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二

  大藏之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四者本为一经。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讹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经及余经传。为净土总要。

  净土总要一

  统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其大略谓。彼处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其佛名阿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三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人名无量光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此佛有大誓愿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消除灾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迎福寿。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虚言也。其说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或。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净土总要二

  大阿弥陀经云。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已异于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已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者乎。及阿难问而告之。则谓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是上自诸天下至蠕动之类。皆同在三界之内。故不出轮回。是以未为得度脱者。阿弥陀佛大愿大力无所不度。故皆度脱之也。观其初发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矣。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过度解脱者。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净土总要三

  经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为济度众生。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便慧性日广。于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于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遍于虚空世界矣。福大则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人至信向念其名号。现世必蒙福祐。身后必径生极乐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故佛现其身也。详见第五卷。

  净土总要四

  经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以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明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灵之身无极之寿。遍彼刹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也。虽历万劫。已所从来靡不知之复知十方世界去来现在之事。复知无央数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心所欲念。口所欲言。复知此等众生当于何劫何岁尽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以其慧性通彻故尔。

  净土总要五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沈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净土总要六

  阿弥陀佛有誓愿云。已生我国欲往生他方者。如其所愿永不复坠三恶道。何则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且无生法忍者。乃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刀故坠堕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复惑于外物。不复牵于业缘。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所谓出世间者是也。谓虽在世间而出世间矣。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间亦可。欲生大富贵中亦可。欲生清净中亦可。欲长生不灭亦可。欲灭而复生亦可。随意所欲无不自在。此所以贵于修净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于贫贱。欲生快乐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恶趣。种种皆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当念此等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净土总要七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净则月现全体。月非[起-巳+孚]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予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般舟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盐司大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二(终)

猜你喜欢
  大劫宾宁缘品第二十四·佚名
  觉魔品第四十七·佚名
  华严经骨目序·湛然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佚名
  甲一 序 分·太虚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一·圆悟克勤
  卷第三下·志磐
  万善同归集序·延寿
  正法花经卷第六·佚名
  卷五百九十·佚名
  卷第七十二·佚名
  怎样去作军官·太虚
  卷第十一·佚名
  雲峨喜禪師語錄目次·佚名
  卷五百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关汉卿

    (长老引净行者上,云)老去禅僧不下阶,两条眉似雪分开。有人问我年多少,涧下枯松是我栽。老僧汴梁白马寺长老是也。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但是四方客官,都来寺中游玩。此处有个秀才,姓裴,名度,字中立。此人文武全才,奈时运

  • 列传第十六 袁湛·李延寿

    宋武帝起兵,以爲镇军谘议参军。以从征功,封晋宁县五等男。义熙十二年,爲尚书右仆射。武帝北伐,湛兼太尉,与兼司空尚书范泰奉九命礼物拜授武帝,帝冲让。湛等随军至洛阳,住柏谷坞。泰议受使未毕,不拜晋帝诸陵,湛独至五陵展敬,时人

  • 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刘昫

    武德八年十二月,水部郎中姜行本请于陇州开五节堰,引水通运,许之。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 ,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 卷五百七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三月盡其月   三月甲辰朔,左司郎中賈種民為太府卿。   章楶奏,乞差秦、鳳并岷州第四等以下保甲應副進築城寨。從之。初,眾議以保甲下戶難於調發,外臺申請數四,皆卻而不從。楶以為上中等戶至少,不得下

  • 卷二百七十五 熙寧九年(丙辰,1076)·李焘

      起神宗熙寧九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丙辰朔,詔:「邕州緣邊州峒來降首領,宜多方存卹,無令失所。」時交賊已退,溪峒首領儂廣琳等皆求效順故也。   上批付王中正:「茂州管下恭、靜州等蕃部作過,已翦滅,其脅從蕃族,如能悔過歸

  • ●卷三·何刚德

    财政前清由户部专管。户部之库,余在京时,奉派随同查过四次,出入互有盈绌,盈时不过千一百万以外,缩时亦不过九百万以内。承平时,度支有常,而典守有制,每次查库,必报盈余少数。此部库也。至外省亦有省库。苏州有藩、粮二库,余任首

  • 五三八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不能早为查出徐述夔逆书着卽速明白回奏·佚名

    五三八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不能早为查出徐述夔逆书着卽速明白回奏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三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大学士 管两江总督高<晋>,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三日奉上谕:今日萨载覆奏查办逆犯殷宝山、徐述夔悖逆诗词一折,据

  • 罗宪传·房玄龄

    罗宪字令则,襄陽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出名。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罗宪正直诚实严整;待士不倦怠,轻财好施舍,不经营产业。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两次到吴

  • 闗中奏议巻十六·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更易极边地方将官事钦差提督陜西三边都御史臣杨一清谨题为更易极边地方将官事照得宁夏兴武营逼临河套东接花马池西接清水营乃敌人出没要冲之地旧例设有协同分守将官一员奉勑在彼驻札操练军马

  • ●牧令书卷三 持家·徐栋

    安肃徐栋致初辑 穷原者必竟委观畧者必考详民事宜递陈矣然有居于先者治国在齐家家齐于正内外之位而制用次之则持家其要乎 汪辉祖 何士祁 徐文弼 王凤生 何耿绳 谢金銮 汪辉祖 刘衡 袁守定 王士俊 周际华

  • 后出师表·诸葛亮

    【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1】,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2】,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4】

  • 明鉴易知录卷十·吴楚材

    明纪神宗显皇帝编 戊寅,六年,春正月,帝冠。编 三月,立妃王氏为皇后。纪 大婚礼成,上两宫徽号。编 张居正乞归治葬,许之。纪 居正辞朝,上劳谕之曰:&ldquo;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然先生虽行,国事尚宜留

  • 菀柳·佚名

    --兔死狗烹的悲剧【原文】有菀者柳①,不尚息焉②上帝甚蹈③,无自暱焉④俾予靖之⑤,后予极焉⑥。有菀者柳,不尚惕焉⑦。上帝甚蹈,无自瘵焉⑧。俾予靖之,后予迈焉⑨。有鸟高飞,亦傅于天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11)。

  • (十一)·钱穆

    第十一目教学之道。诵上诸目,可见当年理学家为学所重,亦即其施教之所重矣。学与教,皆有关人生之大全体,故言道,不言方。近人治学好言方法,依中国文字言,法亦术亦道,亦属大全体。故合道始可法,不学则无术,术亦道也。今人言技术言

  • 追念王一亭长者·太虚

    一亭长者关于革命之历史,社会之贡献,慈善之济人,书画之名世,从政府以及各报纸言之已详,不再赘述。余颂致一联云:“慈善救人,佛门护法;书画传世,海国飞声”。今日专就其信佛因缘护教功德一申论之:长者于民二革命失败后,即专致力商

  • 歙州砚谱·唐积

    一卷。宋唐积撰。书为记述歙州砚台种类、制作的专书。全书分采发、石坑、攻取、品目、修斫、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部分。所记开凿制造之法十分详尽,以端样最为珍贵。《书录解题》称该书为《歙砚图谱》,米芾称

  • 白话汉书·班固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班固撰。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全书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其中八表和《天文志》系固妹班昭及马续续成。记事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迄于刘玄更始二年(

  • 刘子遗书·刘宗周

    《四库全书》收录了《刘子遗书》,其提要说:「臣等谨案,《刘子遗书》四卷,明刘宗周撰。宗周有《周易古文抄》已著录,是编凡《圣学宗要》一卷,载周子《太极图说》;张子《东铭》、《西铭》;程子《识仁说》、《定性书》;朱子《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