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五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于谛善巧。由此了知五蕴是苦。若令五蕴苦相止息。犹如虚空。是苦圣谛。又此五蕴随惑爱见。若令执取爱见等因。不起合集。为集圣谛。又此五蕴毕竟灭尽。若令前际不生。后际不起。现在不住。为灭圣谛。若于苦智集智灭智。而能证达以智相续。能善调伏引趣正行。为道圣谛。又复于此诸谛现观。而能寻伺遍尽观察。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谛善巧。又复了知。诸受是苦。乃至受所引摄。诸决择智。是为苦圣谛。若因于受引生于合集。如实了知。是为集圣谛。又若于受而得轻安。则于受非受。而复观察非受是灭。获证于灭。是为灭圣谛。又若受所引道。如彼世间积集进求。非受非道。令彼苦灭引趣正行。是为道圣谛。若见如是四谛平等。毕竟无见。是为清净。是名菩萨摩诃萨于谛善巧。又复于灭而起现证。复能于苦不生观察。是为苦智。若有缘生于有离有。是为集智。了知一切生本不生。灭无所灭。是为灭智。于如是道随其种类。寻求伺察令入其智。是为道智。若能安住如是谛智。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获谛善巧。

舍利子。又复菩萨摩诃萨。获得四种正知善巧。何等为四。一者义正知。二者法正知。三者世间典籍正知。四者辩才正知。云何义正知。谓若于法诸胜义句相续。因智缘智集智。通达无边智。入解缘起智。分别法界智。随顺入解真如智。不住实际智。如实法空智。伺察无相智。于愿无愿智。于行无行智。入一正理智。入解无我智。解无众生智。了无寿者智。无补特伽罗胜义智。于过去世无障碍智。于未来世无限量智。于现在世遍一切处智。于蕴幻化智。于处决定空智。于界度量智。内身寂静智。外无遍行智。出离尘境智。念无所住智。达无所入智。胜慧观察智。通达四谛智。诸苦为有智。诸集为行智。诸灭无相智。诸道出离智。分别一切法句智。善解诸根智。诸力无能屈伏智。奢摩他加持智。毗钵舍那光明智。于诸幻化起变灭智。于诸阳焰无迷乱智。于诸梦境无实见智。于诸谷响了缘生智。于诸影像无合集智。于种种相唯一相智。于正和合无所合智。于诸轻安无所得智。于声闻乘达言音智。于缘觉乘解缘生智。于最上乘积集一切善根智。如是所说。是为菩萨于义正知。又复义正知者。若于义随顺则诸法随顺。彼所随义即诸法性。所以者何。以诸法义毕竟如空。若义如空。则诸法义毕竟无相。若义无相。则诸法义毕竟无愿。若义无愿。则彼法义无所趣证。若义无所证。则一切法义毕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若义无补特伽罗。则于是义通达法相。若说于义无住无尽。于所说义而获证知。诸佛世尊随喜印可。于彼胜慧如实正知。若于胜慧如实正知。则一切处无有过失。说此是为菩萨于义正知。云何名法正知。谓于正法入解之智。若善不善。有过无过。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染分净分。轮回涅盘。法界智界。本自平等无所觉悟。说此是为菩萨于法正知。又复法正知者。于彼贪行心能正知。所谓虚假贪行。坚固贪行。微细贪行。广大贪行。过去贪行。无边观察现在贪行。随缘入解。或复有情内贪而非外贪。或复外贪而非内贪。或复内贪亦外贪。或非内贪亦非外贪。或复色贪非声贪。声贪非色贪。色贪亦声贪。色声俱非贪。色贪非香贪。声贪非香贪。香贪非味贪。味贪非触贪。乃至绮互。于色声香味触贪行等。如是非义利门入解。二万一千贪行。二万一千嗔行。二万一千痴行。如是贪嗔痴。二万一千众等分行如是所说入解。八万四千心行之智。如其所说相应行相智。不增不减智。越百欲界智。殊胜法器智。真实言说智。说此是为菩萨于法正知。云何世间典籍正知。谓若入解一切声智。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人声非人声。而能入解。五趣有情粗细高下。说法连环相续不断。音声文字。彼或说一说二说多。男声女声。非男非女声。广说略说。鄙陋说巧妙说。过去说未来说现在说。一字相应多字相应。皆悉了知。说此是为世间典籍正知。又复世间典籍正知者。成熟于文。明了于义。离诸恐畏复无过失。于世俗胜义。以自心知见。甚深巧妙种种庄严。令诸有情咸生欢喜。说此是为菩萨于世间典籍正知。云何菩萨辩才正知。所谓言说无住无断。真实记别迅速辩才。决定获果辩才。如其所问辩才。无减失辩才。无断灭辩才。无诤论辩才。乐善法辩才。住忍辩才。甚深辩才。善巧辩才。世俗胜义辩才。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辩才。建立念处正断神足根力觉支圣道。奢摩他毗钵舍那辩才。入解一切谛智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辩才。悟一切乘辩才。解一切有情心行辩才。无謇吃语言辩才。无生涩语言辩才。无杂乱语言辩才。润泽语言辩才。清净语言辩才。解脱语言辩才。无障语言辩才。尊重语言辩才。慈爱语言辩才。相应语言辩才。无缺漏语言辩才。甘美语言辩才。细滑语言辩才。无毁呰语言辩才。称赞诸圣语言辩才。通达无边刹土有情。能以妙梵音声随一诠表。如是辩才于他有情补特伽罗。能善说法佛乃印可。彼若说法无出离者。云何能得尽诸苦际。成就正行。舍利子。说此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而能获得辩才善巧。云何菩萨随顺善巧。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随义不随于文。二者随智不随于识。三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四者随法不随于人。何等为义。云何为文。谓若入解出世法行。此说为义。达世间法。此说为文。若于整肃施以妙乐。此说为义。于无戏论调伏制止。此说为文。若于轮回遍能称说。此说为义。于无所得广大开示。此说为文。若能普遍赞涅槃德。此说为义。于涅槃法体无分别。此说为文。若于三乘分位如其开演。此说为义。智唯通达一种教理。此说为文。于诸有情开演布施。此说为义。三轮清净。此说为文。若能宣演三业威仪。积集一切头陀功德。此说为义。于身语意清净胜行。皆不可得。此说为文。若能宣说坚固忍受忿恨恼嫉倨傲憍慢。此说为义。得无生忍。此说为文。若能开演。于诸善根踊跃精进。此说为义。于彼精进不入不住。此说为文。若能开演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此说为义。灭等至智。此说为文。于诸慧根多闻总持。此说为义。义不可说。此说为文。若能开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此说为义。若菩提分现证行果。此说为文。若能开示苦集道谛。此说为义。现证灭谛。此说为文。若正开示无明为先。乃至老死。此说为义。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说为文。若说积集止观。此说为义。明解脱智。此说为文。若能分别贪嗔痴等分类行法。此说为义。若于解脱心无所动。此说为文。若能开示诸障碍法。此说为义。若证解脱无障碍智。此说为文。若正开示。善能称赞无量三宝。此说为义。若离贪法性。及无为功德。此说为文。若说菩萨最初发心习学功德。乃至菩提道场。此说为义。说一心相与一切智智。无上正觉。乃至总略八万四千法蕴相应。此说为文。又若一切音声语言文字。乃至不可说义。俱说为义。云何不了义经。谓所说文如其所说。广大了知。此说是为不了义经。云何了义经。谓所说义如其所说广大通达。此说是为了义经。又说随顺补特伽罗无能出离。是不了义。如所说法即能出离。是为了义。如是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之行。得随顺善巧。云何菩萨文句善巧。谓诸菩萨于此二法。善能修行胜慧波罗蜜多。云何二法。一者善识。二者善智。何者为识。依四种住。何等为四。一者识依色住。二者识依受住。三者识依想住。四者识依行住。此说为识。何者为智。谓若了知所取五蕴。此说为智。又若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说为识。若复安住四种法界。于其法界善能分别。此说为智。舍利子。复说于识。谓眼观色为表。耳闻声为表。鼻嗅香为表。舌了味为表。身觉触为表。意知法为表。此说为识。若复内身寂静外无遍行。智能随顺法无所取。此说为智。又若发起遍计执取。此说为识。无执无取及表无嗔。此说为智。又复了知识住生灭有为行法。此说为识。无为无有识遍行故。又智无为不住生灭。此说为智。云何了义不了义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尽业烦恼。是为了义。又复染分。是不了义。若说净分。是为了义。于彼轮回而作厌离。是不了义。于轮回涅盘悟不二法。是为了义。善巧文句。是不了义。甚深难解。是为了义。于诸文句心喜乐欲。是不了义。于少文句而生决定。是为了义。又复我人士夫命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种种语言。或有主宰及无主宰。是不了义。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起我人士夫乃至补特伽罗。是为了义。云何补特伽罗及法。谓若于所有法。安住补特伽罗见。由起彼见。而复安住法智法界。此说是为补特伽罗及法。又复补特伽罗者。谓异生补特伽罗。善异生补特伽罗。顺信补特伽罗。顺法补特伽罗。八辈补特伽罗。入流补特伽罗。一来补特伽罗。不还补特伽罗。应供补特伽罗。缘觉补特伽罗。菩萨补特伽罗。若一补特伽罗出现世间。犹能引生多种妙乐。于彼世间天人众会。极深怜慜作诸善利。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安住世俗。为一切补特伽罗。令诸有情依如来所说音声。入解义利。佛言此说是。为于法各各随顺乐欲。引趣有情于义安住。云何名法。所谓无作无不作。无住无不住。于一切处。本自平等悉同依止。又诸法相自性本空。无有平等及不平等。离诸分别无所攀缘。而皆出离。此说于其法性。能随顺行得无退转。是故于此正理法门。而得入解一切法性。此说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胜慧波罗蜜多。而得成就四种随顺善巧。云何菩萨福智善巧。菩萨行门有其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福行。二者智行。云何福行。所谓布施福行。持戒福行。修观福行。住等慈心大悲相。应令诸有情悔诸过咎。普令发起一切善根。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五

猜你喜欢
  评实验主义·太虚
  卷二十一·佚名
  修行本起经卷上·佚名
  汉藏教理院重建大讲堂功德碑·太虚
  卷二百六十九·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卷·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三·欧阳竟无
  卷十四·聂先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念常
  处胎品第六·佚名
  卷十一·佚名
  佛说佛医经·佚名
  卷三百四·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一卷·佚名
  明行道六成就法敘·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出 穷追·李渔

    〖鹊桥仙〗(生戎服,引众上)兵行秋肃,政敷春暖,在在民归贼窜。三军惜命又能拚,只为俺操纵处恩威相半。爱民最忌说从戎,一将家成万户空。不到摧锋休挟矢,恐遗闲镞扰惊鸿。下官奉旨出都,励兵剿贼,时光未及一载,足迹已遍四方。上赖圣

  • 卷五·唐圭璋

    ●喜迁莺晓月堕,宿云微,无语枕凭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蝶恋花遥夜亭皋间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

  • 卷三十五·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五明 梅鼎祚 编襍曲歌辞【晋】讌饮歌【晋书曰高祖伐公孙渊过温见父老故旧讌饮累日怅然有盛为歌曰】晋宣帝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将扫羣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

  • 山谷集补钞·吴之振

    黄庭坚记梦众真绝妙拥灵君,晓然梦之非纷纭。窗中远山是眉黛,席上榴花皆舞裙。借问琵琶得闻否,灵君色庄妓摇手。两客争棋烂斧柯,一儿坏局君不呵。杏梁归燕语空多,奈此云窗雾阁何。宗室公寿挽词昔在熙宁日,葭莩接贵游。题诗奉

  • 齐本纪上第四·李延寿

    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姓萧氏。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爲兰陵,故复爲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

  •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四十九·宋濂

        李忽兰吉   李忽兰吉,一名庭玉,陇西人。父节,仕金,岁乙未,自巩昌石门山从汪世显以城降。忽兰吉隶皇子阔端为质子,从征西川。辛丑,以功为管军总领,兼总帅府知事,从征西番南涧有功。癸丑,世祖在潜邸,用汪德臣言,承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八·乾隆

      明  武宗皇帝  【己夘】正徳十四年春二月帝还京师  帝游幸邉塞歴数千里乗马腰弓矢涉险阻冐风雪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至是自宣府还京羣臣奉迎如前仪  京师地震  帝自加太师勅谕廵行祈福三月郎中黄巩【字伯

  • 卷之二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百六十八 曹(禺页)奏报江南五月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闰五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禺页)谨奏:恭请万岁万安。 江南近日时雨叠降,农家俱口在及时插秧,无不额手相庆,预卜丰年。米价前五月二十边因江广客船未到,粜九钱、一两不等,目下米船已陆续运至,其价已平。且麦

  • 绎史卷一百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威王破越【威王事并附】越絶书越王夫镡以上至无余久逺世不可纪也夫镡子允常允常子句践大霸称王徙琅琊都也句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子无疆时霸伐楚威王灭无疆无疆子之侯窃自

  • 晋纪十五 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甲申、324)·司马光

    晋纪十五 晋明帝太宁二年(甲申,公元324年) [1]春,正月,王敦诬周嵩、周与李脱谋为不轨,收嵩、,于军中杀之;遣参军贺鸾就沈充于吴,尽杀周札诸兄子;进兵袭会稽,札拒战而死。 [1]春季,正月,王敦诬陷周嵩、周与李脱勾结,密谋不轨,因而收捕

  • 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梁启超

    政变后数日,日本《中央报》载有支那细人邹某之言曰:此次政变,非一国之公事,乃康党之私事耳。又曰:康党并非变法之人,皇太后与荣禄乃真变法之人也,今康党既去,中国革新之事将大成矣。又曰:荣禄尝询康以变法之方,康曰,变法不难,三日

  • 卷四·刘瑾

    <经部,诗类,诗传通释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四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王一之六王国谓周东都洛邑王城畿内方六百之地【孔氏曰汉志云周封圻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覆千里臣瓉按西都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为方百里者六十四东都

  • 合部金光明經品目·欧阳竟无

      序品第一          夀量品第二   三身分别品第三       懺悔品第四   業障滅品第五        陀羅尼最淨地品第六   讚歎品第七         空品第八   依空滿願品第九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智旭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法。

  • 身心之病及其医药·太虚

    ──十五年三月在江苏省立医科大学讲──现在所提出来的题目,因为、我觉得佛学与医学有相通之点。但是命题所包括之范围极为广泛,于此短小时间不能细为分析,只好撮其概要,共诸君略作讨论。通常有一譬喻,佛陀如医师,佛教徒─

  • 绛纱记·苏曼殊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5年7月《甲寅》第一卷第七期。作于1915年,刊于同年《甲寅》杂志7月号。叙岭南书生薛梦珠的爱情故事。薛梦珠与同族谢翥之三女秋云相爱,秋云以绛纱裹以美玉相赠。时逢乱世,梦珠不辞而别,竟将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