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身现化品第十
又复族姓子。菩萨大士。有定正受。名身无毁。使其菩萨。得住此意。而身无毁。得满十无望。何谓十。一者谓於诸土。而无望。二者普於诸方。而无望。三者於诸想念。而无望。四者於诸众生而无望五者於诸法。而无望。六者於诸菩萨行。亦无望。七者於诸菩萨所愿。亦无望。八者於诸定。而无望。九者於诸像。而无望。十者於诸行地。而亦无望。是为十。菩萨得致十无望。便得住一切身无毁行之定。云何菩萨。得致众生身无毁定。是族姓子。菩萨於内身而正受於外身而觉悟。於外身而正受於内身而觉悟。以一身而正受以多身而觉悟。以多身而正受以一身而觉悟。以人身而正受以鬼神身而觉悟。以鬼神身而正受以龙身而觉悟。以龙身而正受以质谅神身而觉悟。以质谅神身而正受以天身而觉悟。或以天身而正受以梵身而觉悟。或以梵身而正受於欲界而觉悟。或於欲界而正受於色界而觉悟。或於色界而正受於无色界而觉悟。或於无色界而正受现於地狱而觉悟。或於地狱而正受现於饿鬼而觉悟。或於饿鬼而正受现畜生而觉悟。或於静而正受於众普而觉悟。或於千身而正受於无身而觉悟。或於有身而正受於无数身而觉悟。或於无数亿那术身而正受现於空身而觉悟。或於阎浮利而正受於瞿耶匿而觉悟。或於瞿耶匿而正受於郁单越而觉悟。或於郁单越而正受於弗于逮而觉悟。或於弗于逮而正受於三天下而觉悟。或於三天下而正受普於四天下而觉悟。或於四天下而正受普於三处众生而觉悟。普於海之境界而正受亦尽於海之境界。与众生而觉悟。或於须弥山上而正受亦复於山下而觉悟。或於须弥山下而正受亦复於山上而觉悟。或於七宝山间而正受亦复於山上而觉悟。或於种种类而正受亦复於种种杂类而觉悟。或於清净种种华香众宝庄严之间而正受亦复现於清净种种香华众宝之间而觉悟。尽於四天下之境界。与诸众生。随其心意而正受复现於四天下之境界。与诸众生随其心意而觉悟。於千国土。尽其境界而正受亦复现於千国土而觉悟。於三千大千国土尽其境界而正受亦复现於三千大千国土而觉悟。於亿那术百千刹土中而正受亦复现於亿那术百千刹土而觉悟。於无数刹土而正受亦复现於无数刹土而觉悟。於阿僧祇刹土而正受亦复现於阿僧祇刹土而觉悟。於无量之量无限之佛刹土而正受。取要言之。如是等刹土普於其中。而现觉悟。从一天下如尘数。至四天下。复千天下。复至三千大千天下。复至亿那术刹土。复至阿僧祇刹土。乃至无限无数。复过无限无数之刹土。如是之数。普於其中而正受。亦於其中而觉悟。於一尘中而正受复现於如此上刹土尘中而觉悟。从如此上刹土尘而正受。复现一尘而觉悟。於一声闻中而正受。复现无数声闻而觉悟。於一辟支佛中而正受。复现无数辟支佛而觉悟。於己身中而正受。复现於无数佛身中而觉悟。於无数佛身中而正受。复现於己身中而觉悟。於一心念之顷而正受。现於亿劫而觉悟。於亿劫之中而正受。现如心起念顷而觉悟。或时觉悟或时正受。或同时正受而觉悟。或於本积而正受。现於末积而觉悟。或於末积而正受。现於本积而觉悟。或於现积而正受。复於现积而觉悟。於本积而正受。於三世而觉悟。於时积而觉悟。於时积而正受。於三世而正受。於本无而觉悟。或於本无见正受。复於本无而忽觉。譬如族姓子。有人为鬼神所见尧时。已为鬼神所得。自在取参动。亦不得自在。唯从其鬼神耳。便为随之於他身也。己身不复得自在。菩萨亦如是,以得是定。或内正受。外而觉悟。於外正受。内而觉悟。譬如死人。其尸为他神所役。而其事为他所追逐。其所回转皆化耳。其役之者,是他神力。如是族姓子。以得此定。而是菩萨。而兴正受。以分别而正受。复以分别而悟。以平等分别而正受。以平等分别而悟。譬如心自在。魔变化自由。或化为一。或复为多。或化为多。或复为一。不以一身而终亡而现其多。亦不以多身而终亡而化现一身。於时其一身。亦不有一身。不以知一而现多。不以现多而知一。若一若多。从一而兴耳。菩萨亦如是,於一身而正受。多身而觉悟。或多身而正受。以一身而觉悟。譬如一类之地。地而一味。於其一地。而诸聚落县邑。所种各异。味味不同。地亦不想。是味亦无种种识。菩萨亦如是,得此定意。以一而正受。而多觉悟。於多正受。而一觉悟。是族姓子。菩萨大士。名曰分别一切诸身第八菩萨之定。其菩萨。得所住宅处。致十名誉法名誉常流。何谓十。一者为如来所称叹。二者得如来平等威。三者谓为佛明晓诸法。而无罣碍。四者谓为最尊用。诸极世所供养故。五者谓为普知用。明晓一切诸法故。六者谓为导师用。一切极世。所依凭故。七者谓为唱导用。晓了明入诸法故。八者谓无上师。众生法本。普智无故。九者谓为兴明用顺慧一切极世施大明故。十者谓为十力。得致最吉。诸所作行故。分别诸法。以其慧达念。具足无著之行。谓为普现於正法轮。得自在。以此十名誉之法。菩萨以此。有最名闻。菩萨复有十明显。而甚威曜。何谓十。一者谓诸佛而等其明。二者谓於其极世。以法本明说兴造慧曜。显振诸法。三者於诸众生。以明照曜。种种明说。四者以无数明。进导以法场之明。五者以法界之明。兴显振说。六者以感动诸法。而不坏其明。七者诸法无欲等。以其无所作。而不坏明故。八者众生无欲等。念世一切感动无罣碍故。九者诸佛所立而无断绝。善明照故。十者诸佛之境界。而度无极。诸法本无。明极世一切无所坏故。菩萨以此十明。而得光曜也。菩萨复有十事。於无所著句说觉而明了。何谓十。一者善修调柔於身行。二者无粗口行。三者柔软心性。四者处无所祝五者谓情无作。六者谓行无所作。七者於法无所毁。八者慧无所起九者於法无觉。十者顺彼以慧。是谓菩萨大士降魔之定。以众行伏之。以一为多。正受而悟。无行行。而於行而行。於己尊大。与佛等大。以小而广泰。以旷荡而狭校所趣亦无所至。所至亦无所趣。以无身为身。於有身而无身。以觉悟而正受。以正受而觉悟。於见无见。於无见而有见。是谓十也。复有十事。而为变化。何谓十。一者谓。一切变化境界。是皆定意。譬如大神咒言行之通告。现种种诸色。明建无过者所现喻绝於咒之言:而随足於幻。而猛建慧了时节。於幻名显。行学知术。慧而通达。菩萨亦如是,以平等正受。现以无等而觉悟。以无等而正受。以平等而觉悟。譬如天与阿须伦共斗。天而得胜阿须伦而不如。质谅帝以七百喻旬之身。与四种之兵。而自围绕。阿须伦乃更自化身。为百千喻旬。忉利诸天皆共见之。其众严整。又阿须伦。学玄明了菩萨大士。亦如是,悉明於慧幻行。而慧无荆彼菩萨者,乃为菩萨耳。彼慧幻菩萨。以无毁断而正受。於毁而悟。譬如有大咒。名曰妖惑。以此咒言:取诸种物。散种於地。便随得茎枝叶华果实而食之。菩萨亦如是,得致专一之定。能现种种而觉悟。譬如男女之会同久久。毕致怀妊。以成就胞胎。而满十月。便生完具。菩萨亦如是,长养普智之胞胎。具足成满诸愿。以广大内性。得致慧明。而处无毁定。普悟於诸趣。在诸趣而正受。於无毁定而觉悟。譬如龙宫殿。依因於地。亦现於虚空。亦不动虚空。亦不惊诸龙。虚空亦有乾陀罗。亦有诸龙。其虚空。而无增减。或欲晴荫。於虚空而无动。而其宫殿。续依於地。或依虚空。菩萨亦如是,以得是如幻定。於有相而正受。於无相而觉悟。於无相而正受。於无相而觉悟。譬如梵天之宫号持世清净藏。最上梵所处之宫。或现千天下。或现十千天下。或现百千天下。或现三千大千天下。或现於天龙神。乾陀罗。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诸人。鬼神宫及世人间。或现须弥。及七宝山间。铁围山宝黑山雪山。及四天下。郡国县邑聚落。君王人间。梵所之至。无所不遍。譬如明镜。见其面像。菩萨如是,处於此定。於诸一切慧。无不明彻也。靡所不入而悉平等。一切普往。慧照明彻。彼菩萨亦如是,以此分别一切身定国土自在之明悉见佛种而化一切诸种。而过法种。具满解脱行种。亦以定种。而感动起悟之种。而普现以得慧种。以住智种菩萨於十感动。而致度无极。何谓十。一者谓成佛感动。若如虚空。二者尽於法际。三者以菩萨感动。至於无毁。於毁自在。而度无极。四者菩萨之行。大愿感动。五者行入如来行。佛事度无极。六者於诸土感动。现一切种种闲居之行。七者动摇一切诸土。依於明显。八者感动一切众生。以无思议行。悉了玄事。感动以慧。九者感动分别诸定。十者以金刚定。以玄化正受。觉悟以慧。菩萨以此十定之行。具满诸种也。
又复族姓子。菩萨能化为佛。能住如佛。能化法轮。建立应化。普现如来之光明。度志大乘。於彼而降化。於心尊大。神足感动。而度无极。於菩萨中。而尊大。明了菩萨无著慧定。以无得之得。亿百千以诸法门感动。而转法轮。菩萨无罣碍。明知一切行。皆晓知无想念。以其明慧。一时悉能晓了。现感动三世。亦无罣碍。以此十事。而大感动。诸佛菩萨所行。而致度无极。是族姓子。菩萨大士。分别身行。所可依祝而致。大德权定之慧达也。
猜你喜欢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五卷·马鸣 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善导 佛地经论卷第五·佚名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一·智旭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卷第八·佚名 一六 大般涅槃经·佚名 卷之四·佚名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九卷·宝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佚名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二·佚名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二(本)·窥基 二四 波梨经·佚名 中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