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地字号)

佛祖纲目卷第二(地字号)

甲子(周昭王三十六年起)庚辰(周穆王元年)癸亥(周穆王四十四年止)

(壬申)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

佛年十七。王娶婆罗门女耶输陀罗。为太子妃复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太子虽有三妃於静夜中。但修禅观。一日白王游观。初出东门。净居天化作老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太子乃念。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复游南门。净居天化作病人。两人扶掖。在於路侧太子又曰。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云何世人不知觉悟。王闻切责诸臣。有婆罗门子。名优陀夷。聪辩绝伦。王令与太子友。具说世间乐事。令其心动。太子复出城西门。净居天心念先现老病。举众皆见。令王嗔责。我今现死。惟令太子及优陀夷见耳。即化死人。四人舆之。室家大小号哭共送。太子与优陀夷二人。独见太子。问此为何人。优陀夷先受王敕。默然不答。如是三问。净居天威神之力。不觉答言。是死人也。何谓为死。答曰。死者刀风解形。神识去矣。四体诸根。无复所知。此人在世。贪着五欲。不识无常。一旦舍之而死。又为父母亲戚爱念。命终之后。恩情好恶。不复相关。诚可哀也。问惟此人死。余亦当然。答曰。一切世人。皆应如是。无有贵贱得免者。太子曰。世间乃复有此苦。云何於中而行放逸。又出北门。到彼园所。止息树下。除去侍卫。端坐思惟。时净居天化作比丘。法服持钵。手执锡杖。视地徐行。太子前问。汝是何人。答曰沙门。何谓沙门。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又曰。一切皆无常。惟我所修圣道。永得无为。到解脱岸。言讫。腾空而去。太子喜曰。天人之中。惟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太子年十九。自知出家时至。诣王言曰。父王恩爱集会。必有别离。惟愿听我出家学道。一切众生爱别离苦。皆使解脱。王流泪曰。汝今宜息此意。国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怀顾。太子遂还。时有相师白王。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已。必得转轮王位。王即往告太子。我闻阿私陀说。汝必不乐处世。惟愿为我生一子。然后不复相违。太子答曰。如勅。即以左手指其妃腹。耶输陀罗便觉有娠。二月七日。净居天人。白太子曰。无量劫来修行。今正成熟。太子曰。如汝等语。但内外严卫。欲去无从。诸天白言。我等自设方便。即以神力。悉令熟卧。至於后夜。诸天充满虚空。同声白言。今者正是出家时。太子往至车匿所。语之曰。汝为我牵揵陟来。犍陟太子所乘马名。车匿泣曰。后夜之中。欲何所之。太子曰。我今欲为一切众生。降伏烦恼。汝不应违我。车匿号哭。欲令王宫觉知。以天神力。昏卧如故。於是诸天捧马四足。并接车匿。帝释执盖。从北门出。其门无声自开。太子又曰。我若不断八苦。终不还宫。我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与父王相见。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行至天晓。已三繇旬。诸天便没不现。太子至闲静林。即便下马。抚犍陟背而言。所难为事。汝作已毕。又语车匿。世人富贵。竞随奉事。我舍国来。惟汝一人。独能随我。甚为希有。我今既至。汝与犍陟。俱可还宫。车匿悲不自胜。犍陟屈膝舐足。泪落如雨。太子即就车匿。取七宝剑。自剃须发。而发愿言。愿共一切。断除烦恼。及诸习障。净居天又化猎师。身服袈裟。太子喜曰。汝所着衣。是寂静服。我今以此宝衣与汝。贸易吾服。此衣为欲摄救一切众生。断其烦恼。答言善哉。遂脱宝衣贸之。太子前行。车匿即还。太子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罗逻迦蓝处三年。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又至象头山。於尼连河侧。静坐思惟。宜六年苦行。以度众生。天献麻米。净心守戒。或日一食。或七日一食。不避风雨。不起经行。鹊巢粪污。亦不弃去。

(癸未)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

佛示六年苦行。自念。非正解脱。我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於尼连河。天为偃树。挽之而出。时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见地中生千叶莲花。上有乳糜。取奉菩萨。即便受食。复念过去诸佛。以草为座。成无上道。帝释因化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汝何名。答名吉祥。菩萨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即便受草。向菩提树下。而取正觉。菩萨坐阎浮树下。四十八日。观察思惟。眉间白毫。光蔽魔宫。魔王波旬恐惧。召会诸魔。及道未成。当往乱之。长子商主泣谏。不听。乃率众作难。悉现可怖可欲诸境。时菩萨身心寂然不动。以指按地。地大震。魔闻怖惧。还归本宫。乃於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佛示现说法

佛自二月八日成道。九日至二十九日。为寂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有无量无边法身大士。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世尊现毗卢遮那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三七日满。二月三十日。从菩提场座起。诣波罗柰国。行至阿阇波罗水侧。日暮止宿。入定。风雨大至。有大龙王。名目真邻陀。以其大身。七重围绕。龙有七头。罗覆佛上。以为障蔽。至三月六日。四七日满。雨止出定。龙王化作年少婆罗门。稽首问讯。受三归五戒。诸旁生中。最先见佛。三月七日。受提谓长者食。三月八日。至鹿野苑。初世尊成道。观树思惟。一切众生。处五浊世。三毒所覆。薄福钝根。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转法轮。彼必不信。生诽谤心。当堕恶道。受无量苦。我宁不说。入於涅盘。时大梵天王。心怀忧恼。众生长夜。沉没生死。今当往请转大法轮。欲界六天亦同劝请。世尊默然受之。遂以五时设教。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盘时○世尊至鹿野苑。憍陈如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阇跋陀罗阇五人。见佛心大欢喜。求佛出家。佛为说法。成阿罗汉。於是世间始有三宝。如来是佛宝。四谛是法宝。阿罗汉是僧宝○有长者子。名曰耶舍。中夜睡觉。见诸妓女不净。生厌离心。於不净中生净想。忽见空中光明。寻光而去。趣鹿野苑。佛为说法。成阿罗汉。天明耶舍父为寻子故迹。至佛所。佛受三归。为最初优婆塞。又耶舍朋类五十人。共诣佛所。俱成沙门○迦毗罗国。有婆罗门子。名富楼那。具解韦陀等论。与佛同日生。本性厌离世间。见佛出家。即与朋友三十人。往雪山专心学道。获四禅五通。以天眼。遥见世尊在鹿野苑说法。遂共三十人。来到佛所。求佛度脱。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南天竺有婆罗门。姓大迦旃延。第二子名那罗陀。其父令习韦陀诸论。不久通解。长兄忌之。欲害其命。父令往阿私陀仙人处。洞解诸论。得四禅五通。仙人命终。那罗陀贪世利养。不信三宝。有伊罗钵龙王商佉龙王。为夜叉金齐言。彼城先有一偈云。在於何自在。染着名为染。彼云何清净。云何得痴名。痴人何故迷。云何名智人。何会别离已。名曰尽因缘。龙王至那罗陀仙所。问此偈义。不能解了。那罗陀乃诣佛。佛为开解。说种种法。生大欢喜。遂求出家。因其种族本姓。名大迦旃延。论议第一○摩竭提国。有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学古仙道。王臣归信。佛诣彼住处。现诸神通。种种调伏。先度优楼频螺迦叶。及五百弟子。又度那提迦叶迦阇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弟子。俱证阿罗汉。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名优波斯那。在阿修罗山。共二百五十弟子。修学仙道。亦投佛出家。成阿罗汉。王舍城频婆娑罗王。见三迦叶为佛弟子。叹曰。呜呼。如来有大神力。智慧深远。不可思议。乃能伏如此之人。以为弟子。佛为说法。得法眼净。王勅诸臣。於竹园起诸堂舍。请佛及僧。住彼竹园。诸王见佛。频婆娑罗为首。诸僧伽蓝竹园为始○王舍城有二婆罗门。具大智慧。一名舍利弗。一名目揵连。各有一百弟子。往诣竹园。佛为说法。成阿罗汉。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竭提国。有婆罗门。名曰迦叶。具大智慧。诵四韦陀论。日夜勤求无上道法。旋复出家。修杜多行。会空中有神。告曰。佛已出世。请往师之。迦叶便趣竹园。佛知其当来。躬自往迎。到多子塔前相逢。迦叶合掌言曰。世尊实是一切种智。实是慈悲济众生。实是一切所归依。即五体投地。而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师。我是弟子。如是三说。佛言如是。迦叶。我是汝师。汝我弟子。若人实非一切种智。而欲受汝为弟子者。头裂为七分。复为说法。成阿罗汉。以此迦叶有大威德。天人所重。故名大迦叶○净饭王闻佛得道。已经六年。思欲一见。令梵志优陀夷。请佛还国。优陀夷见佛。为诸天释梵归化。亦愿为沙门。佛为说法。得罗汉道。即遣优陀夷。先现神变。发起道心。於是神足飞行。经游虚空。往到本国。现十八变。报言。却后七日。佛当来降。王出四十里。迎佛。见佛大喜。选宗族五百人为沙门。侍佛左右。斛饭王二子。一名摩诃男。一名阿那律。摩诃男言。诸释多出家。而我一门独无。当一人营家。一人出家。那律以家事烦碎。遂与释种跋提。各白其母。恳求出家。过七日。释子等八人。出迦毗罗城。脱其宝衣象马。付所使优波离令还。优波离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值。诸尊贵者。皆弃世荣。我身卑贱。何所贪乐。即以宝衣等。悬着树上。遂便共至佛所。白言。我父母已许。愿听出家。乞先度优波离。以除我等憍慢心故。於是世尊。先度优波离。次度那律等○世尊从弟阿难。以成道日生。故名阿难。(此云欢喜)举国欣庆。又名庆喜。八岁出家。弟子中多闻第一。年三十一。佛命给侍左右。阿难言。愿如来与我三愿。一者不受如来故衣。二者不随如来受别请。三者听我出入无时。佛言善哉。具足智慧。预见讥嫌。何以故。若有人言汝为衣食。奉给如来。是故不受故衣。不随别请。出入有时。则不能广利诸部。故求出入无时。我为阿难。开是三事○佛子罗睺罗。年已九岁。佛遣目连。往迦毗罗城。白父及耶输陀罗。放罗睺罗出家。修习圣道。目连受命到彼。以种种方便晓输。耶输不听。时佛起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我当尔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花。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也。耶输闻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事事明了。知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时净饭王。即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有五十人。随从出家。佛使阿难剃头。舍利弗为其和尚。目连为阿阇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舍卫国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须达多。家巨富。赈贫乏。时号孤给独。因欲为儿娶妇。躬往王舍城中大臣护弥家。既到已。见其家内。大张供具。须达多问故。答言。请佛及僧。问云何名佛。云何名僧。护弥具告所以。须达多闻之。毛发俱竦。寻到佛所。见佛相好。过於护弥所说。心大欢喜。佛为说法。成须陀洹。须达多愿起精舍。请佛降舍卫国。度彼众生。佛许之。辞佛还家。佛命舍利弗。与俱至舍卫国。案行诸地。惟王太子祇陀有园。正得处所。须达多乃白太子。太子不肯。须达多殷懃再三。太子曰。若能以黄金布地。令无空者。便当相与。答曰诺。乃使人象负黄金。八十顷中。须臾欲满。略欠少地。太子念言。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轻宝乃尔。遂令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共立精舍。须达多共舍利弗。经地已竟。起立精舍。启知国王。请佛及僧。佛言。须达买园。树木祇陀所有。可名祇树给孤独园○佛再还迦毗罗卫国。王问。云何修行。当得诸佛之道。佛言。一切众生皆即是佛。父王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王言。一切众生云何是佛。佛言。一切法无生。无动摇。无取舍。无相貌。无自性。王当於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信於他。王与七万释种。闻说是法。信解欢喜。悟无生忍○初佛还国。姨母大爱道(即波阇波提)白佛出家。三请不许。及佛再还国。如前重请。佛亦不许。佛既出国。大爱道与诸老母等。追佛顿止河上。复求出家。又亦不许。退住门外。歔欷而啼。阿难自外回。问故。答曰。我以女人故。不得出家。自悲伤耳。阿难乃白佛。大爱道以至心。欲受法律。愿佛听之。佛言止止。若听女人出家者。令正法不得久住。阿难复曰。过去诸佛。具四部众。如来独不具耶。佛言。若大爱道修八敬法。尽寿行之。可入法律。阿难出告大爱道。便受大戒。为比丘尼。遂得应真○楼至菩萨。请立戒坛。为比丘结戒受戒。於是创立三坛。佛院门东。名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置僧为比丘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三重为相。以表三空。为入佛法初门。时天帝施以覆釜。置於坛上。大梵王施无价宝珠。置覆釜上。供养舍利。是为五重。表立分法身坛时。十方诸佛。无量菩萨。天龙八部。悉皆云集。诸佛登之。共议结戒轻重持犯等相。及度尼。灭正法相。诸佛通议曰。古有四部。今何独无。初虽正法减半。今尼行八敬。还住千年。故此二坛。惟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戒坛。乃僧为四众受戒坛也。

佛祖纲目卷第二

 

猜你喜欢
  卷第七·佚名
  贤护分饶益品第九·佚名
  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太虚
  观察品第二十七·佚名
  观无量寿经义疏(末)·慧远
  卷第十六·祖琇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八卷·佚名
  卷四·佚名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佚名
  四十二章经讲录·太虚
  卷第三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九卷·佚名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二(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
  贤愚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之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七·唐圭璋

    ○瑶台第一层崔大师生辰岁运推迁。时正遇,十月小春天。老人生灿,玉绳低纵,云汉高悬。晓来佳气聚,庆谪仙、初驻云骈。应良缘,渐重敷素艳,复阐金莲。飘然。尘情一荡,志归清静禀根原。鼎炉烹炼,河车搬运,丹满三田

  • 御选宋诗卷七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七十四七言絶句十一钱选题山水卷江南北苑出奇才千里溪山笔底囘不管六朝兴废事一尊且向画图开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空虚半在山我亦闲中消日月幽林深处听潺湲题秋江待渡图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

  • 卷第一百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十五〔起重光协洽(辛未),尽旃蒙大渊献(乙

  • 第二回 侈东封海上求仙 肆南游江中遇险·黄士衡

    话说秦始皇二十七年,下诏出巡。先到陇西、北地各处。一班将相群臣,随驾起行。所过地方,官吏闻得车驾将到,先期扫除道路,赶办供应,远出送迎。真是:翠华临幸,千乘万骑,护卫森严,一路风光,细说不尽!始皇尚嫌官道狭隘,往来不便。回宫之

  • 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五月。丙辰朔。上驻跸拖陵布喇克地方。  ○谕领侍卫内大臣等、步行厮役、及羸瘦马匹、应留拖陵地方。留总兵官白斌标下绿旗兵二百名、马进良标下绿旗兵一百名、令其踞水浚壕、筑垒扎营、

  • ◎沈英雌怒打郭先生·吴虞公

    大名鼎鼎之沈英雌于民国初元时声名最盛。虽三尺童子莫不慑沈英雌之威风。民国三年,英雌有秘史为海上某报所揭载。时英雌居燕京,见报大恚,悉为该报驻京访员所记。乃约其好友如三小姐、五奶奶之类趋至该报访员寓邸,兴问罪之

  • 唐史论断序·孙甫

    古之史尚书春秋是也二经体不同而意同尚书记治世之事作教之书也故百篇皆由圣人立不以恶事名虽桀纣之恶亦因汤武之事而见不特书也但圣贤顺时通变言与事各有所宜为史者从而记之又经圣人所定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体虽不一皆足

  •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七·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墨子曰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不聴遂北至淄水墨子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然则古人占卜筮通谓之日者墨子亦云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二·高晋

    天章【乙酉 江南】诗入江南境雨霁仲春初策骢却辇舆瞻依从众愿【长途虽御舆辇毎策马则民得遂瞻依趋随几至万人亦盛事也】呵禁戒相于【弗令侍卫呵禁羣情益喜竟集鞭镫左右矣】麦露含平垅栁烟防逺墟划圻各迎送分野异青徐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四 洪武三十年秋七月庚戌朔,享太庙。 置都知监,秩正四品,掌内府各监行移一应关支勘合,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置银作局,掌造内府金

  • 卷二十四·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二十四    元 郑玉 撰 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 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夏楚子伐宋 以其救萧也 谢氏曰楚子既灭萧于是伐宋以宋师伐陈故也 秋螽 冬晋杀其大夫先縠 赤狄伐晋及清先縠召之也冬晋

  • 序·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姚秦 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舍利弗阿毗昙论序释道摽撰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八音。亚圣所述。作之虽简。成命曲备。重微旷济。神要莫比。真祇洹之微风。反众流之宏趣。然佛后闇昧。竞执异津。或有

  • 四分尼戒本(并序)·怀素

    后秦 佛陀耶舍译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夫戒者。乃是定慧之宏基。圣贤之妙趾。穷八正之道。尽七觉之源。然既树五制之良规。传须获实。扬六和之清训。学者知诠。窃寻流行。总有四本。据其理虽复同。会其文则有异。致使弘

  • 卷之三十二·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三十二 诸方略纪(下) 大清(天下一统都顺天)。 世祖章皇帝(平定天下在位一十八年)。 甲申顺治元年。 冬十月能仁储和尚开堂国清。储入台。深入东掖山。三年迹不出。天台邑宰文可纪。请住国清景德寺。众恳

  •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三·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杜衍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庆历中拜相。时号清白宰相。封祁国公。以张方平好佛。常笑怪之。有医者朱生游二公间。一日公呼生诊脉。生谓使者曰。往白公言。看楞严经未了。及至

  • 萨朗波·福楼拜

    《萨朗波》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现代小说的写法将源于古代的一个幻想永存。《萨朗波》的史诗特征十分明显。福楼拜选取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去再现古代迩太基社会矛盾达到白热化的一段历史。雇

  • 台湾语典·连横

    连横著。4卷。有台湾银行丛书本。本书分卷解释台湾话中的单音词、复音词、人称用词和人事用词,多引《方言》、《说文》、《玉篇》等书之说,有精到之处。

  • 小孙屠·佚名

    南戏剧本。全名《遭盆吊没兴小孙屠》。元人作,姓名不详,题古杭书会新编。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写开封儒士孙必达娶妓女李琼梅为妻,李与朱令史私通,杀死婢女,诬赖必达杀人。必达入监后,朱令史又拟谋杀之。必达弟必贵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