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余覃思大经薄修此观。罗其旨趣已在疏文。恐堕业于深经。少赞演兹玄要。精诚之者时一发扬。数子恳求叩余一阐。咸言注想访友寻源。或学或传遍求众释。积岁疑滞今方焕焉。夕惕勤勤愿释深旨。顾以西垂之岁。风烛难期。恐妙观之沦湑。使枝辞之乱辙。乃顺诚请略析幽微。名法界玄镜。冀将来道友。见古贤之深衷矣。

观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

释曰。大等六字所依之经。略无经字。法界观下能依之观。今先略释经名。大方广者。一切如来所证法也。佛华严者。契合法界能证人也。法分体相用。人有因果。大者体大也。则深法界。诸佛众生之心体也。旷包如空湛寂常住强称为大。故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即大义也。方广者。相用周遍即体之相。相德之法无边即相之用。业用广而无尽。三无障碍举一全收。圣智所缘为所证之法界也。佛者果也。万德圆明。华喻因也。众行荣曜。严通能所。而有二重。一华因能严。佛果所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无行不备。无德不圆。二华为能严。大方广者则所严也。严体相用成佛三德。称体而严显真常德。如相而严辩修成德。依用修严成大用德。遍严如德成德无边之华严也。故一总题有体相用。人有因果。人法双题。法喻齐举。一经三大皆大方广。五周因果并佛华严。一题七字各有十义。今当略释。大十义者。则七字皆大。一大者体大。法界常遍故。二方者相大。性德无际故。三广者用大。称体用周故。四佛者果大。十身皆悉遍法界故。五华者因大。普贤行愿自体遍故。六严者智大。佛智如空能为严故。七经者教大。竭海墨不能书一句故。八者义大。上六字所证皆称性故。九者境大。总斯七字普以众生为所缘故。十者业大。以斯教旨横遍竖穷无休息故。具十无尽故称大也。方广十义者。如体之相称体之用。即十方法十大用也。佛十义者。一大者法身。佛以法为身。佛身充满于法界故。二方者。智身智如法故。三广者。具于二身。一者化身。一身普周为无量故。二者意生身。一多随意无不周故。佛者含五六身。一菩提身。觉树道成故。二者威势身。初成正觉映菩萨故。华者。含七八身。七福德身。三世所行众福。大海因不可尽故。八者愿身。毗卢愿因周法界故。严者。第九相好庄严身。十莲华藏相好严故。经者。第十力持身。舍利圆音声教无尽故。则经七字皆成佛也。华严十义者。以十度华严。于十身为严不同即十严故。略无经字。十义亦略。是摄是贯是常是法。并可知也。无尽教海不出七字。故依此教以成观门。修法界观门略有三重者。略标纲要。修之一字总贯一题止观。熏修习学造诣也。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总为三观所依体。其事略有十对。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随一一事皆为三观所依之正体。其制作人名德行因缘。具如传记。

观曰。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遍含容观第三。

释曰。此列三名。真空则理法界二如本名。三则事事无碍法界。言真空者。非断灭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故名真空。如文具之。二理事无碍者。理无形相全在相中。互夺存亡故云无碍。亦如文具。三周遍含容者。事本相碍大小等殊。理本包遍如空无碍。以理融事全事如理。乃至尘毛皆具包遍。此二相望成于十门亦如下说。然事法名界。界则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无碍法界具性分义。不坏事理而无碍。故第四法界亦具二义。性融于事。一一事法不坏其相。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观曰。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门。

释曰。此标章也。前二各四。加第三四故为十门。

观曰。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释曰。此列名也。

观曰。就初门中为四。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

释曰。四观皆有三段。谓标释结。然准下文前三以法拣情。第四正显法理拣情。三句标名则同释义则异。今先总明三句所拣。所拣有三。一拣即离。二拣乱意。三拣形显。初中就通相说三句皆拣。即离从多分说。初句明空不离色。以拣离色。次句明空不即色。以拣太即。第三句双明不即不离。拣具即离。由拣三情故。第四句显其正理。第二拣乱意者。谓宝性论。明地前菩萨有三种空乱意。以不了知真如来藏。生死涅槃二际平等执三种空。一谓断灭故空。初句拣之。二取色外空。第三句拣之。三者谓空为有。第二句拣之。既拣三种不正之空故。第四句说真空也。第三拣形显者。有云。第一句形色体空非断空。第二句显色无体自性空。第三句空无形显一体空。第四句色空不二俱空空。解曰。此第三义乍观有理。以见第二有青黄言。谓为显色。第一第三无青黄言。便为形色故。为此释细详有违。何者一三。何以不言形色长短等耶。第二何以遍言显色耶。何以形色拣非断灭显色。不得拣断灭耶。第二显色何以得言青黄之相。非即真空之理形色。何以不得言长短方圆非真空耶。故第三释非为惬。当但拣前二足显真空。而文第二遍言青黄非真空者。显色明相。相显著故。又形色是假。显色是实。实色即空。例假形色亦即空矣。是知三句皆含形显二皆即空。次正释文。今初。第一句有三。初标。次何以下释。此拣离色明空及断灭空。言离色者。空在色外。色外复二。一对色明空。如墙处不空墙外是空。此第三句拣二灭色明空。谓如穿井除土出空要须灭色。今正拣此。故中论云。先有而后无。是即为断灭。然外道二乘皆有断灭。外道断灭归于太虚。二乘断灭归于涅槃。故肇公云。大幻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又云。智为杂毒。形为桎梏。故灰身灭智拨丧无余。若谓入灭同于太虚全同外道。故楞伽云。若心体灭不异外道断见戏论故。今文云不即断空。次以色举体下。释上以即空。故三良由下结成。于中先约义结。由即真空故非断灭。后是故下。结成标名。

观曰。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黄。故云不即空也。

释曰。亦标释结。释中拣二妄情。一拣太即。以闻色空不知性空。便执色相以为真空。故须拣之。故云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此唯拣凡也。小不计色为即空故。次然青黄下。明亦非离相有性。要即青黄无体为真空耳。由此义故则似双拣。亦拣小乘。然是举法双拣情。后明不离是举法耳。二亦用上文以拣乱意。三种空中以空为有。彼谓别有一物是于空体。故今拣之。故十地经云。有不二不尽此一句经。拣三乱意空。以有拣断灭空。以不二拣异色明空。以不尽拣空为有。不谓有体尽灭。今当不尽。谓空若是物则有尽灭。若有尽灭则有生起。今法空相不生不灭。岂有有耶。故般若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又青黄之相尚非真空。要须无性。岂得以空而为有耶。三良以下结成。举其无体之空。结非色相。明空非有岂得色耶。

观曰。三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是即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句以法拣情讫。

释曰。此中文二。先释当句。后结前三。前中亦三。初标。次释。释中先双拣即离。以空中无色故色不即空。以离色无礼故空不离色。不即不离方为真空。二拣乱意异色明空。彼执色外有空与色为异。如前对色明空。今明空中尚无有色。何得有空与色相对。又会色无体故说即空。岂于色外有空对色。古人云。色去不留空。空非有边住也。三良由下。结成上义。以下即空结上不即空也。特由会色为空。安得空中有色。二上三下总结三门。

观曰。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故。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释曰。此中有二。先正显真空之义后结例诸法。前中亦三。初标。次释。以色从缘必无性故者。依他无性即真空圆成。三是故下结。既非灭色异色。不即不离故即真空。空非色相无遍计矣。缘生无性即依他无性。无性真理即是圆成。故此真空该彻性相。二如色空既尔下。结例诸法。上之四门但明色空。色即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论凡说一义。皆先约色故。大般若等。从色已上种智已还八十余科。皆将色例。今此亦尔例一切法。若略收法不出上之十对所依体事无不即空。皆须以法拣情。显即事归理。

观曰。第二明空即色观。于中亦作四门。

释曰。此总标也。然此四门总相但翻上四。亦前三句以法拣情。第四句正显法理。就拣情中。翻前色空义则大同。取文小异。亦标语则同。释义有别。今先总拣。亦有三义。一拣即离。二拣乱意。三拣形显。今初第一句明真空不离前色。第二句明真空非即色相。第三句明真空双非即色离色。第二拣三乱意者。第一句明断空非是实色。第二句明相有非真空。即拣相有。第三句明所依非能依。即拣能依。其第三义拣形显者。有云。第一句明非断空不碍形色。第二句明自性空不碍显色。第三句明一体空俱不碍形显。第四句明俱空空不碍二空色。解曰。前会色归空观。第三拣义既违正理。今虽列之以对前文亦不取也。次正释文四句亦各有三。后二复加有二。

观曰。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

释曰。此门亦三。初标二释。释上二句。初句明断空非真色。对前色即空中实色非断空。下句明真空不异色。对前不离色明空。虽含即离。下句则是举正上句是所拣情情谓离色。二拣乱意者。拣断空非实色。对前会色归空观。实色非断空。三要由真空下。结成以下句举正结上句。是所拣情。

观曰。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释曰。此亦有三。初标。释中先拣即离。明真空非即色相。云空不即色。正拣太即。对前会色归空中。色相非真空。后然非青黄之理。必不异青黄者。明不即色之空亦非全在色外对前亦非离相有性。二拣乱意者。拣谓空为有。既空理非青黄岂是有耶。对前真空不是相有。三要由下结。举不异之正结前太即之情。

观曰。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上三句亦以法拣情讫。

释曰。就文亦二。先释此句。后结上三句。前中亦三。初标。释中双拣即离可知。但前约空中无色拣。此约能依非所依拣。次下当知。然正反前应云色中无空。故今不云尔者。空中无色有理有文。色中无空文理俱绝。以空中无色。由事即理。理绝相故色必有空。无空之色非实故。故不反上。别就能所依以释其义。二拣乱意者。唯取下句必与能依为所依。故拣于异空之色。对前异色明空。三良由下结。以一所依双结不即不离。意云。既是所依之空。必非能依之色。故云不即色。二既是色之所依。非余所依故不离色也。结离乱意者。既必与能依之色而为所依。明色非空外。对前空非色外也。二上三句下。总结三门义如前说。

观曰。四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思之。

释曰。此门亦二。先释第四。后结例诸法。今初亦三。初标。二释。言以是法无我理等者。出所以也。无我即空以是法空。即法无我故空是色。三是故空即是色者。结此门也。二如空色下结。例举上四门。空即是色。则例此空是一切法。况不是十对所依耶。

观曰。第三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

释曰。此观有三。谓标释结。二谓色下释。释相云。全是尽色之空者。有本无尽色之三字。但云全是空故耳。而释义亦通。以不对下文理非全现故。今依有本释。然色是有中之别称。通是空有二门耳。空有各有二义。空二义者。谓空非空。有二义者。谓有非有。空中言空者。以空必尽有故。言非空者亦无空相故。又不碍有故。有中言有者。有必尽空故。非有者有相离故。又不碍空故。今明色空无碍中。初明色不碍空。取空上尽色之义。次明空不碍色。取色上尽空之义。其不相碍即是举体全是之义。其离空有相义。在第四泯绝门中。然今文中色空之上各有三句。皆初句标无碍。下句出无碍相。色中出相。言色不尽而空现者。以色不碍空故色不尽也。即是尽色之空故而空现也。空中出相。云即空即色而空不隐者。以空不碍色故空即色也。而是尽色之空故空不隐也。若总相言但色举体。即空即色不尽。以即空故空便现也。空上亦然。以空举体为色故。空即色既即是空。空不隐也。若依此释前无三字义理亦通。则应后句减却尽空之三字。今依有本。三是故下结成无碍。亦是前明所观。此正明能观故。云菩萨见色等。

观曰。第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释曰。此第四观大分为二。先正释第四。后对前三观会释成总。今即初也。文中三。初标名。二谓此下释相。三何以下征结。此中大意。但拂迹现圆。若细释者。然色空相望乃有多义。一融。二谛义。初会色归空。明俗即故真。二明空即色。显真即是俗。三色空无碍明二谛双现。四泯绝无寄明二谛俱泯。若约三谛。初即真谛。二即俗谛。后一即中道第一义谛。若约三观初即空观。二即假观。三四即中道观。三即双照明中。四即双遮明中。虽有三观意。明三观融通为真空耳。二者色空相望总有四句。取文小异。初会色归空观中四句。前三句明色不异空。第四句明色即是空。第二明空即色观中四句。前三句明空不异色第四句明空即是色。第三观明但合前二今第四句。拂四句相。现真空相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真空观备矣。若约三观。就心经意。色不异空明俗不异真。空不异色明真不异俗。色空相即明是中道。即上四句为空假中之三观也。与今义同。取文小异耳。三者色空相望总有三义。一相成义。二无碍义。三相害义。广如第二理事无碍观中。今文含有三。前二相即亦相成义。第三色空无碍观。正明无碍义。今第四观。即相害义。相害俱泯故。虽有此三意。俱显于真空义耳。若别消文者。不可言即色不即色者。拂前第二。明空即色观。不可言即色者。正拂第四句。不可言不即色者。亦拂前三句。以空非空故。无可言即色不即色。又理本绝言故。约观即心冥真极故。方成妙色观耳。次云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者。拂第一会色归空观。不可言即空。正拂第四句。不可言不即空。亦拂前三句。以色亦即非色。无可言即空不即空。故即事同理故。理本绝言故。心冥真极无心即故。方成即空观耳。又上会色归空无增益谤。明意即色无损减谤。色空无碍无双。非戏论谤。今无可相即。无相违谤。四谤既无。百非斯绝故迥绝无寄。又云。一切法皆不可者结例总拂。言结例者。非独色法成其三观。并皆拂之。受想行识万化之法皆同前色。言总拂者。总拂前三会色归空观等皆不可也。亦无四句可绝。三观可拂故。不可亦不可。言此语亦不受者。若受不可说言是则有受。有受则有念。有念者。皆是心言之迹故。迥绝无寄二边既离。中道不存心境两亡。亡绝无寄般若现矣。若生心动念皆不会理。言语道断故言不及。心行处灭故解不到。言是谓行境者。结成上行。然有二意。一者上是行家之境。今心与境冥。智与神会。亡言虚怀。冥心遗智。方诣兹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二者即上心智契合即是真行。行即是境行分齐故。三何以下反释成行。

观曰。又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此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

释曰。此即第二总结四门。然上第四门唯结当门成行。今总结四门。然云上二句八门者。则句大门小前总标中亦云四句十门。皆句大门小。上结中云上三句以法拣情。此第四句一门是则门句互通。应合门大句小。义既互通此随文释。于中三句。初正分解行二。若不洞明下。反显相资。如目足相资。于中初以解成行。次若不解下。绝解成解。后若守下。舍解成行。三是故下。结成二相。总成真空绝相观也。则内外并冥。缘观俱寂也。

观曰。理事无碍观第二。

释曰。即理事无碍法界也。

观曰。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释曰。此观文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劝。今则初也。即总显观名。具为十门。本就前色空观中。亦即事理不得此名者。有四义故。一虽有色事为成空理。色空无碍为真空故。二理但明空。未显真如之妙有故。三泯绝无寄。亡事理故。四不广显无碍之相。无为而为无相而相。诸事与理炳现无碍双融相故。为上四义故。不得名至此独受。是以今标。具下十门无碍之根镕融。是总该下十门。似如洪炉铸众像。故镕谓镕冶。即初销义。融谓融和。即终成一义。以理镕事。事与理和二而不二。十门无碍其义同故。又此二理事镕融。别当相遍。相遍互融故。次存即九十。真理非事。事法非理。二相存故。亡即七八。真理即事。事法即理。废己同他。各自泯故。逆即五六。真理夺事。理逆事也。事能隐理。事逆理故。顺即三四。依理成事理顺事也。事能显理事顺理也。故此二句总摄十门。方为事理无碍之义成第二观。然事理无碍方是所观观之于心即名能观。此观别说观事俗观。观理真观。观事理无碍成中道观。又观事兼悲。观理是智。此二无碍。即悲智相导成无住行。亦即假空中道观耳。

观曰。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释曰。此第一门。然下十门应即为十以释二意。便总料拣故分五对。第一理事相遍对。第二理事相成对。第三理事相害对。第四理事相即对。第五理事相非对。亦名不即对。然此五对皆先明理。尊于理故。又皆相望。一三五七九以理望事。二四六八十以事望理。初对为二。先正释。二料拣。前中二门。即分为二。今初也。文中有三。初标名。二谓能遍下。释事理相性空。真理一相无相。故不可分则无分限。事约缘起故分位万差。三一一事中下。释其遍相理非事外。故要遍事。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故。次何以下。释全遍所由。谓要全遍者。若不全遍理可分故。非如浮云遍满虚空随方可分故。是故下。别指一事显其遍相。以尘含理显理全遍。

观曰。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

释曰。文亦有三。初标。二谓能遍下。示能所相。三此有分下。明遍理之相。于中初正明。以全同名遍。次何以下。释同所以。有分之事全如理故。若不遍同事有别体。次是故下。结示遍相。后如一尘下。例一切法。此对为下四对之本。由相遍故。有相成等。

观曰。此全遍门超情难见。非世喻能况。

释曰。第三料拣上二门也。于中三。初标难喻。二寄喻别显。三问答解释。今初也。言难见者。以道理深故。有本云。离见离见即超情义耳言。难见者容。有见理故下。寄喻以明难。言世喻难喻耳。言难喻者。事理相殊而互相遍。理遍事故无相全在相中。事遍理故一尘便无涯分。一尘既无涯分。何有法之当情。无相全在相中。至理何曾悬远。即相无相五目难睹。其容全理之事。世法何能为喻。故经云。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见取为一切。又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此为譬喻。显下海喻亦分喻耳。

观曰。如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

释曰。第二寄喻以明也。既无可喻而举喻者。借其分喻通其玄意。令诸达识因小见大亡言领旨。文有三重无碍。初以大海对一波明大小无碍。此举喻上事理相遍二义竟也。文但举喻略无法合。若总相合以海喻理。以波喻事。配文可解。然意犹难见。大海何得全在一波。以海无二故。一理何得全在于一事。以理无二故。一波何以全匝大海。以同海故。一尘何以全遍于理。事同理故。一同时全遍下。以一海对诸波明一异无碍。约法。即一理对于诸事。以辩无碍。又上即非大非小。此即非一非异。其一异等相至下问答自明所以。三又大海全遍一波下。以大海双对一波诸波。互望齐遍无碍。约法。即以一理。对一事多事。相望齐遍无碍。

观曰。问理既全体遍一尘。何故非小。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于一尘。又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既成矛盾。义极相违。

释曰。第三问答解释。双释法喻而其文中但就法说。例使晓喻。上喻之中文有三节。今但合为两重问答。一问牒大小而答兼一异。二对前第三以大海双对一波诸波互望齐遍无碍为问。前中先问后答。今初问也。文中二。先以理望事问。约喻。即前大海全在一波。而海非小故云理既全体遍等。即以遍难小既不同尘而小下。以非小难遍二。又一尘全匝下。约事望理难。先以一尘难大。次云若不同理而广大下。以非广难遍。约喻。即前一波全遍于大海而波非大。既成矛盾下。结难。矛者[金*(穴/囚/?)]也。盾者排也。昔人双卖二事。叹盾即云。矛刺不入。叹矛即云。能穿十重之盾。买者云。我买汝矛还刺汝盾。岂不伤哉。意明二语互相违。

观曰。答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得全收而不坏本位。

释曰。此下答中二。先双标。后双释。今即初也。上问但问大小。今正答一异兼于大小。由于理事二法相望。故云各非一异。

观曰。先理望事有其四句。一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二真理与事非一故。理性恒无边际。三以非一即是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四以非异即是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

释曰。此释理望事。四句中。前二正明遍尘非小之相。初句遍尘。第二句非小。其三四二句遍酬其难。难意云。遍尘非小二义相违。何得互通。今第三句明大理遍在一尘。第四句明虽遍非小。其无分限则非小也。即双答遍尘难。非小及非小难遍一尘难。虽两假但一相遍耳。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

猜你喜欢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一·念常
  大乘中观释论 第九卷·安慧
  卷第三·宋濂
  西方发愿文·祩宏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佚名
  博山雪關智誾禪師傳·雪关智訚
  卷第十八·白岩净符
  二八 自欢喜经·佚名
  卷二十·佚名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下·佚名
  卷一百四十·佚名
  卷五·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集大乘相论卷上·佚名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一卷·世亲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九·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七十九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杨万里退休集钞三三径东园新开九径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九种花木各植一径命曰三三径云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诚斋奄有三三径一径

  • 元明事类钞卷九·姚之骃

    官品门【二】学士代署御名 马祖常集元明善为学士英宗亲祼太室礼官进祝册奏请署御名上命代署者三眷遇褒优近世无有典国史 元通鉴仁宗时以赵孟頫为翰林学士承防有言国史不宜令孟頫典帝曰子昻世祖所简抜朕置之馆阁史典

  • 列传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一百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郑道传。○郑道传字宗之检校密直提学云敬之子。 恭愍朝登第调忠州司录累转通礼门*祇{祗}候。 连丧父母庐墓终制。 召授*大常博士王亲享宗庙

  • ●卷五·钱谦益

    ○夏明玉珍玉珍,姓明氏,随州人。至正二十二年,自称皇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在位五年,丙午二月卒,寿三十六。子升立,改元开熙,在位六年,国亡。至正十一年辛卯(天完治平元年)冬,随州人明玉珍起兵于青山。蜀有明氏,一曰氏,名玉珍,随州玉

  • 董其昌传·张廷玉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曾任编修及皇长子讲习官,任湖广副使时,为势豪所忌,辞职归家。后来又起任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均辞不就任。光宗即位后召为太常少卿,熹宗天启二年(1

  •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九·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中官考十嘉靖三年十月应天巡抚吴廷举言内官监监收白熟粳米额外科索无厌大率正粮一石加费二石方获批单虽屡奉旨禁革而该监科索如故请令提督太仓太监一员与仓场侍郎兼同监收庶弊奸可革民不为病户部复议总

  • ●牧令书卷十五 保息·徐栋

    安肃徐栋致初辑 常变交济斯缓急有须养民之政不亦全乎然有贯注乎常与变而为政之所不可缓者周礼之保息是也能保息然后能养民矣 朱泽澐 张惠言 陶元淳 袁守定 熊宏备 陈宏谋 汪辉祖 刘衡 田文境 潘谘 吴荣光

  • 卷五十三·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五十三宋 徐天麟 撰食货四钱币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

  • 卷之十四·佚名

    尚敬王三十一年,向弘烈、毛景文改修勢理客橋。浦添群驛之西、勢理客邑之東,有一大江,源出群南,曲折奔流,至于小灣,注入于海。其為勢也汪洋澎湃,不可徒涉。是以自徃古時創建石橋,使民得徃還之便。然本國徒有橋梁之設,而築修之正

  • 十一年·佚名

    (丙辰)十一年清大正七年春正月1月1日○〈純宗皇帝實錄附錄卷之九〉一日。〈陰曆丁巳十一月十九日〉行啓于總督官邸,託新年祝賀轉奏。○詣德壽宮,王妃隨詣,上表裏于太王殿下。○宗戚、貴族及本職高等官謁見于德壽宮。新年問

  • 卷六十四 中庸三·黎靖德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修道,便是说上文修身之道,自'为政在人'转说将来。'修道以仁',仁是筑底处,试商量如何?"伯丰言:"克去己私,复此天理,然后得其修。"曰:"固是。然圣贤言'仁'字处,便有个温厚慈祥之意,带个爱底道理。

  • 第六章 14·辜鸿铭

    子曰:“不有祝鮀之俊,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辜讲针对当时两个著名的人物(祝鮀 和宋朝 ),孔子说:“没有人像他那样聪慧(如当代的悉尼·斯密斯 ),也没有人显得那么高贵典雅(如当代的贵族切斯特·菲尔德 ),这样的人现在

  • 卷七十八·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七十八  宋 王与之 撰庐人为庐器陈用之曰郑氏读庐为纑盖庐有緫制之称庐器谓柲也柲櫕也先儒以为积竹杖则所谓庐器者盖緫合众体而成其为器焉夫兵之用以胜为主胜物则其致用者不可不求其坚固故

  • 卷六十八·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八   宋 王与之 撰小行人下大夫四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刘执中曰礼籍所以载五等诸侯及其孤卿上下大夫四等入觐之礼随其爵命为之降杀大行人用

  •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五·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文殊师利。云何诸佛如来自然智。文殊师利。譬如十方各过五十世界微尘数世界微尘大海。阿僧祇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数世界。一切世界。一一世界。一一阎浮提。于念念间。见佛色身。于一时见。非前

  • 宗镜录卷第五·延寿

    夫真心靡易。妙性无生。凡圣同伦。云何说妄。答。本心湛寂。绝相离言。性虽自尔。以不守性故。随缘染净。且如一水。若珠入则清。尘杂则浊。又如一空。若云遮则昏。月现则净。故大智度论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

  • 后序·晦堂祖心

    敷阳王韶 撰敷阳子曰。予尝劝学者。学圣人之道。皆当求之於文辞章句之外。至於天道阴阳。则又在算数历法之外。今得遇黄龙心师。发明至道。则所谓圣人性命之理者。又在生平学习思想之外。噫古人谓。佛法皆以心相传。

  • 羽庭集·刘仁本

    元代诗文别集。6卷。刘仁本撰。刘仁本诗文集久已散佚,仅《永乐大典》各卷收入了刘仁本《亦玄集》、《羽庭诗集》之中的作品。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重辑出刘仁本诗文若干篇,编为6卷,统名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