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品第九

於是世尊告须菩提言: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所从因成就般若波罗蜜。是时诸会菩萨大弟子诸天人意念言: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持辩才说耶是佛威神乎。须菩提知诸菩萨大弟子天人意之所念。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法所出音声所可教授。皆是世尊大士之务。佛所说法事与法不相违背。是善男子,学法以法作证。舍利弗。我等当承佛威神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非我等所入境界也。声闻辟支佛。不能为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於是舍利弗须菩提,共白佛言:唯世尊,言菩萨菩萨者,何所法中有言菩萨乎。我等初不见法有菩萨者,我初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当为何所菩萨而说般若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两间中止。佛告须菩提,譬如字众生为众生。言我人言生是男是士是夫是作是知是觉。佛告须菩提,设是名法但著名字。亦不生亦不灭。从久远以来但共传字耳。佛语须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但著字法从久远以来但行其字。亦不生亦不灭。须菩提,譬如所有色痛想行识但著字法。从久远以来因缘合为数。诸因缘合数法。亦不生亦不灭也。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亦复如是,佛告须菩提,所谓眼耳鼻舌身意。从久远以来但著字法。亦不生亦不灭。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如是,亦不内亦不外。亦不生亦不灭。从久远以来但著字法。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不内亦不外。亦不在两中间止。佛告须菩提,譬如内身所有名为头。字为颈肩臂脊肋髀腨肠脚。是法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亦不两中间止。所谓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复如是,佛告须菩提,譬如外诸所有草木枝叶茎节。从久远以来但著名字。是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所谓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复如是,佛告须菩提,譬如过去诸佛世尊,从久远来因字如祝是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须菩提,譬如梦响幻热时之炎。如如来所化皆著字数法。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亦不两中间止。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学字法合法及权法数。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色痛想行识字有常无常。亦不见五阴字有苦有乐。亦不见五阴有我无我。亦不见五阴空无相无愿。亦不见五阴净亦不见寂。亦不见著亦不见断。亦不见五阴生亦不见灭。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及十八性亦复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不於有为性中现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复不於无为性中见。所以者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於诸法无想念故。行般若波罗蜜住於无想法。成三十七品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行般若波罗蜜。成佛十八法。亦复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菩萨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已尽超越诸法之相。超越已亦不见亦不断。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学知字数合法。觉已不入色。亦不入痛想行识。亦不入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入色声香味细滑法。亦不入十八性。亦不入意识觉。亦不入苦乐。亦不入不苦不乐。亦不入有为性。亦不入无为性。亦不入檀尸羼惟逮禅。亦不入般若波罗蜜。亦不入相好。亦不入菩萨身。亦不入五根。亦不入慧度。亦不入度神通。亦不入度慧亦不入内外空。亦不入所有无所有空。亦不入教化众生。亦不入净佛国土。亦不入沤和拘舍罗。何以故?不见诸法当有可入者,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於诸法无所入。便增益六波罗蜜便履菩萨位。履菩萨位过阿惟越致地。具足诸神通具足神通已游诸佛国。育养众生供养礼事。净佛国土尽见诸佛。从诸佛求愿即随其所欲而皆得之。从诸佛世尊闻法。得诸陀邻尼三昧门。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无有断绝时。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具知是法数著字。於须菩提意云何。色痛想行识为是菩萨耶。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耶。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佛言:於须菩提意云何。以色声香味细滑法为是菩萨耶。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是菩萨耶。对曰:非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以地水火风空识为是菩萨耶。对曰非也。以痴为是菩萨耶。行识名色六入栽觉爱受有生死是菩萨耶。对曰非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离五阴六衰六情十八性地水火风空。离十二因缘。是菩萨耶。对曰非也世尊,佛告须菩提,五阴十二因缘如。为是菩萨耶。对曰非也世尊,於须菩提意云何。可离如为菩萨耶。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而言五阴六衰十二因缘及如非菩萨。亦不离五阴六衰十二因缘及如为菩萨也。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不见有众生。当於何许有菩萨。云何以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为菩萨。云何当离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为菩萨。如如亦非菩萨。离如亦非菩萨。无有是处。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菩萨学当作无所见学。不见众生不见般若波罗蜜。於须菩提意云何。以五阴常故言菩萨耶。以五阴无常故为菩萨耶。以五阴是我所为菩萨耶。非我所为菩萨耶。以五阴空无相无愿故言是菩萨耶。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佛言:离五阴空无相无愿为是菩萨耶。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而言五阴空无相无愿非菩萨。亦不离五阴空无相无愿为菩萨乎。须菩提白佛言:初不见五阴。当云何以五阴故言菩萨。初不见有常。云何以无常故言菩萨。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不见有乐。云何以五阴苦为菩萨。初不见有我。云何以五阴无我而为菩萨。初不见有人。云何以五阴空故而言有菩萨。世尊初不见有相。云何以五阴无相而为菩萨。世尊初不见愿。云何以五阴无愿而为菩萨。尔时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学。当於五阴作空无相无愿无所见无所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佛告须菩提,汝向者所言:我不见法有菩萨。实如所言:须菩提,法法不相见。法不见法性。法性亦不见法。五阴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五阴性。六情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六情性。佛告须菩提,有为性不见无为性。无为性不见有为性。有为不离无为。无为亦不离有为。佛告须菩提,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於诸法无所见。虽不见诸法。亦不恐亦不畏惧不悔亦不懈担何以故?以不见五阴。不见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见色声香味细滑法故。亦不见淫怒痴。亦不见十二因缘。亦不见吾我。亦不见知见事。亦不见三界。亦不见声闻辟支佛意。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法。亦不见佛亦不见佛法。亦不见道。一切诸法尽不见。亦不恐亦不怖亦不畏惧。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以故不恐不畏。佛告须菩提,以菩萨意识法不可得不可见。以是故不恐不畏。菩萨当於诸法。当作无所得无所见学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菩萨意。是则菩萨学是则菩萨行。

猜你喜欢
  第十一卷·圆瑛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九卷·李通玄
  卷第二十三·居顶
  卷十一·彭绍升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上·智顗
  题重刊十规论后·文益
  卷四百八十·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四卷·灌顶
  一六 大般涅槃经·佚名
  叹衍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二·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欧阳竟无
  谷山崇禅师·惠洪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陈廷敬

    目  录 十二调六十九体,一百二字西平乐七体又名西平乐慢 山亭宴一体 望春回一体 水龙吟二十五体又名丰年瑞、鼓笛慢、龙吟曲、小楼连苑、庄椿岁 斗百草二体 石州慢六体又名柳色黄、石州引

  • ●卷五·徐陵

    ○江淹古体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子在天涯,妾心久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班婕妤绫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画作

  • 唐诗拾遗卷五·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五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上】王勃山居晚眺赠王道士金坛踈俗宇玉洞似仙羣花枝栖晚露峯叶度晴云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琴尊方待兴竹树巳迎曛杨炯紫骝马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 卷三十·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三十明 高棅 编七言古诗六名家【下】李颀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

  • 卷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雨类三言古雩祭歌         【齐】谢 朓有渰兴肤寸积雨冥冥又终夕四言古奉和圣制喜雨      【唐】张九龄艰我稼穑载育载亭随物应之曷圣与灵谓我何凭惟德之馨谁云天

  • 卷八 五言绝·佚名

    元好问山居杂诗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树合秋声满,村荒莫景闲。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晚凉。陂长留积水,川阔尽斜阳。牟巘溪边钓

  •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二·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二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次韵君庸寓慈云寺待韶惠钱不至 主簿看梅落雪中闺人应赋首飞蓬【诗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问安儿女音书少【礼记文王世子问内?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孟郊

  • 元明事类钞卷一·姚之骃

    天文门天际天开宇元史礼乐志际天开宇亘海为家天开眼元姚桐夀乐郊私语己亥秋月晦余晓诣嘉禾忽西北天开数百丈光焰如猛火照野宿鸟皆鸣视开处蠕蠕而动中复极明若金融冶少顷皆合舟人谓余曰此天开眼也司天台 玉堂纲鉴至元

  •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光绪九年。癸未。十月。甲子。谕内阁、宝鋆、阎敬铭奏、请将崇文门委员先行解任撤委一摺。崇文门委员内务府郎中火□犮阳阿。被□□□尔□妄拏勒罚各节。业经查有确据。该员供仍狡展。着先行解任撤委。严行质讯。现

  • 第三五四谕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一二二○三--一五·佚名

    淡水分府曹,对张妈喜给发苑里街总理谕令及戳记,并着该总理传知:族正听民间自行举办特授淡水分府曹为给戳饬充事。照得竹南三保苑里街总理郑文博,业经革退,将戳吊销,当经谕饬该处衿耆、铺户,佥保顶充。去

  • 读例存疑卷三十三·薛允升

    刑律之九人命之二杀一家三人采生折割人造畜蛊毒杀人鬪殴及故杀人屏去人服食杀一家三人:凡杀(谓谋杀、故杀、放火行盗而杀。)一家(谓同居。虽奴婢、雇工人皆是。或不同居,果系本宗五服至亲,亦是。)非(实犯)死罪三人,及支解(活)人者

  • 循吏传序·李延寿

    从前汉宣帝认为“政治稳定,狱讼得以妥善处理,恐怕靠的是郡守一级的地方长官了”。前代史书也说,“如今的郡守,就是古代的诸侯啊”。所以各级官吏的职责,就是要爱惜百姓。至于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没有不要靠他们的。宋武帝出身

  •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晏婴

    景公之嬖妾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肤着于席不去,左右以复,而君无听焉。晏子入,复曰:“有术客与医俱言曰:‘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公喜,遽起,曰:“病犹可为乎?”晏子曰:“客之道也,以为良医也,请尝试之君请屏。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

  • 事语第七十一·管仲

    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可闻乎?”管子对曰:“何谓至数?”桓公曰:“秦奢教我曰:‘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不若此,则六畜不育。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群材不散。’此言何

  • 第一 大分别·佚名

    一[四波罗夷]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波罗夷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于一切处]遍通制耶?[一处]限定制耶?[比丘、比丘尼]共通制耶?不共通制耶?[比丘、比丘尼中]一部众制耶?两部众

  • 道德真经广圣义·杜光庭

    唐末杜光庭撰。原书三十卷,《道藏》本析为五十卷。卷首杜光庭序中列举历代注解《道德经》者凡六十余家。此书前五卷为总论,其中概述全经宗旨,介绍老子生平事迹,并对唐明皇御注序逐句加以疏解。6—50卷为八十一章经文

  • 诸德福田经·佚名

    全一卷。略作福田经、诸福田经。西晋法立、法炬合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记述帝释问良田,佛遂说示五净德、七法,谓发心离俗等五净德名为福田,又说建立佛图、僧房等七法为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