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十四

永乐十七年秋七月甲辰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

○丁未

○升行在山东道监察御史范宁为鸿胪寺右寺丞奉化县学谕李沾为工科给事中光县学训导张俊为礼科给事中东昌府学训导部琏裕州学训导蒋辅阳城县学训导郑孜济阳县学训导王汝器应州学正张谨俱为刑科给事中蒲州学正李锡为吏科给事中九江府学训导林道安为兵科给事中礼部郎中叶仕学为陕西布司左参政户部郎中孙蔼为广东布政司左参政户部郎中史翼为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刑部郎中卢信为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刑部郎中郭文为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北京刑部郎中叶林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礼部员外郎李寅为山东布政司左参议北京刑部员外郎王和为江布政司左参议李永年为河南布政司右参议孙郁为湖广布政司右参议浙江道监察御史魏清为四川按察司副使广东道监察御史成均为广西按察司副使湖广道御史杨修为河南按察司副使河南道御史宋谦为广东按察司副使江西道御史叶嵩为云南按察司副使吏科给事中苏弼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户科给事中纪文为江西按察司副使擢太平府推官刘隆为河南道监察御史监生费观山东道监察御史△交阯布政司副理问卢文政言交阯之人习于夷俗父母死止服黔衣土官生员吏遭父母丧亦不守制请以国朝所定丧礼颁示民间俾知遵守土官生员吏丧父母者悉解见识役丁忧庶几渐革夷习  上览奏谕行在礼部臣曰三年之丧古今通制天下岂有无父母之人其悉从所言

○辛亥

○有司请以平江伯陈瑄所统运粮军士明年俱赴北京营造岁用粮储宜令各处粮自输北京  上曰国以农为本人之劳莫如农三时耕获力殚形瘵旱暯水溢岁则寡收辛足供税而官吏需索不出终岁不免饥寒又可令输数千里之外乎且令秋收后运来则北方河以冻候春暖冻开又妨农作如其所言公私俱不便其令户部议两便者于是行在户部议宜令浙江江西湖广及直隶应天安庆池州太平宁国和州量调民于淮安临清诸路给粮转运其余各处岁徵原在淮安等处输纳者如故庶官民两便从之

○壬子

○琉球国中山王思绍遣使贡方物赐之钞币

○癸丑  命故泰宁侯陈圭次子愉袭封泰宁侯

○乙卯

○晋王济熿奏请以其府中般在河南者悉予被处官司牧用赐敕谕曰昔尔父之国时  皇考特赐之船今朝往来不必劳民为山西水路止于河南故船就河南停泊以护卫军士守之其来已久今何所嫌疑而欲弃尔父旧物哉所奏不允

○丙辰

○命故辽东都指挥同知巩和子真为定辽卫指挥挥使真应袭指挥同知以和平定九门功特升之

○丁巳

○下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刘忠狱时后军都督府奏山西行都司都指挥李谦罪  上察所言妄命忠执后府首领官付狱忠乃都督程宽于狱于是行在兵部尚书方宾及山西道监察御史顾敏等敕奏忠擅执大臣敕付都察院鞫治

○戊午  上谕行在五军都督府臣曰武臣子弟初袭职者非徒使食禄而以期为他日之用苟不先时练习一旦有急临阵对敌岂不误事自今在京袭职军官悉领成国公朱勇总率操练其应付班上直者别差人代之

○夜金星犯天樽中星

○庚申

○遣镇远侯顾兴祖巡视吕梁洪初  上以洪险滋舟楫邂逅多倾覆特命忻城伯赵寻镇徐州兼理洪道而寻以贪纵废事至是复遣兴祖巡视仍以敕谕寻曰  朕急于利民念徐州吕梁洪险泥命尔督理尔乃溺于酒色货贿坐视民患恬不究心得免于罪乎今姑宥不问宜改志易行以盖前愆△官军自西洋还  上谕行在礼部臣曰将士涉历海洋逾十数载万里经数十国盖亦劳矣宜赏劳之于是都指挥人赏钞二十锭指挥人十八锭千百户卫所镇抚人十六锭火长人等八十五锭旗军人等十三锭

○辛酉

○泰宁等卫指挥把安台等贡马千匹赐赉有加

○壬戌

○晋王济熿第四子生赐名羙封

○丙寅  皇太子千秋节免贺礼

○戊辰

○改云南布政司左参议吴存于陕西布政司

猜你喜欢
  道基第一·陆贾
  卷六 蜀录·崔鸿
  卷四·庞元英
  元史续编卷十二·胡粹中
  卷九十八·国朝·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四十二·佚名
  ●绎史恤谥考卷三·温睿临
  卷五十五·班固
  刘体乾传·张廷玉
  卷二十·阿桂
  卷五十四·佚名
  卷八十五发配·冯煦
  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范晞文·唐圭璋

      晞文字景文,号药庄,钱唐(今杭州)人。太学生。理宗时,与叶李上书诋贾似道,窜琼州。入元,以程钜夫荐,擢江浙儒学提举,转长兴丞。有药庄废稿,又对床夜话五卷。   意难忘   清泪如铅。叹咸阳送远,露冷铜仙。岩花纷堕雪,津柳暗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邵灿

    第十一齣 看策【普贤歌】〔丑扮堂候官上〕衮衣天上未朝囘。人拥沙堤相府开。公文满案堆。六曹星火催。执事纷纷专等待。自家乃是秦丞相府中一个堂候官。俺丞相入朝奏事。此时相将囘府。恐有差命。免不得在此伺候。【

  • 二集目录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总目卷二十一过漳河初入豫省即目成诗示抚臣鄂容安丰乐镇安阳道中览古演易台谒周文王祠经岳武穆庙夜雨晓行淇县览古射过殷比干墓谒卫源祠登啸台有作题安乐窝驻跸

  • 卷第十九·陈与义

    ○闻王道济陷虏海内堂堂友,如今在贼围。虚传袁盎脱,不见华元归。浮世身难料,危途计易非。云孤马息岭,老泪不胜挥。○均阳官舍有安榴数株着花绝稀更增妍丽庭际安榴树,花稀更可怜。青旌拥绛节,伴我作神仙。迟日耿不暮,微阴眩弥

  • 卷之四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一四二二 左都御史纪昀奏查《性理大全》错误请旨换写分赔折·佚名

    一四二二 左都御史纪昀奏查《性理大全》错误请旨换写分赔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九日臣纪昀跪奏,为错误官书难于改补,请旨换写分赔事。伏查《性理大全》一书,乃明永乐中胡广等奉勅所撰。臣等奏定缮写,原以明刻旧本送殿,现

  • 绎史卷四十六·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鲁人颂僖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臧文仲言于公曰国子为政齐犹有礼君其朝焉臣闻之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冬公如齐朝且吊有狄师也反薨于小寝即安也【谷梁传小寝非

  • 卷之一百四  星槎勝覽前集(明)費信 撰·邓士龙

    (星槎勝覽,二卷,明費信撰。費信,字公曉,江蘇崑山人。永樂、宣德間隨鄭和通使西洋,著成此書。) 星槎勝覽前集 占城國 賓童龍國 靈山 崑崙山 交欄山 暹羅國 爪哇國 舊港 滿剌加國 九洲山 蘇門答剌國 花面國 龍牙犀角 龍涎嶼 翠

  • 卷第四十八·佚名

    宗室八封拜八皇叔祖宗汉检校司徒移镇制元符三年正月庚寅徽宗即位门下。朕绍国之绪。承天之休。未堪多艰。惟新厥德。用谨惇宗之义。以昭践祚之恩。皇叔祖、检校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彰德军节度使、嗣濮王宗汉。迪德有

  • 卷二十二上·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二上 嘉礼六 册公主序 古者天子之女谓之王姬周之中世下嫁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而谓之公主汉制因之始有封邑帝之姊妹谓之长公主至唐公主

  • 法言義疏四·汪荣宝

      或問:「公孫龍詭辭數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棋,捖革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注〕大匠之誨人也,必以規矩;君子之訓物也,必以仁義。〔疏〕公孫龍者,史記孟荀列傳云:「趙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

  • 卷三十·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三十性理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编修【臣】白瀛【臣】谨按太极图左半为阳动右半为隂静左固阳也而隂已伏于其中右固隂也而阳已藏于其内然则左半之阳非生于左而生于右右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五)第二分初小缘经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有二婆罗门以坚固信往诣佛所。出家为道。一名婆悉吒。二名婆罗堕。尔时。世尊于静

  • 与法尊书(六十通)·太虚

    一法尊喇嘛慧览:前年以得座下来信云:“与昌都某格西可偕来华弘化”,乃就川东筹设世界佛学院系统中之一汉藏教理院,以会通汉藏佛教之理为目的。今已正式成立,其院址之殊胜,经费之充裕,不但为世佛苑系统中各院之冠,且于汉地各学

  • 宗镜录卷第五十六·延寿

    夫三能变中。已论八识。今依经论。更有多门。舒则无边。卷唯一道。经中又明。有九种识。以兼识性故。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非是依他体有九。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九识者。以第八染净。别开为二。以有漏为染。无

  • 孟子解·苏辙

    注释书。宋苏辙撰。成书年代不详,旧本首题颖滨遗老字,为其晚年退居之号。陈振孙《书录解题》考证此书实为少年时所作。全书1卷。以《孟子》原文文句为条目,阐发其义,名物训诂较少而文意阐释为多,释义与章指相关联,立

  • 大学点睛补·智旭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

  • 戒子益恩书·郑玄

    本文选自《后汉书·郑玄传》。益恩是郑玄唯一的儿子,曾举孝廉,就在郑玄写下这篇戒子书后不久,益恩便死于黄巾起义的战乱中。建安元年(196),七十岁的郑玄身染重病,他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给唯一的儿子益恩写了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