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

张东荪先生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是近来思想界的杰作。但于四种逻辑归之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四种文化产物,有相当说明,而未到于恰好。再为显了以言之,则逻辑甲、乙是“发表思想工具的名数法式”,逻辑丙、丁,是“直观思想内容的事物性相”,其义大抵如东荪先生所说。不过逻辑丁是直观“事物的相”,仅说为参加政治社会实际运动的斗争作用是不够的;事物的相,即从自然以至社会以至意识的相也。是什么相?是和合假相与相继假相。和合故是矛盾的统一,相续故是质量互变与否定的否定。金刚经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逻辑丙直观“事物的性”;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逻辑丁直观“事物的相”。不过通俗所谓的“唯物辨证法”,尚囿于“逻辑甲所执的物”,上未达逻辑丙所明的“性”,下未尽“有为法的量”,故又倒执“和合相续的假相为真实相”耳。其义详见中国文化服务社新出版的新科学哲学。

至东荪先生的论宋明理学──冯友兰先生说为道学,内分理学与心学二派,是很有睿见的──,亦能揭发一都分精奥,不愧为哲学家言;但亦未尽。我意孔子以来的儒士,有一体三位的用,东荪先生所说的为一位,还有一位是“传整国族文物”──典章制度等──。所以遇需要文致太平、润饰鸿业的时候,儒士便起而表现其当行出色的擅长。比如县官不能不用“刑名、钱谷的幕友”一般。还有一位,是“维持既成善政”,此即近于陶希圣君所说的孔子,从孔子为鲁相以来得政的儒士,即为此类。此三位本为一体,每一通儒可易地皆然,而基本的本钱,尤在“传整国族文物”这一点。中国二千年来,在儒士这一体三位能发挥相当功用的时候,便成短期治世。但失“得君持善政”,“清议达民困”的时候,又陷短期乱世。所以常在一治一乱之间。由治入乱的,一因国外蛮夷的侵入,二因国内豪猾的兴起,豪猾的兴起尤为主因。豪猾每为近于“墨侠的道家”,本时时欲兴起者。然得待儒士善政、清议失效而农民怨沸的时候,乃乘之兴起。由乱极而再入治的,或为外夷如元、清;或为内雄如汉、唐、宋、明,而内雄大抵为近于“法术的道家”。故道士由治起乱,由乱进治,而儒士则在治定后文饰维持。此为中国二千年来道教、儒教变演之活剧,而佛教则超然治乱之外以聊为救济苦难而已。

然今后则非复以前之中国局面,而道士、儒士均失其力用也。一、因四围不是以前的蛮夷小国,而是高度文明的大国。二、因海陆空交通的便利,缩万里为比邻,连国际为一环,息息牵动,更难划疆孤立。三、因科学发达,人力胜天,道士阴阳术数失其用;家族分散,农变为工,儒士宗法伦理失其用。社会革命,孑没于群,国愿抱残守阙,仍欲凭其“传整国族文物”的本钱,贸易而再现为儒、道的中国,戛戛乎其不可能矣!而新兴的三民主义文化,却有“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端绪,但犹未见能从思想上树立开展,以成为今后新国新世界的新文化其人耳。东荪先生谓佛学理论未为儒道采取是对的,但其不采,不是因为佛学专是宗教性而无道德性的缘故。因为佛学理论高一度,采取时便降低儒道,这是一分各立门户的儒道不肯的。东荪先生又说儒道采取了佛学瑜伽方法,亦是对的,但采取了顿悟,是中国发明的传说。又谓儒道发明把出世的悟修方法用于入世,佛学由寂入手而终于解脱;道学由寂然不动注重感而遂通,由静虚而动直,不厌恶世间生活而把此心活泼地常乐,以为这是孔孟之道而与佛不同。其实此皆囿于向来“不了知佛学全系”之俗见!顿悟门原为佛学之一门,可无论了。由了达空寂性而不厌世间,不舍众生,入世利人,乃正为大乘菩萨之一阶段。故于孔、孟,予之则大乘菩萨,夺之则人乘圣贤而已。(见读书通讯四十四期)


猜你喜欢
  卷四目·徐昌治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三·海明
  丛林公论叙·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七·玄奘
  卷第十·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四·知礼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全文·佚名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太虚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佛说浴像功德经·佚名
  卷第三·应庵昙华
  卷五·佚名
  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太虚
  菩萨处胎经 第五卷·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蒋敦复

    ○词律失收甚多词调万氏律中失收者甚多,爱月夜眠迟一调,见高丽史乐志,吾友张筱峰广文填之。词云:“卷雨拖云,仗好风一片,扌完碧还天。露痕流树,1111烟痕贴水,凉开画意欧边。钩帘闲坐,湖亭万菰蒲,逼灯寒。弄明珠、有仙人玉

  •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魏收

    清河王阳平王河南王河间王长乐王广平王京兆王道武皇帝十男。宣穆刘皇后生明元皇帝,贺夫人生清河王绍,大王夫人生阳平王熙,王夫人生河南王曜。河间王脩、长乐王处文二王母氏阙。段夫人生广平王连、京兆王黎。皇子浑及聪母

  • 列传第四十·刘昫

    ○王及善 杜景俭 硃敬则 杨再思 李怀远 子景伯 景伯子彭年附豆卢钦望 张光辅 史务滋 崔元综 周允元附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也。父君愕。隋大业末,并州人王君廓掠邯郸,君愕往说君廓曰:“方今万乘失御,英雄竞起,诚宜抚

  • 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脱脱

        钱若水苏易简 郭贽 李至 辛仲甫 王沔 温仲舒 王化基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父文敏,汉青州帅刘铢辟为录事参军,历长水禜都尉、扶风令、相州录事参军。先是,府帅多以笔牍私取官库钱,韩重赟领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六·佚名

    卷二十六   康熙十五年九月庚辰朔,总督李之芳奏克仙霞关。时马九玉败遁,大将军康亲王杰书遣副都统瑚图等率兵连夜追击,破之,克常山县;又遣将军赖塔、副都统玛哈达等于八月二十日进至仙霞关,分路夹攻。翌日,伪参将金应虎等

  • ◎舆服·徐天麟

    ○天子车旗(皇后太子附)王车黄屋左纛。(高纪李斐曰,天子车以黄绘为盖里,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犛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文帝初立奉天子法驾迎代邸。(本纪案三辅皇图云,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

  • 权势纪·张瀚

    自古为国家患者无如权臣,盖势重危国,势轻危身,危国者难制害大,危身者易翦害小,信然已。我国家自罢宰相,分任六部,复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胪列其间,命曰九卿。军旅属之世冑,设五军都督府司其籍伍,而训练检阅,复以文臣总理机务

  • 读例存疑卷四十五·薛允升

    刑律之二十一捕亡之一应捕人追捕罪人罪人拒捕狱囚脱监及反狱在逃应捕人追捕罪人:凡(在官)应捕人承(官)差追捕罪人,而推故不行,若知罪人所在,而不(即)捕者,减罪人(所犯)罪一等,以(最重之罪人为主减科之,仍戴罪)限三十日内,能自捕得一半以

  • 韩子高传·姚思廉

    韩子高,会稽山陰人。家世原本寒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景乱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与文帝为总角之好,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在淮渚想要搭部伍之车乘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应允。子高原

  • 礼一·徐松

    郊祀仪注职事亲郊,其五使已载别门,余执事官谓都大主管、排连、提〔点〕、(黔)[钤]辖,捧日奉宸队法驾卤簿、仪仗兵队(斡)[干]办、排连,法驾卤 、仪仗兵队都大提举、主管,并一行应奉兼主监散赏给,都大主管大内公事,行宫使,辇辂

  • 卷四十八·佚名

    △初分摩诃萨品第十三之二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应一切智智心。而修布施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身命等都无所吝。舍利子,如是名为诸菩萨摩诃萨

  • 放逸品第十·佚名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贾客从海中出。大持七宝还归本国。经历深山为恶鬼所迷不能得出。粮食乏尽穷顿困厄遂皆饿死。所赍宝货散在山间。时有沙门在山中学。见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学道积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复贫穷无以自济

  •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原文·佚名

    小乘阿含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一卷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长阿含善生经别译)  佛在王舍国鸡山中。时有长者子。名尸迦罗越。早起严头。洗浴著文衣。东向四拜。南向四拜。西向四拜。北向四拜。向天四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七日品之余(七)闻如是。一时。佛在阿逾阇江水边。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时。大均头在闲静之处。而作是念。颇有此义恒益功德。为无此理。是时。均头即从座起。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一·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忉利天上。在巴质树下绀琉璃石。佛坐其上为母说法尽夏三月。与大比丘僧众俱。比丘八千皆得罗汉。诸垢已尽神足备具能在所作。为菩萨七万二千人。神通已达皆得陀邻尼。悉知

  • 都是幻·潇湘迷津渡者

    清代白话中篇小说集,全称《批评绣像奇闻都是幻》, 四卷,收《梅魂幻》与《写真幻》各二卷,每卷三回,合六回演一事,共十二回。题“潇湘迷津渡者辑”,首有“潇湘耽奇子”序,无绣像, 《梅魂幻》偶有旁批,《写真幻》回末有

  •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明结坛等法,及四成就法。

  • 能显中边慧日论·慧沼

    凡四卷。唐代慧沼撰。略称慧日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即依法相唯识之宗旨,阐明一乘三乘、种性、佛性等实义,破斥玄奘门人法宝所立之‘一乘佛性究竟论’,而总立三大章。初叙造论之旨趣,次略述三章。第一为爰真破执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