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七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时频毗娑罗王。闻长者子乘舡而来。从弶伽河穿渠。直至王舍大城。五里之内满油麻子。船至城所。敕令扫洒去诸瓦石香水洒地散诸名花。喻如天宫。作好供养。迎长者子入王舍城。其子见王头面礼足。便以宝珠置王足上。退住一面结跏趺坐。时王见彼足下黄金毛已。心生惊愕叹言。有大功德福力之人。汝曾见佛以不。答言。未见。王言。汝可相随见佛世尊。问王。佛骑何物。王言。出家之人不用乘骑。长者子答言。我亦步去。时诸人众皆以脱衣覆地与长者子踏上。问言。彼佛世尊踏衣行不。答言。不踏。即令去衣。其长者子以足踏地。诸天脱衣覆地。问言。我不令著衣。何因地上有衣。傍人答言。此是天衣非我等衣。亦令去却。天去衣讫。时长者子足踏地著。是时大地六种震动。

尔时佛告诸苾刍。此长者子从九十一劫已来。皆以覆衣踏行。不曾露足踏地。今长者子为重法故。以足踏地因此地动。尔时长者子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随其根性而为说法。既闻法已从座而起。顶礼佛足求愿出家受持戒行。佛言。不然。长者子。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受戒。尔时频毗娑罗王白佛言。我是国主。于彼长者库藏资产事皆由我。王既听许。唯愿如来令其出家。佛言。善来苾刍。即时出家被僧伽胝衣手持瓶钵。威仪庠序如百岁苾刍。是时六众苾刍共为耻笑。其长者子汝如生酥。有何所堪。今者勤劳修行梵行。有何所益。时六众苾刍见而调弄。共作是语。此人形貌如生酥团。于佛正教勇猛勤修。当何成就。彼闻是语。即往尊者阿难陀所。白言尊者。云何苾刍决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答言。如佛所说。受三摩地勤苦经行。速得正定。时彼闻已即往尸林。作三摩地经行。专念觉品善法思惟。竟不能证。又起一念。我今勤行精进过诸声闻。不得证果。我今自有家宅眷属财物现存。归俗自须行施造诸功德。尔时世尊知其思念。告一苾刍曰。汝可往诣彼尸林所报长者子曰。汝可来此。时彼苾刍承佛命已。便往林中报曰。世尊命汝。彼既闻已共往世尊。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佛告彼长者子。汝不应在于空闲林中独住宴。坐而作如是非理寻思。汝昔作是念。所有声闻勤修苦行。我皆过彼。由不断漏心得解脱。我之亲属有大资具。受用丰多。可应还家受诸欲乐。广行布施造诸功德。

时长者子闻佛说已。便作是念。世尊今者知我心之所念。即时惊愕恐惧忧恼身毛竖立。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复告长者子。我今问汝。随我意答。汝昔在家常作何业。答曰。善解弹琴。又问若调弦时其弦调急。其声和雅悦心。好声堪用已不。答言。不也世尊。问曰。琴弦若缓。其声和雅悦心。能发好声堪用已不。答言。不也世尊。若琴弦不缓不急。调弦平正。其声好不。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长者子。若复有人。极行精进心生掉举。若多慢缓心生懒惰。是故汝应修处中行。若如是者。汝今不久断诸有漏心得解脱。得慧解脱见法证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长者子闻佛所说。欢喜信受谛心思惟礼佛而去。时长者子。闻佛世尊为说琴喻方便诲已。独处闲静修不放逸专修正念。善男子。汝所标心希求出家。剃除鬓发被僧伽胝衣。正信出家。学无上果。梵行已立。最后获得诸法。以自觉知证成就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知证果。时彼具寿。便自证得阿罗汉果。善得解脱已得果已。正受解脱喜乐一心。而作是念。我今正是。应诣佛所供养恭敬。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顶礼双足退坐一面。

尔时具寿而白佛言。凡有苾刍。得阿罗汉果诸漏得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弃诸重担得自己利。尽诸有结。慧善解脱。心得自在。而于六种得胜解脱。所谓一者出离凡俗得胜解脱。二者利诸胜解脱。三者寂静胜解脱。四者贪欲尽胜解脱。五者尽诸最胜解脱。六者不失正念胜解脱。白言。大德。若复有人。发少信心而求解脱。勿作是见。于贪嗔痴而得解脱出离生死。大德。若复有人。发少尸罗出离生死。而求解脱无病恼忧。勿作是见。得尽贪嗔痴。无病忧恼而得解脱。大德。若复有人。为求名利为称誉故。行寂静行而求解脱。勿作是见。得尽贪嗔痴离于爱取。不失正念而得解脱。大德。若有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弃诸重担。获得己利永断诸有。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是彼阿罗汉。得此六种胜解脱。大德。若有苾刍。心得学处。若求无上涅槃善道。不著于色时。彼学处是净尸罗。成就学处调伏诸根。后得漏尽。于无漏心而得解脱。得智解脱。于现前法以自觉知。而证圆满。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时彼罗汉无学尸罗。成就诸根无学。大德。喻如童子幼小心惰乐睡。至于盛少尸罗诸根咸悉成就。后时年老诸根以枯尸罗成就。大德。苾刍亦复如是。若有苾刍。而住学处得心自在。彼求无上涅槃善道。不著于色住于尸罗。诸根调伏。后时尽诸有漏。于无漏心得无漏慧。得解脱命。于现前法已自觉知。而得圆满。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无学尸罗而得成就。已证得果。即见诸色心不攀缘。亦不惑乱。其心正定情无颠倒。善思修习心无增减。有惑乱之事。不能为失正念。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心知诸法。色等诸法不能惑乱。不失正念。安定不散。情无颠倒。善解脱善修习。见生灭法。

复次喻如城邑聚落。不远有大石山。无有缺漏亦无孔隙。全为一石。或有大风从东面起。其山不动不摇亦不西倾。西南北风亦复如是不动不摇。过去色等如大暴风来于眼前。眼等心识无有颠倒亦复如是。不动不摇。其心安定无有散乱。若得解脱修习善已。见生灭法。复次耳鼻舌身意。能知声香味触等。此之六种惑乱身心。彼能得果不失正念。内情心等不失正念。无有散乱颠倒。善得解脱修集善已。见生灭法。具寿苾刍说是语已。便以伽陀而说颂曰。

出家解脱者  心无病恼忧

彼住寂静地  乐尽爱贪欲

趣解脱尽者  及心不失念

了知意生法  而心得解脱

心若得解脱  寂静见谛住

所作既作了  不应而更作

如彼大石山  暴风不能动

色声亦复然  不能为损害

心意得定者  而见生灭法

说是颂已。时诸苾刍咸皆有疑。世尊能断一切疑惑。便即白问。世尊。具寿苾刍种何等业。由业力故生富贵家。而于足下有金色毛。每日常食五百种味。九十一劫已来足不踏地。才生诞已。得二十俱胝金钱。后于世尊教中出家修学。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彼之具寿。积习善业果报成熟。喻若暴流决定自受。汝等苾刍。应知自作自受。广说如余。即说颂曰。

假令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佛告苾刍。乃往昔时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钵尸应正等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彼佛有六十二千苾刍前后围绕。游行人间渐至王城。名曰亲意。尔时城中有诸居士子。闻毗钵尸应正等觉与六十二千苾刍前后围绕游行人间来至于此。彼既闻已。皆共往诣佛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诸童子善说法要。示教利喜默然而住。

尔时众童子等从坐而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唯愿世尊。许我以四事供养三月安居佛及众僧。尔时世尊默然而许。时诸童子知佛许已。顶礼双足辞佛而去。彼童子等既到城已。于议堂中共相议曰。我等云何供养世尊。若共作一食供养。为人各作食供养。其中或有云。众共作食供养。废其生业田农等事。时众共议。人各依次一日作食供养。即随力所办作食供养。其中有一童子。家贫共母商量。我家贫乏依次办食。云何得办。时母答言。爱子。可于最后而与供养。未至日来随力收办即以充足。既至日已铺以熊皮。如来踏上行至坐处。造五百味饮食供养如来。五轮著地发大誓愿。愿所生之处。常得豪性富贵家生。亦愿我足不踏于地。犹如如来足下有毛四指金色。行愿如佛。当当来世有佛出时誓当供养。

佛告诸苾刍等。尔时贫童子者。即宝德长者子是。彼于毗钵尸如来所。发誓愿业果成熟。感大富贵。足下有毛作黄金色。从九十一劫以来。不曾以足一踏于地。当生之日有二十俱胝金钱。随其日日从地踊出。即于佛教中出家修学。得阿罗汉果。

佛告苾刍。若作黑业者当得黑报。若作白业者还得白报。诸杂业者还复如此。汝等苾刍。如杂黑业者。汝不应作。当作白业。如未生怨。为彼恶友提婆达多故。于父王频毗娑罗所。起大恶逆。掷槊打著手指。举国人民共为耻笑谈论。如此恶者为友。未生怨王在胎中时。何不杀却。或时有人谈论。此非是阿阇世王过也。由彼恶友提婆达多过。或有说言。为佛与提婆达多出家不作摈罚致于他方自所安住。或有讥说。佛亦无过。为彼苾刍僧伽不依僧教住持故。如斯众议父王闻已。心不起恶而云。由我先世业故。复有说云。是佛及僧之过。我由此说情怀忧恼。时诸苾刍各生疑心。请世尊曰。何故彼人造过令此受殃。佛告诸苾刍。非但今日有如前事。乃往过去曾亦遭此。汝等谛听。我今为说。乃往古昔有波罗痆斯城王。名梵授。人民安隐富乐丰饶。时彼城中有其二狗。一黑一白。食鞍辔皮绳。于异后时王欲出战告其臣曰。卿速严仗。臣即观见被狗咬破不堪所用。便启王知。王闻生嗔令杀诸狗。城中诸狗既遭杀害。因即逃窜出国去者。时有他国一狗从外而来。见其诸狗怖而逃窜。问言。何意如是。城中诸狗以事具答。报曰。何故不白大王。城狗对曰。谁敢启王。外狗报曰。仁等安住。我于此夜进诣白王。便至王所行步端仪。说伽他曰。

大王宫中有二狗  一白一黑备色力

应当诛彼不灭我  诛者不诛非是理

是时王闻此颂。告诸臣曰。卿等宜应为我觅取说伽他者。将来见我。诸臣访察。谁于夜中为王说颂。而有白言。他国狗来为王说颂。王曰。卿等审推。实是宫中二狗食耶。为余狗吃诸臣集议。王今令推。云何详审。于中有言。何假多论。但取头发安狗口中。若食皮者自当吐出。既安发已。王宫二狗便吐食皮。以事白王。王曰。宜治二狗。余狗无愆。汝等苾刍。于意云何。昔二狗者岂异人乎。今提婆达多阿阇世王是。由彼往昔过失令他受苦。今亦如此。彼等造罪佛僧招过。汝等复听。提婆达多无恩报事。乃往古昔于波罗痆斯城。王名梵授。治化人民。时有一人入山采木。路逢师子。便即逃窜堕落井中。师子奔趁不见其井。遂堕其上。而有毒蛇逐鼠鸱欲拨鼠。此三一时俱堕井内。各起害心欲相啖食。师子曰。今此井中我有势力。能食汝等。然而共在厄难之处。宜息恶心莫相损害。因缘会遇属有猎师。逐鹿至此向下看井。其井中人遂发大声唱言。丈夫。愿见救济。

是时猎师先拔师子令出井中。师子即便礼猎师足。白言。我今知汝深恩。必当报谢。其在井中黑头虫者。不识恩义。必莫救之。师子即去。于后猎师。所有井中人蛇虫鸟等。次第悉皆救出。后时师子捉得一鹿。猎师因行遇至其所。救师子见来。即便以鹿授与猎师。跪拜而去。后于一时。其梵授王及诸宫人。出城游戏至苑园中。恣意欢娱遂便睡著。时诸宫人见王睡已。心无畏惧。或有经行。或有立者。或有坐者。或有眠者。或有远去。或有脱衣晒污。或有解脱璎珞在其傍边便即眠睡。堕井鸱鸟衔其璎珞。遂将远去。与彼能救猎师。以报恩德奉上璎珞。时梵授王眠觉。与诸眷属臣佐速归入城。于时失缨络宫人。遍观其处不见缨络。诣王白言。大王。在苑园中而失缨络。时王便告诸大臣曰。在诸苑园已失缨络。汝等须为访觅。是谁盗将。时诸臣佐既奉王命。即便访觅。时黑头虫时时往彼猎师之处。而觅方便觑其缨络。见已便知是王缨络今在于此。其黑头虫便弃恩义。遂诣王所白言。大王。所失缨络我今具知在猎师处。王闻是语便即嗔怒。即令使者往捉猎师。时王使人至猎师所告言。汝于苑园中盗王宫人缨络。其猎师恐惧答云。我等实不盗王缨珞。具向使者陈说所得来由。还其缨珞。使者得已将诣王所。其猎师当处即被囚缚。于时其鼠见已急往报蛇向蛇白说。其黑头虫罪恶之人。不识恩德。遂令我善知识被王使者见今囚缚。蛇闻语已答言。汝报猎师。我今日为尔向王宫中螫于王身。汝当咒持。我即收毒。王当欢喜决定放汝。亦即与汝赏赐。其鼠得此语已即具报猎师。猎师云。善哉当如是作。其蛇即螫王身。王时患苦毒遍其身。广召医师。谁能治我。时诸医师无能治者。王既遍告。猎师闻已。遂遣所执当人。汝当为我白王。我能治得。其执使者具事白王。王言。即令解放将来。既至王所。猎师为治。手下即差。便即释放。王甚欢喜重与赏赐。

佛告诸苾刍等。汝意云何。岂是异人耶。时猎师者我身是也。彼黑头虫不识恩义者。提婆达多是也。往昔之时无恩无义不知恩德。今亦不知恩义。亦不知恩德。

复次佛告诸苾刍等。如是提婆达多。不知恩义亦不知恩德。汝等谛听。我为汝说。乃往昔时有非时七日大雨不止。其鼠狼投入穴内。鼠亦入其穴中。后有毒蛇。觅避雨处亦入其穴。然而鼠狼欲害其鼠。于时毒蛇报。鼠狼曰。汝及我等遭大苦厄。汝等勿生相损害心。各自安住。其毒蛇等各立名号。毒蛇名爱君。鼠狼名有喜。鼠名恒河受。其爱君及有喜等告恒河受言。汝是勤健。当为我向余处求觅饮食将来。其鼠性行质直心意贤善。为彼蛇及鼠狼勤来觅食。未回来间。鼠狼报蛇言曰。彼若求食不得空来。我即食伊。其蛇闻是语已遂作是念。此鼠狼今遭此苦难。由欲拟害彼鼠。我今恐彼求食不得空来。决定被食我今预须报彼鼠知。作是念已即便附信报鼠令知作如是言。其鼠狼作如是言。如鼠无食空来必定食汝。其鼠苦求食饮不得。作是思惟。我今食既不得空去。必定食我。其鼠复附信与蛇。以颂报曰。

若人俭少无悲心  饥火逼迫遂生急

汝大有恩报此语  我今无复更来亲

佛告诸苾刍等其鼠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其鼠狼者。提婆达多是也。其提婆达多。往昔之时亦无恩义。今亦不知恩德。时未生怨王。于父前掷剑。王便问言。爱子。汝因何意掷剑于我前耶。答王曰。我有嗔恚。父有受用我无受用。王闻是语便告子曰。若如是者。其瞻波城与汝受用。子得城用欢喜踊跃。便往提婆达多处。作如是言。尊者。我今得瞻波城恣情受用。时提婆达多报太子曰。汝今用功现果报力交得受用。太子答曰。圣者。我今见也。复言。汝可更用大功必得增胜。时太子遣往瞻波城。征税重役逼迫百姓。为被逼切各散投诸方。或有投王舍城。或投诸国。或有其中发使奏王言。太子逼迫瞻波城人散走外国。唯愿大王。制其非法。

尔时父王即命太子告言。汝今何故逼迫百姓。太子答言。为兵士不能存济。父王言。若如是者。除王舍城已外。摩揭陀国诸人民等。任子受用。太子得已。即诣提婆达多所报曰。圣者。除王舍一城已外。并是我得。提婆达多答曰。用功者今得如是果报。汝可更用功力。尔时太子。即遣使命苦役损害摩揭陀国城邑人民。时诸人民既被逼迫苦已。时诸人众奏影胜王曰。今被太子损害摩揭陀国人民城邑。愿王制约勿许使。王闻是语即命太子。太子至已父王告言。汝复何故损害摩揭陀国城邑人民。太子答言。我诸兵士其众甚多不能存济。王言。若如是者。我今惟留一库财物已外。及王舍城并任汝受用。太子得已。即往提婆达多所。我今更得王舍城。唯除一库财物已外并得。提婆达多答言。此是用功果报成熟如是。复言。凡是国王。以用库藏为力。若有库藏即是国王。为库藏故须用功力。时彼太子更遣损害王舍城人。时王舍城人民众等。并瞻波国及摩揭陀国诸人众等。各怀恐惧。密奏王知具陈上事。被太子损害苦急。太王比来养育百姓。由如赤子。今被太子损害。我等人民多有逃散诸国。我今还欲如是。其影胜王情甚敬信慈愍有情住持正法。闻是语已即命太子。太子至已。王以理言顺太子意。以手摩太子顶告言。我今所有城邑人民并付嘱汝。汝今因何恼乱百姓。汝今正应合须养育。太子答曰。我为无库藏所以如此。太王报言。若如是者。除我宫人。自余库藏任汝所用。然其太子性怀暴恶。虽得库藏由不厌足。更复恼乱国内人民。不肯止息。时诸人众还诣王处具事白王。王闻语已告太子曰。我今与汝人民库藏。因何更复恼乱百姓。不肯止耶。太子闻是语已便太嗔怒。告诸臣佐曰。汝等应知。若有人诃骂刹帝利灌顶王者。合有何罪责罚。臣等答曰。合有极刑。今诃骂者是我父也。云何损害。今且令付后宫囚闭。于时臣佐便即囚闭。大王被闭。宫人臣佐城中人众。闻王囚已并悉忧恼。皆念大王往昔恩爱王囚闭也。太子即位。暴恶碜刺凶猛犷烈。无有臣佐敢谏其王。时影胜王既被囚闭。心自念言。是我宿业因缘且得。随日时国大夫人韦提希常以饷食。时未生怨王问守门人。老王今者若为存济。时守门人便白王言。王母每自送食将与老王。未生怨王闻是语已语守门人曰。汝当勿使更放饮食及水浆等入。告诸宫人亦勿送食。若有送者罪当极刑。时诸人等见教严重。更无人敢送食至老王所。于是多日更无有人得到王处。时王夫人韦提希。念王恩爱不能自忍。以酥蜜和麨涂身。而以脚钏孔中盛水。将以上王。命且延日。时守当人心即猜疑。暂虽知觉。已为念王恩。其未生怨未问之间。亦不报知。后于异时。未生怨王问守当门曰。老王今者若为存在。其守门人具述。韦提夫人。以酥和麨涂身。脚钏孔中盛水。奉王。王今以此存活。时未生怨王敕守当人。自今以后更勿令夫人入见老王。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经行。当王窗牖。王遂遥见佛影。因此见佛心生欢喜。为此善根命存活。时未生怨王更问守当宫人。我已断使饷食。老王今若为存活。门人答言。为王于窗牖中遥见世尊。世尊慈愍摄受。因此福力王得存活。王令闭塞窗牖。刺其足下令不得立。时守当人即依王敕。闭塞窗牖刺其足下。是时老王。身患疼痛苦恼急。以哽咽啼泣流泪不止。即自思惟。今在苦恼。世尊何不愍念观察于我。如来世尊无不知见。诸佛常法。有大慈悲摄受众生。决定拥护即住正观。若能调伏三事。超四暴流安四神足。五支具足超过五道。住七觉分示八支道。善巧方便随入九定。具十种力。名称遍满于十方界。倍胜千转自在轮王。昼夜三时以佛眼观诸众生故。随转智慧。谁减谁增。谁逼迫谁被逼迫。谁下恶趣谁向恶趣。谁一向趣谁负重担。我今以何方便能救离此从恶趣中置人天趣。并得解脱。未修善根者。令修习善根。已修善根未成熟者。令得成就已成就者令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大目揵连曰。汝往影胜王所可传我语。愿王无病。作如是言。佛告大王。如善知识。应所作者我已作。我今救汝。离三恶趣。令汝常得在天人中过于生死处。闻佛所说即入三摩地。从耆阇崛山没。于王舍城王禁闭所。在王面前白言大王。佛告大王。愿无病恼。时王礼敬尊者大目揵连。时大目连白王曰。佛告大王。如善知识。我于王处所作已办。令离地狱傍生饿鬼建立人天。具如前说。由业因缘。是故大王。当知依于业因。此在于禁闭脚被刺破。又不得食苦害其身。王问大目连曰。何处有好食饮。于时目连答曰。于四天王处有好食饮。具报王已。即便化身而去。往耆阇崛山。时未生怨王子患指疮病将诣王所。王抱怀中以手摩挲以口嗍之。其时王子啼泣不止。王既嗍其痈疖穴破。脓血在于口中。唾脓于地。太子见脓在地。更啼不绝。

时大夫人韦提希。见此事已吁嗟叹息。时未生怨王见母嘘嗟叹息。问言。何故嘘叹。答曰。曾祖已来未有此患疹。汝亦曾有此患。王父嗍汝疮上。有脓血便即饮。却不唾于地。畏见脓时恐见脓时汝更啼泣。缘此王父吃汝脓血。问曰。实有如是怜爱我耶。母曰。如是怜爱汝耳。尔时未生怨王。嗔恚心止起怜爱心。语诸臣佐。如有人言。老王活者分国半位。人于老王皆生怜爱。闻王此语奔竞走看。其老王远闻走声。极众在狱惊惧。作是思惟。必当唤我种种苦刑。长叹喘息迷闷于地。便即舍命。于北方天王宫。在天膝上忽然化生。时薜室罗末拏天问曰。汝是谁耶。曰我名胜仙。何故名曰胜仙。有天饮食常在面前随念而食。是故长号名曰胜仙。时诸苾刍心生疑惑。唯佛能断。俱白佛言。云何影胜大王。造何等业果报成熟。有大富贵丰财受用。于王宫生。复得见佛知圣谛理。后被刺脚禁闭。身受饥渴苦困。因兹饿死。

佛告诸苾刍等。若作黑业感黑异熟。若作白业感白异熟。若作杂业感杂异熟。是故苾刍。自作其业还自受之。如有颂曰。

假令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是故苾刍。应当舍离杂业及黑业。汝等应修纯白净业。汝诸苾刍如是应学。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七

猜你喜欢
  卷上·济悟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三·澄观
  声闻品第九·佚名
  第五十九章 爱护之行政·佚名
  卷第十四·李遵勖
  重编曹洞五位卷下·慧霞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玄奘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二·佚名
  谷山崇禅师·惠洪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一·佚名
  神僧传卷第五·朱棣
  卷二十二·彭绍升
  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太虚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三章 遍游地狱·屠隆

    〔外末生同上〕诸恶从心生。竟亦从心灭。缘境俱欲空。因果不可拨。使者。你把轻重地狱。一一指点我们一看。〔使者指科〕这是八寒地狱。这是八热地狱。这是号叫地狱。这是刀山地狱。这是剑树地狱。这是火车地狱。这是

  • 第一折·郑廷玉

    (刘均佑领杂当上,云)小生刘均佑。自从哥哥认义我做兄弟,可早半年光景也。原来我这哥哥平日是个悭吝苦克的人,他一文不使,半文不用,放钱举债都是我。今日是哥哥生日,他平昔间不肯受用,我如今卧翻羊,安排酒果,只说道是亲戚朋友、

  • 跋·胡适

    这出戏本是因为几个女学生要排演,我才把他译成中文的。后来因为这戏里的田女士跟人跑了,这几位女学生竟没有人敢扮演田女士。况且女学堂似乎不便演这种不狠道德的戏!所以这稿子又回来了。我想这一层狠是我这出戏的大缺点

  • 卷二十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二十九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七首【丁卯秋冬官翰林学士时作】 和穆父新凉 家居妻儿号出仕猿鹤怨未能逐什一安敢【别本作能讹】抟九万常恐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杨仲良

      神宗皇帝   役法   治平四年六月辛未,诏曰:『农,天下之本也。祖宗以来,务加惠养。比下宽恤之令,赐蠲复之恩,然而历年于兹,末极富盛。间因水旱,颇致流离。深惟其故,殆州县差役仍重,劳逸不均,喜为浮冗之名、不急之务,以夺其

  • 第七十回 贤汲黯直谏救人 老李广失途刎首·蔡东藩

      却说大将军卫青,声华赫奕,一门五侯,偏有人替他担忧,突然献策。这人为谁?乃是齐人宁乘。是时武帝有意求仙,征召方士,宁乘入都待诏,好多日不得进见,累得资用乏绝,衣履不全。一日踯躅都门,正值卫青自公退食,他竟迎将上去,说有要

  • 御题许嵩建康实録·许嵩

    六朝三百有余年建业兴衰廿卷传文物风流信有矣经纶世教或无焉幸洪武始统归一逮永乐斯都以迁我每孝陵亲奠醑不禁吊古为凄然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弘治十四年七月丁未朔孟秋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 上御奉天殿传制遣乐舞生赍捧祝帛令天下有司祭历代帝王陵寝○秦王秉欆薨王临潼和僖王庶第二子母丁氏成化十六年生弘治二年封镇国将军八年袭封临潼王弘治十三年进

  • 马仙鴘传·李延寿

    马仙鴘字灵馥,扶风县人。父亲马伯鸾,是宋朝的冠军司马。马仙鴘少年时期以果敢闻名,父亲去世,他哀伤瘦损超过礼仪,自己背土成坟,亲手种上松柏。在齐朝做官位至豫州刺史。梁武帝起兵,让他的旧友姚仲宾去劝说他归降,马仙鴘先为他

  • 同恕传·宋濂

    同恕字宽甫,祖先太原人。五世祖时迁居秦中,因而为奉元人。祖父叫同升。父亲同继先,学问渊博,善写文章,廉希宪为陕右宣抚使时,征召继先掌管仓库的钥匙。家中世代从事儒学,同住的有二百口人,他们之间从不背后说长道短。恕安静稳

  • 卷六十四·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六十四恩赉【三 本年恩诏三】诏赐年老旗兵及内扎萨克之蒙古老人等银两有差户部议得恩诏内开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兵丁及内扎萨克喀尔喀等蒙古年七十八十九十以上者分别赏赉至百岁者题明旌表并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林语堂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语译道无所不包,是万物的隐藏

  • 目录·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究遗目录     春秋类卷一隐公卷二桓公卷三庄公上卷四庄公下卷五闵公卷六僖公上卷七僖公下卷八文公卷九宣公卷十成公卷十一襄公上卷十二

  • 卷二·佚名

    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等菩萨众。来诣於此象头之山去山不远。彼诸大士。俱时化现殊妙宝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又於空中雨众天华。及天果雲。天宝鬘雲。天涂香雲。天衣服雲。天末香雲。及天上服宝盖幢幡诸供具雲。广大

  • 卷五十一·佚名

    △初分大乘铠品第十四之三世尊,布施波罗蜜多无缚无解。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无缚无解。何以故?世尊,布施波罗蜜多性无所有故无缚无解。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性无所有故无缚无解。布施波罗蜜多性远离故无

  • 因缘所生法义·太虚

      ──二十二年七月在牯岭大林寺讲──  一 法之义  二 因缘所生法义  三 以因缘所生法成善恶因果律  四 以因缘所生法成无我义  五 以因缘所生法明毕竟空义  六 以因缘所生法成般若义  七 以

  • 小螺庵病榻忆语·孙道乾

    记其爱女孙芳祖生平琐事。孙芳祖号“越畹女史”,贤慧多才,精于文史、书画,声名闻达士林。同治十一年去世,年仅十九岁。其父作《小螺庵病榻忆语》,因情生文,感人至深。时人往往将其与《影梅庵忆语》并提,诗文吟和者不下数十家

  • 辽小史·杨循吉

    明杨循吉撰。一卷。记契丹自耶律阿保机兴起,至金人灭辽的史实。末记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政权,甚简略。是书着意于政权更替,帝位争夺,至于辽与宋、金、西夏之间关系,则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