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一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一

临济第十世祖

讳法演嗣白云。

神宗癸丑熙宁六年。

临济第十世五祖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祖住舒州四面山双泉禅院。

卍庵颜曰。演祖初住四面山。孑然独处。凡二年。始有一道士来问道。乃请作知事。又三年。僧宝良来。与道士朝夕参叩。皆得法。於是祖之道。寖为人知。而四方学者。始稍有至者。虽其后门人之盛称天下。然终身不过数十众。

青祖住白云海会寺。

祖从庐山还龙舒。道俗请住白云山海会寺。实继端祖之席。上堂。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祖曰。威音前一箭。射透两重山。曰如何是相传底事。祖曰。全因淮地月。得照郢阳春。曰恁么则入水见长人也。祖曰。祇知荆玉异。那辨楚王心。僧礼拜。祖以拂子击之。

甲寅七年。

乙卯八年。

禅师法泉住衢州南禅居士赵抃从之参悟。

泉云居舜嗣。赵抃字悦道。号知非子。至知中为侍御。居尝以一琴一鹤自随。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天。与天钵元为方外交。会泉居衢之南禅。抃日参扣。泉未尝容措一词。后牧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雷震。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举头苍苍喜复喜。剎剎尘尘无不是。中下之人不得闻。妙用神通而已矣。杲闻笑曰。赵悦道撞彩耳。抃尝答富弼书。略曰。抃伏思西方圣人。教外别传之法。不为中下根机之所设也。上智则顿悟而入。一得永得。愚者则迷而不复。千差万别。惟佛与祖。以心传心。其利生接物而不得已者。遂有棒喝拳指。扬眉瞬目。拈椎竖拂。语言文字。种种方便。去圣逾远。诸方学徒。忘本逐末。弃源隋波。滔滔皆是。斯所谓可怜悯者矣。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无欠无余。古人谓安乐法门。信不诬也。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禅录。抃素出恩纪。闻之喜快。不觉手舞而足蹈之也。伏惟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休闲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今兹又复於真性有所悟入。抃敢为贺於门下也(杜衍与张方平皆致政居睢阳。衍每笑平佞佛。对宾客必嘲之。平但笑而已。有朱承事者。以医学游二老之门。谓平曰。杜公天下伟人。惜未知此事。公何不劝发之。平曰。君与此老缘熟胜我。我止能助之耳。一日衍召朱切脉甚急。朱谓使曰。汝先徃白相公。但云看楞严未了。使者驰白。衍默然。久之乃至。衍曰。老夫以君疏通解事。不意近亦例阘茸。如所谓楞严。何等语乃尔耽着。圣人微言。无出孔孟。舍此取彼。是大惑也。朱曰。相公未读此经。何以知不及孔孟。以某观之。似过之也。袖中出其首卷曰。相公试阅之。衍取默看。不觉终轴。忽起大惊曰。世间何从有此书耶。遣使尽持其余来遍读之。捉朱手曰。君真我知识。安道知之。不以告我何哉。即命驾见平。平曰。譬如人失物。忽已寻得。但当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仆非不相告。以公与朱君缘熟遣之耳。虽佛祖化人。亦必藉同事也。衍大悦。衍字世昌。庆历中号清白宰相。封祁国公)。

禅师净端住湖州西余。

端吴兴邱氏子。出家受具。习天台教。听楞严经。至七征八还。以颂自跪曰。七处征心征不遂。蒙憧阿难不瞥地。直教征得见无心。也是泥里浇土块。八还之教传来久。自古宗风各分剖。假饶还到不还时。也是鰕跳不出斗。遂作偈别本讲曰。弯弯曲曲以门钩。一番拈起一番愁。不如做个禅和子。参到无心即便休。参齐岳。於室中默契。即出庭下。翻身自掷。岳印可之。后见弄师子。益有警悟。遂合彩为师子皮披之。因号端师子。住西余。西余去湖州密迩。每雪朝。着彩衣入城。小儿争哗逐之。从人乞钱。得即以施贫者。尝诵法华经。又好歌渔父词。有狂僧号回头。以左道惑众。与润守吕公方食肉。端径趋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窘无以对。端捶其头。推倒而去。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敬信。端见搊住问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趯之而去。

丙辰九年。

丁巳十年。

祖住太平。

示众。将四大海水为一枚砚。须弥山作一管笔。有人向虚空里写祖师西来意五字。太平下坐大展坐具礼拜为师。若写不得。佛法无灵验。僧问如何是临济下事。祖曰。五逆闻雷。曰如何是云门下事。祖曰。红旗闪烁。曰如何是曹洞下事。祖曰。驰书不到家。曰如何是沩仰下事。祖曰。断碑横古路。僧礼拜。祖曰。何不问法眼下事。曰留与和尚。祖曰。巡人犯夜。问如何是佛。祖曰。露胸跣足。曰如何是法。祖曰。大赦不放。曰如何是僧。祖曰。钓鱼船上谢三郎。

戊午元丰元年。

禅师道楷至海会领悟。

楷幼学辟谷。隐伊阳山。后试法华得度。谒青祖於海会。乃问。佛祖言教。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处也无。祖曰。汝道寰中天子勅。还假尧舜禹汤也无。楷欲进语。祖以拂子摵楷口曰。汝发意来。蚤有三十棒也。楷即开悟。再拜便行。祖曰。且来阇黎。楷不顾。祖曰。汝到不疑之地耶。楷以手掩耳。后作典座。祖曰。厨务勾当不易。楷曰不敢。祖曰。煮粥耶。蒸饭耶。楷曰。人工淘米着火。行者煮粥蒸饭。祖曰。汝作甚么。楷曰。和尚慈悲。放他闲去。一日侍祖游菜园。祖度拄杖与楷。楷接得便随行。祖曰。理合恁么。揩曰。与和尚提鞋挈杖。也不为分外。祖曰。有同行在。楷曰。那一人不受教。祖休去。至晚问楷。蚤来说话未尽。楷曰。请和尚举。祖曰。卯生日。戌生月。楷即点灯来。祖曰。汝上来下去。总不徒然。楷曰。在和尚左右。理合如此。祖曰。奴儿婢子。谁家屋里无。楷曰。和尚年尊。缺他不可。祖曰。得恁殷懃。楷曰。报恩有分。

己未二年。

禅师承皓住太阳。

皓眉州王氏子。见北塔广发明心要。得游戏如风。大自在三昧。制犊鼻裈。书列代祖师名而服之。曰唯有文殊普贤较些子。且书於带。诸方以皓布裈呼之。有僧效之。皓见而叱之曰。具何道理敢尔。当吐血无及。其僧未半年果呕血死。张商英奉使京西南路。闻其名。请住郢州太阳。时皓首众谷隐。隐大喜曰。我山中首座出世。盛集缁素。请升座以为歆艳。皓升座曰。承皓住谷隐十年。不曾饮谷隐一滴水。嚼谷隐一粒米。汝若不会。来太阳与汝说。携拄杖下座。不顾而去。

庚申三年。

禅师净因道臻应诏说法荐慈圣光献太后。

臻古田戴氏子。一钵徧参。得旨於浮山远。北谒净因琏。首众座下。琏归遂继其席。开堂之日。中使降香。赐紫方袍。觉照师号。京都好恶万端。贵人达官盈门。臻一目之。万口异词。咸以为本色道人。莫不加敬。春慈圣光献上宾。诏至庆寿宫说法。设广座。听人问答。上下左右闻法。得未曾有。欢声动宫阙。更赐净照禅师。

圣寿文移洞山。

上堂。洞山门下。要道便道。要用便用。救得眉毛。失却鼻孔。乃喝云。久雨不晴。参。

太阳皓移玉泉。

皓住太阳数月。知荆南李审言转运使孙景修。同请住当阳玉泉景德禅院。皓机锋孤峭。学者不能凑泊。时阙首座。维那曰。某人某人。曾於某处立僧。为禅众所归。宜依诸方例请充。皓叱曰。杜杜。又曰。孟八郎。孟八郎。一日皓从厨前过。见造晚面。问曰。有客过耶。对曰。众僧造药石。皓呼知事称之曰。吾昔参禅。为人汲水舂米。今见成米面。蒸炊造作。与供诸佛菩萨罗汉无异。饱吃了并不留心参学。百般想念。五味馨香。喂饲八万四千户虫。开眼随境摄。合眼随梦转。不知主禄判官掠剩大王随从汝抄札消凿禄料簿。教汝受苦有日在。於是徒众不堪寂寥。谮之於县令曰。长老不能安众。惟上来下去。点检寒碎。县令召皓至县责之曰。大善知识不在方丈内端坐。两廊下山门来去得许多。皓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见前。不得成佛道。长官以坐是佛耶。坐杀佛去也。长官茫然。益敬礼之。

黄龙心退居西园。

心谢事居西园。以晦名其堂。且曰。吾所辞者世务耳。今欲专行佛法事也。榜其门以示禅学。谢景温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心三辞不往。景温请其故。心曰。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於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景温乃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心。心至长沙。景温受法训。闻所未闻。

诏革东林律居为禅晦堂心举泐潭常总禅法。

总往来黄龙之门凡二十年。出世住泐潭。是年诏革东林律居为禅席。学士王韶出守南昌。欲延祖心主之。心举总自代。总知宵遁。韶檄诸郡所在访求之。新涂穷谷中。遂应命。天下衲子。望风而集。其徒相语曰。远公有谶记。吾灭七百年。后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场。今符其语矣。

禅师省聪住圣寿。

聪嗣圆照本住圣寿。苏子由辙谪高安。谒聪有省。继参洪州顺。顺示以搐鼻因缘。辙言下大悟。呈偈曰。中年闻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搐鼻径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

禅师黄龙下仰山行伟寂。

伟律身甚严。住仰山。夏夜坐深林。袒以饲蚊蚋。会肠毒作。十日不愈。以刀绝之尺许。血流不止。门人泣曰。师独奈何不少忍。曰为其障我行道。蒲伏床上。无所利於物。得死不愈於生乎。十一月日说偈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连。塔於寺东。

辛酉四年。

青祖自海会移住投子山。

祖自白云海会移住投子。学徒益进。潜通密证者甚众。果符异苗翻茂之谶。初开山大同。有记曰。吾塔若红。是吾再来。邦人偶修其塔作玛瑙色。未几而祖领院事。

禅师慕喆自岳麓迁大沩。

喆临川闻氏子。翠岩真游方时。喆能识之。真好暴所长以盖人。号真点胸。喆与之周旋二十年无失礼。真谓人曰。三十年后。喆其大作佛事。真殁塔於西山。心丧三年。乃去游湘中。一钵云行鸟飞。去留为丛林重轻。谢景温守潭州。迎住岳麓。俄迁大沩。众二千指。无所约束。人人自律。惟粥罢受门弟子问道。谓之入室。诸方才月一再。而喆讲之无虚日。放参罢。喆自役作。使令者在侧如路人。晨香夕灯。十有四年。夜礼拜。持茅视殿庑灯火。倦则以帔蒙首。假寐三圣堂。

禅师黄龙下隆庆庆闲寂。

三月七日入寂。茶毗烟气所至。东西南北四十里。凡草木沙砾之间。皆得舍利如金色。计其所获。几数斛。苏辙欲为作记。而疑其事。方卧痁。梦有诃者曰。闲师事何疑哉。疑即病矣。辙梦中作铭有云。稽首三界尊。闲师不止此。悯世狭劣故。聊示其小者。

禅师北禅下法昌倚遇寂。

遇事北禅贤最久。嗣其法住法昌。孤冷之风。诸方共仰。英胜二上座。及黄龙南。大宁宽。宝觉心。俱往访之。法韵铿锵。琅琅扣击。龙图徐禧为布衣交。将化前一日作偈别禧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须择日。昨日问龟哥。报道今朝吉。禧大惊呼惟清俱往。遇方坐寝堂。以院务付监寺曰。吾住此山三十年。以护惜常住。故每自莅之。今行矣。汝辈着精彩。言毕举杖子曰。且道这个分付阿谁。禧与清皆屏息。遂掷於地。投床枕臂而化。

祥符荫曰。遇与兴化铣同嗣北禅贤。为云门五世。遇以峻峭之风。老屋单丁。持其道於千岩万壑。而铣有才量。牧千众如数一二。大作佛事於荆湖之间。波及蛮貊。皆慕道向化。章惇开梅山。邀铣往。蛮父老闻铣至。皆合爪听约束。荆蛮以定。铣之力也。一孤冷。一圆融。共树北禅之帜。而二本亦以是时盛化南北。韶阳之道。於以大振。自后式微凌替。则渐不可问矣。吁。道之污隆。讵不以人夫。

壬戌五年。

禅师道楷北还沂水。

楷辞投子还沂。居马鞍山。出世住沂之仙洞。

瑞光本自净还吴穹窿。

本住瑞光。法席日盛。武林守陈襄以承天兴教二剎。令本择居。苏人拥道遮留。又以净慈坚请。移文谕道俗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一住九载。是年待制曾孝序载归。以慰苏人之思。住穹窿福臻。

禅师普孜自太平迁东京华严。

孜建阳谢氏子。幼举进士有声。弃去出世。后谒浮山远得法。舒人请居甘露徙太平。道誉大播。都人士请居东京华严寺。

禅师怀志隐居衡岳。

志初业讲席。参洞山文顿悟。文曰。子禅虽逸格。惜缘不胜耳。志识其意。拜辞而行。庵於衡岳。二十余年。士大夫造其居。不甚顾答。人问故。曰彼富贵人辩博多闻。我粥饭僧。口吻迟钝。无可说。自然憨痴去。偈曰。万机俱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问师住山有何旨趣。志曰。山中住。独掩柴门无别趣。三块柴头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

从悦谒洞山文。

悦首众道吾。领数衲谒云盖智。智与语未数句。尽知所蕴。乃笑曰。观首座气质不凡。奈何出言吐气如醉人耶。悦面热汗下曰。愿和尚慈悲。智复与语锥札之。悦茫然。遂求入室。智曰。老僧无福。道不取信於人。脱受首座礼拜。异日定取谤於某。乃问悦曰。曾见法昌遇和尚否。曰曾看他语录。自了可也。不愿见之。曰曾见洞山文和尚否。曰关西子没头脑。拖一条布裙作尿臭气。有甚长处。曰你但向尿臭处参取。悦乃谒洞山。深领奥旨。

癸亥六年。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祖示寂。

祖五位叙曰。长天一色。星月何分。大地无偏。枯荣自异。是以法无异法。何迷悟而可及。心不自心。假言象而提唱。其言也。偏圆正到。兼带叶通。其法也。不落是非。岂关万象。幽旨既融於水月。宗源派混於金河。不堕虚凝。回途复妙。四月末示微疾。以书辞檀护。升座说偈辞众坐脱。阇维。舍利五色。塔於寺之西北。

云溪挺曰。浮山远已嗣叶县。复从太阳尽得回互之旨。遂作九带明正偏兼带来由。太阳以皮履直裰寄之。后得投子青乃嗣正法。浮山可谓一点水墨。两处成龙矣。

曹洞宗第八世祖

讳道楷。沂水崔氏子。嗣投子。

甲子七年 司马光表进所编书。赐名资治通鉴。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祖嗣宗统(三十五年)。

自仙洞迁西洛龙门。上堂曰。唤作一句。已是埋没宗风。曲为今时。通途消耗。所以借功明位。用在体处。借位明功。体在用处。若也体用双明。如门扇两开。不得向门扇上着意。不见新丰老子道。峰蛮秀异。鹤不停机。灵木迢然。凤无依倚。直得功成不处。电火难追。拟议之间。长途万里。

诏辟相国寺禅师宗本应召 发明(辟寺为禅律。嘉帝能知道也)。

帝下诏辟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召本为慧林第一祖。既至。上遣使问劳。阅三日。传旨就寺之三门。为士民演法。翌日召对延和殿。问道赐坐。木即跏趺。帝问本受业何寺。奏曰。苏州承天永安。帝大悦。赐茶。本即举盏长吸。又荡而撼之。帝曰。禅宗方兴。宜善开导。本奏曰。陛下知有此道。如日照临。臣岂敢自怠。即辞退。帝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

祥符荫曰。佛制出家。一钵乞食。树下冢间一宿。遗形学道。一无顾恋。东震与西竺风土既别。乞食未便。更为盏饭。人根脆弱。未能露寝。创立丛林。虽非谋食求安。然权宜之法。已非佛制矣。时风愈下。佛制不遵。应赴子孙。群居盘踞。名山大剎。化为蚁穴蜂房。梵宇精蓝。有同肉林酒舍。禅学宗风。阒然无闻。蒿目寒心。谁能整理。神宗辟相国寺为禅为律。诚末法帝王尊道重法。不负灵山付嘱者。故特书之以示世焉。

诏蒋山法秀开法法云。

秀自四面迁栖贤蒋山长芦皆千众。时号秀铁面。汴京新创法云寺成。诏秀开山为第一世。开堂之日。中使降香。并磨衲。皇弟荆王致敬座下。仍传圣语表朕亲至之礼。赐号圆通。士大夫日夕问道。时司马光方登庸。以吾法太盛。方经营之。秀曰。相公聪明。人类英杰。非因佛法不能尔。遽忘愿力乎。温公意因少懈。李伯时麟工画马。秀诃曰。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人夸以为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麟自是绝笔。秀劝画观音像以赎其过。黄庭坚作艳语。人争传之。秀亦诃曰。翰墨之妙。甘施於此乎。坚笑曰。又当置我於马腹中耶。秀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恐生泥犂耳。坚忏谢。

祥符荫曰。温公初不知佛法。特以主持名教之心切耳。曾见其论佛曰。夫佛盖西域之贤者。其为人也清俭而寡欲。慈惠而爱物。故服毙补之衣。食蔬粝之食。岩居野处。斥妻屏子。所以自奉甚约。而惮於烦人也。虽草木虫鱼。不敢妄杀。盖欲与物并生而不相害也。凡此之道。皆以涓洁其身。不为物累。盖中国於陵子仲焦先之徒近之矣。温公之言如此。毋怪乎其不知佛法。而欲经营之也。温公所见特佛始弃世荣。入山学道时之所示见耳。岂知佛之广大。法之渊深。三贤十圣。尚未能测。而於陵焦先之徒能近之乎。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佛之脱珍御着毙垢者。为度生也。佛岂如是哉。然温公后来因富韩二公闻法於圆照本默有所契。於范镇之论空相。以诗戏曰。不须天女散。已解动禅心。又曰。贱子悟已久。景仁今复迷。又曰。到岸何须筏。挥锄不用金。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若然则温公末路。决应不复作前此之言矣。人之见识。与时消长。温公既未深知佛法。而遽秉笔国史。肆行诋削。以致疑误后人。隳正见而堕迷网。其谤毁正法之失。又可辞乎。后之君子。幸毋一时酌蠡持筹。妄自量天测海。而为虚名劫持可也。

清远至太平参祖。

远临邛李氏子。初读法华。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质其讲师。不能答。远叹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南游徧参。至太平见祖。旋丐於庐州。偶雨仆地。烦懑间闻二人交相恶骂。谏者曰。你犹自烦恼在。远於言下有省。及归。凡有所问。祖即曰。我不如你。你自会得好。时远年十七。

禅师天衣下延恩法安寂。

安临川许氏子。受天衣怀旨诀。归临川。住黄山如意院。败屋破垣。无以蔽风雨。十年大厦如化成。弃去住武宁延恩寺。草屋数楹。败床不箦。安殊乐之。令尹紏豪右谋为一新。安笑曰。檀法本以度人。今非其发心而强之。是名作业。不名佛事也。安与法秀昆弟。秀尝以书招安。安读之笑曰。吾始以秀有精彩。今而后知其痴也。夫出家儿。冢间树下辨那事。如救头然。今无故於八达衢头架大屋。养数百闲汉。此真开眼尿床。吾何复对语哉。然吾宗自此益微矣。七月命弟子取方丈文书聚焚之。以院事付一僧。八月示寂。

禅师黄龙下石霜琳寂。

琳在黄龙南座下机锋颕脱。名振丛林。与文关西英邵武等齐名。开法石霜。时真净文在洞山。琳不相识。而心敬之。以偈送僧。有曰。憧憧四海求禅者。不到新丰也是痴。三月八日净发沐浴。说法端至而寂。阇维舍利五色。

乙丑八年。

洞山文至金陵丞相王安石请住报宁。

文谢洞山事东游三吴至金陵。时王安石居定林。闻文至。倒屣出迎。恨相识之晚。闻法大悦。因舍宅为寺曰报宁。延文开山。请於朝。赐号真净。士大夫往来无虚日。文不堪劳。遂还高安。庵於九峰之下曰投老。学者自远而至。

哲宗(讳煦)。

哲宗丙寅元佑元年。

祖自太平移白云海会。

上堂。说佛说法。拈槌竖拂。白云万里。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白云万里。然后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也则白云万里。或有个汉出来道。长老你恁么道。也则白云万里。这个说话。唤作矮子看戏。随人上下。三十年后。一场好笑。且道笑个甚么。笑白云万里。清远适自淝川持钵回。慨然曰。吾事始济。复参往一荒县。安能究决己事耶。遂作偈告辞。祖送以偈曰。睆伯台前送别时。桃花如锦柳如眉。明年此日凭阑看。依旧青青一两枝。

禅师玉泉下慧力善周寂。

周嗣玉泉芳。十二月望日沐浴净发说偈曰。山僧住瑞筠。未尝形言句。七十三年来。七十三年去。言毕趺坐而逝。三日后须发再生。

禅师慈明下蒋山赞元寂。

元住蒋山。熙宁初。王安石拜相。贵震天下。无月无耗。元未尝发。石弟安上问佛法大意。元曰。佛祖无所异於人。所以异者。能自护心念耳。岑楼之木必有本。本於毫末。滔天之水必有源。源於滥觞。清净心中。无故动念。危乎岌哉。甚於岑楼。浩然肆横。甚於滔天。其可动耶。佛祖更相付授。必叮咛曰。善自护持。曰佛法止此乎。曰至美不华。至言不烦。夫华与烦。去道远甚。而流俗以之。申公论治世之法。犹谓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况出世间法乎。安石罢政府。舟至石头。士大夫车骑填山谷。入寺已二鼓。元出迎。一揖而退。石坐东偏。从官宾客满座。石环视问元所在。侍者。曰已寝久矣。尝馔客。俄报厨库火。且及潮音堂。众吐饭苍黄。蜂窘蚁闹。而元啜啖自若。高视屋梁。食毕无所问。又尝出郭。有狂人入寺。手刃一僧。即自杀。尸相枕。左右走报。交武於道。自白下门群从而归。元过尸处。未尝视。登寝室危坐。执事侧立。冀元有以处之。而敛目如平日。於是稍稍隐去。卒不问。一日忽曰。吾欲还东吴。促办严。俄化。

禅师玉泉下圣泉绍灯寂。

灯参玉泉谓芳悟旨。住圣泉。道法大振。一日升座说偈曰。吾年五十三。去住本无贪。临行事若何。不用口喃喃。俨然入寂。两日后闻钟声。忽然复醒。自后四大轻安。身常频出舍利。大旱祷雨辄应。

丁卯二年。

慧林本还吴住灵岩。

本以老求归。退慧林。出都日。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本诲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惟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感动。至吴。迎居灵岩。闭门頺然。而学者贲相望於道。

禅师从悦住兜率。

悦受洞山文旨诀后。寓鹿苑。於老宿清素处得透彻。是年住龙安兜率。

禅师纯白开法昭觉。

白参黄檗惟胜。胜归蜀。白负巾钵从。会成都帅奏改昭觉为十方。胜举白开法。

戊辰三年。

禅师圆玑住翠岩。

玑受黄龙密记。荷担丛林。不知寒暑。垦田莳松。守一职十年不易。晦堂心欲以继黄龙席。玑遁去曰。先师诫我未登五十。不可为人。客归宗。时年四十八。佛印元劝应谢景温之请。住洪州翠岩。

己巳四年。

禅师善本补住净慈。

本董仲舒之后。谒慧林本。本特顾之。善本默契其旨。出世双补净慈。时称大小本。

道林佑迁云居。

王安上尝问法於佑。延住云居。佑曰。为携此骨归葬峰顶耳。

禅师系南补住道林。

南参佑於道林。获印可。佑移云居。以南继席。

庚午五年。

芙蓉祖迁太阳。

九峰文住归宗。

文居高安六年。移住归宗。显谟朱世英从之问佛法大意。文答以书。

禅师云门下第五世育王大觉怀琏寂。

琏嗣泐潭澄无疾而化。寿八十一。

禅师云门下第六世法云圆通法秀寂。

将入灭。呼侍者更衣。安坐说偈曰。来时无物去时空。南北东西事一同。六处住持无所补。秀良久。监寺惠当进曰。和尚何不道末后句。秀曰。珍重珍重。言讫而逝。

祥符荫曰。云门氏之道。六传至圆通秀而大振。秀所居庄严妙天下。说法如云雨。其威光可以为人接羽翼而天飞。然其同门延安方笑之以为痴。噫。道固若是其不在门庭恢阔乎。日中则昃。水满则倾。行道犹然。况其他乎。演祖之空山荒县。终身众不满百。芙蓉之抗诏婴谪。投老湖庵。不可谓非任重致远之资也。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一

 

猜你喜欢
  卷三·佚名
  卷第三十二·佚名
  阿输迦施土缘品第二十七·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欧阳竟无
  因明概论·太虚
  第四十五章 四王章·佚名
  卷第七·佚名
  卷第四十(第六诵之五)·佚名
  卷之四十二·别庵性统
  卷八·僧祐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一·智圆
  倪端方墓志·太虚
  卷第十四·道世
  卷四·心圆
  佛法根本教义与时局之关系·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二·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四十二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陆 釴【五首】釴字举之鄞人正德辛已赐进士第二授编修岀为湖广按察佥事转江西督粮参议山东提学副使有少石子集【静志居诗话昆山陆鼎仪鄞县陆举之其名同赐进士第二人同一

  • 卷二十三·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三目録山水类崔驸马宅咏画山水扇【唐梁鍠】题郭熙山水扇【宋黄庭坚】题惠崇画扇【宋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扇【宋晁补之二首】次韵送画山水扇与

  • 野古集卷下·龚诩

    (明)龚诩 撰○七言律诗宁亲堂为阙是赋事亲常欲使亲安羡子能行世所难既失形声求视听更于服食谨暄寒设令贻辱牲牢养争似无忧菽水欢棠棣有诗昭古训更须同气好相看哭金县丞(名华萧山人)患难归来仅两春少闻官长爱斯民适逢被水

  • 内篇 叙事第二十二·刘知几

      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自非作者曰圣,其孰能与于此乎?   昔圣人之述作也,上自《尧典》,下终获麟,是为属词比事之言,疏通知远之旨。子夏曰:"《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杨仲良

      仁宗皇帝   广源蛮叛   皇祐元年九月乙巳,广南西路转运司言:广源州蛮寇邕州。诏江南、福建等路发兵备之。广源州在邕州西南郁江之原,地峭绝深阻,产黄金、丹砂,颇有邑居聚落。俗椎髻左衽,善战斗,轻死好乱。其先韦氏、

  • 卷十一·李心传

     官制二  宣抚使宣抚使祖宗时不常置有军旅大事则命执政大臣为之累朝但除向文 范文正富文忠文忠烈韩献肃五人仁宗征侬智高以狄青为宣抚使武臣为宣抚自此始熙宁末神宗命郭逵讨交趾逵前执政然但以招讨使为名惜之也建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三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列传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一百二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良吏。○高丽太祖初定三韩事尙草创未遑置州县官。 成宗始分十道定郡县置守令。 自是厥后遣廉问黜陟之使屡下劝农 租之诏宜若良吏辈出而今见

  • 穆亮传·李延寿

    穆罴的弟弟穆亮,字幼辅,早年就有风度。献文帝时,出任侍御中散。娶中山长公主,任驸马都尉,封赵郡王。加侍中,改封长乐王。  孝文帝时,任征南大将军、兼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将。宕昌王梁弥机死后,他的儿子弥博继立,因被吐谷浑

  • 张玉传·张廷玉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元朝时任枢密知院。元朝灭亡后,他跟随逃往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前来归附太祖。他随大军出塞,到达捕鱼儿海,因功被授为济南卫副千户,升为安庆卫指挥佥事。又随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骚扰边境的元朝人,追

  • 卷二十一·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一宋 魏了翁 撰【阙】 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一

  • 卷二十三 既夕第十三之一·李如圭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释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二十三   宋 李如圭 撰既夕第十三郑目録云士丧礼之下篇也既已也谓先葬二日已夕哭时与葬间一日凡朝庿日请启期必容焉此诸侯之下士一庿其上士二庿则既夕哭先葬

  • 卷十四·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十四 明 何楷 撰 周懿王之世诗一篇 还刺荒也齐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遂成风俗习于田猎谓之贤闲於驰逐谓之好焉【出序哀公名不辰太公四世孙後朝周爲夷王所烹因纪侯之譛也宋衷

  • 摄大乘论释 第六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六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论曰。云何得知此依他性。由分别性显现似法。不与分别性同体释曰。此问言分别性显现似法。此似法不离依他性。应与依他性同体云何言不同体

  • 太极真人杂丹药方·佚名

    太极真人杂丹药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黄白术,内载二十四种丹方。各方皆列举药物份量及炼制方法。又有「合六一泥法」,用牡砺、赤石脂、白石脂、蚁粪加盐、醋制成,与它书之六

  • 声调谱·赵执信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

  • 白话元史·宋濂

    《元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宋濂等撰。修于洪武二年(1369),次年又做修改。二百一十卷。分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据元代各朝实录、诸家行状、墓表及《元经世大典》等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