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爱道般泥洹经全文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堕舍利国。行在猕猴。水拘罗曷讲堂。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行在堕舍利国。与五百比丘尼俱。皆是阿罗汉皆为大神足。为谆那须摩诃离惟谶弥优波罗洹。卑耶俱昙弥。是辈长年比丘尼大弟子。行在堕舍利王国比丘尼精舍。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自意觉念言我不忍见佛般泥洹并阿难舍利弗目揵连是贤者辈。我先舍寿命行取泥洹去。是时佛即已觉知。便语阿难是间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自念言:我不忍见佛般泥洹。并阿难舍利弗目乾连是贤者辈。我先舍寿行取泥洹去。是五百比丘尼。自意觉舍一切苦。我不忍见佛般泥洹。并贤者阿难舍利弗目乾连是贤者辈。我辈亦当舍寿行取泥洹去。佛说如是,阿难白佛言:是故我身不能自胜。诸方不能分别。所闻法不能自识。所以者何。闻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当般泥洹。佛便告贤者阿难。如是阿难。汝自意念。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持精进种般泥洹耶。并定种慈种解种度知见种所法。我自知证觉者,若四意止若四意断若四神足若五根若五力七觉意若八慧道行。汝恐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持是法去耶。佛说是竟已,阿难白言: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终不能持清净种般泥洹去亦不能持定种亦不能持慧种亦不能持解种亦不能持慧见知种终不能持觉种。佛自慧所觉知法。若四意止若四意断若四神足若五根若五力若七觉意若八慧道行。终不能持是法般泥洹。阿难言:我自念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於佛有阜恩。佛母寿终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乳养长大佛。佛言:阿难。有是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於我有阜恩。我母寿终时乳养长大我。佛言:阿难。我亦於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有恩无量。所以者何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从我因缘。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自归习道尽。亦不复疑佛亦不复疑法亦不复疑比丘僧。亦不复疑习道尽。皆已了知。若人阿难。能教人自归佛者自归法者自归比丘僧者,自归习道尽者,受者尽寿命者,迁事所受归教。施与衣食卧具医药。所索不逆。尽寿命如是,尚未能为报师恩。佛言:是故阿难。我於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有阜恩无量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便俱出堕舍利国到大树间。至佛所以头面礼佛足卻住一处。是五百比丘尼亦复礼佛住一处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便叉手白佛言:我不能忍见佛般泥洹。并阿难舍利弗罗目乾连是贤者辈比丘。我欲先舍寿行取泥洹去。以白如是,佛受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所白默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便以手摩佛足言:我今日最後见世间依者,最後见世间明者,最後见世间无上者,从今以後不复见三界中尊者,已为佛作礼卻坐一处。是五百比丘尼亦复叉手。白佛如是,我辈不忍见佛般泥洹并贤者阿难舍利弗罗目乾连贤者比丘辈。我辈欲舍寿行取泥洹去。五百比丘尼白如是,佛默然受五百比丘尼所白。五百比丘尼便头面礼佛足言:我辈最後见世间依者,最後见世间明者,最後见世间无上者,从今以後不复见三界中尊者,已说如是各还就座。佛为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说若干品法已讫皆欢喜起坐。皆为佛作礼绕佛三匝。头面著地还到堕舍利国。入王园比丘尼精舍。便从一处布五百座。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各就座。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便自现神足从坐中没身。去从东方出在虚空中。上一树间上至七树间。自现四神足。於虚空上经行。已经行便住。已住便坐。已坐便卧。已卧便自身出五色火。上身出五色火。下身出水。下身出五色火。上身出水。如是从东方没出西方。从南方没出北方。便从七树间下至地变化现神足如於上。时便灭神足取泥洹去。是时五百比丘尼便皆於坐中没身。从东方出在虚空中。上一树间上至七树间。自现四品神足。於虚空中经行。已经行便住。已住便坐。已坐便卧。已卧便自身出五色火。上身出五色火。下身出水。下身出五色火。上身出水。如是从东方没出西方。从南方没出北方。便从七树间下至地。变化现神足如於上。时便灭神足取泥洹去。

是时佛告贤者阿难。汝行明日平旦入惟舍利国到耶陀迦罗越舍。已到便告耶陀迦罗越。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佛劝令迦罗越作五百舆床五百瓶麻油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种花香若干种伎乐。持到王园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好葬之。佛语阿难。告迦罗越。佛劝如是,阿难闻佛言:唯然即起持头面礼佛足。即以平旦入惟舍利国。至耶陀迦罗越所。至已告守门者,令入白迦罗越。阿难在外。守门者闻阿难言:即入白如是,时耶陀迦罗越在高楼上。与妓女共相娱乐。闻门者言如是,即恐怖衣毛皆竖。即下楼出与阿难相见。即持头面著贤者阿难足下为礼。白贤者阿难。是非恒亦非小事。所以者何。贤者来入国一何早耶耶陀迦罗越言:已意何。阿难即报言:佛使我来欲劝令迦罗越。作五百舆床五百麻油瓶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种好香花若干种伎乐。持到王园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好葬之。佛劝迦罗越如是,迦罗越闻阿难言如是,即惛擗地言:贤者阿难。我人有何等过於比丘尼。比丘尼有何恨我人。所般泥洹不告我人。贤者阿难。从今以後。行室当空。诸座亦当空。经行处亦当空。四徼道头里巷皆当空。惟舍利国已为空。贤者阿难。从今以後。不复见比丘尼行分越入惟舍利国。是痛何甚。耶陀迦罗越言已竟。阿难即告迦罗越言:佛本自说言: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消散。各自异处各自异行。所生所至所想。各自有行。各自有因缘。会当灭尽会当别离。欲令不别离者终不可得。慧人但当护法行。是时贤者阿难。为迦罗越引若干经。要持解迦罗越意。灭劝迦罗越意。已解已喜已劝。便到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异因缘。在讲堂聚会。便贤者阿难。以到就座已坐。便告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卿辈作五百舆床五百麻油瓶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种好香华若干种妓乐。持到王园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好葬之。佛劝众披罗门迦罗越如是,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即便擗地告贤者阿难。我人有何等过於比丘尼。比丘尼有何恨我人辈。持何等失比丘尼意。般泥洹不告我人。贤者阿难。从今以後。行室皆当空。诸座皆当空。四徼道头里巷皆当空。惟舍利国以为空。从今以後。终不复见比丘尼入惟舍利国行分越。是时贤者阿难。告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佛先自说。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消散。各自异处各自异行。所生所至所想各自有行。各自有因缘会当别离欲令不别离终不可得。慧人但当护法行。是时贤者阿难。为惟舍利国披罗门迦罗越。引若干经要持解披罗门迦罗越意。喜披罗门迦罗越意。劝披罗门迦罗越意。已解已喜已劝。贤者阿难。便起坐到佛所。是时耶陀迦罗越。并五百披罗门迦罗越。持五百舆床五百麻油瓶五百分薪五百分香若干种好香华妓乐。到王园比丘尼精舍。已到是时王园比丘尼精舍门闭。耶陀迦罗越便告一人言:来汝上一人肩上。度垣墙入园开门。是人受迦罗越言:上一人肩上度垣墙即开门。耶游陀迦罗越及五百披罗门。俱入王园比丘尼精舍。是时五百比丘尼共有六沙弥利。是六沙弥利告耶游陀迦罗越言:贤者迦罗越。莫得尧是五百比丘尼也。所以者何皆是已得定意坐者,是时迦罗越告六沙弥利言:是五百比丘尼。不为定意生。已舍寿命行取泥洹。是时六沙弥利闻是语即惛擗地言:谁当复教诫我人者耶。谁当复谏数我人。当持衣钵随谁後耶。是时迦罗越告贤者六沙弥利言:佛先自说一切恩爱皆当别离。贤者沙弥利莫愁忧。但当勤行增精进。是时迦罗越。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持若干种香花妓乐恭敬。捡取舍利著金床上。并五百比丘尼舍利亦如是,便耶游陀迦罗越。并五百披罗门迦罗越。俱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舍利到佛所。是时佛告贤者舍利弗罗。汝来。正东向叉手下右膝著地。说如是,有在东方直信者直业者,三神六智大神足功德已满者,皆来到是间。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已般泥洹。皆是阿罗汉皆大神足。功德已满。当共好葬之。南方亦尔西方亦尔。北方亦尔东方亦尔。贤者舍利弗罗受语。即东向南向西向北向请诸阿罗汉。即时东方有三百五十阿罗汉来。南方亦尔西方亦尔北方亦尔。合千阿罗汉在佛前。佛便与千比丘僧俱。到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所。佛便坐。千比丘皆就座。是时佛便告贤者阿难。汝起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以钵盛之。持来著我手中。阿难言:唯然。便起坐取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著钵中持授佛。佛即以两手受之。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舍利已受。佛便告众比丘僧。是母人聚舍利也。本是恶身急弊卒暴轻心数转嫉妒。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已舍母人聚身。男子所应得者摩诃卑耶和题为已得也是时佛令耶游陀迦罗越众比丘僧。共为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起塔。已起塔及惟舍利国人民及诸天人。皆共事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并五百比丘尼塔。佛说如是,诸比丘皆欢喜起。前为佛作礼而去。

猜你喜欢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金光明经卷第四·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六·法云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一·法藏
  宗镜录卷第六十二·延寿
  兀庵和尚语录卷下·兀庵普宁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三(末)·窥基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六(别录之六)·智升
  第八品 波吒离村人品·佚名
  卷三百二十·佚名
  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四·慧皎
  卷第十一·元来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九·三峰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汉诗总说·费锡璜

    [清] 费锡璜费锡璜,字滋衡,四川新繁人,寓居江苏江都。康熙三十五年随父作《江舫唱和》诗。登之罘,投其诗于海中,痛哭而返,伤其才之不遇。着有《道贯堂文集》四卷、《掣鲸堂诗集》十三卷。  一 《三百篇》后,汉人创为五言,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七·徐乾学

    元纪五【起屠维赤奋若七月尽重光单阏九月凡二年有竒】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二十六年秋七月戊寅朔海都兵犯边帝亲征辛巳雨壊都城发兵民各万人完之 甲申四川山齐蛮民四寨五百五十戸内附 丙戌命百官市马助边敕以图

  • 元经卷六·王通

    经简文帝咸安元年帝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一月。桓温分兵屯卫。乙卯。温废武陵王晞。十二月初荐渌酒于太庙。传曰简文帝讳昱。字道万。元帝第六子也。桓温既废。帝以太后诏迎帝于会稽邸。变服巾帻。受玺绶。不书。即位

  • ◎横行浙东的谢文达·佚名

    横行浙东甬属之谢文达,阿拉同乡受害最深,无人不知,无人不切齿痛恨,但此穷凶极恶之谢文达,非真正道地的谢文达。盖道地谢文达,早已名列鬼录,且在鬼门关中大叫其冤。谢为某军校首届毕业生未尝得志,病殁于上海圣母院路高福里之一

  • 绎史卷六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秦晋为成左传【宣公元年】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公羊传栁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 二子也○公羊崇作栁年】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 八年

  • 职官一八·徐松

    秘书省【宋会要】秘书省掌常祀祝板。监阙,即以朝官判秘阁官兼充。 《两朝国史志》:秘书省判省事一人,以判秘阁官兼。凡邦国经籍图书悉归秘阁,本省惟掌常祭祀祝板而已。书令史一人,楷书六人。太平兴国二年,始建崇文院、昭文

  • 卷三十·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三十宋 徐天麟 撰祥异下地震惠帝二年正月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厌一甲反下同】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地震至八月乃止武帝征和二年八月癸亥地震厌杀人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

  • 十一经问对卷三·何异孙

    尚书问书之名何所始 对曰书者古之史也当时事实有当记载者史官书之简防有君臣相告诫之言者有君命臣者有臣告君者有君告民者孔子定书百篇名之曰虞夏啇周之书问虞夏啇周之书孔安国序何以称为上古 对曰安国仕汉武帝朝去

  • 卷四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四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四十二社稷礼记祭法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注大夫以下谓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郊特牲曰

  • 卷二十八·王道焜

    <经部,春秋类,左传杜林合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二十八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襄公四经【癸卯】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刘夏逆王后于齐【刘采地夏名也天子卿书字刘夏非卿故书名

  • 卷十·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通义卷十      吴江朱鹤龄撰荡之什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音璧】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音僻】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音忱○此与帝命不时句法相类言天命岂非可信者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读诸深反○言

  • 第三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梁漱溟

    答案讲明的第二步我们预定讲明西方化的四步,此刻已算把第一步就许多西方文物求其特异采色的事做到了。现在要进而作第二步更求诸特异采色之一本源泉。若问"科学"与"德谟克拉西"是怎么被西方人得到的?或西方化怎么会成

  • 卷四·曾国藩

    卷四诚心篇曾国藩说,古今英雄“立得住”,如同先有根据地后能打天下一样,必须有诚心实意。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诚就是不欺。今人讲:信义春常在,心诚则灵。程门立雪、三顾茅庐都深蕴一个诚字。曾国藩以忠诚为天下倡,选将练兵

  • 衡曲麈谭·张琦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

  • 乐府群玉·佚名

    散曲总集。全名《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元无名氏编,任讷考证为元胡存善编,未有确证。五卷。成书于《阳春白雪》之后,《太平乐府》之前。专收小令,不载套数。体例以作家为序,故称“类聚名贤”。收元刘时中、任昱等知名

  •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佚名

    简称《十九信条》。清政府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而颁布。武昌起义爆发,湘、陕等省相继响应,清政府受到极大震动。1911年10月29日(宣统三年九月八日)驻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联名致电清廷, 提

  • 慎子白话文·慎到

    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著。 《慎子》在历史上影响不像法家其他著作那样大,历 史对《慎子》的记载也不详。《汉书·艺文志》法家 类著录《慎子》42篇,《隋书》、新旧 《唐书》皆著 录《慎子》十卷,宋《崇文总目》记作

  • 季总彻禅师语录·佚名

    四卷,清 彻(尼)说 超祥记录。卷首有序、开堂启,卷一收上堂、小参,卷二,收示众。机缘、法语,行实,卷三,拈古、颂古。源流颂,卷四、诗偈、赞、书问、杂著、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