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六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六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建元二年。高祖有事于锺山。因幸沙门僧远所居。远床坐辞以老病不能出迎。高祖将诣床下见之。左右以房閝狭不容舆盖。遂驻跸。遣使劳问卧起而去。远居山凡五十余年。初犹有食。食不继。涧饮二十余年。天下仰其高行。及终。武帝致书沙门法献曰。承远上无常。弟子夜中已知远上此去甚得好处。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正为作功德。所须可具疏来。

永明二年勑沙门法献.玄畅为天下僧主。他日会于帝前。对制称名而不坐。不兴寺僧锺对帝称贫道。武帝讶之。以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未盛。传记无载者。独宋魏始盛。而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晋庾氷.桓玄皆欲屈之。然竟不可行。今亦称贫道。帝曰。献畅二师道行如此犹称名。朕以称名乃得宜。可着令以为永式。初献公慕法猛西游。自巴蜀出河南。经芮芮国到于阗。欲度葱岭。会栈道绝不得往。获佛牙一枝。舍利十有五粒。并经论梵夹而还。畅公精究经律。博贯子史百氏之言。初华严未有疏。畅首为之。学者得以祖述焉。又能舒手出香。掌中流水。风谊高简。弘道辅世有功国家。暮年特听肩舆入殿。时称黑衣二杰焉。

本朝明教禅师曰。近古高僧见天子不名。预制书则曰师曰公。锺山僧远銮舆及门而床坐不迎。虎溪慧远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当时待其人尊其德。是故圣人之道振。其徒尚德。儒曰贵德何如。以其近於道也。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得预下士之礼。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得。况如慧远之见天子乎。僧远之自若乎。望吾道之兴。吾人之修。其可得乎。存其教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涕下。

论曰。明教之称二远不减孔子之美夷齐。诚可仰也。至於伤时之叹。殆不能亡所激而云尔。圣朝自皇佑已来。吾属预诏命者甚众。彼特一时之遇。固有素亏酝籍而进退弗得其宜者。唯圆通守讷禅师当仁考天下太定机政多暇。思与有道晤言。讷首被命而师道不可屈。然国命亦不可固违。乃举门下僧怀琏以代其行。及琏入朝。而仁考待以法友之礼。相得最深。於是朝野浩然钦慕。讷知人而自重如此。吾道由之益振焉。呜呼。讷公主法之体可为万世师。二远未足多也。献畅二公道亦至矣。而降志称名遂失大教尊重之体。二杰着称。其可取焉。

七年。帝怒大士宝志惑众。收逮建康狱。是日国人咸见大士游行市井。既而检校仍在狱中。其夕语吏曰。门外有两舆食。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吕文显以闻。帝悔谢迎至禁中。俄有旨屏除后宫为家人宴。志例与众暂出。已而犹见行道于显阳殿。比丘七辈从其后。帝惊遣吏至问。吏白。志久出在省中。及视之。身如涂墨焉。帝益神敬之。后在华林园忽重着三顶布帽。亦不知自何而得之。未几而帝崩。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殂。果如其谶。灵味寺沙门宝亮者。欲以衲帔遗之。未及有言。志忽来牵帔而去。王仲熊问仕何所至。不答。直解杖头左索与之。仲熊初不晓。后果至尚书左丞焉。建武末平旦出门。忽褰裳走过曰门上血腥。及明帝遇害。果以犊车载尸自此门出舍阉人徐龙驹宅。而帝颈血流被门限。初郁林多害宗室。高士江泌忧南康王以问志。志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余。徐陵儿时父携之谒志。志拊曰天上石麒麟也。陵后果显于世。

沙门净度者。辟谷饵松肪。能讲诵禅律。游广汉间。尝诵宝积经及半而疾。命侍者代之。阅遍而化。远近咸见空中有宝马负棺而去。

沙门普恒。好在闲处收摄其心。与蜀沙门韬公友善。尝入火光三昧。自眉间下属金刚际。於光中见诸色像先身业报等事。及化时。一苍头见其半脱。强信之不可。而手屈三指。平生黑瘠。化时白[折/月]。识者知其得三果焉。

沙门法道者。与恒同时。道尝入定登内院。见弥勒自脐轮放光照三涂苦道。由此励精常坐不卧。及终而祥瑞与恒绝类。复有释僧定者。自言得不还果。于时中兴寺法主鸠众详断。令现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现。法主曰。按律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竟不能。遂摈之。

沙门慧嵬者游长安。久之去山谷中修禅定。夜有无头鬼忽见。嵬曰。汝无头便无头痛之累。何快如之。鬼即没。又作无腹鬼来。嵬曰。汝无腹便无饥渴之累。何快如之。俄一夕雪。有扣户求宿者。烛之乃好女子。前再拜曰。我天女。以上人有戒德。天遣我来相慰耳。嵬曰。既已见。当自去。汝与我为障道。於是女子凌空而去。歌曰。河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不可动也。

永明中武帝以中书侍郎征隐士何点。点辞不赴。南史云。点门世事佛甚精。与张融.孔稚圭为方外交。招携胜侣及名行沙门。清言赋诗优游自得。宰相王俭欲候之。知不可见乃止。豫章王嶷命驾造点。点由后门遁去。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望尘不及。吾当望岫息心。后点在法轮寺。子良就见。之点角巾登席。子良对之。忻然无已。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枪而去。点少时尝病渴。积岁不止。后在吴中石佛寺讲维摩。於讲堂昼寝。梦沙门形貌坏异。授凡一掬梦中服之即愈。时以为纯德所感。及崔惠景叛围宫城。惠景素好佛。慕交点。点拒之不许。至是逼召。点裂裙为袴往赴之讲经。不及军事。惠景败。东昏怒点。欲诛之。宰臣萧畅谏曰。点向不诱贼。共讲未易可量。以此言之。乃当得封。东昏纳其言而止。点弟胤。博学有重名。尝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建武中拜中书令。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胤恐后之。即拜表解职不待报。明帝怒。追之不及。有诏许之。胤以会稽多灵异往游之。居若耶山云门寺。既与兄偕隐。时号点曰大山。胤曰小山。寻徙居秦望山。起讲堂即林成。援因岩为渚别创小合。寝处其中。躬自启闭。僮仆无得至者。高风倾天下。初胤侈於味。食必方丈。至是汝南周颙遗书劝令食菜曰。变之大者莫过死生。生之重者无逾性命。性命之於彼甚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若云三世理诬则幸矣。如使此道果然而受形未息。一往一来生死常事。则伤心之惨行亦自及。丈人於血味之类虽不身践。至於辰雁夜鲤能不取备於屠门。财具之经盗手。犹为廉士之所弃。生性之一启金刀。宁复慈心之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愧。丈人得此有素。聊复片言发启耳。胤由此绝去血味。

沙门慧安者。不知何许人。少为虏。卖之荆州富家役作。性谨愿。主人爱之。年十八听出来为沙弥。止江陵琵琶寺。野人皮相之当众僧坐时。輙起行水。自上及下水用不竭。众讶之。及受具灵异益着。尝与沙门惠济上堂布萨。堂户未开。安绾手自壁而入。出亦如之。济骇惧不敢言。俄辞济曰。我当远行。今与君诀别。济仰见空中皆好华。有管弦声。天香弥馥。济愈惧。安曰。吾与子游。所见谨勿妄言。言即有咎。唯东南有一白衣新发意菩萨。可与之言。於是辞去。附商入湘中。路患痢将死。谓商曰。我死即灵尸岸上。不须设棺也。问其故。曰吾欲以施虫鸟。商人如其旨。以尸投岸侧。夜輙有火焰从其身出。商大怖。刺舟至湘中。则安已先至。欲就语又失所在。济后至陟屺寺。与隐士刘虬夜语及之。虬即遥礼曰。此得道者火光三昧也。

沙门昙超者。居钱塘灵苑山。一夕有异人至曰。此邦蒙师留苍生之福。然富阳民无故凿山麓。断坏群龙之室。龙忿不致雨。今二百日矣。欲法师一往诲龙。为苍生请福。岂有意乎。超曰。此檀越事。吾何能为哉。神曰。弟子力能吐云。不能致雨。超诺之。至赤庭山为龙说法。俄大雨。因止临溪。县令闻超在。辨舟迎之。超即日遁还灵苑。

隐士刘虬。字灵预。一字德明。南阳人。晋豫州刺史乔七世孙。徙居江陵。虬少而抗节好学。须得禄便隐。泰始中仕当阳令。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袷。断谷饵朮及胡麻。齐受禅。以蒲轮束帛征为通直郎不就。竟陵王致书通意。虬答曰。虬四节卧疾病。三时营灌植。畅余阴於山泽。托暮情於鱼鸟。宁非唐虞重恩。周召宏施。虬於佛道最诚信明。解长齐布素人不堪之。疏华严经以顿渐二门判教。至今诸家取之。又注法华经。躬自讲说。举时皆高尚其风。建武二年病方昼有白云徘徊檐。户之内又有异香锺梵之音其日。卒五十八。

逸士顾欢。隐居不仕。尚黄老。南史云。欢以佛道二家教异。学者玄相非毁。乃着夷夏论。其略曰。辨是与非宜据圣典。道老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王夫人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后年四月八日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兴焉。此出玄妙内篇。佛经曰。释迦成佛有尘沙之数。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出瑞应.本起。试论之曰。五帝三皇未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若孔老非圣。谁或当之。然二经所说若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或耀灵以示远。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其入不同。其为必异。各成其性。不易其事。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戎之服。全形守礼继善之风。毁貌易形绝恶之学。岂伊同人。爰及异物无尽。世界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虽舟车均於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是车可涉川而舟可行陆乎。屡见刻舟沙门守株道士。互争小大交相弹射。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是牵异以为同。破同以为异。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寻夫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始乎无端终乎无末。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返。在实则合。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圣匠无方。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宜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

司徒袁粲托为沙门通公驳之。略曰。白日停光。恒星隐照。诞降之应事在老先。固非入关方昭斯瑞。又西域之记。佛经之说。俗以膝行为礼。不慕蹲坐为恭。道以三绕为虔。不尚踞傲为肃。岂专戎土。爰及兹方。襄童谒帝膝行而前。赵王见周三环而上。今佛法垂化。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不改。息心之人服貌必变。变本从道不遵彼俗。俗风自殊无患其乱。孔老释迦其人或同。观其设教其道必异。孔老教俗为本。释氏出世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又仙化以变形为尚。泥洹以陶神为先。变形者白首为缁而未能无死。陶神者使尘惑日损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无死之地。陶神若此何谓其同。时何常侍镇之睹顾欢和同二教。大不平之。以书抵欢剧。言道教不足以拟释氏。欢答其书固自封执。镇之重与之书曰。猥辱返释。究详渊况。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释李。触类长之。爰至碁弈。然敷佛弥过。精旨愈昧。所谓驰走灭迹跳动息影。焉可免乎。輙复略诸近要。以标大归。夫太极剖判。两仪妄立。五阴合兴。形识谬彰。识以流染因结。形以爱滞缘生。三皇之前民多专愚。专愚则巢居[宋-木+儿]处血饮茹毛。君臣父子自相胡越。犹如禽兽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仁义所未移。及其沉欲沦波。触涯思济。思济则祈善。祈善则圣应。夫圣者何耶。感物而遂通者也。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感常在此。通每自彼。自彼而言悬镜高堂。自此而言万像斯归。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处淳善之嘉会。故能感通於至圣。中土於大千。圣应既彼。声被则此。睹日月之明。何假离朱之察。闻雷霆之音。奚事子野之听。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无害天均则云行法教。不嫌同道则雨施夷夏。夫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真也。形者俗也。真既犹一。俗亦犹二。尽二得一。宜一其法。灭俗归真。必其违俗。是以如来制轨玄劫同风。假令孔老是佛。则为韬光潜导匡救褊心。立仁树义将近顺情。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亲。摄生养性自我外物。乃为尽善不为尽美。盖是有涯之制。未鞭其后也。何得拟道菩提。比圣牟尼哉。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能博则精疎两级。精疎两级则刚柔一致。是以清津幽畅诚规易淮。夫以规为员者易。以手为员者难。将不舍其所难从其所易耶。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如上清黄庭所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其中可长唯在五千之文全无为用。全无为用未能遣有。遣有为怀灵芝何养。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接则动静斯得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极也。禅经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缔真尚未能至。今云道在无为得一而已。无为得一是则玄契千载。玄契千载不俟高唱。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若当废学精思不亦怠哉。岂道教之筌耶。敬寻所辩。非徒不解佛。亦不解道也。反乱一首。聊酬启齿。

辞曰。运往兮韬韬。明玄圣兮幽幽。翳长夜兮悠悠。众星兮晣晣。太晖灼兮升曜。列宿奄兮消蔽。夫轮桶兮殊材。归敷绳兮一制。苟专迷兮不悟。增上惊兮远逝。卞和恸兮荆侧。岂偏尤兮楚厉。良[苨-匕+(司-(一/一/口)+土)]蔑兮彼若。焉相责兮智慧。时复有朱常侍昭之。因何镇之书乃作难夷夏论。而朱广之作谘夷夏论并章分句解。以破顾欢之蔽於浅也。汝南周颙.高僧慧通并着驳夷夏论。欢之作遂不胜其谬矣。复有法师绍正者着二教论。其略曰。佛明其宗。道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名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乖老庄立言之旨。齐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并酷好佛。竟陵着净住子四部二十卷阐扬佛教。有吴兴道士孟景翼者。颇有时誉。太子召入玄圃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弗礼。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略曰。佛以一音演说法。老子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玄绝於有境。神化赡於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名而强号为一。在佛为实相。在道为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於无数。行亦达於无央。等级随缘。须道归一。归一即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三五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劫诸圣共遵斯一。老释未始於常分。迷者分之而未合。亿善徧修。徧修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思议哉。

司徒中即张融作门律云。道之与佛逗极无二。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辨是非。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以示汝南周颙。颙难之曰。灵无法性。其寂虽同。位寂之方。其旨则别。论所谓逗极无二。为逗极於虚无。为无二於法性耶。足下所宗本一物。而为凫乙耳。驱驰佛道无免二末。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之其有旨乎(已上出南史)。

论曰。自东汉西域传范晔论释氏大槩。陈寿三国志则置而勿言。唐太宗晋书则班班纪着沙门神异之迹。未始輙有一言訾佛。况佛化自晋抵南北朝。始大振於天下。贤哉魏收.李延寿之作。凡当世帝王公卿从事吾佛者。未尝讳之而不书。书之亦未尝以人事议佛也。及顾欢传则假手当时。群公评议二教而罪欢曰。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呜呼可谓良史矣。陋哉欢翼之论。犹昔人宝燕石者。渠信有真玉哉。

齐高帝萧道成。临沂人。受宋禅。相袭五主二十三年。传译华戎道俗二十人。所出经律论传录等四十七部凡三百五十卷。外国有所谓天竺沙门僧伽跋陀罗者。师资相传。云佛涅盘后优波离结集律藏讫。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更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欲涅盘时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付弟子须俱。须俱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弟子目犍连子帝须。帝须付弟子旃陀跋阇。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法师将律藏至广州。临上船还本国时。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於广州竹林寺译出善见毗婆沙一部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岁七月望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化供养律藏即下一点。当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也。至梁大同元年。有隐士赵伯休於卢山遇苦行律师弘度。得此众圣点记年月。伯休因问度曰。自永明七年后云何不复见点。度云自彼已前皆得道圣贤手自下点。度乃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已。故不复点也。伯休因旧点推至大同元年。凡一千二十年。今以此究参诸家传记。佛世尊诞生入灭之年并不相类。大抵西域山川之广。国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家之说不可废。故附着于此。

天监二年。武帝诏曰。大士宝志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帝一日问志曰。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云何。答曰在昼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他日复问国祚有留难否。志指其颈示之。帝曰朕亨国几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以为倍宋文之年。时革命之初。帝临政刻急。志假帝神力令见先君受极苦於地下。由是恤刑。尝诏画工张僧繇写志像。僧繇下笔輙不自定。既而以指厘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物泝流而上。志以杖引之。随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属共奉官俞绍令雕志像。顷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内庭。时法云.云光二师俱有重望。每讲法天輙雨华。帝疑其证圣。夜於便殿焚疏请志偕光云三大士斋。翌日志独赴而光云俱未知。帝由是益异其体。又尝与帝登锺山之定林寺。指前独龙冈阜曰此为阴宅则永其后。帝曰谁当得之。曰先行者得。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忆其言。以金二十万易其地建浮图五级。其上镇以无价宝珠。勑王筠勒碑。葬日车驾亲临致奠。大士忽现於云间。万众欢呼声震山谷。自是道俗奉祀。奇瑞显应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为秘谶偈句多着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颂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皆畅道幽致。其旨与宗门冥合。今盛传于世。

本朝太平兴国七年舒州民柯萼遇异僧於万岁山之下。以杖指松根使镢之。得瑞石。文字粲然。谶圣朝疆之祚。萼进于朝。太宗皇帝览之增敬。异日大士降见禁中。太宗亲闻绪语。因遣使致斋锺山。其文略曰。俾乃龙舒之坏。时惟天柱之峰。始道见於苾刍。遂披文於琬琰。述祖宗之受命年历攸同。昭皇绪以无疆传源罕测。秘於内府播厥策书。绵载祀以居多。蕴祯祺而有待。近以至真临格宝训躬闻。审墓绪之由来。积庆灵之永久。询於故府获乃贞珉。觌篆刻之如新。若符节之斯合。诏自今不可以名斥。以显尊异。宜赐号道林真觉菩萨。

论曰。宝公十二时歌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疎亲。若是他家染污人。忙欲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妙哉斯言。宝公既有是说。至达磨之来。武帝漫然蹉过。何也。如帝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又问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兹岂达磨有语哉。问取虚空盖亦宝公之直指也。又曰。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昔阿难问迦叶。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剎竿着。又玄沙见僧礼拜乃曰。因我得礼你。然则求法者与说法者果谁乎。故宝公末后又丁宁曰。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噫宝公历劫於一切人行止语默中常常出现了无间然也。

是岁帝妃郗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尽明。及长性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宋齐间诸王求婚。父晔皆不许。后以适帝。生三女。帝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妬。及是化为巨蟒入于后宫。通梦於帝。帝体将不安。蟒輙激水腾涌。或现龙形光彩照灼。因於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置银辘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毕世不复议立皇后云。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六

 

猜你喜欢
  卷第八十四·佚名
  隆庆闲禅师·惠洪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现大神变品第二十·马鸣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六·从义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中·佚名
  卷第十七·道宣
  序·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五(末)·窥基
  阅陈撄宁孙女丹经注·太虚
  示柴也愚书·印光
  卷第六十四·李通玄
  增集续传灯录序·南石文琇
  阿弥陀经义记·智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十一·彭定求

        卷261_1 【寄李白】任华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登庐山,   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

  • 第一齣~第十齣·佚名

    第一齣 家门始末【满庭芳】〔末上〕年少书生。工容淑女。双双奇事堪夸。改妆避难。飘泊各天涯。不料婚姻钦赐。男和女形影争差。花烛下徘徊却顾。此际两相遮。〔问答照常〕轻烟多侠气。捐躯引手。不类烟花。更奚奴保

  • 卷十九·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九  宋 郭知逹 编近体诗奉留赠集院崔于二学士【国学休烈】昭代将垂白【昭明也昭代犹明时谢灵运星星白发垂】途穷乃呌阍【公因不第乃献赋阮籍哭途穷思赋呌帝阍】气冲星象表【赵云扬

  • 道乡集补钞·管庭芬

    道乡集补钞邹浩送俞秀老归维扬踏雪驱驱原宪履,御风猎猎老莱衣。情投岂比钟山出,兴尽远同剡水归。炀帝池边松荫远,维摩室内烛光微。携筇促席相羊处,应记当年接下机。过永州澹山岩作我入幽岩亦偶然,初无消息与人传。训狐戏学

  • 卷十一·杨基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眉庵集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十一明 杨基 撰七言絶句天平山中【予家赤山相去不五里许】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寒食有感【二首】乱里情怀怕寒食强

  • 卷三百二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二十四木兰花类五言律陈秀才庭际木兰     【唐】方 干昔见初栽日今逢成树时存思心更感绕看歩还迟蝶舞揺风蘂莺啼含露枝徘徊不忍去应与醉相宜五言排律题灵祐上人法华院木兰

  • 王之道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之道(1093—1169)字彦猷,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宣和进士。靖康初,摄历阳令。建炎间,金兵陷无为军,率乡人据险共保,扰击金兵。绍兴二年(1132),进承奉郎,镇抚司参谋官。六年,知开州。八年,通判滁州。以反对和议,忤秦桧,坐废二

  • 卷四·贡奎

    ●钦定四库全书云林集卷四(元)贡奎 撰雨中陋巷雨连日思家心惘然故交归欲尽薄宦愧犹牵窗暗炉烟绕檐低树色连黄花近时节采采向人姸瘦马朝倦出空斋闲展书古人三叹远旧业十年疎白水坐垂钓青山归荷锄樵渔应亦笑久客意何如题

  • 卷三 上·黄以周

      神宗   △熙宁元年(戊申,一○六八)   1、春正月甲戌朔,改元。(《长编》通例。案:《长编》通例,每一帝立之元年,特书春正月某某朔,改元。其中间复改元则不书,兹据通例补之。)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熙宁元年春正月甲

  • 刘日方传·魏徵

    刘日方,博陵望都人。 父亲孟良,大司农。 随魏武入关,北周太祖授他为东梁州刺史。 刘日方生性狡猾,有奸术。 北周武帝时,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 到北周宣帝继位后,他凭着技艺和奸佞而被宣帝亲近,出入宫廷,宠幸冠绝

  • 卷十六·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六 吉礼十六 三皇 总叙 祭法先圣王有功烈於民者则祀之唐天宝六载始勅三皇创物垂范永言龟监宜有钦崇其择日置庙以春秋二时致祭共置令丞太常寺检校宋太祖乾德中诏祠太昊於晋州神农於衡州黄帝於

  • 卷第十一·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十一〈起天平四年正月、盡六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天璽國押開豊櫻彦天皇〈聖武天皇〉三年春正月庚戌朔。天皇御中宮宴羣臣。美作國獻木連理。乙

  • 卷二十四·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二十四 宋 严粲 撰 鱼藻之什    小雅 鱼藻【音早】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镐豪之上浊】将不能以自乐【音洛】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 此诗止刺幽王後序因诗有在镐之文遂云思武王耳 鱼

  •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佚名

    僧祐录中失译人名今附宋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于是会中有一菩萨。号曰明天。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前白佛言。世尊

  • 卷第八·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八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南岳第十三世(临济九世杨岐二世) 白云守端禅师法嗣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 绵之巴西人。族邓氏。年三十五。始弃家。祝发受具。往成都习唯识.百法论。因闻菩萨入见

  • 冰岛渔夫·皮埃尔·洛蒂

    法国洛蒂著。以布列塔尼北部航海民族的捕鱼生活为题材,描写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歌特是一个纯洁而忠诚的少女,经过长时间曲折而痛苦的期待,她终于得到了青年渔夫扬恩深沉和真挚的爱情。但只过了6天幸福的生活,扬恩又

  • 中国经济史·钱穆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贯穿全书的主要经

  • 神功妙济真君礼文·佚名

    神功妙济真君(许逊)号封于元成宗时。本文当出自元末明初。依仙科十戒而忏悔,属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