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六 大般涅槃经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灵鹫山。其时,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欲征伐跋耆人。于此,彼如是言:“彼等虽有如是大神力、大威力,我欲伐此跋耆人,我欲根绝跋耆人,我欲令灭亡跋耆人,我欲令致破灭跋耆人。”

于此,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告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言:

“然,婆罗门!汝诣世尊之处,诣已,顶礼世尊之足。而以我言,问无病、无恼、起居轻快、有气力、安稳乐住,而言:‘世尊!韦提希子,摩揭王阿阇世,顶礼世尊之足,问请[世尊]无病、无恼、起居轻快、有气力、安稳乐住!’而又如是言:‘世尊!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欲征伐跋耆人,彼如是言:“彼虽有大神力、大威力,我欲伐此跋耆人,我欲根绝跋耆人,我欲令灭亡跋耆人,我欲令致破灭跋耆人。”’而世尊之所教诫,善忆念,以告我。因世尊不说虚妄[语]。”

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应诺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曰:“唯然。”则装备庄丽众多之乘俱,自己登乘庄丽之乘俱,离开王舍城,向灵鹫山出发。乘俱行至可行之地,下乘俱,步行至世尊之处,向世尊问讯,互具交换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作如是言:

“瞿昙!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顶礼瞿昙之足,问请[世尊]无病、无恼、起居轻快、有气力、安稳乐住!瞿昙!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欲征伐跋耆人。彼如是言:‘彼虽有大神力、大威力,我欲伐此跋耆人,我将根绝跋耆人,我欲灭亡跋耆人,我欲令致破灭跋耆人。’”

其时,尊者阿难,立于世尊之后,为世尊扇扇。于此,世尊言尊者阿难曰:

“阿难!汝曾闻跋耆人常集会、多集会耶?”

“世尊!我闻跋耆人常集会、多集会。”

“然,阿难!跋耆人常集会、多集会之期间,可预期跋耆人之兴盛,应无衰亡。阿难!汝曾闻跋耆人之团结会集、合同共起,为跋耆人所应为之要事耶?”

“世尊!我闻跋耆人团结会集、合同共起,为跋耆人所应为之要事。”

“然,阿难!只要跋耆人团结会集、合同共起,为跋耆人所应为要事,则应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阿难!汝曾闻跋耆人未制立之[国法],不[轻易]制立,已制立者,不[轻易]废弃,尊崇实践往昔跋耆人所制立之[国]法耶?”

“世尊!我闻跋耆人未制立之[国法],不[轻易]制立,已制立者,不[轻易]废弃,尊崇实践往昔跋耆人所制立之[国]法。”

“然,阿难!只要跋耆人未制立之[国法],不[轻易]制立,已制立者,不[轻易]废弃,尊崇实践往昔跋耆人所制立[国]法,则应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阿难!汝曾闻跋耆人尊敬、尊崇、供养跋耆人之跋耆大老,而应听闻彼等之[训]言耶?”

“世尊!我闻跋耆人尊敬、尊崇、供养跋耆人之跋耆大老,而且应听闻彼等之[训]言。”

“然,阿难!只要跋耆人尊敬、尊崇、供养彼跋耆人之跋耆大老,而且听闻彼等[训]言,阿难!则应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阿难!汝曾闻跋耆人无以暴力捉出、拘禁跋耆宗族之妇女、童女耶?”

“世尊!我闻跋耆人无以暴力捉出、拘禁跋耆宗族之妇女、童女。”

“然,阿难!只要跋耆人无以暴力捉出、拘禁跋耆宗族之妇女、童女,阿难!则应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阿难!汝曾闻跋耆人尊敬、尊崇、奉持[城]内外、跋耆人之跋耆塔庙,而且不废以前之施与、以前所为适法之祭祀耶?”

“世尊!我闻跋耆人尊敬、尊崇、奉持[城]内外、跋耆人之跋耆塔庙,而且不废以前之施与、以前所为适法之祭祀。”

“然,阿难!只要跋耆人尊敬、尊崇、奉持[城]内外、跋耆人之跋耆塔庙,而且不废以前之施与、以前所为适法祭祀,阿难!则应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阿难!汝曾闻跋耆人对阿罗汉,善俱正当之保护、守护、护持耶?使得未来此领内之阿罗汉能来;已来此领内之阿罗汉能安乐而住耶?”

“世尊!我闻跋耆人对阿罗汉,善俱正当之保护、守护、护持,使得未来此领内之阿罗汉能来,已来此领内之阿罗汉能安乐而住。”

“然,阿难!只要跋耆人对阿罗汉,善俱正当保护、守护、护持,使得未来此领内之阿罗汉能来,已来此领内之阿罗汉能安乐而住,则应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

其时,世尊言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曰:

“婆罗门!我,一时,住毗舍离之沙兰它它庙时,于其处,我为跋耆人,说此七不退法。婆罗门!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跋耆人之间,且跋耆人善奉行此七不退法,则应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

如是言已,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曰:

“呜呼!瞿昙!唯具一不退法,则可预期跋耆人之兴盛而非衰亡,何况言至具七不退法!呜呼!瞿昙!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依战争、外交以外,若不依于离间不和,实不可能征服跋耆人。然,我行矣!呜呼!瞿昙!我甚忙,多所为事。”[世尊曰:]

“然,婆罗门!当知时宜。”

于此,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欢悦世尊之言,起座离去。

于此,世尊于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离去不久,言尊者阿难曰:“阿难!汝往告住王舍城附近之诸比丘,皆会集讲堂。”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曰:“唯然,世尊。”则往告住王舍城附近之诸比丘,皆会集讲堂。回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言:“世尊!比丘众已齐集,请惟知时宜。”

其时,世尊即从座起而往讲堂,坐所设座已,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将宣说七不退法,且谛听善忆念。”

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只要诸比丘常集会、多集会,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常集会,相起相尽力于僧伽职务,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依照未制立者不制立,已制立者不废,实行所制立律法,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恭敬、尊崇、供养年高德重、富于经验之诸长老,僧伽之师父,僧伽之导师,并听受彼等忠告,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生起导致生死轮回之贪欲,不为此所支配,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仍乐住阿兰若,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善护其念,使得未来之良善同梵行者能来,已来之良善同梵行能安住,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七不退法谆谆相教训,诸比丘!则应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我将宣说其他之七不退法,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喜俗务、不喜沾染俗务,诸比丘!则应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喜爱闲谈、不喜爱闲谈,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喜好睡眠、不喜好睡眠、懒惰之期间,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喜爱社会交往、不好社会交往,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怀持邪恶欲望、不陷于邪恶欲望,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与恶人为友、不与恶人为同伴,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因到达小特殊之境地,而中途停止至[涅槃]者,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七不退法谆谆相教训,诸比丘!则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我将宣说其他之七不退法,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只要诸比丘持信心、有惭、有愧、多闻、精进、注意周到、多智慧,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七不退法谆谆相教训,诸比丘!则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我将宣说其他之七不退法,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修思念意觉(念觉支)、修择法觉意(择法觉支)、修精进觉意(精觉支)、修喜悦觉意(喜觉支)、修静安觉意(轻安觉支)、修三昧觉意(定觉支)、修舍觉意(舍觉支),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七不退法谆谆相教训,诸比丘!则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一〇

“诸比丘!我将宣说其他之七不退法,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修无常想、修无我想、修不净想、修邪念危险想、修舍离想、修心清净想、修涅槃想,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七不退法谆谆相教训,诸比丘!则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一一

“诸比丘!我将宣说其他之六不退法,且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论于公开场合或私下间,均能于同梵行者表现仁慈之身业;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论于公开场合或私下间,均能于同梵行者表现仁慈之口业,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论于公开场合或私下间,均能于同梵行者表现仁慈之意业,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只要诸比丘得公平分配及与持戒者,同梵行者分享从僧伽所获得之规定净物,乃至钵中之所有物等,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论于公开场合或私下间能与同梵行者修习不断、不坏、不染、不秽、及导致戒定增长,为自由人、智者所称赞之戒律,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又,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不论于公开场合或私下间,能与梵行者执持导致涅般之圣见,行其可导致完全灭苦之正见,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诸比丘!只要此六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六不退法谆谆相教训,则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一二

世尊住王舍城灵鹫山,与诸比丘宣说如是之法要。即:“有关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一三

尔时,世尊于王舍城随意住已,言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庵摩罗树园。”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曰:“唯然,世尊。”于是,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庵摩罗树园。

一四

于此,世尊住庵摩罗树园之王宫。世尊住庵摩罗树园之王宫已,向诸比丘宣说如是之法要,即:“有关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一五

尔时,世尊于庵摩罗树园随意住已,言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那烂陀村。”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那烂陀村。于此,世尊住那烂陀之波波利庵婆林。

一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于世尊有如是信心:于过去、未来及现在,于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亦无有如世尊之伟大,及更高深之正觉(智慧)。”

“舍利弗!汝所说如师子吼,是伟大而勇敢,舍利弗!实然,汝说出喜不自胜之言:‘我于世尊如是信心:于过去、未来及现在,于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亦无有如世尊之伟大,及更高深之正觉。’舍利弗!汝过去长久之间,知诸阿罗汉、等正觉者。汝是否以汝之心了知彼等之心,知:‘彼世尊是如是戒,彼世尊是如是法、如是慧、如是行、如是之解脱耶?’”

“不然,世尊。”

“又,舍利弗!未来久长之间,知诸阿罗汉、等正觉者。汝是否以汝之心了知彼等之心,知:‘彼世尊有如是戒,彼世尊成就如是法、如是行、如是如是之解脱耶?’”

“不然,世尊。”

“又,舍利弗!今我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汝是否以汝之心了知我心,知:‘世尊是如是戒,世尊是如是法、如是慧、如是行、如是之解脱耶?’”

“不然,世尊。”

“于是,舍利弗!汝是不能以汝之心,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之诸阿罗汉、等正觉者[之心]。然者,舍利弗,今何故,汝所说如师子吼、是伟大而勇敢耶?汝何故说出喜不自胜之言:‘我于世尊如是信心,言:于过去、未来及现在,于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亦无有如世尊之伟大,及更高深之正觉(智慧)耶?’”

一七

“世尊!我不能了知过去、未来、现在诸阿罗汉、等正觉者[之心],我唯知次第之法。世尊!譬喻国王有城市于边境,城基城壁与城楼,门皆甚坚固,且唯有一门;其处有聪明、多智熟练之守门者,拒绝不认识之陌生人,唯容许认识者进入。当巡回彼城之周围,不见彼城壁相接处,或有裂开之孔隙,可让小猫出入,彼如是知任何大生物,欲出入此城市,皆应由此门出入。世尊!我知次第之法亦如是。世尊!我知过去之诸阿罗汉、等正觉者。彼世尊由于舍弃能使智慧证悟羸弱之五盖——贪、瞋、掉悔、睡眠、疑惑,令心善住于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菩提分而成就无上之等正觉。世尊!我知未来之诸阿罗汉、等正觉者。彼世尊由于舍弃能使慧证悟羸弱之五盖,令心善住于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菩提分而成就无上之等正觉。世尊!我知现在之阿罗汉、等正觉者世尊,由于舍弃能使智慧证悟羸弱之五盖,令心善住于四念处,如实修习七菩提分而成就无上之等正觉。”

一八

于此,世尊住那烂陀波波利庵婆林,为诸比丘宣说种种法要。即:“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无漏等诸漏解脱。”

一九

尔时,世尊随意住那烂陀已。言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赴巴吒厘村。”

尊者阿难应诸世尊:“唯然,世尊。”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巴吒厘村。

二〇

尔时,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闻世尊到达巴吒厘村。尔时,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已。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白世尊言:“世尊慈愍,恳请世尊到我等村上休息堂。”世尊默然而许可。

二一

尔时,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知世尊许可,即从座起,敬礼围绕世尊,而往休息堂,至已,于休息堂铺设诸敷具,安置水瓶,并悬挂油灯已,彼等再诣世尊前,诣已,敬礼世尊,却立一面。立一面之巴吒厘村优婆塞等,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休息堂铺设诸敷具,安置水瓶,并悬挂油灯已,世尊!今请世尊之适宜时。”

二二

尔时,世尊着下衣,持衣钵,与大比丘众俱,往赴休息堂,至已,洗足进入休息堂,靠近中央柱面东而坐。比丘众亦洗足入休息堂,靠近西壁,绕世尊面东而坐。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洗足入休息堂,靠近东壁,向世尊面西而坐。

二三

尔时,世尊告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曰:

“居士等!此是犯戒行恶之无戒者有五失。何等为五耶?

居士等!先是犯戒行恶之无戒者,因为放逸懒惰而陷于穷困,此是行恶无戒者之第一失。

复次,居士等!犯戒行恶之无戒者,恶名远播。此是行恶无戒者之第二失。

复次,居士等!犯戒行恶之无戒者,无论参加任何社团,如刹帝利、婆罗门、居士或沙门,彼皆自觉不安,心意不定。此是行恶无戒者之第三失。

复次,居士等!犯戒行恶之无戒者,死时恼乱不安。此是行恶无戒者之第四失。

复次,居士等!犯戒行恶之无戒者,身坏死后生于恶生、恶趣、苦趣、地狱。此是行恶无戒者之第五失。居士等!此等实犯戒行恶无戒者之五种失。

二四

居士等!由戒之修行,此是持戒者之五得,何等为五耶?

居士等!守戒行善之持戒者,因为勤勉精进,获大财富,此是守戒行善持戒者之第一得。

复次,居士等!守戒行善之持戒者,善名远播,此是守戒行善持戒者之第二得。

复次,居士等!守戒行善之持戒者,无论参加任何社团,如刹帝利、婆罗门、居士或沙门,彼皆有自信力而心志安泰。此是守戒行善持戒者之第三得。

复次,居士等!守戒行善之持戒者,死时不恼乱,此是守戒行善持戒者之第四得。

复次,居士等!守戒行善之持戒者,身坏死后,生于善处天界。此是守戒行善持戒者之第五得。居士等!此等是守戒,持戒者之五得。”

二五

尔时,世尊对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开示法要至于深夜,忠告、鼓励,使彼等皆大欢喜并使之离去。谓:“居士等!已至深夜,应知时宜。”

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应诺世尊:“唯然,世尊。”时,世尊,于巴吒厘村之优婆塞等离去后,即入静室。

二六

尔时,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为防御跋耆人[之侵入]。于巴吒厘村筑城塞。其时有众多之天神,于巴吒厘村计划数千之宅地。属于有力天神之宅地;彼等则劝引有力之国王大臣往此处建筑住宅。属于中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则劝引中等之国王大臣往其处建筑住居,属于下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则劝引下等之国王大臣往其处建筑住居。

二七

尔时,世尊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彼数千之天神于巴吒厘村构划宅地。世尊于晨早时分起来,言尊者阿难曰:

“阿难!在巴吒厘村建筑城塞者是谁耶?”

“世尊!摩揭陀之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为防御跋耆人(之侵入),于巴吒厘村建筑城塞。”

二八

“阿难!摩揭陀大臣须尼陀与禹舍为防御跋耆人,于巴吒厘村建筑城塞,彼等恰与三十三天神谈约。如是,阿难!我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数千之天神,于巴吒厘村筑划宅地。属于有力天神之宅地,彼等则劝引有力国王大臣,往其处建筑住居。属于中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则劝引中等国王大臣,往其处建筑住居。属于下等天神之宅地,彼等则劝引下等国王大臣,往其处建筑住居。阿难!当圣者常往还及商贾聚集时,此巴吒厘子城则成为大都市及物货之集散地。然,此巴吒厘子城有三种危险。一即由火,二即由水,三即由朋友之不和。”

二九

尔时,摩揭陀大臣须尼陀及禹舍诣世尊之处,诣已,互与世尊问讯,交谈礼仪之语后,却立一面。立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须尼陀及禹舍,如是白世尊言:“愿尊者瞿昙与大比丘众俱,今日赴[我等住家]纳受供餐。”世尊默然承诺。

三〇

尔时,摩揭陀大臣须尼陀及禹舍知世尊之承诺,则各自还家。归家后即备办美味之嚼食、啖食已,来白世尊言:

“世尊!食事已备,请知时宜。”

尔时,世尊于清晨着下衣,持钵、衣,与比丘众俱往赴摩揭陀大臣须尼陀、禹舍之住家。至已,坐于所设之座,时,摩揭陀大臣须尼陀、禹舍,对于以佛陀为上首及比丘僧,亲手供奉美味之嚼食、啖食以至满足为止。时,摩揭陀须尼陀、禹舍见世尊食竟,洗手及钵,取一低座,坐于一面。

三一

对于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须尼陀及禹舍,世尊以此偈赞曰:

 任何之智者

 居住于此地

 其处持净戒

 守护梵行者

 其处有都神

 供养于彼等

 互尊互相敬

 互敬互崇重

 如是慈待彼

 如母抱己子

 为神所惠顾

 则见常幸福

时,世尊以偈赞摩揭陀大臣须尼陀及禹舍已,即从座起而行去。

三二

尔时,摩揭陀大臣须尼陀及禹舍随世尊后而言曰:“今日世尊从某门出,其门则名为‘瞿昙门’,从某渡头渡河,其渡头则名为‘瞿昙渡’。”于此,世尊所从出门,名为“瞿昙门。”

三三

时,世尊走近恒河边。其时,恒河水涨满,如乌可饮之程度。欲渡彼岸者,或求舟、或求筏、或结桴。其时,世尊犹如力士之伸屈腕、或屈伸腕间,不见在恒河之此岸,与大比丘众,俱立于彼岸。

三四

时,世尊见求舟、或求筏、或结桴之欲渡河者,世尊遂说(无问自说)偈曰:

 世人结笼筏

 舍深处造桥

 欲渡海湖者

 渡之为智者

第二 诵品

尔时,世尊言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赴拘利村。”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拘利村。至已,世尊住于拘利村。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因为未通晓、证悟四圣谛,我与汝等长久以来,流转于生死。四者何耶?诸比丘!因为未通晓、证悟苦圣谛,我与汝等长久以来,流转于生死。诸比丘!因为未通晓、证悟苦集圣谛,我与汝等长久以来,流转生死。诸比丘!……苦灭圣谛……乃至……诸比丘!因为未通晓、证悟达苦灭道圣谛,我与汝等长久以来,流转于生死。然,诸比丘!通晓、觉知苦圣谛;通晓、觉知苦集圣谛;通晓、觉知苦灭圣谛;通晓、觉知达苦灭道圣谛,则有爱已尽,导有因灭时,从此则无后有。”

世尊如是语已,善逝复说偈曰:

 不如实知四圣谛

 故生死流转道长

 见彼圣道绝有因

 苦根已断无再生

复次,世尊住拘利村,亦对诸比丘如是宣说法要。即: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等之诸漏解脱。

时,世尊于拘利村随意住已,言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赴那提迦。”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那提迦村。至已,世尊住于那提迦之繁耆迦精舍。

尔时,尊者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有名为遮楼比丘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于何处,死后之状态如何?世尊!有名为难陀比丘尼死在那提迦。彼尼趣生何处,死后之状态如何?世尊!有名为须达哆优婆塞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何处,死后之状态如何?世尊!有名为善生优婆夷死在那提迦。彼女趣生何处,死后状态如何?世尊!有名为卡具陀优婆塞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何处,死后状态如何?世尊!有名为迦陵伽优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为尼迦吒优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为迦提沙跋优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为睹达优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为山睹达优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为婆头楼优婆塞死在……乃至……世尊!有名为苏婆头楼死在那提迦。彼趣生何处,死后状态如何?”

“阿难!遮楼比丘于此世自身漏尽,了知、实证。到达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阿难!难陀比丘尼断五下分结,化生天界,于其处灭后不再还此世。阿难!须达哆优婆塞已断三结,并渐次灭贪、瞋、痴,证斯陀含果,再一次还归此世,即得苦灭。阿难!善生优婆夷已断三结,证须陀洹果,不堕恶趣,必到达正觉。阿难!卡具陀优婆塞已断五下分结,化生天界,于其处灭后不再还此世。阿难!迦陵伽优婆塞……乃至……阿难!尼迦吒优婆塞……乃至……阿难!迦提沙跋优婆塞……乃至……阿难!睹达优婆塞……乃至……阿难!山睹达优婆塞……乃至……阿难!婆头楼优婆塞……乃至……阿难!苏婆头楼优婆塞已断五下分结,化生天界,于其处灭后不再还此世。阿难!死于那提迦五十人以上之优婆塞皆已断五下分结,化生天界,于其处灭后不再还此世。阿难!死于那提迦九十人之优婆塞皆已断三结,并渐次灭贪、瞋、痴,证斯陀含果,再一次归还此世,即得苦灭。阿难!复有死于那提迦五百人之优婆塞皆已断三结,证须陀洹果,不堕恶趣,必到达正觉。

阿难!人生之死,有何不可思议!然,人之死时,皆来问我,阿难!其令如来疲烦。阿难!于此,我将为汝次第宣说法镜。此具足之圣声闻,即可预期各自之未来:‘于我地狱已灭,畜生道、饿鬼道及其他恶趣灭,我证须陀洹果,住不退转法,必到达正觉。’

阿难!然者,此具足之圣声闻,即可预期各自之未来:‘于我地狱已灭,畜生道、饿鬼道及其他恶趣灭,我证须陀洹果、住不退转法,必到达正觉。’所述之法镜者何耶?阿难!圣声闻对佛陀具足正信,[信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于法具足正信:‘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益、应来见、明了、导至解脱,令智者各自体证。’对于僧伽具足正信:‘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善正行、正直行、奉法、具足净戒。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四双八辈,值得供养、恭敬、礼拜,为世间之无上福田。’圣声闻是圣者所喜爱,其戒行不缺、不坏、不瑕秽,令人解脱,为圣者所赞叹,不为其他所污而于三昧增长。

阿难!次第于此法镜之法,具足此之圣声闻,即可预期各自之未来:‘于我地狱已灭,畜生道、饿鬼道及其他恶趣灭,我证须陀洹果,住不退转,必到达正觉。’”

一〇

世尊住那提迦之繁耆迦精舍,亦常为诸比丘宣说法要,即: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乃至……则心完全由欲漏、见漏、无明漏等诸漏解脱。

一一

尔时,世尊于那提迦随意住已,言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赴毗舍离。”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时,世尊与比丘众俱,往赴毗舍离,至已,世尊于毗舍离,住庵婆波梨林。

一二

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比丘应有正念、正知。此是我对汝之教言。

诸比丘!何为比丘有正念耶?诸比丘!比丘于此,应该对身观察身,自觉精进,深虑而住,排除此世间之贪欲、忧悲。对于受……乃至……对于心……乃至……对于法观察法,自觉精进,深虑而住,排除此世间之贪欲、忧悲。诸比丘!如是为比丘有正念。

一三

诸比丘!何为比丘有正知耶?诸比丘!何为比丘有正知耶?诸比丘!比丘于行进履退有正知,于观前顾后有正知,于伸手屈臂有正知,于着衣持钵有正知,于食嚼吞饮有正知,于行大小便有正知,于睡眠、醒寤、行、止、坐、听、言、默有正知。诸是为比丘有正知,诸比丘!比丘应有正念、正知。此是我为汝等之教言。”

一四

尔时,游女庵婆波梨闻:“佛已至毗舍离,住毗舍离我庵婆林。”时,游女庵婆波梨令备多辆美丽之车乘,自乘一美丽之车乘,与其随从,离开毗舍离,往赴庵婆林园。车辆至可通行之处,下车而步行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世尊宣说法要,教示、训诫游女庵婆波梨,令之愉快欢喜。

时,游女庵婆波梨对世尊所宣说教示、训诫之法要甚为欢喜,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恳请世尊慈许明日与大比丘众赴我家受供养食。”

世尊默然而许。游女庵婆波梨知世尊之允许,则起座敬礼、右绕世尊而回去。

一五

住毗舍离之离车人闻:“世尊实已至毗舍离,住毗舍离之庵婆波梨林。”时,彼等离车人,则令备许多辆之美丽车乘,离车人各乘美丽之车乘,离开毗舍离。彼等离车人或喜浓青者,饰浓青色、着浓青色衣、庄严浓青色饰品;或喜黄者,饰黄色、着黄色衣、庄严黄色饰品;喜红色者,饰红色、着红色衣、庄严红色饰品;喜白色者,饰白色、著白色衣、庄严白色饰品。

一六

尔时,游女庵婆波梨与年青离车人之车辆相击撞。时,离车人语游女庵婆波梨言:“庵婆波梨!何故汝与年青离车人之车辆相击撞耶?”

“贵公子等!我因敬请世尊与大比丘众俱,至我家供养食。”

“然,庵婆波梨!与十万金换让供养食。”

“贵公子等!假使以毗舍离之国土与我,我亦不让此大供养食。”

时,彼等离车人振手曰:“呜呼!甚可悲!我等被一庵婆波梨女获胜。呜呼!甚可悲!我等被一庵婆波梨女优胜。”

彼等离车人诣往庵婆波梨林。

一七

世尊见彼离车人从远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凡未曾见忉利天神之比丘,诸比丘!且观看此群离车人。诸比丘!注视眺望此群离车人,因此群离车人与忉利天众无异。”

一八

时,彼等离车人,车辆至可通行之处,而步行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彼等离车人,坐一面已,时,世尊宣说教示、训诫之法要,令彼等喜悦。

时,彼等离车人对世尊所宣说教示、训诫之法要,至为喜悦而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恳请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慈许明日至我家受供养食。”

“离车人等!我已许受游女庵婆波梨,明日之供养食。”

于时,离车人振手:“呜呼!我等被一庵婆波梨女获胜,呜呼!呜呼!甚可悲!我等被一庵婆波梨女优胜。”

时,彼离车人,感激、欢喜世尊之所说,起座,敬礼、右绕世尊而离去。

一九

时,游女庵婆波梨,其夜于自家园,备办美味之嚼食及啖食,往告世尊:“世尊!供养食已备,请知时宜。”时,世尊着下衣,持衣、钵与大比丘众俱,往赴庵婆波梨之家园,至已,坐于所设之座。时,游女庵婆波梨,对于以佛陀为上首及比丘众,亲手供奉美味之嚼食、啖食,以至辞食满足为止。

世尊食已,于洗手及钵时,游女庵婆波梨取一低座,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游女庵婆波梨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我此园林,奉献以佛陀为上首之比丘僧。”

世尊受纳此园林。时,世尊为游女宣说教示、训诫之法要,令喜悦,起座而去。

二〇

世尊住彼毗舍离之庵婆波梨林时,如是为诸比丘宣说法要。即: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等诸漏解脱。

二一

尔时,世尊于庵婆波梨林随意住已,告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赴竹林村。”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竹林村,至已,世尊住于竹林村。

二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各自行往毗舍离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雨安居。我亦当在此竹林村入雨安居。”

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而往毗舍离之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入雨安居。世尊亦于竹林村入雨安居。

二三

世尊于此入雨安居时,忽患激痛之痢病,几乎近于绝命。时,世尊注心正念、正知,忍受而无诉苦之言。

尔时,世尊如是思惟:“若我不告弟子,不教示诸比丘而入灭者,与我不相应。我今依坚强之精进,忍耐此病,以留住彼寿命。”

尔时,世尊依坚强精进,忍耐此病,以留彼寿命,于是,世尊病愈。

二四

尔时,世尊之疾完全痊愈,痊愈已则由住室出,坐于荫凉处所设之座。时尊者阿难诣近世尊,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曾见世尊于健泰时,及见世尊如何忍受苦。世尊!当我见世尊之病、身体衰弱,我神志昏迷不明法、不辨四方,但唯念:‘世尊若任何遗教比丘众,世尊应不入灭。’以聊慰我心。”

二五

“然者,阿难!诸比丘众向我眺望何耶?阿难!我所说之法,于内于外悉无区别。阿难!如来所说之法,于弟子是无隐秘、握拳不教。阿难!若有如是思惟:‘我引导比丘众’或‘比丘众依怙于我。’然,阿难!对于比丘众应何教言。阿难!如来不如是思惟:‘我引导比丘众’或‘比丘众依怙于我’。然,阿难!如来对于比丘众以留何教言?又,阿难!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阿难!犹如旧车辆之整修,尚依革纽相助,勉强而行。阿难!如是,想如来之身体亦复如是。阿难!当如来停止一切忆念,而入于灭受想三昧时,阿难!如来之身体,始为健全安稳。

二六

因此,阿难!以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阿难!何故以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耶?

阿难!于此,比丘当以身观察身,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对受……乃至……对心……乃至……对于法观察法,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如是,阿难!当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

阿难!于现在或我灭后,若有人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不归依他人者,阿难!彼等于我比丘众中,将在最高境地必定乐于修学。”

第三 诵品

尔时,世尊于清晨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行乞。于毗舍离行乞已,由行乞归来,饭食已,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携持敷具,将往遮波罗庙,为昼中之休息。”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而持敷具,随世尊之后而行。

于是,世尊赴遮波罗庙,至已,坐于敷设之座。尊者阿难,敬礼世尊,却坐一面,世尊告一面坐之尊者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是一可喜悦之处,忧园庙、瞿昙庙、七聚庙、多子庙、娑罗庙、遮波罗庙亦甚喜乐!

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到充分,积聚至极顶,则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若欲者得寿量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然,如来修习四神足已达极顶,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阿难!若欲者,如来之寿量可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

尊者阿难对世尊所明细显示,未能洞察了解,故未曾对世尊恳请:“世尊!愿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及慈愍此世间。”因其心为魔所覆蔽。

世尊如是……乃至……三度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是一可喜悦之处,忧园庙、瞿昙庙、七聚庙、多子庙、娑罗庙、遮婆罗庙亦甚喜乐。

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到充分,积聚至顶点,则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若欲者得寿量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然,如来修习四神足已达极顶,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阿难!若欲者,如来之寿量可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

如是尊者阿难对世尊所明细显示,未能洞察了解,故未曾对世尊恳请:“世尊!愿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及慈愍此世间。”因其心为魔所覆蔽。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

“阿难!汝去,可思时宜。”

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座起,敬礼、右绕世尊,而去于附近树下坐。

尔时,恶魔于尊者阿难去后不久,即来世尊之处,至已,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恶魔如是言:

“世尊!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宜般涅槃。世尊!世尊现在应般涅槃之时。又世尊曾如是言:‘恶魔!若我比丘声闻弟子众,尚未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未能宣示妙法之时,恶魔!我将不般涅槃。’

世尊!现在世尊之比丘声闻弟子众,皆已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矣。世尊!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是世尊应般涅槃之时。

世尊实曾作如是言:‘若我比丘尼声闻弟子众,尚未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未能宣示妙法之时,我将不般涅槃。’

然,世尊!现在世尊之比丘尼声闻弟子众,皆已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矣。世尊!今世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是世尊应般涅槃之时。

世尊实曾作如是言:‘若我优婆塞声闻弟子众,尚未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未能宣示妙法之时,我将不般涅槃。’

然,世尊!现在世尊之优婆塞声闻弟子众,皆已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矣。世尊!今世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是世尊应般涅槃之时。

世尊实曾作如是言:‘我优婆夷声闻弟子众,尚未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未能宣示妙法之时,我将不般涅槃。’

然,世尊!现在世尊之优婆夷声闻弟子众,皆已成为正闻、贤明、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矣。世尊!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是世尊应般涅槃之时。

世尊!世尊实曾作如是言:‘若我之梵行未成就、繁荣、广布、广为人知、遍说广传于人间者,恶魔!我应无般涅槃。’

然,世尊!现在世尊之梵行已成就、繁荣、广布、广为人知、遍说广传于人间矣。世尊!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世尊应般涅槃之时。”

如是言时,世尊如是言恶魔曰:“恶魔!汝且安心,如来之般涅槃应已不远。此后三月,如来将般涅槃。”

一〇

尔时,世尊于遮波罗庙正念正知而舍寿行。而世尊舍寿行时,有大地震,甚令[人]恐怖、身毛竖立及天雷响烈。世尊知是见已,而说此忧陀那曰:

 生之量无量

 牟尼舍有行

 心喜正念住

 如断铠已生

一一

尔时,尊者阿难如是思惟:“此是不可思议哉!此是未曾有哉!此是大地震,此甚令[人]恐怖、身毛竖立之大地震及天雷响烈。此大地震之出现是何因何缘耶?”

一二

于是,尊者阿难诣近世尊,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不可思议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此大地震,世尊!此甚令[人]恐怖、身毛竖立之大地震及天雷响裂。此大地震之出现,为何因、何缘耶?”

一三

“阿难!此大地震之出现,有八因、八缘。八者何耶?阿难!此大地止立于水上,水止立于风,风止立于空。阿难!空中起吹大风时,风起则水动,水动则地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一因、缘。

一四

复次,阿难!有神通、心自在者之沙门或婆罗门;或有大神通大威神力之天神,仅修地想而少修水想时,此地则大震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二因、缘。

一五

复次,阿难!当菩萨住正念正知,离兜率天,入于母胎时,此地则大震动。此为大地震动出现之第三因、缘。

一六

复次,阿难!当菩萨住正念正知,出母胎时,此地则大震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四因、缘。

一七

复次,阿难!如来证无上等正觉时,此地则大震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五因、缘。

一八

复次,阿难!当如来转无上法轮时,此地则大震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六因、缘。

一九

复次,阿难!当如来住正念正知,舍寿行之时,此地则大震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七因、缘。

二〇

复次,阿难!当如来完全舍离,于涅槃界入无余涅槃时,此地则大震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八因、缘。

阿难!此为大地震出现之八因、缘。

二一

阿难!有八种众。八者何耶?即: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天众。

二二

阿难!我忆念往昔曾参加几百人之刹帝利众,于其处我未就坐、言说、交谈以前,其时,使我之颜色相同于彼等,我之声音相同于彼等。我宣说教示、训诫之法要令之欢喜。当我宣示之时,彼等不识我而自问言:‘彼宣说者是谁耶?是神或是人耶?’我宣说教示、训诫,令之欢喜后,我则隐形不见。彼等不知我何时隐形不见而自问言:‘彼隐形者是谁耶?是神或是人耶?’

二三

阿难!我忆念往昔曾参加几百人之婆罗门众……乃至……居士众……乃至……沙门众……乃至……四天众……乃至……忉利天众……乃至……魔众……乃至……梵天众,于其处我未就坐、言说、交谈以前,其时,使我之颜色相同于彼等,我之声音相同于彼等。我宣说教示、训诫之法要令之欢喜。当我宣示之时,彼等不识我而自问言:‘彼宣说者是谁耶?是神或是人耶?’我宣说教示、训诫令之欢喜后,我则隐形不见。彼等不知我何时隐形不见而自问言:‘彼隐形者是谁耶?是神或是人耶?’

阿难!此为八众。

二四

阿难!有八胜处。八者何耶?

二五

阿难!若有人内观色想,以视外界之有限、好、坏之诸相,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一胜处。

二六

若人,内观色想,以视外界之无限、好、坏之诸相,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二胜处。

二七

若人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之有限、好、坏之诸相,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三胜处。

二八

若人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之无限、好、坏之诸相,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四胜处。

二九

若人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之青色、青相、青映影——犹如乌摩迦华是青色、青相、青映影。又犹如波罗奈衣两面光滑,表里精致是青色、青相、青映影。若如是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之青色、青相、青映影者,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五胜处。

三〇

若人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诸相是黄色、黄相、黄映影。犹如羯尼迦华是黄色、黄相、黄映影。又犹如波罗奈衣两面光滑,表里精致是黄色、黄相、黄映影。若如是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诸相是黄色、黄相、黄映影者,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六胜处。

三一

若人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诸相是红色、红相、红映影。犹如般豆时婆迦华是红色、红相、红映影。又犹如波罗奈衣两面光滑,表里精致是红色、红相、红映影者,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七胜处。

三二

若人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诸相是白色、白相、白映影。犹如乌沙那斯星(太白金星)是白色、白相、白映影。又犹如波罗奈衣两面光滑,表里精致是白色、白相、白映影。若如是内观无色想,以视外界诸相是白色、白相、白映影者,得如实想,遂有:‘胜知、胜见其等。’此为第八胜处。

阿难!此为八胜处。

三三

阿难!有八种解脱。何者为八耶?

以色观色。此为第一解脱。

内观无色想,以见外界之诸色。此为第二解脱。

一心‘净’思。此为第三解脱。

凡超越色想,绝灭瞋恚想,不思念种种想,到达‘空无边’,于空无边处而住。此为第四解脱。

凡超越空无边处,到达‘识无边’,于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

凡超越识无边处,到达‘无所有’,于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

凡超越无所有处,到达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为第七解脱。

凡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到达灭受想而住。此为第八解脱。

阿难!此为八种解脱。

三四

阿难!往昔我成就无上正觉,住于郁鞞罗尼连禅河边之阿输波罗尼拘律树下。阿难!其时,恶魔诣我处,至已,立于一面。阿难!立于一面之恶魔如是言我曰:‘世尊!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是世尊应般涅槃之时。’

三五

如是言时,阿难!我如是言恶魔曰:

‘若我比丘声闻弟子众,尚未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时,恶魔!我当不般涅槃。

我比丘尼声闻弟子众,尚未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之时,恶魔!我当不般涅槃。

我优婆塞声闻弟子众,尚未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之时,恶魔!我当不般涅槃。

我优婆夷声闻弟子众,尚未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能宣示妙法之时,恶魔!我当不般涅槃。

恶魔!我此梵行尚未成就、繁荣、广布、广为人知、遍说广传于人间时,我当不般涅槃。’

三六

复次,阿难!今日于遮波罗庙,恶魔又诣我处,至已,立于一面。阿难!立于一面之恶魔如是言我曰:

‘世尊!世尊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是世尊般涅槃之时。世尊!世尊曾作如是言:“汝,恶魔!我之比丘声闻弟子众,尚未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及未能宣说妙法之时,我当不般涅槃。”然,世尊!现在世尊之比丘声闻弟子众,既善决定、多闻,熟持修多罗,修习法随法行,既于师所说之法善护持、宣说、令知、确立、开启、分别、明辨,对生起非难争论能以正法降伏,能宣示妙法矣。世尊!今世尊应般涅槃,善逝现在宜般涅槃。世尊!现在是世尊应般涅槃之时。又世尊!世尊曾作如是言:“恶魔!我之比丘尼……乃至……我之优婆塞……乃至……我之优婆夷……乃至……我于此梵行尚未成就、繁荣、广布、广为人知、遍说广传于人间时,我当不般涅槃。”

然,世尊!今世尊之梵行已成就、繁荣、广布、广为人知、遍说广传于人间矣。世尊!今世尊应般涅槃,现在善逝宜般涅槃。世尊!现在世尊应般涅槃之时。’

三七

如是言时,阿难!我如是言恶魔曰:‘恶魔!汝且安心,如来之般涅槃已不远。此后三月,如来将般涅槃。’

是故,阿难!现在于遮波罗庙如来住正知正念而舍寿行。”

三八

[世尊]如是语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

“世尊!愿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及慈愍此世间。”

[世尊曰:]“阿难!止止,勿恳请如来。阿难!现在非恳愿如来之时。”

三九

尊者阿难再度白[世尊]言:

“世尊!愿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及慈愍此世间。”

[世尊再度曰:]“阿难!止止,勿恳愿如来。阿难!现在非恳愿如来之时。”

尊者阿难三度白世尊言:

“世尊!愿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人天之利益、幸福及慈愍此世间。”

“阿难!汝信如来之菩提耶?”

“唯然,世尊。”

“然者,阿难!汝今何故三度搅烦如来耶?”

四〇

“世尊!我亲从世尊面前闻,亲从世尊面前受:‘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到充分,积聚至极顶,则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若欲者得寿量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今如来成就四神足……乃至……得寿量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

“阿难!汝有信仰耶?”

“唯然,世尊。”

“然者,阿难!此是汝之恶作、汝之罪过。如来如是对汝明细显示时,皆未能洞察了解,不对如来恳请:‘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

阿难!汝对如来如是恳请至两次,如来亦不允许,至第三次或将容纳。是故,阿难!此是汝之恶作,汝之罪过。

四一

以前我住王舍城灵鹫山之时,阿难!于其处我亦曾向汝说:‘阿难!王舍城与灵鹫山是甚可喜乐之处。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到充分,积聚至极顶,则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阿难!如来若欲者得寿量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如是,阿难!如来向汝如是明细显示之时,汝未能洞察了解,不对如来恳请:‘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阿难!汝若对如来恳请至两次,如来亦不允许,至第三次或将容纳。是故,阿难!此是汝之恶作、汝之罪过。

四二

阿难!以前我住王舍城尼拘律树园……乃至住王舍城盗贼谷……乃至……住王舍城毗婆罗山侧之萨达槃尼窟……乃至……住王舍城仙人山麓迦罗尸罗窟……乃至……住王舍城之寒林萨婆桑提迦岩……乃至……住王舍城之榻补园……乃至……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乃至……住王舍城耆婆庵罗园……乃至……住王舍城之玛达屈支鹿苑。

四三

阿难!于以上之处,我曾对汝言:‘阿难!王舍城之灵鹫山、瞿昙尼拘律树、盗贼谷、毗婆罗山侧之萨达槃尼窟、仙人山麓迦罗尸罗窟、寒林萨婆桑提迦岩、榻补园、迦兰陀竹林、耆婆庵罗园、玛达屈支鹿苑是可喜乐之处。

四四

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到充分,积聚至极顶,则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若欲者得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现在如来修习、多修习四神足,已修充分,积聚至极顶,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阿难!如来若欲者得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如是,阿难!如来向汝明细显示之时,汝未能洞察了解,不对如来恳请:‘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阿难!汝若对如来恳请至两次,如来亦不允许,至第三次或将容纳。是故,阿难!此是汝之恶作、汝之罪过。

四五

阿难!我住毗舍离忧园庙时,阿难!于其处我亦曾向汝言:‘阿难!毗舍离忧园庙是甚可喜乐之处。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至充分,积聚至极顶,则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若欲者得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现在如来修习、多修习四神足,已修充分,积聚至极点,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阿难!如来若欲者得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如是,阿难!如来向汝明细显示之时,汝未能洞察了解,不对如来恳请:‘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阿难!汝若对如来恳请至两次,如来亦不允许,至第三次或将容纳。是故,阿难!此是汝之恶作、汝之罪过。

四六

阿难!我住毗舍离瞿昙庙时……乃至……住毗舍离萨丹婆庙……乃至……住毗舍离婆浮弗陀庙……乃至……住毗舍离沙兰达达庙……乃至……

四七

阿难!我住于遮波罗庙曾对汝言:‘阿难!毗舍离、忧园庙、瞿昙庙、萨丹婆庙、婆浮弗陀庙、沙兰达达庙、遮波罗庙等处甚可喜乐。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至充分,积聚至极顶,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若欲者得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今如来修习、多修习四神足,已至充分、积聚至极顶,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阿难!如来若欲者,得住寿一劫或一劫以上。’如是,阿难!阿难!我曾对汝明细显示时,汝未能洞察了解,不对如来恳请:‘世尊住寿一劫、善逝住寿一劫,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阿难!汝若对如来恳请至两次,如来亦不允许,至第三次或将容纳。是故,阿难!此是汝之恶作、汝之罪过。

四八

然,阿难!我岂不如是告汝耶?凡爱好、[生、死]别、变异是如此,阿难!任何一法皆不可得,彼生、存在、造作者皆是破坏之法,而不破坏者实无是处。然者,阿难!如来已弃、舍离、提舍寿命之因行,如来确实决定告述此言:‘不久如来将般涅槃,从此三月后,如来将般涅槃。’关于如来之寿命,而取消此言者实无是处。

然,阿难!我等往赴大林之重阁讲堂。”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四九

尔时,世尊与尊者往赴大林重阁讲堂。至已,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汝往告凡住毗舍离附近之诸比丘皆集于讲堂。”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往集凡住毗舍离附近之诸比丘于讲堂。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比丘众已齐集讲堂。世尊!惟请时宜。”

五〇

尔时,世尊往赴讲堂。至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告诸比丘曰:

“然者,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然,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何耶?此即:四念处、四精进、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比丘!此是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即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

五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告汝等,诸行是因缘和合法,皆归老朽坏灭,当精进不放逸。不久如来当般涅槃,三个月后,如来则般涅槃。”

世尊言此,善逝言此已,师更曰:

 我命已成熟

 我寿已减少

 舍汝等我往

 独归我自己

 诸比丘精勤

 善思持净戒

 正志心等持

 已善守护心

 精勤住法戒

 舍离生流转

 以致苦终极

第四 诵品

尔时,世尊,清晨着下衣,持衣、钵,往毗舍离行乞。毗舍离行乞食已,由行乞归来,以如象视,回顾毗舍离,言尊者阿难曰:

“阿难!此为如来最后之顾视毗舍离。阿难!我等往赴犍荼村。”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犍荼村。尔时,世尊住犍荼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于流转轮回。四者何耶?诸比丘!因不知觉、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于流转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于流转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轮回。诸比丘!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导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世尊言此,善逝言此已,师更如是曰:

 戒定慧无上解脱

 瞿昙证此最胜法

 佛为比丘宣说法

 灭苦导师般涅槃

尔时,世尊住彼犍荼村,为诸比丘宣说种种法要。即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修戒成就,定则有大利益、大果报;修定成就,慧则有大利益、大果报;修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等诸漏解脱。

尔时,世尊随意住犍荼村已,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我等往赴跋提村……乃至……庵罗村……乃至……阎浮村……乃至……负弥城。”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负弥城。

尔时,世尊住负弥城之阿难庙。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将宣说四大教法。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义,我亲从世尊面前听、受。’诸比丘!对此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亦不应排拒。不赞叹、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而不合经、律时,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而彼与经、律相符合一致者,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如来之教言,此比丘是善理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一大教法。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言:‘于某处有僧伽长老及多闻和合僧团之耆旧高德。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之教言,我亲从僧伽长老面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亦不应排拒。不赞叹、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合经、律时,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是彼僧伽长老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比较、照对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世尊之教言,是彼僧伽长老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二大教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众多长老比丘等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亲从其长老比丘等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等长老比丘等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彼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等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彼世尊之教言,彼长老等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三大教法。

一一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通达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一长老比丘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所说,我亲从彼长老面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彼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世尊之教言,彼长老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此第四大教法。

诸比丘!当受持此为四大教法。”

一二

尔时,世尊住负弥城阿难庙,为诸比丘宣说种种法语。即: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修戒成就,定则有大利益、大果报;修定成就,慧则有大利益、大果报;修慧成就,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等诸漏解脱。

一三

尔时,世尊于负弥城随意住已而告阿难曰:

“然,阿难!我等往赴波婆城。”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波婆城,至已,世尊住波婆城铁匠子准陀之庵罗林。

一四

铁匠子准陀闻:“世尊确实到达波婆城,住我庵罗林。”时,铁匠子准陀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世尊向坐于一面之铁匠子准陀宣说教诫、教示之法要,令之欢喜,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世尊明日清晨与大比丘众俱,受纳我家之供养食。”世尊默然允许。

一五

于此,铁匠子准陀,受世尊法语之训戒、教诫、踊跃、欢喜而白尊言:

“世尊!明日与大比丘众俱,允许受纳我家之供养食。”世尊默然允许。

一六

时,铁匠子准陀知世尊已允许,起座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一七

时,铁匠子准陀,于夜间备调美味之嚼食、啖食及甚多菌茸,往告世尊:“世尊!食事已备,请知时宜。”

一八

尔时,世尊于清晨着下衣,持钵、衣,与比丘众俱,往铁匠子准陀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座席,坐已,世尊告铁匠子曰:

“汝所备办之栴檀树菌茸供奉与我,备办其他之嚼食、啖食,供奉与诸比丘!”

铁匠子准陀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所备办之栴檀树菌茸,供奉世尊,其他之嚼食、啖食供奉诸比丘。

一九

尔时世尊言铁匠子准陀曰:

“准陀所剩余之菌茸,应埋藏于洞穴。准陀!我于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门、婆罗门及天、人之间。除如来之外,不见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

铁匠子准陀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剩余之栴檀树菌茸,埋藏洞穴。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铁匠子准陀坐于一面时,世尊以法语教示、教诫,令之欢喜,则从座起而离去。

二〇

尔时,世尊食铁匠子准陀之供食时,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其时,世尊摄正念、正智,忍耐而令苦痛消除。

尔时,世尊言阿难曰:“然,阿难!我等往赴拘夷那竭。”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我闻于如是

 食准陀供食

 贤者患重疾

 激痛几濒死

 因进旃檀茸

 尊师起重症

 世尊痢泻后

 我往拘那竭

二一

尔时,世尊离道路,往一树下,至已,言阿难曰:

“然,阿难!汝从我上衣叠为四重,我极为疲倦,我宜稍息。”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世尊之]上衣叠为四重。

二二

世尊坐于所敷之座,坐已。世尊告尊者阿难曰:“然,阿难!我甚渴,阿难!我想饮水,汝去取水与我!”

如是言时,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今有五百车乘渡河,水被车轮所搅,流水既成混浊。世尊!彼脚俱多河离此不远,其水清凉澄洁,得水甚易,令人喜悦。世尊既可饮水,亦可凉冷四肢。”

二三

世尊再度告阿难曰:“阿难!我甚渴,阿难!我想饮水,汝去取与我!”

尊者阿难再度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今有五百车乘渡河,水被车轮所搅,流水既混浊。世尊!彼脚俱多河离此不远,其水清凉澄洁,得水甚易,令人喜悦。世尊既可饮水,亦可凉冷四肢。”

二四

世尊三度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我甚渴,阿难!我想饮水,汝去取水与我。”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持钵往彼河,彼河水少被车轮所搅,水流混浊。尊者阿难去时,水流澄清不混浊。

二五

时,尊者阿难如是思惟:“实然!如来之大威神力,真不可思议!真是稀有。此河水少,实为车轮所搅,水流混浊,我去时,水流转为澄清不混浊。”则取于钵,诣世尊处。诣已,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实是如来大威神力!世尊!实不可思议,实是稀有哉。世尊!今彼河水少,被车乘所搅,水流混浊,我去时,水流转为澄清不混浊。世尊请饮水,善逝请饮水。”

尔时,世尊则饮水。

二六

其时,阿罗罗迦罗摩之弟子福贵,由拘夷那竭来至波婆之大道上。

末罗子福贵见世尊坐于一树下,见已,则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末罗子福贵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彼诸出家者如是平静心境而住,实不可思议,世尊!实是稀有。

二七

世尊!往昔,阿罗罗迦罗摩行于大道,离开道路不远,于一树下,为日昼之坐息。世尊!其时,适五百车乘通过阿罗罗迦罗之附近。世尊!其时有一人随商队车乘之后而行,来阿罗罗迦罗摩处,至已,如是言阿罗罗迦罗摩曰:

‘尊者!汝曾见五百车乘之驶过耶?’

‘友!我未曾见。’

‘然,尊者!汝曾闻其声音耶?’

‘友!我未曾闻其声音。’

‘然,尊者!汝是在睡眠耶?’

‘友!我未曾在睡眠。’

‘然,尊者!汝有无知觉。’

‘友!我有知觉。’

‘然者,尊者,汝既清醒有知觉,五百车乘逼近驶过,不见又不闻其声音。尊者!灰尘实蔽覆汝之上衣耶?’

‘友!唯然。’

世尊!尔时彼人如是思惟:‘彼诸出家者如是平静心境而住,于其处清醒有知觉,五百车乘逼近驶过,不见又不闻其声音,甚至灰尘覆蔽其身上,实不可思议,实稀有哉!’彼述对阿罗罗迦罗摩之甚深信仰而去。”

二八

“福贵!汝如何思惟耶?清醒有知觉,五百车乘逼近驶过,不见又不闻其声音困难;或是清醒有知觉,天降豪雨,天雷鸣吼,电光闪闪,雷电震裂时,不见又不闻其声音困难耶?”

二九

“世尊!若以五百车乘、六百车乘、七百车乘、八百车乘、九百车乘、一千车乘、一万车乘比较;是有清醒有知觉,天降豪雨,天雷鸣吼,电光闪闪,雷电震裂时,不见又不闻其声音实更困难。”

三〇

“福贵!尔时,我住阿头菩沙迦罗家。其时天降豪雨,天雷鸣吼,电光闪闪,雷电震裂,菩沙迦罗之二农夫兄弟及四头牛,皆受[雷]所击杀。福贵!其时,由阿头出来大群众,至近被杀之二农夫兄弟及四头牛之处。

三一

福贵!其时,我由菩沙迦罗出,行来菩沙迦罗门外之露地。福贵!其时,彼大群众来至我居住之处,至已,敬礼我,却立一面,我问立于一面之彼等曰:

三二

‘友!何故,集来大群众耶?’

‘世尊!今天降豪雨,天雷鸣吼,电光闪闪,雷电震裂,击杀二农夫兄弟及四头牛,故集来大群众。然,世尊居住于何处耶?’

‘友!我居住此处。’

‘然者,皆不见甚么耶?’

‘友!不见。’

‘然者,世尊曾闻何声音耶?’

‘友!我不闻何声音。’

‘然者,世尊在睡眠耶?’

‘友!我不在睡眠。’

‘然者,世尊清醒有知觉耶?’

‘友!唯然。’

‘然者,世尊清醒有知觉,天降豪雨,天雷鸣吼,电光闪闪,雷电震裂时,不见亦不闻其声音耶?’

‘友!唯然。’

三三

福贵!尔时,彼等如是思惟:‘出家者如是平静心境而住,于其处清醒有知觉,天降豪雨,天雷鸣吼,电光闪闪,雷电震裂时,不见又不闻其声音,实不可思议,实稀有哉。’彼深信我所述,敬礼、右绕我而去。”

三四

如是言已,末罗子福贵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对阿罗罗迦罗摩之信仰,如大风吹飞,如奔流之逝去。世尊之言最佳最殊胜。世尊!犹如扶起倒者,揭露被覆者,于迷者示之以道,如暗中揭来油灯,使具眼者得见诸色。世尊如是种种次第宣示诸法。世尊!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及僧伽。世尊!请摄受我,自今日起,以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三五

于是福贵语其随从者曰:

“汝为我持来一对柔绢金色衣。”

彼随从者应诺末罗子福贵:“唯然,尊者。”则持来两件柔绢金色衣。

于此,末罗子福贵,则将此两件柔绢金色衣,奉供与世尊曰:“世尊!请世尊慈愍我,世尊!纳受此两件柔绢金色衣。”

“福贵!然者,我着一件,一件与阿难。”

末罗子福贵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彼则为世尊披上一件,一件亦给阿难披上。

三六

于此世尊以法语,教示、教诫末罗子福贵,令之欣悦欢喜。末罗子福贵欣悦欢喜世尊所教示、教诫之法语,起座,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三七

尔时,尊者阿难,于末罗子福贵离去不久,则从两件柔绢金色衣,披上世尊身,当世尊披上时,见来其衣甚失光辉。

时,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如来之肤色,是如此清丽。世尊!我从两件柔绢金色衣,披上世尊身,当世尊披上时,见来其衣甚失光辉。”

“阿难!实然。阿难!如来之肤色,于二时极为清丽。二者何耶?阿难!即如来成无上等正觉之夜,及入无余涅槃界之夜。于此二时,如来之肤色,极为清丽。

三八

阿难!今夜最后更,于拘夷那竭末罗族之和跋单林沙罗双树间,如来将般涅槃。然,阿难!我等往赴脚俱多河。”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两件绢金衣

 福贵所持来

 衣披于尊师

 金色则不辉

三九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脚俱多河。至已,入脚俱多河沐浴,饮水已,往赴庵罗林。至已,[世尊告]尊者准陀曰:

“准陀!汝从我上衣叠为四重而敷之。准陀!我甚疲倦,我欲卧下。”

尊者准陀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从[世尊之]上衣叠为四重而敷之。

四〇

尔时,世尊偃右胁而为师子卧,足与拼叠。正念正知,摄心入于静虑,其时,尊者准陀坐于世尊之前。

四一

 水清丽快澄静

 佛赴脚俱多河

 彼入河甚疲倦

 世间无比如来

 沐浴及饮水已

 比丘众随其后

 大师赴庵罗林

 世尊宣说大法

 告准陀比丘曰

 衣叠四重敷之

 准陀为所敦促

 衣叠四重敷地

 尊师至为疲倦

 足拼叠师子卧

 此准陀坐佛前

四二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

“阿难!若有人对铁匠子准陀引起悔憾:‘如来食汝最后之供养食,遂于般涅槃。准陀!汝是不吉不利,汝无功德’者。阿难!汝对铁匠子准陀之悔憾,应如是排除:‘友!准陀!我亲如来面前听、受:汝供养如来最后之食,遂于般涅槃,友!汝有大吉大利,汝有功德。此二供养同有异熟果等果报,比其他之供养食,更殊胜、大利益、大果报。二者何耶?食彼供养食后,如来成无上等正觉,又食此供养食,如来入于无余涅槃界。此二供养食,同有异熟果等果报;比其他之供养食,更殊胜、大利益、大果报。铁匠子尊者准陀,积下善业、导致长寿;铁匠子尊者准陀,积下善业,导致生为良好种族;铁匠子尊者准陀,积下善业,导致安乐;铁匠子尊者准陀,积下善业,导致善名声;铁匠子尊者准陀,积下善业,导致生天界;铁匠子尊者准陀,积下善业,导致得君王位。’

阿难!对铁匠子准陀之悔憾应如是排除之。”

四三

尔时,世尊忆念此事,而说偈曰:

 布施增功德

 制心不积恨

 善人舍诸恶

 灭尽贪瞋痴

 彼定证涅槃

第五 诵品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

“然,阿难!我等往赴希连禅河之彼岸,拘夷那竭末罗族和跋单之沙罗林。”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希连禅河之彼岸,拘夷那竭末罗族和跋单之沙罗林。至已,[世尊言]尊者阿难曰:

“阿难!汝为我敷床座于沙罗双树间,其头向北。阿难!我甚疲倦,我欲偃卧。”

尊者阿难应诺世尊:“唯然,世尊。”则遂于沙罗双树间敷设床座,其头向北。尔时,世尊足与拼叠,右胁而作师子偃卧,正念正知而住。

尔时,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花朵满开,其花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檀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其花满开,而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坛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阿难!如此对如来并非适宜之尊敬供养。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者,则是对如来最上之尊敬供养。然者,阿难!‘法随法而住,应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如是,阿难!应当学。”

尔时,尊者优波摩那,立于世尊前,以扇扇世尊。世尊令尊者优波摩那曰:“比丘!去,勿立我前。”

时,尊者阿难如是思惟:“此尊者优婆摩那长久以来,亲奉持、常近侍世尊,然,今世尊将涅槃,不悦尊者优波摩那:‘比丘!去,勿立我前。’是何因何缘,世尊不悦优波摩那而[言:]‘比丘!去,勿立我前’耶?”

尔时,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尊者优波摩那,长久以来,亲奉持、常近侍世尊。然,今世尊将涅槃而不悦尊者优波摩那:‘比丘!去,勿立我前。’何因何缘,世尊不悦尊者优波摩那[而言:]‘比丘!去,勿立我前’耶?”

“阿难!十方世界众多诸天云集来瞻仰如来。阿难!拘夷那竭末罗族之和跋单沙罗林之周围十二由旬间,无容一兔毛端,皆为大威神力之诸天占据。阿难!此诸天埋怨:‘我等从遥远来瞻望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如来之出现于世是甚稀有。于今日之夜最后更,如来将般涅槃。然,此位有力之比丘,遮蔽立于世尊之前,我等于最后更涅槃之时,不得瞻仰如来。’阿难!诸天如是埋怨。”

“然,世尊!世尊认为彼等是如何状态之诸天耶?”

“阿难!于虚空界之诸天,有地上之俗念者,即散发而哭,或伸臂而哭,或如破碎岩石展转于地上而哭,言:‘世尊之般涅槃何其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速!世间之眼目隐蔽何其速!’

阿难!于地上之诸天,有俗念者,亦散发而哭,或伸臂而哭,或如破碎岩石展转于地上而哭,言:‘如来之般涅槃何其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速!世间之眼目隐蔽何其速!’彼离欲爱尽之诸天,即正念正知,自摄忍受,言:‘诸行无常,不如是者,如何可得!’”

“世尊!过去于诸地方住雨安居后,诸比丘皆来瞻见如来,我等得招待、见心积修行诸长老,使晤见敬候世尊。然,世尊般涅槃后,我等不能招待、见心积修行诸长老,使晤见敬候世尊。”

“阿难!此有四处,乃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瞻礼尊敬之处。四者何耶?

阿难!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于此云:‘如来是在此处出生。’是应瞻礼尊敬之处。

阿难!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于此云:‘如来是在此处成等正觉。’是应瞻礼尊敬之处。

阿难!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于此云:‘如来是在此处转无上法轮。’是应瞻礼尊敬之处。

阿难!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于此云:‘如来是在此处般涅槃。’是应瞻礼尊敬之处。

阿难!此等四处是有信仰心之善男子应瞻礼尊敬之处。阿难!具有信仰心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往赴朝礼:‘此是如来出生之处’,‘此是如来成等正觉之处’,‘此是如来转无上法轮之处’,‘此是如来般涅槃之处’。

阿难!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朝礼恭敬此等圣迹,凡身灭死后,当生于善处天界。”

“世尊!我等对于妇女,应如何自处?”

“阿难!勿见妇女。”

“世尊!若见了,应如何自处?”

“阿难!勿与交谈。”

“世尊!若对我等攀谈时,应如何自处?”

“阿难!是时当自警戒。”

一〇

“世尊!我等对如来之舍利(遗体)应如何处理耶?”

“阿难!汝等对于供养如来之舍利,不必烦虑。然,阿难!当自最善之劳力、善修、当自精勤不放逸,精专而住。阿难!对如来怀有信仰心之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智慧者,彼等当供养如来之舍利。”

一一

“然,世尊!应如何处理如来之舍利耶?”

“阿难!如处理转轮王之舍利;应如是处理如来之舍利。”

“然,世尊,对转轮王之舍利是如何处理耶?”

“阿难!彼等以新布包缠转轮王之遗体。新布包已,再用真新之麻布包,真新麻布包已,再用新布包之,如此一重一重包至五百重为止。然后置于有油之金椁,再盖外重之金椁,再堆上诸香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七卷·灌顶
  黔南会灯录目录·善一如纯
  一四 大本经·佚名
  第三 等起摄颂·佚名
  佛般泥洹品第五·佚名
  卷五百八十一·佚名
  卷五百八十九·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欧阳竟无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亦名瑜伽总持释门说菩提心观行修行义)·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佚名
  卷第一百八十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澄观
  浮石禪師語錄序·通贤
  卷二百六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零二·彭定求

        卷102_1 【妾薄命】武平一   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子夫前入侍,飞燕

  • 跋·黄彻

    跋一  志以言而章,言以文而远,文以叙而传,叙以德而久。古太史氏职采民谣,缉为歌诗,以献于王,王以知其才而见其志,于是乎伸之。及古道废阙,英才埋没,往往托之著述比兴以自见者多矣。然非得当世闻人表而出之,则亦无以取信于后世

  • 第二折·尚仲贤

    (柳毅上,云)小生柳毅,自离了龙女三娘,可早来到这洞庭湖也。原来这湖口上果然有一座庙宇,庙前有一株金橙树,这等看起来,那龙女所云,真不虚矣。我如今取出这金钗儿击响此树咱。(做击科)(净扮夜叉上,诗云)湖上显神通,作浪与兴风,不

  • 卷298 ·佚名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入荒田不拣,信手拈来草。 纬地与经天,头头俱是妙。 打成一片见全功,碧眼黄头俱靠倒。 岂不见长庆棱道者坐破蒲团,一个两个三个, 四五六七个,家风狼籍知多少。 释绍昙 偈颂

  • 卷六百五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二方干赠天台叶尊师莫【一作难】见平明离少室须知【一作犹须】薄暮入天台常时爱缩山川去有夜自【一作曾】携星月来灵药不知何代得古松应是长【一作少】年栽先生暗笑看【一作观】棊者

  • 赠赵公·张说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 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 迹参前马圣,名缀鬻熊师。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 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 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二·杨仲良

      神宗皇帝   市易务免行附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先是,有魏继宗者,自称草泽,上言:『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富能夺、贫能与,乃可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正德十一年五月辛巳朔○壬午礼部尚书毛纪以灾异求去位 上曰卿职掌邦礼学行素著宜用心供职以副委任母再辞○户部覆科道官周金钱如京等论奏织造太监史宣崔通及差往乌思藏太监刘允皆宜停止允所乞盐课宜革罢其织造盐斤止

  • 九八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纳喇性德系纳兰成德改名片·佚名

    九八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纳喇性德系纳兰成德改名片【真按:即纳兰性德.】乾隆四十八年七月十二日臣等遵旨查纳喇性德是否卽系纳兰成德改名之处,交查武英殿。兹据覆称:查《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叶赫地方纳喇氏,纳喇

  • 汲郑列传第六十·司马迁

    史有为 译注【说明】本篇是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汲黯是武帝朝中名闻遐迩的第一流人物。他为人倨傲严正,忠直敢谏,从不屈从权贵,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比如人家谒见傲慢的丞相田蚡,都是卑躬屈

  • 张元传·李延寿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祖父张成,代理平原郡太守。父亲张延亻隽,在州郡做官。逐步升迁功曹主簿。都因非常淳朴受到乡里的推崇。  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稍稍涉猎经史,但是却精通佛家经典。六岁那年,他的祖父因为夏日

  • 陈亮传·脱脱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陈亮出生时,目有光芒,成人后,才气超凡。陈亮喜欢谈论兵事,且思维敏捷,论议风生,数千言的文章可一挥而就。陈亮曾经用心考察古人用兵成败之得失,并著有《酌古论》。郡守周葵读此书后,主动与陈亮商讨,从而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田赋之制雍正十三年皇上即位之初谕曰各直省开辟荒地以广种作以资食用俾无旷土游民原系良法美意然必该督抚董率所属官吏实力奉行毫无粉饰俾地方实有垦辟之田民间实受耕耰之利

  • 148.文成公主进吐蕃·林汉达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也派使者来了。当时的吐蕃赞普(吐

  • 卷十七·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十七     明 湛若水 撰 畏民下 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二·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七种得戒法问曰。佛在世几年便听白四羯磨受戒。答曰。有言。佛初得道一年后听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有言。四年后。有言。八年后。以义而推。八年者是正义也。佛以二月八日弗星现时。初成等正觉。亦以二

  • 卷三十·性音

    宗鉴法林卷三十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十一世 滁州琅琊山慧觉禅师(汾阳昭嗣) 上堂。拈拄杖曰。盘山道。向上一路滑。南院道。壁立千仞险。临济道。石火电光钝。琅琊有定乾坤底句。各各高着眼。卓拄杖下座。 白岩符云。三

  • 说苑·刘向

    西汉刘向撰。二十卷。向有《新序》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鸿泰四年(前17),原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北宋初年残剩五卷,经曾巩辑得十五篇,与残稿五篇合为二十卷,六百三十九章,清人补为六百六十三章,分二十类,约三十五万字。此书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