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兴显品第九

又复族姓子。菩萨大士有定。名诸佛明显国土清净。云何族姓子。诸菩萨诸佛明显国土清净定而正受乎。於是菩萨。入於东方世界。从一国土。至一国土。於西南北方及四隅上下方。亦从一国土至一国土。於彼诸土。普现兴佛事。於诸如来前。现佛感动。现佛娱乐。现佛显尊现佛境界。现佛自在。现佛师子吼。现佛诸行。现佛庄严。现佛神足。现诸佛众会。现众会清净。现众平等。现众如一。现众众大。现众所依。现众止处。现众教化。现众如应。现众雄大。现阎浮提众等会。四域。亦如是,千国土亦如是,於二千国土亦如是於三千大千国土亦如是,具於亿那术百千国土。具现众会之场於无央数国土。现具众会之常如百千佛土尘数之国。现众会常举要言之。乃至无数无量佛土尘数诸国。普现众会之常於彼众会之常现诸佛种种所见。现诸佛种种身相。现诸佛种种之时,现诸佛种种之处。现诸佛种种变化。现诸佛种种之感动。现诸佛种种庄严。现诸佛种种威仪。现诸佛种种色像。现诸佛种种事。菩萨於彼。在在众会。自见而普同现。亦自见於彼。而普说经。亦自见普持诸法。亦自知有诸法之权。亦自知解。诸义理。亦自知解达虚空。亦自知明了法身。亦自知而无恐怯。亦自知不处於有常。亦自知不处有想念。亦自知而无劳想。亦自知晓了诸慧。亦自知晓诸义。亦自知念诸行地。亦自知等念偶义。亦自知复无所念。亦自知专念诸佛。亦自知等念诸力。亦自知等念诸情。亦自知等念空行。亦自知等了闲静。以知如是,不念于土。不念有人。亦不念佛义。亦不造法。亦不坏身。亦不坏身行。亦不意念。亦不入心行。亦不念寿命。亦不念我人处所。譬如以法知法。亦不兴有无菩萨行。亦无念。亦不念游诸土。彼能现佛无数色像。具满诸行。能行等清净。得致其处。能具畅现佛之色相。亦现佛所有光明。所现平等。而过清净。以升致之。而畅现之。能具现如佛像色。具现如佛光明。亦现如佛意像。亦现佛身无极相好。亦现佛最威神之明。亦现佛最身相之好。亦现佛身金刚之色。亦现佛身清净色像。亦现佛身无量色像。亦现佛身大清摩尼宝色像。亦现如来身如七刃。亦现如来身如八刃亦现如来身如九刃。亦现如来身如十刃。亦现如来身如二十刃。亦现如来身如三十刃。亦现如来身如四十刃。亦现如来身如五十刃。亦现如来身如六十刃。亦现如来身如七十刃。亦现如来身如八十刃。亦现如来身如九十刃。亦现如来身如百刃。亦现如来身如十里。亦现如来身如半喻旬。亦现如来身如一喻旬。亦现如来身如十喻旬。亦现如来身如百喻旬。亦现如来身如千喻旬。亦现如来身如一阎浮利。亦现如来身如四天下。亦现如来身如千天下。亦现如来身如三千大千天下。或复现如来身如百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千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百千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亿那术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量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限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阿僧祇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边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际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思议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称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过意思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处所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可思议佛刹。或复现如来身如无望过望佛刹。如是菩萨。现彼如来身。如此无数色。无数相。现美无数。现无数光。无数网。明现无数法本无。现无数法。本无吾我。现诸法本慧。所从起。现无尽之身。现无行之清净。如是菩萨。现彼诸如来。於诸如来身。亦无增亦无减。

譬如虚空。而无疲厌亦无大校於无数土。诸土窈冥处。不以冥大。其如来身。亦如是,以其弘大示无小大。譬如月像。照於阎浮提。亦无大校其月像住明无往来。其菩萨。亦如是,得致现如佛住是定。亦不妄坏。如来色像。所现诸佛。亦如梦耳。於此无所见。而有见。而现诸佛如来音声。所现诸佛如来音声。於法空。无所有耳。而皆受法。宣传此。悉在无惑之法。譬如众生。死所归向。而心由走。菩萨亦如是,於是三昧而祝庄严诸土。以佛慧。度脱。而清净。菩萨以十速疾而应普等。何谓十。疾满具足诸愿行故。疾明诸土照以佛法。疾度众生法轮权慧故。疾净诸土随一切行应故。疾成於慧十力等故。疾成平等以诸如来故。疾欲降魔以大慈力故。疾欲悦众生当断狐疑故。疾现感动随应所度故。疾向法门种种音声。净诸土故。

菩萨有十樱以诸法而印彼菩萨。何谓十。彼菩萨。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而行一德本。彼菩萨合为一身。以法身无逾者,彼菩萨以一行。如来无二故。彼菩萨为无数常从无二生故。彼菩萨为无限行。与法身等故。彼菩萨为无罣碍。於世得十力故。彼菩萨行空净法。无二行故。彼菩萨无漏。为世极度故。彼菩萨意无内。普智权慧故。彼菩萨为有护。以诸佛故。是族姓子。菩萨大士。有大慧定。名曰诸佛音声普照国土。彼菩萨。行此定正受。无能为师者,入诸佛法。为无疑惑故。为极世慧丈夫。为清净故。心本净明。为最尊大故。为极世唱导以自敬重故。兴最猛健立。当来诸佛。普智本种故。修慧成信。言无二故。过去慧无罣碍。成法藏故。以诸佛法。为兴法雨。如应众生行故。

譬如族姓子。释提桓因。摩尼释天王所处最尊。其摩尼威明天帝释。以此为威神。其有得此摩尼宝。威尊最大释天王,以十事。於忉利。而致尊。何谓十。以天最色。而喻於诸天子。以天最像。以天相现天最眷属。以天极欲。以天最乐。以天服信。以天最自在。以天上意。以天大智慧其摩尼宝德。这得之者,而致天之上尊。菩萨亦如是,这得定正受。便得广大无极十慧。何谓十。谓於佛刹得无罣碍慧。谓於诸众生本得起慧行。谓依三世得如应慧。谓於诸佛身得所依慧。谓诸佛法而得慧行。谓一切法而得一法慧行。谓一切极世得入法身慧。谓一切法本得平等慧行。谓一切自在得所依慧。谓一切法得致悦慧方。得此定。以诸佛音声。於世界而清净。

菩萨复有十事。而得身威清净。何谓十。谓以无得之得。无限之行。不处於土。谓以无望之望。以种色像於诸国土。而住清净。谓以无悕之悕。而放光常为住度众生。谓以无想之想。而住其身。以行兴诸佛。谓以无求之求。而雨无数华香。以供养诸佛。谓以无念之念。而设种种音乐之供养诸佛。以度众生。谓以无著之著。清净众事。众饰无数以供养诸佛应如所度。而度众生。谓以无行之行。而现种种色相。得身清净。现以无惑。使众生知之。谓以无所有之有。而放种种清妙音声。使众明知种种异语。菩萨亦如是,得是十分清净。彼菩萨亦具满处。何谓十处众生导见佛事。谓住众生得信向诸佛。谓安众生以佛法音声。谓度众生得生於有佛土。谓安济众生使信诸佛。谓导利众生闻诸佛法音。谓度济众生现佛感动。谓宁众生念如其行应。而具满一心。谓安顺众生庄严诸佛。谓利安众生以发菩萨心故。谓永安众生具满佛慧故。以此族姓子。彼菩萨以此十事。具安利众生。

其菩萨。如是以满十度。安众生已,普为众生行佛十事。何谓十。一者谓彼菩萨。以音声为众。而作佛事。以度诸会故。二者谓见彼菩萨。而兴佛事。以顺导众生故。三者谓彼菩萨。方动之顷。行佛事。用心清净故。四者谓彼菩萨。振动诸土。而行佛事。齐转三恶道故。五者谓彼菩萨。方所现生。而行佛事。正悦众生意故。六者谓彼菩萨诸所行宜。而作佛事。导利众生。使意无惑故。七者谓彼菩萨。方昇光明。而行佛事。秉持度无数众生故。八者谓彼菩萨。现修众德。而行佛事。劝立众生无数诸德故。九者谓彼菩萨。至成平等觉。而行佛事。使诸众生解一切法如幻故。十者谓彼菩萨。转其法轮。而行佛事。为普世说法。兴贤圣宝久住故。是族姓子。彼菩萨大士。行佛十事。以度无数人。济无数众生。成满无量愿。安立一切众意行。永立佛事也。

猜你喜欢
  唯識二十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毕业与休假·太虚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印光
  第三十二章 摩诃波罗王与沙牟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卷一·佚名
  卷第十五·道原
  序·佚名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佚名
   第六十則 雲門柱杖化龍·胡兰成
  卷四十七·性音
  卷第四·佚名
  帝释品第二·佚名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卷一百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唐慧琳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彦逾·唐圭璋

      彦逾,字德老,四明人。高宗建炎四年(1300)生。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仕至工部尚书。晚以资政殿大学士典乡郡。召除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进观文殿学士。开禧三年(1207)卒,年七十八。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又,明万历刊万姓统谱卷八

  • 古诗镜卷十二·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二 明 陆时雍 编 宋第一 孝武帝【讳骏字休龙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元凶劭弑逆举兵诛劭遂即大位在位十年诗自宋一大变气变而韶色变而丽体变而整句变而琢於古渐远於律渐开矣】 诗 游覆舟山 束髪

  • 卷一·张籍

    钦定四库全书张司业集卷一唐 张籍 撰五言古诗野居贫贱易为适荒郊有安居端坐无余思弥乐古人书秋田多良苖野水多游鱼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寒天白日短檐下煖贱躯四肢渐寛柔中肠鬰不舒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虞况复时节晚览

  •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脱脱

        ◎道学一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邵雍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术传后魏鼂崇【弟懿】张渊【徐路 高崇祖 孙僧化】殷绍 王早 耿元刘灵助【沙门灵逺】李顺兴【檀□师】顔恶头 周澹 李脩【父亮】徐謇【从孙之才】玉显 崔彧【子景哲 

  • 一八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先后办理违碍书籍情形招·佚名

    一八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先后办理违碍书籍情形招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 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遵旨据实覆奏事。窃臣接准大学士于敏中寄字内开,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奉上

  • 卷八·欧阳昱

    *马江战事始末光绪十年,予在闽藩沈方伯署中教其两公子。方伯弟森甫太守同居斋中,暇则纵谈天下事。闰月望,前闻法人败盟谅山,太守即语余曰:“沿海各口,从此多故矣。然天津军器炮火甲天下,自大沽至燕台,李相早

  • 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班固

    【原文】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孔子曰:“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修所职,失职有诛,侵官有罚。夫然,故上下相顺,而庶事理焉。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

  • 刘师知传·姚思廉

    刘师知,沛国相人。其家世代为寒族,祖父刘奚之,为齐晋安王谘议参军、淮南太守,刘奚之善于治政,齐武帝亲手写诏多次褒赏他。父亲刘景彦,为梁尚书左丞、司农卿。刘师知好学,有当世之才。他博览典籍,工于写文章,通晓仪礼,朝廷掌故,大

  • 卷二百五十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五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赋役唐德宗时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贽论度支令京兆府折税市草事状曰度支奏缘当年税草支用不充诸塲和市所得又少所以每至秋夏常有欠缺请令京兆府折今年秋税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八·高晋

    目录奏议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八奏议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总理行营事务和硕荘亲王永瑺等奏言恭查乾隆三十年皇上南巡陆路营盘自山东徳州以下因隔站俱有行宫而江南之鲁家荘亦有行宫是以大城蒙古包帐房等项止令备带

  • 卷六·袁俊翁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疑节卷六元 袁俊翁 撰中庸天命之谓性之下曰率性曰尽性曰尊德性不同何欤率者循理之谓人生而后各循其性之自然此通上下而言也尽者极其至之谓巨细无一之不尽此指圣人之事言之也尊者恭敬奉持之谓所以

  •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宋 法天译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归命礼正觉  及法贤圣僧菩萨说此明  所说破障碍吠多拏羯吒布多曩一切根本咒法。药叉及罗刹娑众所作邪法。

  • 伊犁略志·佚名

    (清)佚名撰,管兴才译,纪大椿整理。本书原为锡伯文抄本,成书年代未署,从内容看应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后作品。内容主要是记载乾隆中叶以降,驻防伊犁的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厄鲁特营、绿营的建置,驻防官兵的待遇,伊犁的

  • 秦献记·章太炎

    《秦献记》,发表在1914年3月出版的《雅言》杂志第六期。这篇文章论述了秦王朝对知识分子和学术文化的政策,也谈到了秦代学术文化的部分成就。作者赞扬了秦始皇的“焚书”,提出“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矛头指向孔子的“

  • 周礼纂训·李钟伦

    二十一卷。清李钟伦撰。李钟伦字世得,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长子。康熙举人,未仕而亡。初受三礼于叔父李光坡,并受父指授,多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乡陈万策讨论,对三礼造诣颇深。除着有《

  • 诸佛要集经·佚名

    梵名Buddha -sa=n%gi^ti 。凡二卷。略称要集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记述佛陀于王舍城旁帝树石室中入定三月,以神通力至普光世界天王佛处,宣说诸佛要集之法,及文殊菩萨倾其神力,未能动摇离意女(天王如来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