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

  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所谓“禅法”是些什么东西,应该用敦煌、关中、庐山三处所出的禅经作研究资料;3世纪以前所译的禅书太简单了。不能应用。

  《坐禅三昧经》说五门对治法,我们用作禅法的纲要:

  【1】多氵㸒欲人,不净法门治。

  【2】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

  【3】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

  【4】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

  【5】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

  “等分”二字不明,辞典也没有说明。细看文义,似是指那些兼有氵㸒欲、瞋恚、愚痴、思觉各病,成分略相等的人。经文又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故知“等分”是兼有以上种种病的重病。

  先说“不净观”。《禅经》云:

  修行爱欲增,应往至冢间,取彼不净相,还来本处坐。所见诸死尸,我身亦复然。

  一心内观察,如彼冢间相。彼为我作证,由是得真实。已得真实相,不复起邪念。【卷三第九】

  这是很浅近的说法。又如教人观察:

  从足至发,不净充满: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筋脉骨髓,肝肺心脾肾胃,大肠小肠,屎尿演唾汗泪,垢蚧脓脑胞胆痰水,微肤脂肪脑膜,身中如是种种不净。【《三昧经》上】【此名三十六不净】

  不净观为印度宗教的一个发明;其说有粗有细,粗者略如上说;细者分析人身一切骨节,筋脉,九十九万毛孔,每一毛孔内八万侵食细虫,——这样分析,不是为生理及医学,乃是要人了知人身不净,“生死内外,都是不净。”《禅经》云:

  五欲亦五坏,随病而对治;相对真实相,修行正观察。“色变”若“离散”,“威仪容止灭”,“羸朽”及“磨碎”,是名五种坏。此则自身中,无量诸境界:修行正忆念,悉能得自在。

  不净观有时发生厌患,便可用“净观”对治,使人于不净中看出净相,“除肉观骨”,“白骨流光出”,以至于“种种微妙色”,“处处庄严现”。

  《禅经》说:

  佛说不净念,一切诸种子。世尊说贪欲,利入深无底,正受对治药,当修厌离想。一切余烦恼,悉能须臾治。【卷三,十一】

  次说慈心法门。《修行道地经》云:

  修行道地建大弘慈,当何行之?

  设修行者在于暑热,求处清凉,然后安隐;在冰寒处,求至温暖,然后安隐;如饥得食,如渴得饮,如行远路疲极困甚而得乘车,然后安隐,……执心不乱,所可爱敬,亲亲恩爱,父母兄弟妻子亲属朋友知识皆令安隐;一切众生诸苦恼者,亦复如我身得安隐;十方人民,悉令度脱,身心得安。欲使二亲宗族中外悉得安隐。次念凡人等加以慈。普及怨家,无差特心,皆令得度,如我身安。【第六】

  此经在别处【第八】说慈有四品:

  一曰父母宗亲,二曰中间之人无大亲疏;三曰凡人众庶;四曰护于怨家,仁心具足。

  《修行道地经》有“忍辱”及“弃加恶”二品,与“慈心法门”有关,附录于此:

  设使有人挝骂行者,尔时修道当作是观:所可骂詈,但有音声,谛惟计之,皆为空无,适起即灭。譬如文字,其名各异,一一计字,无有骂声。……譬如夷狄异音之人虽来骂我,譬如风响,是声皆空。【忍辱品十三】

  假使行者坐于寂定,人来挝捶,刀杖瓦石以加其身,当作是观:名色皆空,所捶可捶,悉无所有,本从何生?谁为瞋者?向何人怒?【弃加恶品十四】

  次说思惟法门。思惟是观因缘。十二因缘之观省,分为三步:

  若初习行,当教官: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若已习行,当教言: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若久习行,当教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三昧经》上】

  次说安那般那三昧法门,即数息门。安那【ana】是入息,般那【pana】是出息。亦译为安般。《三昧经》也分三步:

  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

  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

  若久习行,数,随,止,观,转观清净。

  《禅经》分“数,随,止,观”四步。上文第一步“数一至十”即是数。第二步“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即是“随,止”两步。第三步即是四步合修。罗叉与罗什皆以“止观”为一步,而以“还净”为最后一步。

  数息甚易明,不须细说。

  “随”者,《禅经》云:

  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

  原注云: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

  随只是“念与息俱”,跟着气息,跟到他所到处。

  “止”者,“止心一处”;《禅经》云:

  安止极风处。

  原注云:极上下风际。

  风即是气息。

  “观”者,《禅经》云:

  修行止住已,种种观察风。

  诸书说“观”,各有长处,不易合在一块。《修行道地经》云:

  修行者已得相随,尔时当观;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遥视牛食,行者若兹,从初数息,至后究竟,悉当观察。

  此即是“止观”,近于《禅经》所谓“止”。《道地经》接着说:

  修行者已成于观,当复还净;如守门者,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皆识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头,当观数息,知其出入。【二十三】

  此即罗什所谓“转观清净”,即《禅经》所谓“观”。

  《禅经》分“止观”二事甚明白。他说:

  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以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第五】

  又说:

  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息法次第生,展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起时不暂停;当知和合法,是性速朽灭,法从因缘起,性羸故无常;一切众缘力,是法乃得生,虚妄无坚固,速起而速灭……

  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譬如运行天,息变疾于彼。决定无常想,修行趣涅槃……

  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说名为决定。【第七】

  《修行道地经》于《数息品》之外,也另有《观品》,也是以无常一念为主【第二十四】。《观品》列举“五十五事”,明“身则本无。”如云:

  是身为聚沫,不可手捉;是身如海,不厌五欲;是身如江,归于渊海,趣老病死;是身如粪,明智所捐;是身如沙城,疾就磨灭,……

  《观品》又云;

  修行者当以四事观其无常;

  一曰:所生一切万物皆归无常。二曰,其所兴者无有积聚。三曰,万物灭尽,亦不耗减。四曰,人物悉归败坏,亦不尽灭。

  颂曰:

  人物虽有生,不积聚,不灭,

  亦不舍众形,虽没而不灭。

  虽终相连续,皆从四因缘。

  观万物如是,超越度终始。

  佛教本重智慧,故“观”为极重要的一步。数息法门中所谓“观”,范围尚小,因息而推知万法无常,便不止“如守门人坐于门上观出入人”的观法了。

  梵文samatha,译言止;vipasyana,译言观。《大乘义章》十曰:“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后来天台宗用“止”来包括数息法门的前三步,用“观”来指后一步,而推广“观”义,包括智慧思惟。天台宗又有“六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这是强分《道地经》四步为六步:还是“反本还源”,净是“体识本性清净”。

  次说念佛法门。《三昧经》分三步:

  若初习行,令往观佛像,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如是不已,心不散乱,便得心眼见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见,无有异也。

  是时当更念佛初降神时震动天地,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小相;以至后来成正等觉,初转法轮,……得至涅槃,佛身如是,感发无量。专心念佛,不令外念……如是不乱,便得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见之。既得见佛,当复念佛功德法身,无量大意,无崖底智,不可计德。……尔时复念……无量尽虚空界皆悉如是,……尔时惟观二事:虚空佛身及佛功德,更无异念,心得自在,意不驰散,得成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大概是晚出的。然而这里的念佛还与净土一派不全同。这也是可以注意的。

  以上述五法门,完了。次说习禅的结果,所谓“四禅”的境界。

  【1】初禅  行者呵弃爱欲,灭断欲火,一心精勤信乐,令心精进,意不散乱,观欲心厌,除结恼尽,得初禅定【《三昧经》下】。初禅相有多种,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等,是为十功德。【辞典八o九】,

  【2】二禅  初禅得力于“思力”居多,如不净观,慈心观,念佛三昧皆是。此等名为“觉观”,“因善觉观,而生爱著”,故已得禅者,当除却觉观,始可入第二禅。《要解》云:

  觉观恼乱,如人疲极安眠,众音恼乱。……觉观乱心,如风动水。……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以无觉观故,内心清净,如水澄净,无有风波,星月诸山悉皆照见。如是内心清净,故名贤圣默然。……定生喜乐,妙胜初禅。

  【3】三禅  二禅已除觉观,还有喜心。《要解》云:

  得二禅大喜,喜心过差,心交着喜,生诸结使。以是故喜为烦恼之本。……喜是悦乐,甚为利益,滞着难舍。以是故,佛说,舍喜得入三禅。……复次,喜为粗乐,今欲舍粗乐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求异定乐。……第三禅身受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

  eliot【1.314】译喜为joy.乐【sukham】为eass。

  【4】四禅  三禅舍了喜,还有乐在。第四禅就连乐也去了,《要解》云:

  行者依于涅槃乐,能舍禅乐。……若比丘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第四禅名为真禅,余三禅者方便阶梯。是第四禅譬如山顶,余三禅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禅佛说为不动处,……又名安隐调顺之处。譬如善御调马,随意所至。

  《要解》云:

  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得六通,求之亦易。

  我们依此次第,说明禅法的功用。

  什么叫做四无量心?

  一者慈无量,二者悲无量,三者喜无量,四者舍无量。

  兹无量心与前面说的慈心观略同。《禅经》第十四云:

  ……于一切众生超法饶益心,修三种慈:广大慈,极远慈,无量慈;舍除瞋碍,住仁爱心,随其所应,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与之,谓与种种法乐,修种种慈:先与在家乐,次与出家乐,次与禅定正受乐,次与菩提乐,次与寂灭乐。

  《要解》云:

  念一城众生,愿令得乐;如是一国土;一阎浮提,四天下,小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乃至十方恒河沙等无量无边众生,慈心遍复,皆愿得乐。

  悲与慈有分别。《禅经》云:

  饶益众生,说明慈心;除不饶益,说名悲心。……若先观众生受无量苦,起除不饶益心,然后见众生除不饶益;除不饶益已,受种种乐——非兴与乐也。是名悲心。

  喜无量者,《禅经》云:

  修行于慈境界,以……一切功德饶益众生;见一切众生得法乐已,其心欢喜……念言快哉,永使安乐。

  舍无量者,《禅经》云:

  谓平等清净,离苦乐相。

  什么叫做四念处?四念处又名四空定,又名四无色定eliot译为四种jrances

  【1】空无边处,又名虚空处,又名初无色定,《要解》云:

  ……离一切色相,得入虚空处。

  又云:

  行者系心身内虚空,所谓口鼻咽喉眼耳胸腹等,既知色为众恼,空为无患,是故心乐虚空。若心在色,摄令在空,心转柔软。令身内虚空渐渐广大,自见色身如藕根孔。习之转利,见身尽空,无复有色。外色亦尔。内外虚空同为一空。是时心缘虚空,无量无边,便离色想,安隐快乐;如鸟在瓶,一瓶破得出,翱翔虚空,无所触碍。是名初无色定。

  这段文章真是妙文,故全引之。

  【2】识无边处,又名识处。《要解》云:

  行者……知是心所想虚空斯诳虚妄,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既知其患,是虚空从识而有。谓识为真,但观于识,舍虚空缘。习于识观,渐见识相相续而生,如流水灯焰,未来、现在、过去识识相续,无边无量。……是名无边识处。

  【3】无所有处。《要解》云:

  行者得识处已,更求妙定,观识为患,……观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不住情,亦不住缘,亦不住中间:非有住处,非无住处:识相如是。……行者如是思惟已,得离识处。……虚空虚诳,识相亦尔。……空无所有,是安隐处。作是念己,即入无所有处。

  虚空处与无所有处有何差别?答曰,前者心想虚空为缘,此中心想无所有为缘。是为差别。

  【4】非想非非想处。《要解》云:

  行者作是念:一切想地,皆粗可患,如病,如疮,如箭。无想地则是痴处。今寂灭微妙第一处,所谓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己,则离无所有处想地,则入非有想无想处。是中为有想,为无想?答曰,是中有想……此地中想微细不利,想用不了【想的作用不大明了】,故不名为想。

  《要解》又谓无所有处属想,非想非非想处属行。五阴之中,“行”最难说。《俱舍论》云:“行名造作”;《大乘义章》三说“内心涉境”为行。这样看来,行是内心的造作。【mental con structlon】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我们不用细说了。

  五神通或六神通,皆是第四禅的效果。今举五神如下:

  【1】神境通【巴利文iddhi】,又名如意通,又名变化神通。【2】大耳通。【3】他心通。【4】宿命通。【5】天眼通。

  神境通又分四种:

  【1】身飞虚空,如鸟飞行。【2】远能令近。【3】此灭彼出。【4】犹如意疾。

  今试举《要解》说明飞行的一段,作一个例:

  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若行住于第四禅,依四如意分,一心摄念观身,处处虚空如藕根孔,取身轻疾相,习之不已,身与心合,如铁与火合,灭身粗重相,但有轻疾身。

  五神通是一种印度古来的迷信。释迦牟尼自己大概也相信这种神通的可能,他的大弟子之中便有以如意通著名的,《四阿含》中也提及各种神通。佛教入中国后,这种迷信常见于各种记载之中。各种僧传里常有其事;小说杂记里更多了。非佛家的宗教也往往受他的影响,如《抱朴子》记《墨子五行记》有变化的幻术;又如儒家记邵雍死时能闻远处人谈话,那也是一种天耳通。

  我们现在可以总括的讨论古代禅法的基本性质了。《修行道地经》云:

  何谓修行?云何谓行?

  谓能顺行修习遵奉,是为修行。其修及习是谓为行。何谓修行道?专精寂道是为修行道。【七】

  又云:

  其修行者计有三品:一曰或身行道而心不随,二曰或心行道而身不从,三曰修道身心俱行也。【八】

  结跏趺坐,不动如山,而其心迷散,是第一类。心性调和而身不端坐,是第二类。“身坐端正,心不放逸,内根皆寂,亦不走外随诸因缘”,是第三类。此名“身心相应”。“瑜伽”本义为相应,谓身心相应也。

  《修行道地经》的劝意品【九】写一个擎钵大臣的故事,说修习心不放逸的效用。这个故事最有文学意味;不但是一种哲学的寓言,故我摘抄在这里,作这篇记载的结论:

  昔有一国王,选择一国明智之人以为辅臣。尔时国王设权方便无量之慧,选得一人,聪明博达,其志弘雅,威而不暴,名德具足。王欲试之,故以重罪加于此人;敕告臣吏盛满钵油而使擎之,从北门来,至于南门,去城二十里,园名调戏,令将到彼。设所持油堕一(左三点水右帝) 者,便级其头,不须启问。

  尔时群臣受王重教,盛满钵油以与其人。其人两手擎之,甚大愁忧,则自念言:其油满器,城里人多,行路车马观者填道;……是器之油擎至七步尚不可诣,况有里数邪?

  此人忧愤,心自怀懅。

  其人心念:吾今定死。无复有疑也。设能擎钵使油不堕,到彼园所,尔乃活耳。当作专计:若见是非而不转移,唯念油钵,志不在余,然后度耳。

  于是其人安行徐步,时诸臣兵及众观人无数百千,随而视之,如云兴起,围绕太山。……众人皆言,观此人衣形体举动定是死囚。斯之消息乃至其家;父母宗族皆共闻之,悉奔走来,到彼子所,号哭悲哀。其人专心,不顾二亲兄弟妻子及诸亲属。心在油钵,无他之念。时一国人普来集会,观者扰攘,唤呼震动,驰至相逐,蹙地复地,转相登蹑,间不相容。其人心端,不见众庶。

  观者复言,有女人来,端正姝好,威仪光颜,一国无双;如月盛满,星中独明;色如莲华,行于御道。……尔时其人一心擎钵,志不动转,亦不察观。

  观者皆言,宁使今日见此女颜,终身不恨,胜于久存而不睹者也。彼时其人虽闻此语,专精擎钵,不听其言。

  当尔之时,有大醉象,放逸奔走,入于御道,……舌赤如血,其腹委地,口唇如垂;行步纵横,无所省录,人血涂体,独游无难,进退自在,犹若国王,遥视如山;暴鸣哮吼,譬如雷声;而擎其鼻,瞋恚忿怒。……恐怖观者,令其驰散;破坏兵众,诸众奔逝。……

  尔时街道市里坐肆诸卖买者,皆懅,收物,盖藏闭门,畏坏屋舍,人悉避走。又杀象师,无有制御,瞋或转甚,踏杀道中象马、牛羊、猪犊之属;碎诸车乘,星散狼藉。

  或有人见,怀振恐怖,不敢动摇。或有称怨,呼嗟泪下。或有迷惑,不能觉知;有未着衣,曳之而走;复于迷误,不识东西。或有驰走,如风吹云,不知所至也。……彼时有人晓化象咒,……即举大声而诵神咒。……尔时彼象闻此正教,即捐自大,降伏其人,便顺本道,还至象厩,不犯众人,无所娆害。

  其擎钵人,不省象来,亦不觉还。所以者何?专心惧死,无他观念。

  尔时观者扰攘驰散,东西走故,城中失火,烧诸宫殿,及众宝舍,楼阁高台现妙巍巍,展转连及。譬如大山,无不见者。烟皆周遍,火尚尽彻。……

  火烧城时,诸蜂皆出。放毒蛰人。观者得痛,惊怪驰走。男女大小面色变恶。乱头衣解,宝饰脱落;为烟所熏,眼肿泪出。遥见火光,心怀怖懅,不知所凑,展转相呼。父子兄弟妻息奴婢,更相教言,“避火!离水!莫堕泥坑!”

  尔时官兵悉来灭火。其人专精,一心擎钵,一(左三点水右帝)不堕,不觉失火及与灭时。所以者何?秉心专意,无他念故。……

  尔时其人擎满钵油,至彼园观,一沛不堕。诸臣兵吏悉还王宫,具为王说所更众难,而人专心擎钵不动,不弃一(左三点水右帝)。得至园观。

  王闻其言,叹曰,“此人难及,人中之雄!……虽遇众难,其心不移。如是人者,无所不办。……”其王欢喜,立为大臣。……

  修行道者,御心如是。虽有诸患及氵㸒怒痴来乱诸根,护心不随,摄意第一。……颂曰:

  如人持油钵,不动无所弃。

  妙慧意如海,专心擎油器。

  若人欲学道,执心当如是。……

  有志不放逸,寂灭而自制。

  人身有病疾,医药以除之。

  心疾亦如是,回意止除之。

  心坚强者,志能如是,则以指爪坏雪山,以莲华根钻穿金山,以锯断须弥宝山。……

  有信精进,质直智慧,其心坚强,亦能吹山而使动摇,何况而除氵㸒怒痴也?……

  我们读了这个极美的故事,忍不住要引《宗门武库》里的一条来做个比较:

  草堂侍立晦堂。晦堂【黄龙宝觉禅师,名祖心。】举风幡话问草堂。草堂云,“迥无入处。”晦堂云:“汝见世间猫捕鼠乎?双目瞪视而不瞬,四足踞地而不动;六根顺向,首尾一直,然后举无不中。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也。”

  1925年1月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二(声闻无学沙弥僧部第十一)·宝唱
  学佛先从做人起·太虚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梦颜
  卷第六·永觉元贤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十(末)·窥基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佚名
  第三卷·圆瑛
  浮石禪師語錄卷四·通贤
  第三 界相应·佚名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六·雪关智訚
  卷五百一·佚名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十七·居顶
  第九 金翅鸟相应·佚名
  金刚字轮三昧大仪轨分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关汉卿

    (李存孝领番卒子上,云)铁铠辉光紧束身,虎皮妆就锦袍新。临军决胜声名大,永镇邢州保万民。某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官封为前部先锋、破黄巢都总管、金吾上将军。自到邢州为理,操练军卒有法,抚安百姓无私;杀王彦章,不敢正眼视之

  • 乾集之上·钱谦益

    太祖高皇帝二十八首【神凤操】钧天奏兮列丹墀,俄翩翩兮凤凰仪。敛翱翔兮栖梧枝,彼观德兮直为我辞。【思亲歌】苑中高树枝叶云,上有慈乌乳雏勤。雏翎少乾呼教飞,腾翔哑哑朝与昏。有时力及随飞去,有时不

  • 卷四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四十一治道辟四门赋【以来逺人致    唐多士为韵】王 起王者居上国来逺人辟四门而不壅俾八方而是遵朝聘防同自逹于遐迩华夷蛮貊不间于君臣所以表王道之荡荡彰皇化之淳淳我皇辟四门也广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佚名

    天启三年六月庚申朔○石砫司总兵官署都督佥事秦良玉自陈奉命征剿奢酋部署将领秦翼明拱明等提兵褁粮奋勇前进先后红崖墩观音寺及青山墩之捷擒斩多功乞敕兵部案候事平之日将臣部下获功员役量行升赏以励众心合用火牌照例

  • 六七○ 军机大臣奏遵查于敏中原办各书情形并进呈现办各书及总裁名单片·佚名

    六七○ 军机大臣奏遵查于敏中原办各书情形并进呈现办各书及总裁名单片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遵旨查原任大学士于敏中所办各书,除《日下旧闻考》奉旨添派臣梁国治,《音韵述微》奉旨添派德保外;尚有《明史》系于敏中与

  • 六朝通鉴博议卷一·李焘

    (宋)李焘 撰序论臣焘曰博议之作臣敢言之自古帝王之一天下必先为胜天下之具君者胜负之主地势民心兵将事机皆其具也凡欲善其事必先备其具况于制敌国一天下而可亡其具乎圣人初起妖氛未清则借险于地系本于民寄力于兵取谋于

  • 赵胜传·张廷玉

    赵胜,字克功,迁安人。承袭永平卫指挥使之职。正统末年,他在西直门抵御敌寇,进升为都指挥佥事。天顺初年,赵胜与孙镗等参预“夺门”有功,越级升为都督佥事。他又与孙镗打击谋反者曹钦,进升为都督同知。孛来侵犯甘肃,赵胜与李杲

  • 卷四十九·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第四十九盛事【二十五 收成分数四】乾隆五十五年直省收成分数直隶省二麦七分有余秋禾八分有余 江苏省二麦九分有余秋禾八分有余 安徽省二麦秋禾八分有余 江西省二麦八分有余早稻中晩二

  • 卷二百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四世职表十七镶黄旗蒙古世职【一等轻车都尉 二等轻车都尉 三等轻车都尉 骑都尉云骑尉】一等轻车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四><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

  • 定公(元年~十五年)·公羊高

    定公元年春王。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仲几之

  • 孟子集注考证卷一·金履祥

    梁惠王上梁惠王【魏武侯子名罃周烈王五年武侯薨無太子公子罃與公仲緩争立六年罃為魏侯】都大梁【周顯王二十九年秦公孫鞅大破魏軍魏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魏都安邑至此與秦界河廹不可都故徙大梁今開封府祥符縣地】僭稱王

  • 三正考改时改月图·吴鼐

    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秦正建亥及太初正厯之后追改秦厯原委合为一图子月 夏十一【仲冬】 商十二【季冬】周正【孟春】 秦二【仲 太初厯改为春 秦十一月】丑月 夏十二【季冬】商正【孟春】周二【仲春】 秦三

  • 卷四十·佚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五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共法。何等为十。所谓菩萨摩诃萨。修习六波罗蜜。不由他悟。平等心施无所慳吝。持戒清净远离恶戒。忍辱成就心不可动。勤修精进於一切劫未曾退转。深入禅定离一切乱。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论本第七十四至七十五)·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七十四解三性中有其三颂。前卷已释初颂七门讫。今此卷初解第二颂有九门。摄是第一。无性第二。知等是第三。密意等第四。所行第五。通达第六。随入第七。差别第八。依止第九义。次第释解。初门中初正

  • 卷第二十三·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三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贤臣下 文公杨亿居士 字大年。幼举神婴。及壮。负才名。而未知有佛。一日。过同僚。见读金刚经。笑且罪之。彼读自若。公疑之曰。是岂出孔孟之右乎。何

  • 日本访书志·杨守敬

    目录书。杨守敬著。清光绪二十三年杨氏邻苏园刊本。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清代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精地理、金石。杨氏自幼嗜书,光绪六年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邀,赴日充随员。一年后黎庶昌继任驻日公使,至光绪十

  • 昆仑奴传·裴铏

    传奇小说。唐裴铏所作《传奇》中的一篇。“昆仑”是唐代对今中印半岛和南洋群岛的一种泛称;“昆仑奴”是那一地区侨居中国者的通称。小说写崔生与某一大官僚家的歌姬红绡相恋,苦于门禁森严,无由相会。一个有异术的昆

  • 西圃词说·田同之

    清田同之撰,1卷。田氏论词之流变,宗王世贞正宗、变体之说,但他认为填词应各见性情,婉约是本色,豪放亦非不是本色,这就显得比较灵活了。他认为词中有诗人之词,有文人之词,有词人之词,有英雄之词,语多中肯。田氏对词的音律,也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