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循吏传序

从前汉宣帝认为“政治稳定,狱讼得以妥善处理,恐怕靠的是郡守一级的地方长官了”。前代史书也说,“如今的郡守,就是古代的诸侯啊”。所以各级官吏的职责,就是要爱惜百姓。至于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没有不要靠他们的。

宋武帝出身百姓,知道民众生活的艰难,等到做了帝王,常留心吏治。然而朝廷忙于对外战争,顾不上修整内务,军费开支日耗千金。虽说没机会减轻民众负担,但能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用节俭来律己,左右没有宠幸的小人,居室没有豪华的装饰。所以能够连年兴兵,而不烦扰境内百姓。文帝自幼宽怀仁爱,承续帝业,后来陕西战乱,北魏南侵,宋朝廷兴军遣将,是为了拯救天下。军费也都出自库存,没有加重百姓负担。那时境内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缴纳的赋税和徭役,只限于常年的定额。人民早出晚归,只是为自己的生计忙碌。州郡长官的任职以六年为期,虽说比不上前代终身不改任那样稳定,然而人民有所依靠,官吏不事聚敛,家家还能吃穿不乏。虽然时事艰难,但沟死路埋之事,尚可幸免。只要是有百户人的乡村,有集市的市镇,都有人们聚会欢乐,歌谣舞蹈,那是宋代的极盛之时。到了元嘉二十七年(450),倾全国之力抵御外患,耗尽积蓄,尚不足用,于是重赋厚敛,天下动荡不安。从此直到孝武帝孝建年间,战乱不止。以区区江东,地域狭窄,承受连年战争,又加上灾害饥荒,以前的繁盛景象,从此衰亡。晋朝历代帝王多居于内房,朝会宴享,不过在东西二堂举行。晋孝武末年,才建有清暑殿。及宋武帝受命为帝,也没什么改变,他所居之处只称为西殿,并不造华丽的名号。文帝承袭不改,便也有合殿的名称。及宋孝武帝即位,赋税征调越来越多,朝廷的犬马大量糟踏粮食,宫室装饰奢华无比。鄙视前代简朴的规制,又加造正光、玉烛、紫极诸殿。雕梁画栋,珠窗秀户,对于宠爱的嬖女幸臣,赏赐起来几乎倾国库所有;竭尽四海的物产也难以满足帝王的欲望,搭上人的性命也不能让他称心。明帝即位后,生活更加奢华,对下民毫无体恤,以至国家动荡。治民的地方官吏,年年更换,灶上的烟囱还没熏黑,炕上的席子尚未暖热,怎能够做出什么政绩。难道能只怪官吏不如古时,民心与往昔不同,都是上边把事情弄坏,致使教化难以实现。

齐高帝在这种奢侈纵欲的风习下,辅立幼主,想救民疾苦,整顿世风。当政不到一年,提拔山陰县令傅琰为益州刺史,于是减免奢华,恢复简朴,做帝王严于律己,亲身为民众作表率,本心就是为不侵扰百姓。因为山陰是大城邑,官司案件繁多,建元三年(480),另设狱丞一职,与建康同等。武帝继承帝业,用心治理天下,仗帝王之威而善于裁断,尚且还有错漏,官吏犯法,令其自裁。郡县长官任职,以三年为期满。遇有水旱灾荒,便对百姓抚恤赈济。十来年当中,百姓未受丝毫惊扰,都市繁盛,男女老少安居乐业,载歌载舞,盛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处不是乐土。明帝未登基之前,就了解为官之道,等即位以后,专门留心官吏对官司案件的处理,从不曾枉法宽容渎职者,地方官吏由此感到震慑。后来因为魏军入侵,国家动荡,战火连年不息,没有喘息之机,战争耗费巨大,国势从此衰落。接下来朝廷昏乱,政权被一伙坏人把持,赋税繁多,徭役无度。地方官依附权贵,相互间助长贪婪暴虐,搜刮聚敛,侵扰黎民。天下人心动荡,不知所措。

梁武帝未登基前,已知民间疾苦,等他刚刚平定齐末的混乱局面,就颁布文告,废除东昏侯时所有额外的繁杂赋税,于是天下百姓才得以减轻重负。登基之后,亲自过问民间事务,每天处理政务直到太陽偏西。关心抚慰人民疾苦,派使臣到四方了解风土民情,在朝廷外设置肺石,让穷苦人下情上达。努力先取信于民,所做的都是民众急难之事。天监元年(502),开始废除按户征收绢绵实物的户调,改为按实际丁口征收。自己身穿旧衣,宫内没有华丽的装饰。日常御膳,惟有素食,饭桌上摆酒不过三盏,这是要先为天下作俭仆的表率啊。所以每当选任官吏时,一定挑那些廉洁公正的人,并都亲自召见,勉励他们好好为官。先前曾提拔尚书殿中郎到溉为建安内史,左户侍郎刘繞为晋安太守。到溉等人在任上都以廉洁著称。又下令:小县长官有才能,可升任大县令;大县长官有才能,升任州郡太守。山陰县令丘仲孚有突出政绩,升为长沙内史;武康县令何远清廉正直,升任宣城太守。因此那时作官的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这是近代勉励为官者的好办法。

按前代史书各立有《循吏传》,记述其美德,如今也采集此类事,以著成此篇。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宁宗·宋濂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四十·柯劭忞
  卷七十一 魏紀三·司马光
  卷三十七 前秦録五·崔鸿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七·焦竑
  第四十三回 充华产子嗣统承基 母后临朝穷奢极欲·蔡东藩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七·乾隆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三·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七·阿桂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九·佚名
  一二七 五四之前·周作人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司马迁
  卷五十·阿桂
  圣谕条列事宜·田文镜
  纲鉴易知录卷三十·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王玉峰

    第三十一齣 驱敌【北点绦脣】〔淨扮张元领兵上〕宝剑风生。绯袍云染。靴尖按踹破天关。怕什么韩和范。铁骑如云剑气雄。金城千里笑谈空。中原谩说多飞将。谁敢燕然勒汉功。自家姓张。名元。字雷复。乃西夏国一员大将

  •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司马迁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

  • 卷九十四·列传第二十四·脱脱

        耶律化哥 耶律斡腊 耶律速撒 萧阿鲁带 耶律那也 耶律何鲁扫古耶律世良   耶律化哥,字弘隐,孟父楚国王之后。善骑射。乾亨初,为北院林牙。统和四年,南侵宋,化哥擒谍者,知敌由海路来袭,即先据平州要地。事平,

  • 卷六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十三乐略【二】祀飨正声【臣】等谨按郑樵於祀飨正声自汉郊祀十九章东都五诗外仅列梁之十二雅唐之十二和然犹谓其雅颂不分神人互用後若汉之十二成周之十二顺宋之十二安金之十二宁皆依仿梁制而

  • 卷四十九、湘军水师之编制·黄鸿寿

    文宗咸丰三年,秋七月,帮办江南军务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奏:“请饬两湖、四川分造战船,以清江面。”诏行之。先是二年冬,湖北巡抚常大淳疏言:“洪秀全水陆攻武昌,船炮充斥。请调江南军中之广西炮船、江南水师之广

  • 十四年·佚名

    (戊申)十四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丙子,上,展拜于太廟,春謁也。○大王大妃殿寶齡六旬,王大妃殿寶齡望五。上,詣仁政殿,親上致詞箋文表裏,仍頒敎受賀,赦。1月2日○丁丑,敎曰:「正月上日,誕擧縟儀,予小子歡忭慶祝,與昨年何異?其

  • 泾野子内篇卷一·吕柟

    云槐精舍语介问观书先生曰其上以我观书其次以书观我其次以书观书何谓也曰其上行有余力而学文可以作圣其次体圣人言可以作贤其次恣记诵之博无身心之实误天下苍生者皆以书观书者也周生问治乱之故先生曰中人而与君子为友

  • 第十八章 11·辜鸿铭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辜讲这一段只提到当时八位著名的绅士。

  • 三十四  耕柱·墨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2)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3),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巫马子谓

  • 卷四·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四宋 吕祖谦 撰楚侵随【桓六年楚武王侵随使防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鬭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恊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

  • 第28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2)·孔子

    朱熹注:“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斡;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译文孔子说:“君子忧虑自己没有能力,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名家注解张居正注

  • 卷二百·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九复次善现,受者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受者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受者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

  • 解脫道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阿羅漢優波底沙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一]行門品第八之一   問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一切入者何義.幾種地.何地取相.云何   作曼陀羅法.何修地法。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謂地一切入.心不

  • 西来讲佛学之意趣·太虚

    ──十七年九月在巴黎发表── 一、欧人所知之佛学之偏谬    甲、仅知小乘上座部巴利文一派之偏狭    乙、用欧人历史眼光考证之谬误    丙、译大乘经典一二鳞爪之偏谬   二、欧人未知真正佛学   

  • 大乘义章 第七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七卷慧远述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

  • 说学斋稿·危素

    元末明初文别集。危素著。据《千顷堂书目》,其集本50卷,明代已散佚不存。收入《四库全书》的浙江鲍士恭家藏本《说学斋稿》为4卷,乃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归有光从吴氏处得危素手稿所传抄,皆在元时所作文,共计133篇。

  • 孝子经·佚名

    一卷。失译。明供养父母不若劝父母为善去恶之旨。

  • 合部金光明经·佚名

    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对志德等合入,共二十四品,彦悰序云。此经有三本。初,凉世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今存)。次。周世耶舍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今亡)。后逮梁世真谛三藏,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