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卷

出顶生王缘起 会通今昔五盛阴苦义 举昔为释摩男说色有乐义 举昔说善法得乐受义 举昔所说乐受偈 释于下苦生乐想义 释三受苦义 释二乘不知常住乐因是故为说以下苦为乐

圣行品之第四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至)爱别离苦所谓命终

案。僧亮曰。生为五阴之本。爱是众结之本。引先偈为证。罗汉所以无忧无畏者。以爱尽故也。所谓命终者。说其重者耳。此中说一切苦。皆由爱生也

善男子以别离故能生种种(至)现在之世爱别离苦

案。慧朗曰。出缘起显其重者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大般涅槃观怨憎会苦

案。智秀曰。辨怨憎会苦。即就所受之身。是则常与怨会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至)迦叶是名苦谛

案。宝亮曰。夫未足之境。所不免也。除佛已还。无非此苦也。五盛阴者。更无别体。即指七苦也

尔时迦叶菩萨摩诃萨(至)五盛阴苦是义不然

案。僧亮曰。谓五阴皆苦。与昔教相违。以昔证今也。僧宗曰。此下第四引昔征今。会通二教也。宝亮曰。第三会通今昔两教也。教有因果。昔已会果。今会因也。昔已点三受悉苦。令物情厌背而进德。其义虽然。竟未及坏因。若使因果俱会。众生何肯修善。唯得且抑福而置。故四时经教。但劝修善以灭恶。于生死身中。习学成圣也。而一切智体。未免无常。但乐果未现。不得坏因。今常住教。与乐果义彰。始得坏因也。我本云。修善乃是菩提之因。非生死之法。有人解言。今教由会果。恐非佛意。昔已会毕。今何得重。故知理不应。然今者将欲会因。故迦叶先捉果。以作难。佛既先遣果。唯苦竟。然后正言。我于昔云何善得乐者。乃是菩提道乐。但此义未明。今始会也

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释摩男(至)若有求者则不名苦

案。僧亮曰。凡举五据。此第一举乐缘。以有求故。不应无乐也。宝亮曰。迦叶先作五难。第一以人天五欲中有乐不应苦也

如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案。僧亮曰。第二举三受明若无乐者云何有乐受耶。宝亮曰。第二难以三受中有乐受故不应苦也

如佛先为诸比丘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

案。僧亮曰。第三举所修善因也。因既是善。理有乐果。故以因为证。宝亮曰。第三难以善是乐因。故知不应无乐

又如佛说于善道中(至)意思好法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第四举善因。今举六触。即是善果。且以乐因。而得乐果。云何无乐耶。宝亮曰。第四难如树伽于人中。受天报故。知六根所对。无不乐也

如佛说偈持戒则为乐(至)所作众事辨是名为最乐

案。僧亮曰。第五举因果。诸偈通证有乐也。宝亮曰。第五难举昔诚偈为难

世尊如诸经中所说(至)云何当与此义相应

案。智秀曰。总举上事。以求会通也。宝亮曰。难虽有五。不出二途。第一第二第四就果报上作难。第三第五以因征果也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至)所说苦想与本不异

案。道生曰。无苦者。体既非苦。而能无苦。而众生以微代重。以为无苦。是曰横计也。僧亮曰。答第一第二第四。谓横乐者。众生犹以下苦。横生乐想。因以为教耳。昔所说乐。约彼横情。终是无乐。今云。皆苦亦无违也。僧宗曰。总答五难也。以众生不识真相故。于下苦中。横生乐想。将恐起此。必堕三涂。且说人天是乐。令修十善五戒。以背恶道。所谓以屑出屑者也。宝亮曰。此下讫三受以来。先答第一第二第四果。报上难也。下苦者。三恶重为上苦。人天轻为下苦。凡夫不觉下苦。横生乐想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至)上生者所谓天上

案。道生曰。生是生者所贪苦。是苦者所恶。贪则为胜恶。则为剧下生。自是三涂下苦。自是人天而生即是苦。似若下苦。是彼下生。故致问也。僧亮曰。承声为难耳。乃更与三关问也。佛所言下者。轻微为下也。如迦叶所言。以尤重为下也。此第一关也。宝亮曰。物情一往未悟。迦叶今更作二难。佛意以人天为下苦。迦叶以三涂为下苦

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至)生于乐想当云何答

案。道生曰。对下苦横生乐想。以为难也。僧亮曰。第二明顾反答。下苦故说乐。知一切皆苦物。今亦以下乐故说苦。当知一切皆乐也。宝亮曰。第二倒并如来向义也。若以三受尽苦者。今以三受尽乐。但以乐微故苦耳

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至)于下苦中而生乐想

案。道生曰。难意不许下苦生乐。故以此为征也。僧亮曰。第三关若果于轻下之苦而生乐者。一罚北千。千为甚重。一为极轻。而未见应受重苦于轻苦之上。而生乐想者也。故知不以轻苦为乐想也。宝亮曰。此就理为论也。若以人天轻苦。为下苦者。应以一罚轻苦为下苦。若尔者。应缘此一罚。而生乐也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

案。道生曰。答最后难。前两难自解也。如是一下。不生乐想。是都无乐之验也。僧亮曰。实无乐者。案句解也。是人当受千罚。脱余多苦。于一罚上。横生乐想。昙爱曰。是以不以一下为乐。以脱重为乐。缘脱重之心。实是行苦。凡夫以之为乐。以此一答。并答三难。何者一罚之与千罚。俱是重苦。既不一下为乐。云何而言。于底下之苦。而生乐耶。即答第一难。又是人缘于脱重苦。而横生乐想。云何而言。于下乐生苦想耶。即答第二关。宝亮曰。即此答三难也。今先释横生义。若一下而脱者。到缘一下安之为。岂非妄乐耶。非是受一罚时生乐也

何以故犹如彼人当受千罚(至)于无乐中妄生乐想

案。道生曰。脱千受一。便妄生乐想。无乐信矣。前言于下苦横生乐想。此之谓也。僧宗曰释横义也

迦叶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至)以得脱故而生乐想

案。宝亮曰。迦叶云。实无九百九十九。故缘此无。故实有实众也

迦叶是故我昔为释摩男说五阴中乐实不虚也

案。僧亮曰。受责既不以一下为乐故。乐故乐非横也。佛言乐实不虚者。以免受为乐。不可空中说乐也。昙爱曰。迦叶领解非难也。佛即述成也。宝亮曰。释第三实乐义也。三涂中苦。人天实无。无处与佛何异。故知非虚说也

迦叶有三受三苦(至)余二受者所谓行苦坏苦

案。僧亮曰。昔以轻重义。故说三受。今以三苦。故说一切苦所为事异。不相违也。苦受名为三苦者。性摄三苦也。余二受乃苦性之别义也。宝亮曰。答向第二难也。佛前云。三受悉苦。迦叶难云。三受悉乐。佛今举三受唯苦而无乐。岂得难言三受皆乐耶。既于下苦。微故不觉。横生乐想。即答初难。谓于尤重之下苦。生乐想也。苦受具三苦者。若如昔解。直点三受为三苦。是则苦受为苦苦。乐受为坏苦。舍受为行苦也。今明苦受具三苦者。义旨小异于昔。何者若刀杖缘中生心。亦是苦受。失坏缘中生心。亦是苦受。今取刀杖缘中生苦受者。为苦苦。失坏缘中生苦受者。为坏苦。即此苦体。是动求行缘。便是行苦。故言苦受具三苦。非是苦苦具三苦也。余二受各具二苦者。乐受起时。因中说果。即是坏苦。即体是动求行缘。故是行苦。亦得言乐受具二苦也。舍受具二苦者。四禅以上是舍受。然彼众生。舍命之时。亦爱寿命。便是坏苦。其体岂非行缘动求。若尔则舍受具二苦也

善男子以是因缘生死之中(至)是故说言一切皆苦

案。僧亮曰。以轻重因缘也。苦乐性不相离者。三苦不相离也。宝亮曰。实以无三恶苦。故有实乐。苦乐性不相离者。十住无漏之解。从初住至金刚心以来。当分除惑。于无惑边。恒是实乐。而无漏之体。未免世谛。故举体是苦。故言苦乐性不相离也

善男子生死之中实无有乐(至)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案。僧亮曰。将说乐因。为答第三第五难。故说有为天乐也。宝亮曰。五欲之中。实无熙怡乐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今作是说其义云何

案。僧亮曰。上义未显。问以成之也。昙谶曰。领解也。宝亮曰。第三第五两难未被答。此重举以请答也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说(至)一切皆苦无有乐想

案。僧亮曰。亦生苦因者。明外物非苦苦因。故说苦也。宝亮曰。答其二难。明此并是因中说果有何虚妄耶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乃能知是苦因乐因

案。道生曰。二乘不知常住。故不知乐因。僧亮曰。解苦者。解三苦也。无苦者。说下苦为乐。乐非苦也

猜你喜欢
  大乘破有论·龙树
  大乘中观释论 第四卷·安慧
  卷二百八十八·佚名
  佛说尊那经·佚名
  卷第一百六·李通玄
  佛法金汤编卷第二·岱宗心泰
  释氏要览序·道诚
  总目·元来
  卷第九·元来
  序·应庵昙华
  重编诸天传(并序)·佚名
  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十三、德山托钵·慧开
  佛说八部佛名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见毋忘我花·戴望舒

    为你开的为我开的毋忘我花,为了你的怀念,为了我的怀念,它在陌生的太阳下,陌生的树林间,谦卑地,悒郁地开着。

  • 丑俊巴·蒲松龄

    山坡羊段净坛府八戒害相思[西江月]一个说金莲最妙,一个说八戒极精;我遂及他撮合成,那管他为唐为宋。净坛府呆仙害病,枉死城淫鬼留情;酆都城畔喊一声,就成了一双鸾凤。[山坡羊]圣僧悟能,他原是天蓬元帅,跟着唐僧姓了猪,取名八戒

  • 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 二十八舍 二十八宿外星 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 州郡躔次·房玄龄

    昔在庖牺,观象察法,以通神明之德,以类天地之情,可以藏往知来,开物成务。故《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此则观乎天文以示变者也。《尚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此则观乎人文以成化者也。是故政教兆于人理,祥变应

  • 列传六·薛居正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也。曾祖阮,祖遇贤,父简,累赠兵部尚书。从周少豁达,有智略,初入黄巢军,渐至军校。唐中和四年三月,太祖大破巢军于王满渡,从周与霍存、张归霸昆弟相率来降。七月,从太祖屯兵于西华,破蔡贼王夏寨。太祖临阵

  • 会匪纪略·孙衣言

    孙衣言撰金钱会匪起于咸丰八年。有卖笔者金华周兆荣,流寓青田,粗识字,能卜卦,取妻于青田小溪,以妖术教人吃菜。入其教者,出钱二百五十,投沸汤中煮,焚以符咒,取汤饮之,刀棒不能伤,谓之“铜钱壮”,聚于永嘉青田之山中。是

  • 卷之三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五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陈翵传·张廷玉

    陈瞞,字朝爵,广东翁源人。嘉靖末年,担任指挥佥事。随军讨伐英德强盗立下战功,提升为广东守备。参加平定大强盗赖元爵和岭东的残匪。万历初年,征讨平定高要土匪邓胜龙,又平定揭阳土匪和山匪钟月泉,多次提升到代理都指挥佥事,佥

  • 北史识小录卷八·沈名荪

    钦定四库全书北史识小録卷八    钱塘沈名荪秀水朱昆田同辑列女传图像丹青流声竹素【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存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不入彤管之书不沾青史之笔【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将草木以俱落与麋鹿而同死者可胜

  • 读书録卷十一·薛瑄

    诚即五常之实理非五常之外别有诚也如实有是仁实有是义实有是礼实有是智是也即理而物在其中即物而理无不在如未有此宫室已有此宫室之理及有此宫室而理即在宫室之中如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及有天地万物而理即在

  • 孟子集注大全卷十一·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集注大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勿轩熊氏曰首章至六章言性七章至十九章言心末章言学】告子曰性犹杞栁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栁为桮棬【桮音杯棬丘

  • 卷十五·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十五宋 黄干 撰防礼义防 礼十三补白虎通义曰防者何谓也防者亡人死谓之防言其亡不可复得见也不直言防何为孝子心不忍言尚书曰武王既

  • 一乘品第三之二·佚名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精进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精进。能速觉知诸佛法海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二者精进。能速往诣诸佛所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四之二·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见宝塔品第十一塔。具云塔婆。或云偷婆。新云[窣八]堵波。此翻方坟。亦翻灵庙。亦翻高显。亦翻浮图。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舍利复论全碎。如释迦碎身为八斛舍利。阿育王后造八万四千宝塔以

  • 湛渊集·白珽

    诗文别集。一卷。元白珽著。白珽诗与仇远齐名,人称“仇、白”,戴表元称他为“穷书生”,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即白珽寓名。成化《杭州府志》载《湛渊集》八卷,《文渊阁书目》尚著录,后佚。此一卷本为清高宗乾隆(1736

  • 光福诸山记·张郁文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

  • 周易观彖·李光地

    清李光地撰。十二卷。《李文贞公全集》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本,大旨在阐述《易》理,兼参《易》象。《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是编乃仍用《注疏》本,盖成书在前也。

  • 温凉盏·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三十八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前。现仅存满汉合璧写本,藏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199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代孤本小说”排印满汉合璧写本。又名《火焚绣楼》。言国舅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