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分别身行大慧空品第十一

又复族姓子。菩萨大士。於己身尽其身。等如幻。眼之所见。随於法界。菩萨之定兴。亦等於身诸毛孔。一一之毛。现诸法界。而菩萨居之正受。彼亦住於幻法耳。及所知诸国土。亦如彼法俗。以知诸法。便知亿那术。无数国土。复知无得之得。佛刹尘数之国土。於彼诸国土。等现有佛菩萨围绕。而皆具足。净复清净。皆悉勇猛。贤行辩才。而大庄严。无量觉饰。如日明曜。众宝严好。於彼若十劫。若百若千。若百千若亿。若亿千那术。若无数无限。无边无际。极尽无尽之数。至如佛刹尘劫之数。行菩萨诸行。所依住者,而不可尽极。菩萨於彼。作是定正受。而复觉悟。於此而正受。於彼定而觉悟。彼普入诸国土。於彼而化众。化众生界。皆使悉入法界。而晓了过去诸慧。而复现处说於经法。明晓无具。无罣碍眼所分别。於法而自在。卓然而过。耳所分别。致度无极。鼻所分别。亦复以权。口所分别。悉之明了。身所分别。亦具晓解。心所分别。慧念满具。彼以此慧。作是明了。便得十亿千总持。何谓十。以法普顺诸土。得成十亿千清净之行。解了十亿千神诸顺。入普智行。得具满十亿千神通。得入十亿千定意行。得十亿千神足。而致具满。得致增益十亿千力。得具满十亿千诚性。得显现十亿千所依住处。得致十亿千感动。是为十。菩萨复有十体。以致成就亿千。菩萨有十行处。具满亿千。菩萨有十藏。以过平等亿千。菩萨有十行。於亿千而显光曜。菩萨有十祝以宣亿千之教说。菩萨有十愿。而过亿千德善之行。菩萨有十悔过诚。立亿千修德之行。菩萨有十明显。得致亿千清净之行。菩萨有十向胜。致亿千以自明显。菩萨有十说。以得亿千照明之德。菩萨有十清净果。达亿千而致清净。是谓菩萨大士行具无数身。成就无数德。满无吾我德。成致无数行。修无思议德。行无称限德。满无我我行。致无德之获。无尽念无我德行。菩萨以此行。而具足诸德。得致平等行。而自庄严。得致显豫调和柔弱。得致奉持得致供养。而为殊增。得无喻者,得为勇捍。菩萨於是法。得自在。菩萨依是定。於东方乃十佛刹无数千尘数如来所。建立以一一名字。一一名字。彼十佛刹如尘之等。无能念限者,从彼一尘。分为佛刹无数千如尘数。以遍其中。亦无觉知。而无增减。如一之不觉。而无增减。普於诸刹如尘数。亦如是,如东之所为。南西北隅上下。亦如是,其一尘分破之所可著处。其数亦如上。其菩萨。能建立之。普能现其身。是彼菩萨。於诸佛刹。普能清净所建置也。以如来身无限故。又於光明。而得自在。复以无思议故。得有感动。使普现耳。如来耳之所宣。亦复无量。如来鼻之分别。亦无限量。如来口所分别。而现平等。如来身於细滑。而顺行之。如来心所现。而不可限。如来正觉所知念。亦无限量。宣如来音声清净。普显现如来法轮。而无回还。使一切普知如来圣众而无限数。如来法觉。而亦无限。而普顺导。普现兴显如来功德之本。现入如来之定。如来之德。於三世修行。而无数如来现兴显诸法。如来所建立宣音声说。是为十。现建立如来之土。以佛音声。而普雨诸法。使其音声。普闻诸土。广宣传佛之正受。亦复普宣诸佛世尊,贤圣之众。建立诸佛无思议法。所宣诸法。悉如幻化。宣演诸法。而无所著。悉明显一切法常普悉畅现如来众德之行。是为十。一切诸定。顺导如幻。建立心如幻。解无罣碍。菩萨於此法界。而悉自在。乃为建立菩萨耳。彼诸佛世尊,於诸种种心意。以一一名字。而现无数佛土。无数千如尘数诸如来。以一一名字。如尘之数。以一一之尘。立置如十佛刹。至九数如尘数佛刹。亦无增减。无能知所取著之者,是菩萨所建立也。修应无遍数行。亦心所建立。以无著行意所建立。於诸法而无惑故。念所建立。於诸法慧分别故。行所建立。诸法所受处故。行所建立。顺奉诸法故。亦觉道所建立。修行普宣传法故。亦建立无数诸情。以建神通分别於法用权慧故为无起行。所建立明了。法界无所著故。亦住修入慧行。无限慧清净故。亦住於等正觉。普於诸国土。而现感动故。菩萨以此。而住诸定故。得充十海之门。何谓为十。一者谓现充佛海。顺导诸海故。二者以过法海。行了慧海故。三者住诸明曜。於情无所著故。四者以慧感动。用敷音声故。五者念诸情之海。顺以权慧故。六者晓了心海。一切无种种之观。而知无数心故。七者满於行海。具足愿故。八者具满一切行愿海故。(少第九一法)十者成致一切於觉道故。是为十。菩萨成满一切道德之海也。菩萨有十事。得致上尊。何谓十。一者以上尊。顺导一切。二者求於最上。化导众生。三者求向上尊,则达诸梵行。四者致最上力。求具得之。五者求无伦侣。於一切极世。六者求无过逾。胜魔故。七者求以明畅。度一切恶道故。八者求无所依。於诸所生。九者为尊於诸佛法。十者求为自在。於诸众生。将有勇剑是为菩萨最上十尊法也。

菩萨复有十事。兴起於众生之界。何谓为十。一者常志出家。欲度众生故。二者无其回转进最猛力故。三者求依诸佛。受行行故。四者有无限力。进诸法故。五者寂定之力。於诸法自在故。六者心无回还。顺导力故。七者於义自在。本无法力故。八者为大智慧。宣法无罣碍力故。九者勇猛力。法所建立故。十者分别力。宣布无量慧故。是谓十种之力。而复致十大勇力。何谓十。一者最健之力。二者无过逾之力。三者无量之力。四者善修之力。五者无动之力。六者无起之力。七者无怒之力。八者慧常之力。九者勤建之力。十者弘慈之力。是为十力。复有十力。何谓十。一者修调行力。二者慧清净力。三者过清净法力。四者法身之力。五者诸法土力。六者法明曜力。七者法情之力。八者无所坏力。九者善行修力。十者修勤入力。是为十大力。复有十力。何谓十。一者大丈夫力。二者正雄勇力。三者等正觉所建力。四者前世所修德本之力。五者无量德本如应之力。六者如来之力。七者普应入力。八者於三世等力。九者得菩萨如地行力。十者得菩萨信向清净行力。是为十力。复有十力。何谓十力。一者菩萨离转力。二者菩萨顺缘之力。三者菩萨於性得自在力。四者菩萨修於内性清净力。五者菩萨修诸德本从诸行力。六者菩萨行法最力。七者身无著力。八者菩萨以是致成之力。九者菩萨入权慧力。十者菩萨诸法本清净信向之力。是为十。复有十力。何谓十。一者住於普世。清闲无处力故。二者於诸众。无双力故。三者普於一切。无等力故。四者以诸德行。化众生力故。五者在於生死。无倾动力故。六者度诸生死。清净如莲华力故。七者普现诸导。降诸魔力故。八者将顺魔党。成大乘力故。九者化於三界。无所处力故。十者普劝进十方。无罣碍力故。是为十。菩萨以此无数之法。成其德化也又菩萨兴起满众愿行。明曜之。显照之。而普应现。皆成就之。以致弘大增进慧。益之而广清净。是为十顺清净定。彼众德而无边际。其慧亦无罣碍。其菩萨行。亦无限量。彼菩萨德乘。过量难称。又其菩萨行处。难可断量。其菩萨所入。而不可测度。彼菩萨所兴化。亦无边际。是菩萨之清净。亦难思议。其菩萨所修。亦难可荆又其菩萨贤圣法。亦无能极。以无可得。亦无念限。其菩萨所可得者,其菩萨所可因起。其诸菩萨。所应现行。其诸菩萨。所当得。又其菩萨。明彻所至处。又其菩萨。所可彻见。又彼菩萨慧明所过。又是菩萨法行所可知见。又其菩萨行。应所当得。又其菩萨一切法行慧处。皆达之。是为十。其住於此大定者,无数无限。无量无边际。无尽无称限。无思议无我得之得。是为十。菩萨以此定正受。入於一一诸行。或定或悟。而悉晓知诸定行。明达无数诸定。亦了具满诸定。亦晓定之增损又了定诸幻化。晓了定所见行。亦知定之由行。亦知定之际处。亦明晓定之闲静。亦知定寂寞。亦知定念行。譬如无热龙王池之宫殿。有四大河而流出。盈溢清澄。无垢无浊无秽。清净无瑕。甘美香洁。周回四出。有四目口。所从流出。一目名和。二目名拔叉。三目名蛇未。四目名恒。其和北流。拔叉南流。其蛇东流。恒水西流。一一而回旋。四周亦如是,而充大而以满之。又彼大河。绕之七匝。此河之间。有青莲华红莲华。白莲华黄莲华。以天众宝之光色。精明妙净。展转而照曜。现而鲜洁。永无污秽。其间了了。曜而明彻。叶叶分异。现而明显。画者所不图像。软动之色。既照曜。音声彻妙。慧善之色。图之难极色力。无数天句文。普行乐。诸叶交错。色发姝妙。香美异丽色照曜。以无数种种诸宝所挍饰。众色无数。如日天出於宫殿。光而彻照。彼诸华之郁曜。相照焜煌。能夺日之精光。彼诸杂花。在河之流。有诸天。应在河回转浮没。乃游於种种诸华间。而此诸华。上下低仰。妙色炜炜。照曜宝色的的。日光曲照。玄黄乃遏。日光精如彼众华之动。流河音声。乃逾天伎乐。菩萨大士。亦如是,有四辩才而流出。以充满普智之海。如香大河。有银妙色。从马口而出。其底皆有银沙。菩萨亦如是,清净之智。顺随众行。而从口出依顺之义。一切诸如来行。一切诸义行。善施之法。诸法慧明。分别了竟无罣碍慧。而归智海。如和之大河。金刚之色。从师子口而流出。底沙亦金刚色。菩萨亦如是,出法之光曜。有佛金刚之色。而自娱乐。用照曜於普世。以金刚之慧。而自娱乐。而充无尽之海。如彼二大河。紫磨金色。明而光曜。亦紫磨金色之沙。菩萨亦如是,以发遣之辩。而从口出。一切众生。攀慕慧身。而悦一切普世。以金刚之慧。而有所照曜。普度一切。常慕顺导因缘。使归於智海。又若拔叉之大河。青而琉璃色从牛口而出。精明流之洁色。菩萨亦如是,以无尽明曜辩才。而流出。以无碍之法。亿那术百千威猛。从念而雨。流进至於法河。转充於普智之海。成致诸佛法藏之海。如彼河之目。而四面回旋围绕。归充大海。菩萨亦如是,顺回身行。顺回意行。身口意回。皆以备具。亦如彼四川之流而归於海。菩萨亦如是,以四庄严。归普智海。何谓四。一者见诸佛而为庄严。二者见佛分别慧。三者以诸佛法之光曜而为庄严。四者揽诸总持而无疑惑。是为四。复有四。一者以诸度无极而为庄严。二者以诸菩萨而为庄严行。三者以大悲行而为庄严。四者於诸众生满以法轮之行而为庄严。是为四。如彼大河。回旋七匝。以其四华。青红黄白而为庄严。菩萨亦如是,以大乘心。於其间。诸未度者,而为说法。以兴起之。其诸定正受。亿那术百千。而分布之。普见佛德。以於三世。於诸佛刹。清净行无垢秽。如彼无起而静定。以众宝树而围绕。菩萨亦如是,以诸刹庄严。而为围绕。得致正觉。而现悦乐。如彼水潭定。而无动静。然清澄清彻。其菩萨亦如是,彼菩萨以道德御心。静然清澄清彻。具满无数诸德之本。如彼无热池。以众宝为岸。内外而照彻。清净无垢。菩萨亦如是,其菩萨心。以十宝慧。至亿那术百千行。致最愿慧。而普得之。晓了清净诸德之本。如彼之无回。内外清彻。底有紫磨金沙。以众宝而挍饰。菩萨亦如是,得致彻慧。以意无念。明菩萨境界。以诸菩萨德行。而自庄严。於诸法而无罣碍。一切诸佛行无处所。知一切行明了时节。如彼居有诸龙。菩萨亦如是,顺导一切恐怖之世。亦悉显明。普悉诸等护极世。如彼流水从四目出而进流。归诸佛德。渐舟津流。归至於海。菩萨亦如是,以四大慧河流。为诸天梵魔界。尽世沙门梵志。极世人类。而普津润之。渐舟归至佛无上慧海。以四种力。而自庄严。何谓为四。一者谓本愿之慧。普悉救济一切极世。二者向无断慧。化度一切极世。三者具满诸度无极之慧。使依菩萨之行。而顺清净。四者明持一切众生之本。明达诸念。使归无断之流。得至三世海慧。是为四。蠲除止处。谓以菩萨定慧之行也。以无央数诸定。为众宝之庄严挍。觐睹诸佛。以无见之慧。流归诸佛之海。以大悲之慧行。其行亦有大慈。顺导一切。而无回还。兴起极也。以无数权慧。而归十力之海。如彼四河。从无热之渊出。而归无极之大海。菩萨亦如是,行上头之大愿。具菩萨诸行。成得一切无尽大慧众行亦无荆常见诸佛。以为娱乐。如彼四大河。而无回还。归至於大海。而无毁断。菩萨亦如是,菩萨之愿。而无罣碍。得修具足普贤菩萨行愿之光曜。得入普智之行诸法觉道行。以无念。以无著。修如来行。如彼四大河。无懈无止处之劫数。流归於海。菩萨亦如是,修入普贤菩萨之行。於无数劫。修菩萨行。而无懈惓。以成归诸如来海。归於无想行。如彼无回还之大河。以众宝为明。以紫金沙为照。以银沙为晃煜。以金沙为曜灼。以琉璃沙为遏灼灼。日光住照。而悉夺日之明曜。明曜至时。焰彻过日。诸所造祝无所烦尧。彼之光曜。度之无喻。合会众宝。用所成为其菩萨亦如是,於法身得自由。建立於定。於其身一一毛孔。以无限量。普出诸佛光明。而见诸国土。晓入众会之常而闻法能悉奉持。晓了如来无数身行。明达彼诸佛国土。见如来会常闻其法说。以无得之得。消除亿那术劫有长想。又无短念。於其身毛。数亦无减。及诸土如来众会常於种种人界。不处分别。所以者何。以入法界故。用解无我微妙故。亦不入於毁。行无数定。修无数行。普现於诸佛所。为无数诸佛所建为无数诸佛感动。普远所归普贤菩萨所行愿。以清净菩萨所行。如来十力。而无罣碍。修普贤菩萨之行。建立具满。晓达诸感动。而无限碍。菩萨如是,以一时心正受。而觉悟现己极长。不堕所入行。不著一切诸行以离於有无之间。为一切故。现佛土所兴耳。於法界不见有土处所。亦不住限齐。亦不住於两际之间。而修入普智之慧。乐慕於慧祝无自大。晓入诸众生类。於诸土而清净。皆以具满诸土之行。种种所想。皆悉达知。不止生诸想之处。而皆悉过於种种色像。悉了而无染污。菩萨权慧。所具满。至永清净。悉无想念。普建诸行地。譬如至虚空。以离诸趣。於诸趣。永无所趣。菩萨於国土行。亦如是,了达诸国土修行。度众生。永离一切众生想。晓了一切法界。以除一切法想。见诸佛而无厌依仰欲睹诸佛。解达诸定。分别权行。一切诸法本清净。而无所著。无尽法句。慧无量辩才。晓了无句无字。得诸音声行。了音声之清净。逮无得法际。现种种色。彼顺导境界。一切法本清净。而究竟以大慈矜。济度一切众生之界。无因无所因。一切界本清净。了所住法界而无所起。了诸趣而无所住三场而清净。晓达如来行。於种种法。而无念权行种种辩说。清净宣法。得致法行。是族姓子。菩萨大士。於法界得庄而尊大。

猜你喜欢
  卷一·赞宁
  卷第四·昙噩
  [第九品]法双论·佚名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佚名
  药师经析疑·李叔同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七十卷·宝亮
  佛说普贤曼拏罗经·佚名
  卷第三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目录·印光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九·唐慧琳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卢至长者因缘经·佚名
  卷五十二·道世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四十八·彭定求

        卷348_1 【公子行】陈羽   金羁白面郎,何处蹋青来。马娇郎半醉,躞蹀望楼台。   似见楼上人,玲珑窗户开。隔花闻一笑,落日不知回。   卷348_2 【古意】陈羽   十三学绣罗衣裳,自怜红袖闻馨香。人言此是

  • 第一出 幻因·李渔

    〔临江仙〕(末上)蜃气人人知是幻,独言身世为真。不知也是蜃乾坤。终朝营海市,一旦付波臣。只有戏场消不去,古人面目常存。清闲片刻幻中身。莫谈尘世事,且看蜃楼姻。〔凤凰台上忆吹箫〕柳子无妻,张生寡侣,两人义合同居。有龙宫

  • 张尔田·龙榆生

    张尔田一名采田,字孟劬,浙江钱塘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正月二十九日生。父上和,曾从蒋春霖受词学,又与郑文焯为词画至交,侨寓苏州,著有《吴沤烟语》。尔田治史学及《俱舍论》甚深。清季官候补知府。民国初

  • 卷三百五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瓜庐诗薛师石字景石永嘉人敷文待制弼之曽孙也磊落有大志多读书通八阵八门之变善楷法尤工篆筑庐防昌湖西题曰瓜庐与朋好日举文防于世味澹无所羡年五

  • 列传第三十四·魏徵

    ○王劭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也。父松年,齐通直散骑侍郎。劭少沈默,好读书。弱冠,齐尚书仆射魏收辟参开府军事,累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时祖孝徵、魏收、阳休之等尝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阅不能得,因呼劭问之。劭具论所出,取书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绎史卷七十七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晏子相齐【上】左传【防公十七年】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缞斩苴绖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曰唯卿为大夫【晏子晏子居晏桓子之防麤衰斩苴绖带杖菅屦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其家老曰非大夫

  • 一二 办公事·周作人

    鲁迅在会馆里的工作时间大抵在夜间,晚饭后如没有来客,也是闲谈,到九十点钟回到自己的房里,动手工作,大概总到一两点钟才睡觉。第二天早上在十时前起来,照例什么点心都不吃,洗过脸喝过茶便往教育部去了。他在那里办的也只是例

  • 卷一百九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三经籍考集【别集五】明薛应旗方山文録二十二卷应旗见经类靳学顔两城集二十卷学顔字子愚济寜人嘉靖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刘绘嵩阳集【无卷数

  • 卷四十·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四十宋 徐天麟 撰职官十集议上议立君高后四年诏曰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羣臣顿首奉诏【本纪】汉大臣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愿称疾无往中尉宋昌进曰大王勿疑也【文纪按张武宋

  • 三十七年·佚名

    (庚子)三十七年清不知八年春正月1月2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一日。〈陰曆己亥十二月初一日〉二日。議政尹容善上疏乞遞。賜批勉副。○內部令第二十七號,醫士規則、藥劑士規則、藥種商規則,竝施行。○特進官金聲根

  • 读春秋纲领·李廉

    孔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又曰如有用我者吾其

  • 卷七·马骕

    <经部,春秋类,左传事纬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卷七     灵璧知县马骕撰臧孙纥出奔【襄公】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已雨行何以圣爲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蠧也

  • 卷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诗义折中卷十二祈父之什二之四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赋也祈与圻通圻父司马也书曰圻父薄违是也爪牙守衞之军虎贲之属也转移恤忧也朱子曰军士怨于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转我

  • 曲礼下·姚际恒

    执行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衡」与「绥」皆准车上之器为言。「衡」,高七尺七寸,中人八尺,「衡」盖与眉齐。「绥」,登车之索,正立执绥,盖与手齐。上「衡」者,在眉之上。平「衡」者,与眉齐。「绥之」者,在

  •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尔时世尊睹诸菩萨皆来大会。此诸菩萨皆以法故。而来集此。悉以执持如来妙藏。宣畅菩萨诸所行住无盖法门所由品奥。修御法典。复有光明名无畏辩。应时眉间大人之相放斯光曜。绕诸菩萨七匝已竟。因复绕於总{敖力}王菩萨

  • 卷二十九·赞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正传二十六人附见六人)○南宋钱塘灵隐寺智一传释智一者,不详何许人也。居灵隐寺之半峰,精守戒范,而善长啸。啸终,乃牵曳其声,杳入云际,如吹笳叶,若揭游丝,徐举徐扬,载哀载咽,飕餣凄切,听者悲凉,谓之哀松之梵。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四复次当知菩萨毗奈耶略有三聚。初律仪戒毗奈耶聚。如薄伽梵为诸声闻所化有情略说毗奈耶相。当知即此毗奈耶聚。云何摄善法戒毗奈耶聚。谓诸菩萨于摄善法戒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