掌中窥,乘兴登陆到①落晖。谁在画桥②沽酒处,几多鸣橹趂③潮归。晴来海色依希见,醉

  • 第五出 争继·李渔

    〖满庭芳〗(外便服上)天道无知,如聋似瞽,善人后嗣全无。鸷同枭鸟,偏自拥多雏。(老旦上)索性无儿何碍,最伤情是活把人屠。悲恸处有声无泪,肠眼尽皆枯。(外)老夫姓尹名厚,别号小楼,湖广郧阳人也。祖上以防边靖难之功,世授锦衣卫千户,老

  • 提要·李绅

    臣等谨案追昔游集三巻唐李绅撰绅字公垂亳州人元和元年进士武宗时为中书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事迹具唐书本传此集皆其未为相时所作晁公武读书志载前有开成戊午八月绅自序此本无之诗凡一百一首新唐书本传所载贬端州司马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四·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岁次乙卯 金熙宗亶天会十三年伪齐刘豫阜昌六年春正月乙巳朔日有食之上在平江 是日金人去濠州初金右都监宗弼与伪齐之兵既退乃遣人报伪知濠州赵荣荣率北军及投拜官兵马都监魏进偕去出北门市人尚未

  • 第七十四回 殉故主留遗绝命书 结同盟抵制新政府·蔡东藩

      却说新华宫中的人物,正在哀号的时候,突有人入内来探望,自悔来迟,这人非别,便是国务卿段祺瑞。段已拟定遗命,想呈交老袁亲阅,不意袁已长逝,因此惊呼,当下递与徐世昌,请他酌夺。徐即忙取视,见遗令中云:  民国成立,五载于兹,本

  • 路史卷十九·罗泌

    后纪十疏仡纪高辛纪下周之初兴,大封同姓,五十有三国;而文武之胙,又三十有二,管、蔡、成、霍、鲁、卫、毛、??、告、雝、曹、滕、毕、原、丰、荀,文之昭也;亏、晋、应、韩、寒、狄,武之穆也;而凡蒋、邢、茅之与胙祭,则周公之裔也

  • 卷之二·努尔哈赤

    论治道天命元年丙辰正月癸酉上谕贝勒诸臣曰:“朕闻上古至治之世,君明臣良,同心共济,天降祯祥,休和济至,果秉志公诚,励精图治,天心必加眷佑,地灵亦为协应,为人君者小可不秉志公诚,而去其私也。盖天无私,四时顺序;地无私,万物发

  • 卷二十四【起宣公十三年尽十八年】·杜预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四【起宣公十三年尽十八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夏楚子伐宋秋螽注无传为灾故书冬晋杀其大夫先縠注

  • 孟子集编卷七·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贠师旷之聦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贠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噐

  • 春秋説卷十七·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宣公三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夏楚子伐宋秋螽冬晋杀其大夫先縠偾军之将诛则士气奋邲之战知荘子谓果遇必败彘子尸之是讨盖未为过而举国以杀大夫何哉当国者私意也街亭之败虽归罪马谡之违节制孔明亦自降三等三

  • 诗传遗説卷四·朱鉴

    宋 朱鉴 编国风论语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为犹学也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歩不可行【集注】问程氏云诗有二南犹易有

  • 君臣第二十三·商鞅

    题记:本篇引古证今,说明法律的重要性。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的时候,人民纷乱无序。所以圣人划分贵贱,制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民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民中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

  • 卷第二十四·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四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摄相应分相应品下七十二相应门分。今当说。五识界。各十二。二识界。各六十。身触十三。心触名触。各五十三。对触亦十三。身触爱触二十五。恚触二十三。

  • 卷六十四·性音

    宗鉴法林卷六十四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六世 高安白水本仁禅师(洞山价嗣) 垂语。眼里着沙不得。耳里着水不得。僧便问如何是眼里着沙不得。师曰应真无比。曰如何是耳里着水不得。师曰白净无垢。 天童觉云。白水老人可谓

  • 傅雷家书·傅雷

    当代书信集。傅雷著。三联书店1981年8月初版。书中摘编了傅雷和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百余封家信,其中主要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4月。书前有楼适夷作的序《读家书,思傅雷》。书后附傅敏写

  • 大易断例卜筮元龟目·萧吉文

    予尝滴露研朱,对梅读易,逆爻位之得失,卜气运之变迁,莫不如影随形,如谷应声。独怪夫今之易卜君子,其于爻辞象义皆莫之究,反以枝杆蔓说而文之,是致祸福无凭也。予因是,上窥圣人之经旨,下窃六君子之传义,旁参鬼谷先生之遗文,演作歌诗

  • 玉室经·佚名

    玉室经,原题「德州草浑李成之述」。其生平不详。从经文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以卦象论内丹,分禁戒、炉鼎、日月、四象、长黄芽、论日月、风雨、戊己、祸福、乾坤、入室、通玄,凡十三章。各

  • 韬奋漫笔·邹韬奋

    1933年11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收文52篇。1936年3月重印,改名《漫笔》。著者于1928年11月至1933年7月间发表于《生活周刊》上的随笔、杂感编集。收《生活周刊究竟是谁?》、《一个小巧妙》、《可敬的老司务》、《硬性读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