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谤佛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八十千。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离忧悲。在大会坐。师子游戏菩萨摩诃萨。智光明菩萨摩诃萨。梵雷音响云声菩萨摩诃萨。善作功德宝华光明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云雷音声菩萨摩诃萨。光明威德名闻菩萨摩诃萨。无边智聚思惟庄严菩萨摩诃萨。无边宝华名称菩萨摩诃萨。智慧光明辩才说意菩萨摩诃萨。此十菩萨摩诃萨集在会坐。已于七年为陀罗尼精勤修习而不能得。满七年已则生忧愁。心尚不定况陀罗尼。所求不得心生疲倦。既于七年离痴覆盖。恒常经行求陀罗尼而不能得。舍戒还家远离佛法作鄙劣行。于佛法中心生疑惑。有如是过。阿阇世王在大会坐。

  尔时世尊于先已为阿阇世王断除疑悔。阿阇世王既除疑悔。一切忧恼皆得解脱。于七日中舍财大施。如是大施满七日已。为听法故七亿众生俱到佛所。彼十菩萨诸善男子。于佛法中已得罪过。亦在会坐。

  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不畏行。得陀罗尼。阿僧祇劫法忍成就。得无生忍种种辩才。能知一切智智之门。能说法门。能知众生深心信解而为说法。

  尔时不畏行菩萨摩诃萨。从坐而起整服一厢。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大德。此众会中十善男子。已于七年为陀罗尼精勤修行所愿不成。舍离佛法而作俗人。善哉世尊。如方便说。此善男子令速解知。

  尔时世尊告不畏行菩萨言。善男子。当知如是十善男子。未曾得闻谤佛法门。此善男子曾谤佛来。是故不能速疾得通。尔时不畏行菩萨摩诃萨。即以偈颂问如来曰。

  我今问仁曰  光明之法王

  若行菩萨行  恶业云何净

  无量胜智名  十力无障智

  解脱无戏论  说菩萨净行

  我问无量智  我问断恶意

  我问无比尊  云何菩萨行

  已脱一切缚  离烦恼破魔

  知众生心意  愿说菩萨行

  如华开笑面  有有行欲断

  说法断有意  愿说菩萨行

  能与无量乐  善功德善行

  于一切世间  作利益安乐

  已于无量世  为舍所爱物

  象马宝百头  无量妻子舍

  以忍自调伏  乐戒功德行

  决定勤精进  意常不忧恼

  百种苦已尽  所求事究竟

  愿如应说法  除断众生苦

  愿说离三垢  云何离不善

  愿说菩萨行  调御益众生

 

  尔时世尊告不畏行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此十菩萨本曾谤佛。不畏行菩萨言。世尊。云何谤佛。佛言。不畏行。此十菩萨乃往过去第三十劫。有佛号曰观世自在如来应正遍知。出焰世界。不畏行。今此会中十善男子。于彼观世自在如来入涅槃后。皆作大姓大富长者。造五百寺。于一一寺置千比丘。时有法师。名曰辩积。得陀罗尼。坐法座上为众说法。五千诸佛皆与辩才。八万亿天守护供养。辩积法师一说法时。七万众生悉皆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万众生得须陀洹果。善男子。彼时有王。名曰月得。自共五百婇女相随。俱往供养辩积法师。敬重法故歌声作乐。种种宝花散彼比丘。栴檀等香用涂其身。以五百领好衣覆之。于七日中一切乐具尽心供养。如法师法而供养之。

  当于尔时彼长者子。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于六百世生盲无舌。七百世中。虽复出家求陀罗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恶业障故。

  善男子。汝应善知如是法门。我今已说。既得闻已。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所有恶业过彼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迳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于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善男子。若有悕望供养佛者。彼人则应供养法师。若有悕望供给佛者。彼人则应供给法师。若有悕望礼拜佛者。彼人则应礼拜法师。何以故。以从菩萨生一切智。以从菩萨生诸佛故。善男子。菩萨何曰发菩提心。既发心已不住欲乐烦恼不染。不住一切非梵行事。应如是知。如是菩萨入无色定不生无色。何以故。菩萨不随三昧力生。以愿力生。如是菩萨解脱一切毛道凡夫愚痴人行。若有能见虚空色者。彼人能见菩萨烦恼。

  善男子。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龙众数摄与一切龙体相无异龙三种过悉皆远离。何等为三。一者热沙不堕其头。二者不以蛇身行欲。三者无有伽楼罗畏。如是善男子。此三龙过所不能于。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戏乐皆悉具有。于三有中欲烦恼苦不能覆蔽。应如是知。

  又善男子。譬如取鱼众生之类于水中行水中见物入水不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于生死住凡夫行。常求智行修集正法。心不迷乱。凡夫之事所不能污。三有之苦所不能于。是故菩萨摩诃萨。常应自护勿谤法师。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欲供养佛  若欲礼如来

  但供养佛子  第一供养佛

  我说以衣钵  坐卧经行处

  如是等应施  发菩提心者

  如是供养佛  如是供养法

  佛为世间上  皆从法中生

  是人孤独智  与暗眼者明

  示迷者正道  将向不死处

  若一切财宝  常施一切佛

  虽如是奉施  不能报佛恩

  若从今已去  常供养法师

  不谤不说者  则报诸佛恩

 

  尔时不畏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有方便门令此菩萨净恶业不。佛言有。不畏行。有陀罗尼。此善男子。若能出家专心诵此陀罗尼句恶业则净。

  多轶他(台逻反是长音不言长者尽是短音句)阿制(句)阿车婆坻(句)阿那(长音)毗丽(句)阿施黎杀(诗债反句)阿讫吏帝(句)阿那由系(句)阿系(句)阿毗何(长音)离(句)阿婆(重音不言重者悉是轻音)婆(句)头楼唐鹅磨(句)由多若多(长音)纳波啰颇闭(句)尼伽地(持债反句)忧伽啰系(句)侯侯迷(无诣反句)遮波丽(句)娑迟摩细(句)三摩提(句)余(长音)知(句)那耶波离舒(长音)池(重音)帝(句)

  善男子。此十善男子。若能诵此陀罗尼句。于七日中一切放舍。不食杂食心不散乱。不著诸色心不分别。舍憍慢意常诵不止。更无所作不与人杂。行平等心常行利益。心常修习五阴无常而不舍离。常修念佛。若如是行。于十方中现见千佛。

  尔时彼会十善男子。闻佛说已即尔出家。专心诵此陀罗尼句。七日精进随顺摄取。亦常修习念佛三昧见一千佛。彼恶业障忏悔尽灭。尔时即得一切智门集陀罗尼。灭三十劫生死之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畏行。当知尔时供养法师月得王者。今无量寿如来应供正遍知是。阿閦如来应正遍知则是尔时辩积法师。尔时谤说辩积法师十长者儿大姓童子。即是此会十善男子。彼十长者大姓童子。尔时谤说辩积法师毁犯净戒。

  如是善男子。随诸菩萨于何等寺若善恶住乃至失命身死因缘不见其过。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具有四种净法。何者四种。一者修空。二者常于一切众生不破坏心。三者于诸菩萨常与利益。四者说法不求资生。善男子。此是四法菩萨摩诃萨清净菩提法。尔时世尊。为明此义。以偈说曰。

  若能信解空  佛说第一法

  如是清净行  行常不放逸

  不破坏众生  不说破坏语

  彼人得成佛  光明照世间

  此第二净道  闻已作利益

  于众生行忍  莫作破坏行

  有法善无垢  施发心菩萨

  若不求恩报  第三菩提道

  决定生悲心  说法不求利

  如深心怜愍  第四道智净

 

  复次善男子。修陀罗尼菩萨摩诃萨。阿兰若行。亲近闻法。著鲜净衣。独住闲居。四威仪中常思惟行。以种种物布施法师。生正信心不随他语。不生疲倦。常精进行心不谕谄。不离念佛心无所得。善修无相如说而行。以信解心请佛忏悔。随喜回向恒常正行。不越威仪不畏教诫。依止尊住一切名行。于此法中不疲倦修。

  说此法时三万众生本未曾发菩提之心。闻此法已发菩提心。五千众生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三万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

  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闻此法门得福甚多。若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于日日中布施三宝。如是乃至恒河沙劫。若复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若复能行五波罗蜜经一千劫。惟除般若波罗蜜门。若人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善男子。若复有人于一千佛。晨起日中日暮供养。尊重赞叹如意供给。若有得闻如是法门。其福为胜。

  如是善男子。应当护念如是法门。我今付汝为令拥护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为令书写。乃至失命身死因缘。应当护念随顺修行。如来说已。不畏行菩萨摩诃萨及余菩萨。彼诸比丘一切众会。并诸天人及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谤佛经

猜你喜欢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五·念常
  卷第四·德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六卷·湛然
  第六卷·知礼
  论净土之要义·太虚
  卷四(惟净译)·佚名
  覆罗普悟居士书·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佚名
  富那奇缘品第五十六·佚名
  卷之二十三·别庵性统
  法月译·佚名
  佛说善生经讲录·太虚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三·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惠洪·唐圭璋

      惠洪字觉范,后易名德洪,俗姓彭,筠州(今江西省高安)人。生于熙宁四年(1071)。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政和元年(1111),张郭得罪,觉范决配朱崖,旋北还。建炎二年(1128)卒,年五十八。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  

  • ·卷七〔议论碑铭〕·陆机

    大田议  臣闻隆名之主,不改法而下治;陵夷之世,不易术而民怠。夫商人逸而利厚,农人劳而报薄。导农以利,则耕夫勤;节商以法,则游子归。辨亡论(上)  昔汉氏失御,奸臣窃命,祸基京畿,毒徧宇内,皇纲弛紊,王室遂卑。于是群雄蜂骇,义兵四

  • 七言巻四十三·洪迈

      七言  题弋阳馆        张 祜  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呉谿漫汗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  题秀师影堂  阴阴古寺山松下记得长明一熖灯尽日看山人不见影堂中是别来僧  赠李修源  岳阳新尉

  • 卷六十七·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六十七元稹【二】近体诗晩秋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寝倦解幽梦虑闲添逺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窓眀縁路总是玲珑竹兼藏浅漫溪沙平深见底石乱不成泥烟火遥村落桑麻隔稻畦此中

  • 祖英集巻上·重显

    宋 释重显 撰送宝相长老【并序】大师欢禅徳将赴丹丘辟命光阐宗乗盖时应必行固不可抑留者也且抚防之作肇旷絶之道虽一凝一流一彼一此又何间然率织芜辞以代賮别奥域灵区存物外独标台岭为絶槩掩胜濳奇列作屏堆青冩碧深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宋濂

        石抹也先   石抹也先者,辽人也。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其祖库烈儿,誓不食金禄,率部落远徙。年九十,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则以报,及旦,沐浴拜日

  • 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九·赵尔巽

      洪汝奎 杨宗濂 史朴史克宽 沈保靖 朱其昂弟其诏 宗源瀚徐庆璋徐珍 蒯光典 陈遹声 潘民表严作霖 唐锡晋 娄春蕃   洪汝奎,字琴西,湖北汉阳人。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取官学教习,期满以知县用。参曾国藩军事。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三·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二十三◆典谟记二十三世宗肃皇帝二○世宗肃皇帝二八年春正月戊戌朔风霾昼晦立春日长星出白气天敕辅臣条书急务诸修省弭灾毋有不尽凡郊祀太常寺博士书祝版填御名是月中上亲填御

  • 卷十三·杨士奇

    洪武三十五年冬十月辛亥朔命工部给奉天征讨军士衣鞋○湖广镇远州蛮夷长官司长官何惠言本境路当云南要冲每岁修治清浪焦溪镇远三桥工费繁重所部临诸溪洞民皆佯獚猫狫力不胜役乞令军民相参修治从之○夜金星犯天江南第二

  • 长孙俭传·令狐德棻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原名庆明。祖先是魏氏的支脉,姓托拔氏。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姓长孙。五世祖长孙嵩,曾任魏国太尉、北平王。长孙俭从小为人正直,有操守节行,体态魁梧,神色严肃,即便在卧室,也终日不苟言笑。不乱结交朋友,不

  • 227.三保太监下西洋·林汉达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

  •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晏婴

    晏子聘于鲁,鲁昭公问焉:“吾闻之,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鲁一国迷虑之,不免于乱,何也?”晏子对曰:“君之所尊举而富贵,入所以与图身,出所与图国,及左右逼迩,皆同于君之心者也。犒鲁国化而为一心,曾无与二,其何暇有三?夫逼迩于君之侧者,距本

  • 卷一 君道·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

  • 卷三十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三十四天子之孝薄税敛周显德三年立二税起徴限世宗谓侍臣近朝徴敛谷帛多不俟收获纺绩之毕乃诏三司自今夏麦以六月秋税以十月起徴民间便之【臣】按此诏比视两税令甲旧文夏输同以六月秋输彼以

  • 普眼菩萨·佚名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

  • 成实论 第十五卷·佚名

    成实论 第十五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止观品第一百八十七问曰。佛处处经中告诸比丘。若在阿练若处。若在树下若在空舍。应念二法。所谓止观。若一切禅定等法皆悉应念。何故但说止观。答曰。止名定观名

  • 菩提行经卷第三·龙树

        圣龙树菩萨集颂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六  佛喜精进增  安住禅定意  慜彼散心人  烦恼芽间住  我今知身心  不

  • 第十三章 摩哂陀来岛·佚名

    彼大贤者,大摩哂陀长老,此时法腊十二年,受和尚并僧团之命,(一)待时机行教化楞伽岛,如斯思惟:“无达西瓦王已老耄,[彼]子仍为王。”(二)其间决意访亲族一统,礼拜和尚与僧团,向[父]王告暇,(三)四人长老并僧伽蜜多[尼]之实子,有六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