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九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九卷

广释八种知见觉 广释四无碍 广辨无所得义 广辨神通应化无拘执义 广释反常说法谓真谛说为世谛义等 广明内道外道异相

梵行品之第四

善男子我今于是大众之中(至)复得名为虚空等地

案。僧亮曰。不为有所系缚。空所迷闷。解脱空有。以释地名也。下以二譬。释功能也。一以不生贪嗔。二多容众生。宝亮曰。第七段广明十一空功用大也。既得金刚心。见一切万法尽。便于缘中。任运无复有滞碍拘执。即是第一叹。后从本有今无偈已去。讫六念处来广之也。第二叹言。如虚空于可爱色。不生贪乐。于不可爱色。亦不生嗔。明住金刚心时。不见可爱之异相。但一相无相下。十无尽来广也。第三叹言。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物。譬得金刚心。如虚空。具一切知见。无所不周。下用八种知见。广此义也。僧宗曰。备上空有双照。故得四辨之利。以化物也。就此有六重释。第一总明一切法有无碍。第二遍就三乘行上。明法无碍。第三明得四无碍不取着也。第四辨能持。第五推因。第六夺二乘所得。以显菩萨备也。智秀曰。此下第三科列闻法得利者也。上明行舍得智。知于无法。此次明非直知无。亦能有无通照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如是等法一切知见

案。僧亮曰。次说八种知见出所容事。此第一若行若缘等。总一切法也。在内名性。形外名相。强者名因。弱者名缘也。宝亮曰。此下广明第三譬。八种知见明自行。下四无碍。明外化。第一总因果中知见。若行者。生灭起动之行也。若缘者从缘者从缘而有。傍助为义也。性者内也。相者外也。力强者为因。疏远者为缘也。知众生善恶刹那起动之心也。若根者。利钝根也。若禅定者。知众生得定深浅也。若乘者。大小乘也。若善知识者。善知外缘也。若持戒者。达止恶也。若所施者。善知忘相也。如是一切知见者。总结因果中知见也。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见其得善果也。第三见外道所行法。得三涂果。知改恶向善。得清净解脱果也。第四见常无常也。第五知见逆流[泳-永+公]流。第六知见转障。第七知见佛性。第八知见二谛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得正解脱是名不见

案。僧亮曰。第二事浅名知。与第八同知。耶因不得正果。从初至牛粪之上。明四威仪苦也。衣粗麻衣。至糠汁沸汤。明衣食受苦也。自下明行业苦也。宝亮曰。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见其得善果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入正解脱是名为知

案。僧亮曰。第二见耶见因必得苦果。知出苦必得解脱。何者。是人虽行邪道。厌苦情至。此厌心出苦。必求正解脱。耶果易知。名见解脱。事远名知也。宝亮曰。第三见外道所行法。得三涂果。知改恶向善。得清净解脱果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悉有佛性是名为知

案。僧亮曰。第四常无常等合观。初总易知。名见。后别难见。名知也。宝亮曰。第四见常无常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从明入明是名为见

案。僧亮曰。第五知逆随诸流。逆难了故名知。随易了故名见。从信至是。名为知。逆流中言凡夫者。内凡夫断外名逆。未断内名随也。下从明入明人。为明三涂为闇。是外凡夫皆是随耳。宝亮曰。第五知见逆流[泳-永+公]流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地狱受报是名为见

案。僧亮曰。第六知转重为轻。转轻为重也。若转重为轻者。向解脱故为知。转轻为重。向生死故。为见也。宝亮曰。第六知见转障也

复有知而不见(至)犹如闇夜所见不了

案。僧亮曰。第七知佛性。因论知见及以如来。非其例也。宝亮曰。第七知见佛性

复有亦见亦知所谓诸佛(至)即是如来五眼所知

案。僧亮曰。第八知二谛也。所以复说真俗者。初说地相。不见诸法。后说地能。无法不知。恐闻者致生有无之惑。说真俗以会之也。真谛无相故。不见不知。非谓事隐不见。与亦见义异。知所惠施。上云。真谛无相不见。似如俗谛。决定有相可见。更说俗谛。知受者三事。假为说名不见。无定相可见。上所言见。皆说知为见也。宝亮曰。第八知见二谛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能如是知得何等利

案。僧亮曰。四等以外益为义。今说舍果空平等地。八种知见。于四等中。有何利耶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辞无碍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慈以外益为利。四无碍者。慈之利也。宝亮曰。次明外化行也。凡有五翻解释。亦即是八种知见。但以自行外化为异也。此先列四无碍名也

法无碍者知一切法(至)即得如是四无碍智

案。僧亮曰。总知名实。名法无碍。随名解义。名义无碍。说名说义。谓辞无碍。说不可尽。谓乐说无碍也。宝亮曰。第一翻法者。识法区分也。义者。言之所以也。辞者。巧便宣通也。乐说者。以无懈心。为众生说也。随字论者。圣人为法立名字。欲使众生识善恶区分。改恶修善也。正音论者。随方俗类得解脱。无不正也。阐陀论者。大集论也。世辩论者。世谛中最利辨也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种种异说不可穷尽

案。僧亮曰。菩萨知法。本为度人。人不出三乘。以知三乘法为法无碍也。知三终归一。为义无碍。一戒定慧。作多名说。为辞无碍。乐说义与亦同也。宝亮曰。第二翻说三乘法。为法无碍。知理归一。为义无碍。于一法上。作种种名说。为辞无碍。说法无倦。为乐说无碍也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若取著者不名菩萨

案。僧亮曰。上虽再说。未明无著。今说无著。以成无碍之义。宝亮曰。第三翻以忘相为宗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说言知法而不取着

案。僧亮曰。义旨未显。应须系发也。夫不取异相。则不知异。不知异相。不知法也

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至)一切凡夫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无碍之称。出生死为名。取着之名。不出生死。下出事证也。此先证取着。非无碍也。宝亮曰。迦叶难意。既云得四无碍。云何取着耶。佛今答云。取着之心。本是惑累。则不名无碍。后心菩萨。执相永尽。故名无著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菩萨摩诃萨而无所著

案。僧亮曰。证不取着。得四无碍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至)而不可尽是名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第四重释法义四事之异耳。宣说一义。必无有义者。如地持山。菩萨所说。无地无山。亦无所持。诸佛境界者。知无地无山无为相也。凡夫境界者。著名求相也。宝亮曰。第四翻得此六法。能持不忘。以不忘为释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说世论故得乐说无碍

案。僧亮曰。第五以世谛为法。以第一义为义也。宝亮曰。第五翻以世谛为法无碍。以第一义谛为义无碍者。为小乘人。故作此说也。若依十地经者。第一义谛为法无碍。世谛为义无碍。此为大乘人说故也。空是一类法易知。故名法无碍。世谛虚构区别难知。名义无碍也

善男子声闻缘觉若有得是(至)声闻缘觉真实无有

案。僧亮曰。二乘无因。故无无碍也。宝亮曰。向明得。今明失也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至)何故默然而无所说

案。僧亮曰。夫度人出苦。必由说法。若但以神通。证无无四证也

缘觉不能说法度人(至)一切无有四无碍智

案。僧亮曰。别证所以无也

云何声闻无四无碍(至)无此三故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声闻从佛闻法。能说法度人。亦知常住佛性。无善方便。于四事中。非无碍耳

复次声闻缘觉不能毕竟(至)是故二乘无四无碍

案。僧亮曰。向别今总。不知众生根世谛疑。不知善说第一义空。故无四无碍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若具足四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声闻如四河。菩萨如阿耨达池。佛之如大海也。或有得一者。比凡夫言得四。不必一人具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说言菩萨而有所得

案。僧亮曰。住虚空无得之地。得八种知见。具四无碍。众生起着。佛将欲遣。故发问也。宝亮曰。上已六重释四辨。人情生着。今拂其封累。以十无以遣之也。僧宗曰。此下辩十无。广上第二譬。明菩萨心不存于有无也。智秀曰。此下讫六念。妄执情迷。易随缘转。既闻说无。复谓终无所得。次以此文。显有所得。汲引信情。文有六别。第一请释本有今无偈。第二明佛能为反常之说。第三正明有所得义。第四明见了了相。第五说偈叹佛及经教。第六请释世间出世间同异也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亮曰。明四无碍。以假得为名。实则无得言虽有异。而义不违地目也。僧宗曰。第一存有得为四倒。无所得为无碍也。宝亮曰。凡有十双相对。此第一有倒无倒为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二明闇相对。宝亮曰。慧与无明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三以因果相对。宝亮曰。以生死与涅槃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四以因中行相对。宝亮曰。以菩萨乘与二乘相对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五以教相对。宝亮曰。方等小乘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有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六定乱相对。宝亮曰。空三昧与生死轮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七以常无常理相对。宝亮曰。同此释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八以解惑相对。宝亮曰。以第一义与五见相对也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至)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案。僧宗曰。第九以因果人相对。宝亮曰。佛与大乘相对也

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至)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案。僧宗曰。第十遣问遣答相对。宝亮曰。同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离魔眷属为佛弟子

案。僧亮曰。广明无得之义也。所以示者。空是万行之主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世尊是义云何

案。僧宗曰。此下第五段也。向十无遣执。其封心稍弭。今欲更引证也。宝亮曰。此下竟六念处。广上第一譬也。物情所执。本以相惑居心。故处处滞碍。则不能得无方致化。今明十地菩萨。金刚心满。烦恼永尽。故能无方隐显。百变自在。故言无所拘执也。迦叶今难意言。若佛果得无拘执。何故上说本有今无之偈。独为纯陀。不普为大众。得知如来未免拘执也

佛言善男子我为化度(至)文殊师利即得解了

案。僧亮曰。佛答意谓。尽说法也。此下先广明本有今无义。后别答问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文殊等(至)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明佛为计着众生说地名无得耳。无计著者。则说地名有得也。文殊解了者。上文殊将问差别无差别义。闻此偈即了也

善男子如来普为诸众生故(至)虽见诸法说言不见

案。僧亮曰。此下正答问也。如毗尼中说。随俗故问也。僧宗曰。此第六段也。自初说十一空。人情闻无。心无所寄。故述八种知见及四无碍之利。既闻有说。更复舍无封有。为遣此滞。还说十无。复洗执情。时众闻空有互说。莫知所厝。如来呵止其心。当寻求教下之意。如来所说。莫非利益反常之说。尚当时为益。岂况空有二说。而更生封执耶。说有为。善知世谛。说无为。明诸法斯空。是则有不乖无。无不背有。岂得乖有无之言。而增其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假就外道学也。见亦如此也。宝亮曰。此下别答。无拘执相。既言知。复言不知。此是反常之说。明如来住空平等地。能种种说法。自在随意。若尔。汝云何难言。佛有拘执耶。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者。虽知常住。而唱言无常也。虽见说不见者。佛明见真常。而说言不见也

有相之法说言无相无相之法说言有相

案。僧宗曰。有相之法说无相者。实自不灭。言断灭也。无相之法说有相者。佛实绝相。言菩萨王宫生也。宝亮曰。三十三天。实是生死。而说云。是常我乐净。是谓有相说无相也。无相说有相者。谓说涅槃。是苦无常也

实有无常说言有常(至)我乐净等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如阿罗汉未来有生死之相。而说无也。实无究竟之相。说言有也。僧宗曰。实有无常者。谓三十三天说之为常也。实有常者。说偏教滥佛地

三乘之法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

案。僧宗曰。三说一者。破异三之惑。说同归之教也。一说三者。昔日方便随宜之教也

略相说广广相说略

案。僧宗曰。如一因缘。广则十二。略则唯因果而已也

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说为四重

案。僧宗曰。事现于律也。如僧戒为轻。而尼戒为专

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至)如来明见众生根故

案。僧宗曰。如僧独行非犯。尼则为犯等也

善男子如来虽作如是等说(至)随宜方便则为说之

案。僧亮曰。因虚妄说得法利者。语心则无虚妄。若虚妄而有益。必亦说之。重释上事耶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

案。僧亮曰。二谛之名。出自佛说。不由凡夫也。假有名为世谛。无有是第一义也。说假有。欲表非有。故于佛是第一义也。僧宗曰。二谛之名。出于佛口。不出凡夫。说于假有。欲表非有。而于如来。常是第一义也。宝亮曰。世谛虽复森罗。于颠倒者。常有也。于无惑者常空。未尝有也。若以佛而取。恒是一谛。然至佛之时。乃知众生是梦。于如来终日不有也。有无可有。无无可无。寂然无相。故于佛尽是第一义也。智秀曰。昔说涅槃。都无身智。言未了义。即是虚故。名为世谛。此之世谛。其实非无法。为佛所鉴。即为第一义也

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至)诸佛终不宣说世谛

案。僧亮曰。释上义也。众生著有。佛明非有。说假有以汲之。为令众生知假有非有。若不知非有。佛亦不说假有。何者。虽复假实不同。为患是一。何须说也。僧宗曰。向反常说。令回其解云。如来随方释化。为益不同也。宝亮曰。凡夫要约世谛故。乃识万法无也。故云为令众生。得第一义。故说世谛也

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至)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说佛无常。凡夫谓实。是第一也。说第一义。众生谓。佛说于世谛者。佛说常乐。是第一义。凡夫便谓假。是世谛也。宝亮曰。近而取之。假名实法空。皆是世谛。远而取之。九地以来。所得无我空者。亦是世谛。唯有涅槃。体常寂灭。为真谛耳。而物情所谓九住以还得空。负第一义。论理悉是世谛也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应难言(至)云何难言无所得耶

案。僧亮曰。明佛意难会也。闻为计者。众生说无得。是平等地。便谓一切无得。还结上也。僧宗曰。此下第七段。向闻反常。双遣物情迷闷。心无所厝。还说有得。以收其意也。常得涅槃。即第一义也。宝亮曰。佛说无方。岂汝境界耶。智秀曰。第二正答难也。有得之义。即是菩提涅槃

迦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至)亦名菩提亦名涅槃

案。僧亮曰。第一义谛。真实之称也。真法有三种。十一空通智为道也。智即菩提也。结尽无为。名涅槃也。此二皆第一。僧宗曰。第一义理。理应是常。常则无可得。若于事有得。则是无常。欲使如来释所以为常。非始有也

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至)犹如佛性无得无生

案。僧亮曰。此通难三法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偏难于空。明无相可得也。宝亮曰。涅槃是众德上总名也。此三德唯一体。若是可得。应是无常。何故常法无得有。故非常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至)以是义故不可捉持

案。僧亮曰。以苦行等为道。是则无常。以空为道。是则常也。菩萨少见佛性。得名为常。外道伏结。以还生故。故名无常。僧宗曰。先释常必在佛。以有烦恼[雨/复]。故不能得见。得见之日。非始有也。宝亮曰。道若无常。云何能令行人断惑成圣耶

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

案。僧宗曰。不可令非色而无其体。体居万惑之表。行满则用也

善男子如众生心虽非是色(至)一切菩萨了了见知

案。僧亮曰。见空断惑。有空之用也。了了知见者。以二事证有也。一谓断结。二谓可了了见也。僧宗曰。借众生心。以为况也

善男子见有二种(至)虽如是见初无见相

案。僧亮曰。复以见为证。世间思慧不了。修慧则了也。僧宗曰。此下第八段证有道也。有五翻。此即第一明有见者。故知必有也。宝亮曰。相貌见者。谓九地以还信见也。眼见者。十住了了见也。又释十住见不了。故曰相貌见。佛见满足故称之眼见也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往昔(至)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案。僧亮曰。以见有了不了因缘故。故知有也。引昔所说。见有见相。是世间也。见无见相。是佛菩萨也。僧宗曰。第二翻引昔。已为舍利弗说。故证知有也。宝亮曰。世间不知见者。外道也。所知者。佛与十住。亦知。外道所不知者。佛与十住亦知也。然世间所不知者。谓佛性也。外道不知而起断常之见。菩萨虽知。不言有所知相。是故无拘执也

猜你喜欢
  卷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一卷·佚名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上·佚名
  卷第十八·德清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六·明雪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佚名
  卷第七十九·佚名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彻悟
  第十 死前经之义释·佚名
  圆瑛法汇序一·圆瑛
  第四十一章 八王章·佚名
  卷十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三卷·灌顶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道宣
  卷第七(洪字号)·朱时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六十五·吴景旭

      壬后集上之上  元诗  月泉吟社  诗评曰诗有六义兴居其一凡隂阳寒暑草朩禽兽山川风景得于适然之感而为诗者皆兴也风雅多起兴而楚骚多赋与比汉魏至唐杰然如老杜秋兴八首深诣诗人阃奥兴之入律者宗焉春日田园杂

  • 卷一百八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溪诗集【一】王铚字性之汝隂人昭素之后也博学有才识常同子正荐于朝视秩史官给札奏御时秦桧柄国迕其意遂遭摈斥尝居庐山结诗社后避地剡溪山中日以

  • 色彩·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 卷二十六·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六 【起辛卯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二年○尽乙巳宋明帝泰始元年魏文成帝和平六年】凡十五年 【辛宋元

  • 绎史卷一百十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卫鞅变秦法【尸佼附】史记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彊夺秦河西地【吕氏春秋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羣贤不説自匿百姓鬰怨非上公子连亡在

  • 绎史卷八十六之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孔子类记【曰】垂训礼记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命祝史吿

  • 云杜故事·易本烺

    清 京山易本烺撰仪征阮文达公揅经室集有所藏秦汉六朝唐廿八名印记其公子常生释注之第十四印曰王匡起兵绿林攻莽者注引汉书王莽传事予辑京山金石志首载西汉三王城故碑可谓古矣然城碑久亡仅存目录而王匡名印历数千年犹

  • 卷四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四十八训将士二康熙十九年庚申三月甲寅上谕督理川湖粮饷佛伦金鋐等曰大兵进剿云贵务在安辑

  • 卷一百七十四之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六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六年正月十九日浙江总督管巡抚事【臣】李卫谨 奏为据实覆奏事窃【臣】於上年十二月初四日准内阁包封发到

  • 商书·说命上·佚名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惟

  •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梁启超

    尝原人类得存之功,男子之力为大,而人道文明之事,借女子之功最多。盖自男女相依以来,女任室中之事。男子猎兽而归,则女为之脔切,即司中馈,则火化熟食之事,必自女子创之。至于调味和羹,酱齐珍饵,次第增长皆由中馈之事,亦必皆创自

  •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林语堂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语译凡踮起脚跟想要出人头地的,反站立不稳;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远;自己好表现的,反不能显达;自以

  • 五经蠡测卷二·蒋悌生

    明 蒋悌生 撰尚书大禹谟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徳【传曰乃者难辞也敏速也亦易辞也言君臣能各勤其职而不敢有一毫忽易之心然后庶政可得而治至于下民观感而化则上行下效表正影随甚不难矣】稽于众舎己从人不

  • 卷十二·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二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谷梁传】妇人旣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妇人旣嫁不逾境父母没不得归宁文姜十五年如齐尚爲越礼况频年如莒乎文姜爲禽兽之行与闻

  • 卷十三·道世

    △敬佛灾第六(此有七部)▲述意部第一夫至人应感,慈赴物机。色相光明,振德於甘露之泽;影留图像,遣化於日隐之运。所以忉利暂隔,犹致刻檀之圣容;况坚固长晦,孰忘畴写之心哉!是故发源西国,则优填创其始;移教东域,则汉明肇其初。沿兹而

  • 雪地·周文

    短篇小说。周文(署名何谷天)作,载《文学》1933年9月1日1卷4号。写一支军阀部队在西康大雪山的冰天雪地里艰苦行军的故事,士兵们饥寒交迫,他们的“生命不如一只鸡”,军官们克扣军饷,中饱私囊,横行不法,终于激起士兵哗变。刻划

  • 明世宗实录·佚名

    五百六十六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1567)四月,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修成。

  •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第二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