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

天圣广灯录卷第五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其家富而无子。乃祷于七佛金幢。既而金光梦神童手持金环而谓曰。吾来矣。觉而有孕。

一日。有沙门至其舍。曰。汝所怀子。德业非世所知。能仁遗记。当隆佛事。可净心保护。

洎降诞日。天雨异花。地现金宝。其王闻之。严驾往视。因持子还宫而育之。嫔御千人皆愿傅养。付与未决。尊者化千子各置嫔怀。相貌无殊。王深叹异。乃说偈曰。

我今无太子  欲收于汝故  汝现神通者

令我心不定  汝有神通者  当现本来身

汝无神通者  常作宫千子

偈已。所化千子变白光而没。其婆罗门之子已在其家矣。

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废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

年二十二。出家受具。三十遇摩拏罗尊者。行化至中印土。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三宝。尊者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尊者。王问曰。此何人也。

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有顷不见。唯闻异香。

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

尊者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亿弥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

时尊者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事婆罗门。厥兄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于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

尊者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

曰。既无用心。争作佛事。

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以佛有言。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言已。即入佛慧。

时尊者忽指东北问云。是何气象。

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

尊者曰。其兆如何。

曰。莫知矣。

尊者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如来正法眼藏。自迦叶相传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认得心性时  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

得时不说知

尊者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尊者复现空中。而说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摄  吾身非有无

何分一切塔

众闻偈。就驮都之场而建塔焉。

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尊者

中印土人也。姓婆罗门。幼而聪悟。游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尊者诘而化之。四众皆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尊者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

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

尊者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

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

尊者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

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

尊者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

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

尊者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尊者开示。心地涣然。

尊者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

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

尊者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

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因缘故。名婆舍斯多。

尊者即谓之曰。吾师鹤勒密有悬记。罹难非久。以如来正法眼藏。自摩诃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付于汝。汝应保护。流布将来。并僧伽梨衣亦同授汝。令正法眼永永不断。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定心  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

尊者偈已。俾之佗国。斯多受教。直抵南天。尊者以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

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

妖既自作。祸亦旋踵。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

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

尊者曰。已得蕴空。

曰。既得蕴空。可施我头。

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涌白乳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

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云。汝之父远劫中设般遮于瑟。(此云无遮斋)师子尊者当作居士。好谈名理。盛率其徒。跻于会场。因与之论。而居士诚有愧色。潜毒其食而饷之。父遂遇害。今王是矣。而居士即师子尊者也。因缘会遇。毫发无差。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师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为正嗣外。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人。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

后适南天。至中印土。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论义。不假言说。

祖曰。若不言说。争为论义。

外道曰。但取其义。

祖曰。以何为义。

曰。无心为义。

祖曰。汝既无心。焉得义乎。

曰。我说无心。当名我义。

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名非义。

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

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

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

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外道杜口信伏。

于时。祖忽面北。合掌而立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

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和柔而常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祖之道。乃潜置药于饭食中。祖食之。彼返受祸。遂投祖出家。即与受具。

后太子得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于祖。太子名不如蜜多。进谏被囚。玉遽问祖曰。我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

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

王曰。佛灭既久。师从谁得。

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

王曰。我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

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

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

祖问太子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

曰。我所出家。不为别事。

祖曰。不为别事。当为何事。

曰。当为佛事。

祖叹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

受具时大地震动。居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今以如来正法眼藏传付于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非是  我今悟真性

无道亦无理

蜜多闻偈。再启祖曰。信衣宜可传授。

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后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遂现十八变。放大光明。化三昧火自焚。王及臣民收舍利。起塔供养。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南印土德胜王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土。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

梵志预知尊者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之众兆尔。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蜜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

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

尊者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

王曰。师来何为。

师曰。当度众生。

王曰。以何法度。

师曰。刚强众生刚强化。柔软众生柔软调。

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在尊者顶上。尊者睹之。返在彼众顶上。梵志等怖惧。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化山遽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又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

时有婆罗门子。年已二十。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故人谓之璎珞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

答曰。汝行何慢。

或问。何姓。

答曰。与汝同姓。

王与尊者同车出见。璎珞童子稽首于前。尊者曰。汝忆往事否。

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

尊者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土。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遂告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于迦叶。如是展转以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真性心地藏  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

方便呼为智

尊者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毕。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座。跏趺而逝。化三昧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即东晋武帝朝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东印土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土。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众。施一无价宝珠。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

第一子月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法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却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法宝即现。众生若悟。心珠自明。

尊者叹其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

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

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

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尊者知是圣人。以时未至。默而待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乃求出家。遂投尊者。尊者即与披剃受具。既观时适至。尊者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嘱累迦叶。如是展转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

华开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放大光明。踊身虚空。化火自焚。众收舍利起塔。即宋武帝朝也。

天圣广灯录卷第五

猜你喜欢
  卧如来·佚名
  佛说四谛经·佚名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怀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本)·窥基
  宗镜录卷第四十八·延寿
  卷第二十一·霁仑超永
  卷第一百六十五·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五卷·圆照
  卷十四·佚名
   第三十七則 盤山三界無法·胡兰成
  卷第三十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卷·宝亮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卷下·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五·念常
  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目录一·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録一卷之一甲辰元旦元旦试笔咏古铜如意题周道行岁朝图降旨加赈湖北陕西二省去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题金廷标雪中三友咏嘉靖雕漆福字盒命加赈江寜去岁被水三县诗以志事上辛祈谷遣皇子恭代诗以志

  • 具茨集钞·吴之振

    晁冲之古乐府大星何历历,小星烂如石。掖垣崔嵬横紫微,十二羽林森北极。今夕何夕月欲没,虎抱空关龙厌直。峥嵘北斗著地垂,手去瓠瓜不盈尺。严陵醉卧光武傍,浮楂正值天孙织。王良挟策飞上天,傅说空骑箕尾立。君不见,茂陵弃子欲

  • 卷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赋彚卷九天象露赋           【唐】张彦胜夫露者阴阳之精气也天地之灵液秋冬浊而春夏清晞于朝而生于夕随时应变不凝不积遇物受彩因象而光滴滴沥沥荧荧煌煌尔其为大也澄九天而净六合尔

  • 志第十九 郡国一·范晔

    河南 河内 河东 弘农 京兆 冯翊 扶风-- 司隶《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

  • 卷四百九十四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起哲宗元符元年正月盡是年二月   春正月庚戌朔,不視朝。   壬子,朝奉大夫周鼎為大理少卿。朝奉郎、新除權發遣河北轉運副使呂升卿加直秘閣。寶文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李南公知成都府。(九月乃移李清臣。)   甲寅,

  • 卷一百六十七 皇祐元年(己丑,1049)·李焘

      起仁宗皇祐元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乙未,詔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中府夏竦赴本鎮。   丙申,定州上雨【一】。   初,知定州韓琦言,河朔久不雨,請祈無所應,若出自聖懷,禱於天地山川,宜獲嘉澤。尋遣工

  • 东都事略卷十二·王称

    本纪十二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徽宗长子也母曰显恭皇后王氏以元符三年四月己酉生于坤宁殿时徽宗甫登位即生嫡长欲异其礼越三日辛亥大赦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韩国公建中靖国元年改鎭兴德封京兆郡王崇宁二年拜司空移鎭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七·徐乾学

    宋纪二十七【起屠维作噩正月尽上章掩茂五月凡一年有竒】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譲徳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二年正月丁巳朔召辅臣至内殿朝拜天书自是嵗以为常 己巳封皇姊晋国长公主为大长公主皇妹鲁国长公主为韩国长

  • 靖海志卷三·彭孙贻

    海盐彭孙贻羿仁氏著己亥(顺治十六年)正月,成功驻沙关。二月,成功到磐石卫。三月,成功催各提镇限本月二十五日到磐石(卫)听令。四月二十八日,成功率将士齐到定关。二十九日,入宁波港。五月初一日,成功抽兵下船。初四日,至舟山烈港

  • 卷三百二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二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太宗时王化基权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问以边事对曰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

  • 程延庆·周诒春

    程延庆 字伯商。年二十九岁。生于江苏震泽。永久通信处。上海开封路正修里一号。未婚。初学于复旦公学。及圣约翰大学。宣总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化学。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民国四

  • 欧僧谒太虚大师谈话·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汕头佛教会──欧洲拉特维亚国僧人法师帝释鸣与其徒庆喜,信仰大乘法,茹素奉佛,于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由暹逻来汕,驻锡于汕头佛教居士林。时值太虚法师莅汕演讲,遂于本月廿五晚往佛教会参谒,并面请开示。蒙

  • 卷第五十七·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习气;见佛习气;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永离

  • 卷第四(初诵之四)·佚名

    十诵律卷第四(初诵之四)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十三僧残法之余(并二不定法)佛在拘睒弥国。尔时长老阐那。多有知识。国王夫人王子大臣将帅官属。以多知识故。伐他神树作大房舍。是树多人所识。多人所用。诸居士嫌恨

  • 万灵节之死·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我该如何驱除往事的记忆?”六个人都在想着罗斯玛丽,她已死去将近一周年……罗斯玛丽·巴顿似乎是个什么也不缺的女人:她年轻又美丽,是一大笔遗产的继承人,拥有养尊处优的生活,数不清的仰慕者

  • 滴天髓阐微·任铁樵

    《滴天髓阐微》为命理之学,由来久矣。古之言命者,简而赅,故庖牺曰正命,仲尼曰天命,老聃曰复命,类皆以得之于天,赋之于人者,正其性、循其理、以安其命而已。滴天髓一书,相传为京图撰,刘诚意注,取通神、六亲为两大纲,自天道至贞元,凡

  • 郑氏史料初编·佚名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分三卷,由「明清史料」乙编、丁编及戊编汇辑而成。盖「明清史料」中存有台湾郑氏关系档案甚富,总计不下五百余伴。此等原始文件,为研究郑氏史事之最好资料,因名「郑氏史料」。此为「初

  • 慎言·王廷相

    中国明代哲学专著。王廷相著。初刻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主要版本有明《王氏家藏集》本、明《王浚川所著书》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侯外庐编《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本等。十三篇,计有《道 体》、《乾运》、《作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