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628_1 【陌上桑】陆龟蒙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卷628_2 【自遣诗三十首】陆龟蒙    五年重别旧山村,树有交柯犊有孙。   更感卞峰颜色好,晓云才 
-              (旦素妆上)萧萧风叶蓬门暗,促织催机呜夜半。起看有残灯,书声梦不成。寥寥空四壁,鹡鸽原上泣。不是买臣妻,何愁百里奚!奴家张氏, 自嫁与杨椒山为妻,他决志读书,甘心贫苦,奴也不辞箕帚,笃志蘋蘩。奈兄嫂狠毒,要他弃了 
-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 
- 						 			  英宗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母曰仙游县君任氏。明道元年正月三日生于宣平坊第。初,王梦两龙与日并堕,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满室,或见黄龙游光中。四岁,仁 
- 洪武十七年九月丙申朔应天府奏乡试中式举人廖孟瞻等二百二十九人  上谕都督府臣曰朕自布衣奋迹淮甸与群雄角逐十有五载而成帝业皆赖尔诸将士之力然朕每思之当临机决胜陈师贾勇固出于诸将而摧锋陷阵冲冒矢石则士卒实先 
-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三月。庚寅朔。直隶总督王文韶奏、长芦盐引摊助军饷。前因商情困苦。同治十二年奏准减交。外商每引五钱减为四钱。京商每引二钱五分减为二钱。兹届限满。运艰销滞。又值灾冲滩盐。请将军需复价 
- 陈新甲,长寿人。万历年间乡试中举,做了定州知州。崇祯元年(1628)进入朝中当上刑部员外郎,又升为郎中,调任宁前兵备佥事。宁前是山海关外的重地,新甲在这里凭着自己的才干出了名。四年,大凌新城被包围,援师云集,出战、修城等事 
- 民国十六年,张竹平先生接办《时事新报》,他自己担任董事长,拉我去担任秘书主任。当时张先生对于《时事新报》抱着很大的希望,拉的人很不少,总经理由潘公弼先生担任,总主笔由陈布雷先生担任。张先生仅主持大计,我和潘先生都全 
-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九理藩院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均满洲或以蒙古补授】额外侍郎一人【特简蒙古贝勒贝子之贤能者任之】掌内外藩蒙古囘部之政令控驭抚绥以固邦翰所属有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旗 
- 徐善祥 字凤石。年三十五岁。生于江苏上海。兄善庆。已婚。子一。女二。光緖三十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上海南洋高等学堂教员。光緖三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耶路大学。习化学。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入米西 
- 宋 袁甫 撰子曰回之爲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善恶辽絶择之易耳似善非善择之最难顔子善择而得之得此一善何所不通拳拳服膺仁守之功密矣舜性之也顔子不失性者也惟明性者乃能择善己性不明虽满目皆中庸 
-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是以圣人之治也(4),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5),常使民无知无欲(6)。使夫智者不敢为也(7),为无为,则无不治(8)。【题解 
-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天子之孝别贤否【臣】按隂阳消长成否泰贤奸消长成治乱欲亲贤而逺奸非必古之帝王也然而佞似忠诈似信不察其然则忠被谤信见疑反易谬乱皆失其真中庸曰思事亲不 
- 佛法本无宗,一念一清净。缘起缘灭处,一切皆成空,修一分宁静心宽体健,修一片净土颐养身心。诚心处有净土太阳不必多,只有一个,便能普照一切众生。净土无需求,只要一颗诚心,就能化去一切烦恼。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 
- 记载西南少数民族和缅甸风土人情的著作。作者姓名已佚。最早见于明人朱孟震的《游宦馀谈》。《学海类编》题为朱孟震所作,不确。书的作者当是亲历明神宗万历年间刘綎率兵征西南地区之事的。书中记叙木邦、孟养、孟密、 
- 一卷。题唐阆州晋安县主簿王瓘撰。原书三卷,上、中二卷述黄帝成长及治理天下之事,此二卷已亡佚。今仅存一卷, 即下卷,叙述黄帝修道成真之事,因收入《道藏》得以保存。主要记述黄帝使天下大治之后,寻仙访道之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