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

弘赞法花传者。始自东晋。终乎李唐。凡学法花。得其灵应者。备载于此。斯可谓裨赞一大事之因缘。使其不坠于地者欤。然。今海东。唯得草本。年祀逾远。笔误颇多。钻仰之徒。病其讹升。余虽不敏。仇挍是非。欲广流通。因以雕板。庶几披阅之士。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者也。时天庆五年岁在乙未李春月十七日。于内席释院明庆殿记。

海东高丽国义龙山弘化寺住持究理智照净光处中吼石法印僧统赐紫沙门德缘勘校。文林郎司宰。

承同 正李 唐翼书

大日本国保安元年七月八日。于大宰府劝俊源法师书写毕。宋人苏景。自高丽国奉渡圣教之中。有此法华传。仍为留两本所令书写也。

半僧觉树记之

附录

天台法华疏序

  镜中沙门神迥述

叙曰。至理无名。名流四天之下。真乘不动。动出三界之中。证教即事而凝然。悉檀随缘而化物。无谋汲引。功莫大哉。妙法莲华经者。洎仁雄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之所说也。但药木不同。受润成异。机宜匪一。禀教亦差。其施权也。则鹿苑四谛之法轮。其显实也。则鹫峰三变之净土。旨深词置。人尊道高。彰寿量之远本。会伽耶之近迹。雨吹击演。废昔说之筌蹄。开示悟入。获今家之鱼兔。微尘菩萨。增道损生。草庵声闻。耻小欣大。药王烧臂而供养。多宝全身以证明。圆极冲微。不可得而言也。有天台大师。法号智顗。昔于如来前。亲听兹典。位居五品。声震两朝。不历讲肆。佛乘悬解。陀罗尼力。乐说不穷。常于陈主大极殿。对御讲仁王般若经。万乘屈膝。百官弹指。且如观心释。妙离有无。取真性作轨。藉资照成彻。叙名诠宗。异于古德。五义窍理。皆扶圣教。自智者弘法。三十余年。独有维摩疏。隋朝奉炀帝敕。撰此之玄文。乃是灌顶法师私记。合二十卷。非智不禅。斯言允矣。及其灭后一百余载。至唐天宝中。岁在戊子。有东阳郡清泰寺朗和尚。法门之眉寿。凉池之目足。乘戒俱急。内外兼包。获满慈之宝器。坐空生之石室。每于讲授之次。默然叹曰。观其义趣。深契佛乘。寻其文势。时有不次。或文续义断。或文后义前。或长行前开其章。或从后直述其义。或偈中先举其数。或后不次其名。然圣意难测。但仰信而已。今因诸听徒。频劝请曰。上根易悟。探颐不迷。中下之侣。寻文失旨。傥更垂次比。此则弘益巨多。和上再三筹量。事不获已。乃专念大师。求加可否。因梦所感。方始条伦。盖亦随情便宜。谅非苟求同异。辄有增减于其间矣。冀后诸学者。晓其元意。寻领索裳。担金弃砾。说真实法。非虚妄人。助玄风之广扇。备丹丘之添削。则百界千如。宛同符契。化城宝所。尽亲津桥。赖弥勒之殷勤。回文殊之靳固。辅发智之六足。褒春秋一言。神迥等。并采综文前。轻安谛理。莫不空王佛所。同共发心。十六沙弥。咸皆代讲。翳华逢日。除瘼养珠。诚愧雁门之笔。曷窥龙颦之奥庶探玄之士。沐道流而有本焉。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澄观
  卷二·佚名
  卷七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四十九·道世
  卷九十·佚名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卷下·佚名
  卷第十·白岩净符
  卷第三十五·智旭
  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知礼
  卷十六·性音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善导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下·佚名
  第三章 第一结集·佚名
  一切宝灌顶大三昧仪轨分第五·佚名
  中阴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一十一·彭定求

        卷111_1 【奉和御制平胡】韩休   南牧正纷纷,长河起塞氛。玉符征选士,金钺拜将军。   叠鼓摇边吹,连旌暗朔云。祅星乘夜落,害气入朝分。   始见幽烽警,俄看烈火焚。功成奏凯乐,战罢策归勋。   盛德陈清庙,

  • 黄诚之·唐圭璋

      满江红   寿韩尚书   五岳三光,钟秀气、笃生人杰。天付与、心肠锦绣,精神冰雪。姓字早登龙虎榜,文书夜直丝纶阁。谢君王、特地掇鸾坡,来闽粤。   几千顷,恩波阔。十万户,欢声浃。看致君尧舜,归班夔契。谈笑扫清沙

  • 第十出 解纷·李渔

    〖紫苏丸〗(生上)儒流贬节为商贾,际时艰且安奇数。只可怜宜戴凤冠头,屈他梦作商人妇。小生为遵长者之命,暂抛书卷,觅利江湖。且喜来到松江,把先世所遗的账目俱已陆续收完;又买了许多布匹,不日就要回家。只是一件,起初来到这边,一

  • 卷一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二十八 王贞白【字有道信州人】 长安道 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不问贤与愚但论官与职如何贫书生苦献安边策

  • 卷二十四·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二十四杜甫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天寳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防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徴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

  • 云松巢集巻一·朱希晦

    (明)朱希晦 撰○五言寓兴【四首】乾坤一旅亭大梦几时醒白髪无情极春来不再青山中无别事诗酒作生涯鬓雪空催老何由驻日车山寺钟声歇夫寒睡起迟敲氷添砚水发兴写新诗风尘犹澒洞江海转深沉不作乗桴兴徒懐击楫心○六言江村

  • 列传十·薛居正

    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本郡乐营使。峻幼慧黠善歌,梁贞明初,张筠镇相州,怜峻敏惠,遂畜之。及庄宗入魏州,筠弃镇南渡,以峻自随。时租庸使赵岩访筠于其第,筠召峻声歌以侑酒,岩悦,筠因以赠之,颇得亲爱。梁亡,赵氏族灭,峻流落无

  • 北郊配位尊西向议·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竒龄撰予滥受馆值国家继世之后礼乐明备且西南方辟无考定典制诸事惟有郊坛配位以太常卿所奏下议谓南郊南向北郊北向南北所向各异而三祖配位皆东一西二东三以次傍设则一偏东上似乎北向之位不无左反因之羣议

  •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三·允禄

    雍正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凡大小臣工面承谕旨皆国家政务理宜慎密不可漏泄于外然此弊甚是难除昔圣祖仁皇帝时若两人同见而旨意漏泄者则彼此互相推诿若一人独见而旨意漏泄者则谓近侍内监窃闻种种端朕知之甚悉是以临

  • 卷九 九之一·孔颖达

    ◎鹿鸣之什诂训传第十六○陆曰:什音十。什者,若五等之君有诗,各系其国,举“周南”即题《关雎》。至于王者施教,统有四海,歌咏之作,非止一人,篇数既多,故以十篇编为一卷,名之为什。毛诗小雅○陆曰:从《鹿鸣》至《菁菁者莪》,凡二十

  • 卷十二·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十二     元 赵汸 撰谨内外之辩第五三曰谨内外之辩中国之视外裔犹天地冠屦也而又何谨焉信大义于天下也昔先王肇九州分五服内外之限綦严矣周失其纲天下无伯于是荆人始横齐桓起而惩创之其

  • 修身第二·荀况

    [题解]本篇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义。[原文]2.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3)。故非我而当者,

  • 勒令第十三·商鞅

    题记:勒令即严格执行法令。严格执行君主的法令那么官府中当天的政务便不会拖延。执行法度公正,那么官吏中就没有邪恶之争发生。法度已经确定,君主就不应该用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空谈来破坏法度。委任那些在农战中有功劳的

  • 卷十八·佚名

    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经】&ldquo;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rdquo;【论】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问曰:若尔者,不应名为波罗蜜。何以故?未到

  •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佚名

    (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大菩萨众八千人俱。尔时王舍城中。有淫女。女名胜金色光明德。彼女宿世善根因

  •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三·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金色光从佛口出。上至梵世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不染。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边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以何因缘今现

  • 沧浪诗话·严羽

    南宋末年严羽著。羽有《沧浪集》已著录。羽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事迹及生卒年不详。宋代诗话自欧阳修《六一诗话》首开其例,著作繁兴,但都较零碎,近于随笔。《沧浪诗话》却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

  • 成实论·佚名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