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59.韩愈:华山女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如浮萍。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晨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輧。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这首《华山女》,在韩愈的诗作中,是另外一种风格。它和《落齿》比,是不怪,没有散文气。和《山石》比,是从清淡变为秾艳。

这首诗也是四句一绝,一韵到底。第一绝四句是叙述街东街西处处都有和尚在讲佛经。撞钟,吹法螺,使寺院里喧闹得很,宫庭是指梵王宫庭,即寺院,不是指皇帝的宫庭。和尚们宣扬积福赎罪,以此来诱骗、威胁愚民,听众像浮萍一样挤得满满的。

第二绝和第三绝共八句,叙述穿黄衣的道士也在讲道家经典,以对抗佛教。可是讲座下没有几个人听。可见当时佛教势力大于道教。忽然,这时来了一个华山女道士,她一心要驱逐佛教,使群众归依道教。于是她洗妆拭面,穿著起华美的道家冠帔。红红的面颊,雪白的颈子,青黛的长眉,非常美艳。她就来到道观里升座讲道。叫人把大门关上,不许人开闭。真诀就是仙诀,使人成仙的秘诀。演真诀,就是演讲道家经典。

第四绝和第五绝八句,叙述这位美艳的女道士正在讲道的消息,不知给什么人传了出去,一下子群众轰动,如雷震一般。在各个寺院里听讲佛经的人跑空了。骑马的男子,乘车的妇女,都一齐涌到道观里来。道观里人坐满了,后来的人止得坐在院子里,没有地方挤,也听不到。这位女道士讲经的收获,是许多妇女布施了金珠饰物,堆金叠玉,宝光青荧。

第六绝四句叙述这位女道士轰动京城的讲道,被皇帝知道了。就传出诏书召唤她进宫去,说是皇后妃子等都要见见她。在皇宫里耽了一时之后,皇帝才点头允许她回去。于是她乘着云龙仙鹤的车子从皇宫里回来了。天门贵人,指宫中派来的使者,如太监之类。玉皇,指皇帝。青冥是天的代词。来青冥,即来自天上。天上,即指皇宫。

最后六句叙述这位女道士自从进过皇宫以后,名气越大。就有许多豪家子弟来追求她。这些少年並不是真要修道,而是恋慕她的美色。他们两脚不停地在观门外面绕着走,尽管买通了人去传达情意,可是他们到底是俗缘太重,够不上成仙得道,托人也是浪费。至于那位女道士呢?她住在云窗雾阁之中,有重重翠幔和混金屏风遮掩着。她屋子里的一切事情,都是恍恍惚惚,不是外人所能看见、所能知道的了。

整首诗的创作方法是赋,即描写和叙述。最后六句的赋体是隐寓讽刺意义的,但辞句也写得恍恍惚惚,使读者捉摸不定,不知道作者对这位华山女道士的态度到底如何,我们如果把这六句中的第三、四句抽出,把一、二、五、六句连起来读,可知豪家少年都没有能够攀上仙梯,获得女道士的青睐。如果这样讲,那么中间二句的意思,止是说那位女道士是深居修道,非讲经不露面的规矩人物了。

韩愈另外有一首《谢自然诗》,叙述贞元十年果州南充县一位女道士白日升天成仙的异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其末尾一大段是正面批判在秦皇、汉武的影响之下,人民崇道求仙的愚昧。以《谢自然诗》和《华山女》相比较,显然可见前诗主题明确,后诗主题隐晦。因为隐晦,所以这最后六句可以解为诗人对这位女道士还是肯定的。

宋人许彦周说:“退之此诗,颇用假借。”(《彦周诗话》)这“假借”二字,意义非常含蓄。他的意思是:韩愈虽然不喜欢佛道二教,但在二教之间,他的态度微有不同。他更反对佛教。因为这是外来的异端,而道教是唐朝的国教。一位女道士能讲经打垮佛教徒,他是赞扬的。至于这位女道士的私生活,尽管有各种流言,但豪家少年到底无人能勾搭到她。韩愈虽然没有从正面肯定她,但诗意並没有贬斥她。这就是“假借”的涵义。

但多数人讲这首诗,都以为是有讽刺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云:“《谢自然》诗,显斥之,《华山女》诗,微刺之。总见神仙之说惑人也。”又在“云窗雾阁”下批道:“中藏亵慢之意。”这两条批语,说明了沈德潜对此诗的体会。他以为从“云窗雾阁”这一句看来,作者透露了这位女道士的私生活是有暧昧的。以一个淫泆的女道士而能倾动京城里的男男女女,可见神仙之说很能迷惑人。因此,得出评断,说这首诗只是微微地讽刺了一下,不象《谢自然》诗那样明显地谴责。

三百年来,大家都依照沈德潜的讲法,说这首诗是讽刺“神仙之说”的“惑人”。而且讽刺得並不尖锐,因为作者对这位女道士还有肯定的一面。我几次读这首诗,总觉得还有可疑。这首诗前半篇十韵二十句,可以说是笔酣墨舞地赞扬这位女道士“扫除众寺人迹绝”的功劳。开头四句叙述和尚讲经的盛况,显然是用了贬斥语气。“广张罪福资诱胁”是说佛家之说惑人,而接下去十六句描写女道士讲经,却全是正面舞墨,並没有揭出神仙之说惑人的意思。后半篇最后六句,除了“事恍惚”三字有点隐晦之外,其馀辞气也都明白。豪门少年追求不到这个女道士,那么她也並不坏啊!能说她是以神仙之说惑人吗?

我认为这首诗是讽刺诗,並不是微微地刺了一下,而是狠狠地刺了一下。不过所刺的不是“神仙之说之惑人”,而是当今那“玉皇”和女道士之间的宫闱秘史。这首诗的关键全在“天门贵人”以下四句。这四句隐约地透露了一件事:皇帝派人来宣召华山女道士进宫去,说是六宫后妃都要见见她。既然是后妃要见她,那么见过之后,后妃就可以允许她回去。为什么要皇帝点头,她才能从宫中回来?如果“玉皇”不“颔首”,她还能回来吗?由此可以恍然大悟,原来“六宫愿识师颜形”,不过是“玉皇”的托辞。懂得了这个秘密,才能解释“事恍惚”的“事”字。华山女道士既然和皇帝有过关系,她还瞧得起那些豪家子弟吗?

佛道二教极盛于唐代,和尚道士不必劳动而享受十方供养,生活比一般人民富裕得多。不但男子争求出家,妇女也愿出家。不过出家做尼姑要剃光头发,妇女不很愿意,因此女道士多于尼姑,妇女出家做女道士,称为“入道”。唐诗中有许多“送宫人入道”诗,就是送年老宫人出家的诗。她们止有入道,才能出宫,否则就得老死在宫中。道士又称为炼师。唐人有许多赠炼师的诗,多半是赠女道士的。

许多妇女以入道为摆脱礼教束缚,取得生活自由的手段。唐朝有许多公主都出家做女道士。著名的有睿宗李旦的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玄宗李隆基的女儿万安公主,她们入道之后,就从宫里搬出来,住在为她们修建的豪华的宫观里,过着奢侈而放浪的生活。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都招集诗人文士宴会作乐,俨然像法国十七、八世纪贵族夫人主持的“沙龙”,当时许多诗人都有为这两位公主写的诗。

妇女入道也是改变阶级地位的一个办法。在宫里做公主,不能随便接见外人。做了女道士,就改变了身份,可以自由邀集门下清客了。社会阶级、家庭门第本来不高的妇女,做了女道士,就不属于她原来的阶级,因为僧道不在四民之列。这样,她们就有资格结交达官贵人。皇帝不能宣召一个平民妇女进宫去,但可以请一位有道行的女道士进宫去。

武则天本来是太宗李世民宫中的才人,被高宗李治看中了。太宗死后,高宗不能把父亲的宫嫔接收过来。他就暗示武则天出家做尼姑。这样就改变了她的前朝宫人的身份。然后把武则天召进宫去,封为昭仪。这就是宠爱了一个尼姑,不是宠爱了他父亲的宫女。

杨太真原来是玄宗第十八子寿王瑁的妃子。被玄宗看中了,就暗示她去做女道士。然后召她入宫,册为贵妃。这样就算爱上了一个女道士,不是爱上了自己的媳妇。

大约在盛唐、中唐这一段时期,女道士特别多。诗人李冶、鱼玄机都是女道士,名声也不很好。李治曾被玄宗召进宫去,不过算来她那时年纪已老,不会有什么秘史。韩愈所写的华山女,是个美丽而有口才,轰动一时的女道士,她的被“玉皇”所赏识,这件事就有些“恍惚”了。

中唐诗人韦渠牟有《步虚词》十九首,张继有《上清词》一首,都是用道家的歌曲来歌咏女道士的。韦渠牟的第三首落句云:“天高望不见,暗入白云乡。”第四首头尾四句道:“鸾影共徘徊,仙官使者催,何须生羽翼,始得上瑶台。”张继的绝句云: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今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这些诗句,恐怕都是暗射女道士入宫的“恍惚”事。

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日

猜你喜欢
  菌阁琐谈·沈曾植
  第三十八章 阴府凡情·屠隆
  ●南柯记目录·汤显祖
  第五十三出 硬拷·汤显祖
  吴仁卿·隋树森
  参寥子诗集卷八·道潜
  罪与罚(一)·徐志摩
  提要·史谨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闻一多
  卷一·佚名
  宛陵羣英集巻四·汪泽民
  卷七十二·陈元龙
  卷十三·陈元龙
  卷三十五·徐倬
  赵企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游文仲·唐圭璋

      千秋岁   侄庆侍郎致政   今年为寿,都道是、不比寻常时节。预庆我公年八秩,来献新词一阕。算得年时,恰当尚父,入相周西伯。亲逢盛事,宗孙也五十八。   一门富贵荣华,盈床牙笏,何待拈来说。且上祝龟龄鹤算,从此千千

  • 马谦斋·隋树森

    马谦斋,生平不详。约与张可久同时。从现存散曲作品的生活背景看,他曾在大都(今北京)、上都(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等地为官,在京华帝里、风雪边塞有过一段时期高堂玉马、红巾翠袖的富贵生涯。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八·张廷玉

        魏观 陶垕仲 刘仕貆 王宗显 王观 道同 卢熙 青文胜   魏观,字杞山,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

  • 卷八十二·志第四十九·柯劭忞

      ○礼二   △郊祀中   坛壝:地在丽正门外丙位,凡三百八亩有奇。坛三成,每成高八尺一寸,上成纵横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午贯地子午卿酉四位陛十有二级。外设二壝。内壝去坛二十五步,外壝去内壝五十四步。壝

  • ◎粤巡按署庆寿志·李定夷

    民国三年六月十一日,为粤巡按使李开亻先太夫人雷氏八秩寿辰,即于署内设筵称觞。自东西辕门起,均摆列生花盆景,满挂日本灯笼。入辕门百余步,即至头门,门前悬挂彩红,各柱绕以榕树叶,沿路有生花盆景点缀,并有用花砌成大“福”字五

  • 第九○谕光绪二十年六月廿三日一一二一七-一一·佚名

    新竹知县范,对庄书朱呈玉发给谕戳赏戴花翎、在任候补直隶州、本任台湾县、调署新竹县正堂、随带加二级范为谕饬承充事。案据户粮税总书朱琛禀称:「缘本邑清理田赋案内,奉宪饬,设立庄书,以便稽查逃粮、

  • 六一八 寄谕湖南巡抚李湖等严讯沈荣英等呈缴《硕果录》等书案·佚名

    六一八 寄谕湖南巡抚李湖等严讯沈荣英等呈缴《硕果录》等书案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二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湖南巡抚李<湖>、湖北巡抚郑<大进>、江西巡抚郝<硕>,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二日奉上谕:据护理湖南巡抚陈用敷奏,武生

  • 开耀·周绍良

    №开耀001【盖】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志文】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并序府君讳应道,字玄寿,广平易阳人,汉景帝之後。十代祖遐,仕东晋,为北中郎将、徐州刺史、泉陵公。子孙弈叶,侯服於江左。洎宋□嘉

  • 蔡襄传·脱脱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事去职,余靖争论救助,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退,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个人都被谴斥。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

  • 杨廷和传·张廷玉

    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新都人。他的父亲叫杨春,做过湖广提学佥事。廷和本人十二岁就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在他父亲之前中了进士,才十九岁。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回乡娶妻,回朝以后当上检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

  • 卷二·孙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微卷二宋 孙复 撰桓公名允惠公子隐公弟桓公九年即位桓諡也辟土服逺曰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即位常事书者威弑隐自立非天子命也三月公防郑伯于垂垂卫地郑伯以璧假许田许田者许男之田也天子所封

  • 礼拜品第八·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有众生闻佛名者,我说是人毕定当得入般涅槃。阿难。若有称南无佛者,此有何义。阿难白言:佛是一切诸法之本。佛是眼目能引导者,佛是演说一切者,善哉世尊,愿为比丘解释此义。我今亲承得闻持受。尔时世尊复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佚名

        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胜利益应知  于身并属者  得未得不退  谓最胜付嘱  于心广最胜  至极无颠倒  利益意乐处  此乘功德满  六度皆名施  由财无畏法  此中一二

  • 无量寿经义疏上卷·慧远

    沙门慧远撰圣教不同。略要唯二。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闻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声闻声闻者。是人先来求声闻道。常乐观察四真谛法。成声闻性。于最后身

  • 吴兴志·谈钥

    一作《嘉泰吴兴志》。地方志。南宋谈钥撰。20卷。宁宗嘉泰元年(1201)成书。吴兴,县名,今属浙江。此志网罗古今旧闻,采核当时情况,分门别类,厘然成编,可供研究当地地方史。但草率成书,尚未尽善。今有《吴兴丛书》本,1990年中华

  • 正一出官章仪·佚名

    正一出官章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出官上章醮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出身中五体真官诸神,收录、斩杀恶人,追捕叛逃,拘鬼打入地狱,并有其他禁厌法。

  • 清史稿郑成功传·佚名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芝虎与刘香搏战死。鸿逵初以武

  • 浮邱子·汤鹏

    哲学、政治著作。清汤鹏撰,12卷91篇。约作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树文》篇作者自述撰写宗旨: “其旨务在剖析天人王霸,发抒体用本末,原于经训,证于史策,切于家国、天下,施于无穷。其心务在琢磨主术臣道,护持国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