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邦彦传

陈邦彦,字令斌,顺德人。为县学生员,为人意气豪迈。福王在位时,他到朝廷里递上关于国家大事的三十二条意见,遭到回绝。唐王聿键读后极为赏识,他自立为皇帝以后,派人到邦彦家里任用他为监纪推官。尚未接到任命,邦彦就乡试中举了。后来因为苏观生的推荐,邦彦改任职方主事,监督广西狼兵前往救援赣州。到达附近的山岭,就听说汀州出了事,他劝观生马上往南去驻守潮州、惠州,观生不听。

正好丁魁楚等人已经拥立永明王在肇庆监国,观生派邦彦前往祝贺。永明王因为赣州被打了下来,怕大清兵进逼自己,就向西到了梧州。邦彦刚刚进见,观生却又在广州拥立了唐王聿钅粤,邦彦还不知道。晚上二更天时,永明王派了十几个宦官把邦彦召进船内。王太后垂帘坐着,永明王脸朝西坐着,魁楚在一边侍立,把广州的事对邦彦讲了。邦彦请永明王立即回肇庆,正式登基,以便团结人心。命令南雄的精兵占领韶关,控制广东十郡中的七郡,把剩下的三郡丢给唐王,让他替我们挨打,然后我们再乘他战乱以后的弱势把三郡夺回来。永明王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提拔邦彦为兵科给事中,让他捧着敕令回去教导观生。邦彦到了广州后,听说使臣彭火翟被杀了,就派随行人员把永明王的敕令送交观生,自己也写了一封信给观生讲明利害。观生犹豫了几天,正打算议和,赶巧得知永明王的部队被自己打得大败,就没有进行议和。邦彦于是改名换姓进高明山隐居去了。

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大清兵打下广州,观生死了,周围的城镇都被打了下来,于是邦彦打算起兵。起初,赣州的万元吉派族人万年在广州募兵,召到了余龙等一千多人,还没出发赣州就失陷了。余龙等人没处去,就聚集在甘竹滩当强盗,别的地方的散兵又有很多人加入,发展到了两万多人。总督朱治忄间把他们予以招安,后来他们又哗变而去。四年春天,大清兵平定广州后,又打下肇庆、梧州,把治忄间打败、赶走,杀掉了魁楚,大军前锋抵达平乐。永明王正从梧州取路平乐,前往桂林,形势十分危急。邦彦于是劝余龙趁此机会谋取广州,他自己调高明的兵力从海路进入珠江跟余龙会合。邦彦又给张家玉写信说“:桂林眼下势如累卵,只要我们能牵制清兵不往西去,使浔州、平乐得以保全,就可以说是我们在这边使劲,在那边看见成功了。”家玉认为是这样。但是余龙的队伍原本不守纪律,大清兵从桂林回师解救广州之围,扬言说要攻打甘竹滩,余龙等要回护自己的家,就撤兵走了,邦彦也只好退回去。后来,邦彦派自己的门人马应芳联合余龙的队伍攻占了顺德。不久大清兵到来,余龙战败,应芳被捉住后跳水自杀死了。四月,余龙在黄连江再战,也兵败身死了。大清兵到新安去攻打家玉,邦彦于是离开高明的队伍,收罗各地残兵余勇,沿江下去占据了江门。

当初的广州之围,大清兵知道出自邦彦的策划,就搜了他的家,抓到他的妾何氏和他的两个儿子,好好款待他们,让他们写信招邦彦过来。邦彦在信的后边批写一笔说:“妾辱没了我,儿子要害死我了。我身为一名忠臣,按道理就不能管妻子、儿女的死活!”七月,他和陈子壮秘密约定再一次攻打广州。子壮先赶到,发现秘密已经泄漏,打算撤退。邦彦的部队也到来,就定计在禺珠洲一侧埋下伏兵,等大清兵回头来救首府时,放火攻他们的船只。大清兵向西撤退,邦彦尾随而来。碰上天黑,子壮没能认清旗帜,怀疑都是敌船,乱了阵。大清兵顺着风向追击他们,他们就大败了。子壮逃往高明,邦彦投奔三水。八月,清远指挥白常灿打开城门,迎接邦彦。邦彦就进驻清远,和童生朱学熙一起带兵环城坚守。

邦彦自从起兵以后,每天只吃一顿饭,夜间就坐着假睡,跟部下一起分担劳苦,所以他的队伍最强干。他还曾经分派兵力去营救战败的其他队伍呢。到现在,他的精锐兵力丧失完了,城外也没有援兵。过了几天,清远城被打了下来,常灿死了。邦彦率领几十个人继续巷战,肩上被砍了三刀,没死,逃到朱氏的花园中,看到学熙上吊死了,就给他祭拜、哭丧,过一会儿功夫也被抓获,给他送来食品,他不吃,在牢中关了五天后,被杀掉了。邦彦死后,子壮也被抓了,过了一个月,家玉也跳水自杀了。

永明王追赠邦彦为兵部尚书,谥忠愍,荫封他的儿子为锦衣指挥。

猜你喜欢
  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脱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二·李心传
  卷四 宣帝·王夫之
  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宠 唐明宗焚香祝天·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九十六·徐乾学
  五代史纂误卷上·吴缜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佚名
  卷七·宇文懋昭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一下·袁枢
  ●弘光实录钞卷三·佚名
  裴遵庆传·欧阳修
  陈灌传·张廷玉
  卷七十九·佚名
  四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汪梦斗·唐圭璋

      梦斗字玉南,号杏山,绩溪人。景定二年(1261),魁江东漕试。宋亡,不仕。有北游集。   南乡子   初入都门漫赋   西北有神州。曾倚斜阳江上楼。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   何事却狂游。直驾驴东渡白沟

  • 卷十三 十国三·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三 十国三牛峤评僧道二门论难玄门清净等空门,虔奉天尊与世尊。金口说经十二部,玉皇留教五千言。鳌头宫殿波澜阔,鹫岭香花梦相存。莫向人间争胜负,须知三教本同源。 【《鉴诫录》六《旌论衡》】张蠙刺贾

  • 卷四百九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三沈亚之沈亚之字下贤吴兴人登元和十年进士第历殿中丞御史内供奉太和初为德州行营使柏耆判官耆贬亚之亦谪南康尉终郢州掾集九卷今编诗一卷虎丘山真娘墓金钗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欧阳修

    刘建锋,字锐端,蔡州朗山人。为忠武军部将,与孙儒、马殷同事秦宗权。儒之败,建锋、殷收散卒,转寇江西,有众七千,推建锋为主,殷为前锋,张佶为谋主,略洪、虔数州,众遂十余万。乾宁元年,取潭州,杀武安节度使邓处讷,自称节度留后,奉表京师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神宗一·张廷玉

        ◎神宗一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穆宗第三子也。母贵妃李氏。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性岐嶷,穆宗尝驰马宫中,谏曰:“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忧。”穆宗喜,下马劳

  • 卷之八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五二 藏书·周作人

    这里笔又要岔开去,一谈家中旧有的藏书了。鲁迅在说玉田的地方曾云,“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这就间接的把自己家里也评定在里边了。在有些本家的房间里,的确看不到什么书,除了一本上写“夜观无忌”四

  • 洪咨夔传·脱脱

    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考中嘉定二年(1209)进士,被授予如皋主簿,不久授为饶州教授。他写成《大治赋》,得到楼钥的赏识。被授予南外宗学教授,因言论离职。遭母丧,服丧期满后,他应博学宏词科,直院庄夏推举他代替自己的官职。崔与

  • 后汉纪一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司马光

    后汉纪一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 [1]春,正月,丁亥朔,百官遥辞晋主于城北,乃易素服纱帽,迎契丹主,伏路侧请罪。契丹主貂帽、貂裘,衷甲,驻马高阜,命起,改服,抚慰之。左卫上将军安叔千独出班胡语,契丹主曰:“汝安没字邪?汝昔

  • 卷之十三·佚名

    尚敬王二十一年,移修諸役座並藏庫於池上地。本國役座並御藏散在各處,諸郡邑人有公事時,遍赴各處,以為辦理,徒歴數日,人力甚費。由是法司官具題,新搬修于池上地。附:米倉原在久慶門內右邊,即今酒庫是也。但交米農民無繫馬之地,糶

  • 卷二十一·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二十一喪服制度    凶禮四補小宗伯王崩縣衰冠之式于路門之外【制色宜齊同 春官】 大僕縣喪首服之法于宫門【首服之法謂免髽笄總廣狹長短之數縣其書于宫門示四方夏官】  肆師禁外内命男

  • 卷一·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一   元 赵汸 撰隐公是以隐公立而奉之【陈氏曰传言惠公再娶以起祸奉桓为太子自谓摄主皆隐之志今按传於簒公子皆详其母贵贱与君父宠爱之私以见祸乱所由起盖所得列国史志犹可考也礼诸

  • 卷六·杨复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图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图卷六     宋 杨复 撰燕礼第六【郑目録云诸侯无事若卿大夫有勤劳之功与羣臣燕饮以乐之燕礼于五礼属嘉礼大戴第十二小戴及别録皆第六○疏曰按上下经注燕有四等目録

  • 复江易园居士书·太虚

    易园居士垂鉴:不亲謦欬,弹指十余年矣。而每睹妙论,辄深向往。比潘对公屡转宣和韵佳什,弥增景仰。承示诸佛功德平等圆满,一摄一切,一切摄一,确为至言。故十方诸佛与蕅、澈诸古锥赞弥陀者,如用以移赞药师,应无二致。其在皈仰弥陀

  •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央数声闻菩萨摩诃萨俱。及诸天人阿素洛等。无量大众前后围绕。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不可说功德庄严。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

  • 众经目录卷第五·静泰

    释静泰撰阙本(旧录有目而无经本)合三百八十二部(请访)七百二十五卷(二十部二十一卷访得抄写讫不入此数)&middot;闲居经十卷 晋世沙门竺法护译&middot;海意经七卷 宋明帝世沙门法眷于广州译&middot;宝顶经五卷 宋明

  • 听月楼·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属才子佳人小说之后期作品。不分卷二十回。未署作者姓名别号。有无名氏序,语气为自序,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作品当完成于此时,今存忠恕堂及积秀堂初刊本均梓于嘉庆二十年,此外尚有文奎堂、同文

  • 分别论·佚名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