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回溯与前瞻
──三十一年三月为举行印度日作──
一 前言
中国与印度,在人类文化上,无论作三系分或四系分,总是各占著一系。而地理上为绵亘南北,纵横东西,海陆俱备之一整块,除去美国有大西、太平两洋海岸线较优外,苏联陆地虽大而缺于海岸,其他则更少能仿佛其闳伟者。尤其两国之人,合起来竟占全人类之半数或五分之二,所以今后之世界,设非中印两国国民均得适当之安荣地位,则地球难有三十年之治世。反之、若中印合作而肩起人类文明之任务,则三百年或三千年之长安久治,亦非不可希望。于此意义上来谈中印关系,虽累千万言亦不能尽,今请扼要言之。
二 回溯中印之文化
中印文化之发生关系,几二千年矣,然实不过印度对于中国片面之输入,且仅为佛教之传承耳。唐代虽亦曾想译老子道德经为梵文,然与印度并不发生任何影响。虽随佛教传入者,更有音韵、医药、艺术及数论、胜论、四吠陀等哲学宗教鳞爪;然为光焰万丈之佛教所掩,微末已甚。而佛教则自张骞通西域已开始流入,但朝廷之接受则肇端汉明;由汉明时摩腾、竺法兰起,迄于北宋时代,印度之佛教高僧哲士来中国者千有余人,中国佛教高僧之赴印度修学者亦逾千数,其成果则有六七千卷之汉字三藏佛典。其中除佛教之外,且包含有印度及其邻近各国之历史地理风习思想。印度于其七八百年前,文明破坏殆尽,且反藉英文以探究。至其予中国影响之大,不惟六朝、隋、唐来早已成为儒、释、道三教所构成民族文化之一要素,且关系近代中国人民最大之宋明儒学,亦依佛学为其大原。但南宋以来八九百年,则印度之佛教既衰隐湮灭,而中印之来往亦阒无所闻。迄近年乃复因交通便利,华僧往朝佛迹者渐多。泰戈尔来华讲学之后,谭云山又就学于其国际大学,并设立中国学院以输与中国之文藉。
故前年印度大学邀余讲演,尝谓:印度人应研究中国古代之文化,且可依汉文佛藏以辅助印度文化之研究;而中国则需研究近代、现代印度而了解之也。
三 前瞻中印之政治
印度之政治,没有其宗教和哲学之发达,其古史上仅奉佛的阿育王、迦腻王、戒日王暂盛一时,而统一印度之年期极短;明清来、成为回教统治及英国统治时代,益加支离复离。中国亦只唐太宗曾派行人王玄策察临五印;至元太祖部将之曾征印度,乃蒙古人之向欧州、中国同施侵凌者。故真正之中印政治关系,实从此次蒋委员长之访问印度开始。前者尼赫鲁之访中国,及戴院长之访印度,乃其前奏;余于访问印度各宗教及文化领袖泰戈尔之间,兼访及印度政治领袖甘地、尼赫鲁、波斯等,亦略窥其教情隐曲。蒋委员长告回教领袖真纳:“非来解决印度政治,乃至印度学习”,实为睿智之答辞。盖印度之政治症结,确非易解,不惟英印间未全孚治, 就旁观者察之,则回教徒少数民族利益之主张,不能与印度教徒一致;各小王国既欲各保其王权,极右之印度教徒又持守其高贵阶级,非易与低贱阶级者泯然平等。因此、国民误会,遂难期整个印度精诚团结。惟在国民议会领袖等言之,则印回王民贵贱等成分,不难一炉而冶;阴使隔离者,仍出制治者操纵而已。然此次以蒋委员长伟大精诚之感召,印度人固已翕然与中国联合,只须英、美能循此方针而继续工作,必能得印度之衷心协力,达到民主自由战胜轴心侵略之目的,而中、印两民族亦同实现光明的前途,以期于世界人类的文明,较于过去有更大之页献。
四 结论
其他关于现在及将来之军事的、经济的各方面,既非我所熟知,亦非此短文所能及,姑置不论。就印度人对于中国抗战初起之次年,即举行中国日,且其都会如加尔各答等,往往集数万人、数十万人,表现对于中国之热情;则我国今此举行之印度日,其意义之重大可知。乃稍贡其对于印度之见解,表示对印度的敬爱,并促进国人关于印度之认识。(三十一、三、一七、中央日报)
猜你喜欢 观心论疏卷第三·灌顶 第六十七則 傅大士講經竟·胡兰成 卷第二十三·道原 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佚名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佚名 高峰和尚禅要·高峰原妙 念法品第三·佚名 玄奘译·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二·石雨明方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六卷·湛然 卷五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赞辞·太虚 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佚名 神鼎諲禅师·惠洪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