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经学流传时代

经名昉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韩非子显学篇》云:“孔子之后,儒分为人,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陶潜《圣贤群辅录》云:“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诸儒皆不传,无从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洪迈《容斋随笔》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榖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证云。”朱彝尊《经义考》云:“孔门自子夏兼通《六艺》而外,若子木之受《易》,子开之习《书》,子舆之述《孝经》,子贡之问《乐》,有若、仲弓、闵子骞、言游之撰《论语》;而传《士丧礼》者,实孺悲之功也。”

《韩非子》言八儒有颜氏;孔门弟子,颜氏有八,未必即是子渊。八儒有子思氏;《子思》二十三篇列《汉志》儒家,今亡。沈约谓《礼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然则《坊记》、《表记》、《缁衣》之“子言之”、“子曰”,或即子思子之言,故中有引《论语》一条。后人以此疑非孔子之言;解此,可无疑矣。诸篇引《易》、《书》、《诗》、《春秋》,皆可取证古义。刘瓛以《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沈约以《乐记》取《公孙尼子》,或即八儒之公孙氏欤?《曾子》十八篇,《汉志》列儒家,今存十篇于《大戴礼记》中:《曾子立事》弟一,《曾子本孝》弟二;《曾子立孝》弟三,《曾子大孝》弟四,《曾子事父母》弟五,《曾子 制言上》弟六,《曾子制言中》弟七,《曾子 制言下》弟八,《曾子 疾病》弟九,《曾子 天员》弟十。中引经义,皆极纯正;《天员篇》尤足见大贤之学无不通云。“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员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员,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员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据曾子说,谓员谓方,谓其道,非谓其形。方员同积,员者不能掩方之四角。今地为天所掩,明地在天中。天体浑员,地体亦员,与地球之说合。《周髀算经》、《黄帝内经》皆言地员,非发自西人也。

《史记 儒林传》曰:“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赵岐谓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今考其书,实于《春秋》之学尤深。如云“《春秋》,天子之事”、“其义则丘窃取”之类,皆微言大义。惜孟子《春秋》之学不传。《群辅录》云乐正氏传《春秋》,不知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否。其学亦无可考。惟荀卿传经之功甚巨。《释文序录》《毛诗》,一云:“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则《毛诗》为荀子所传。《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之门人。”《鲁诗》出于申公,则《鲁诗》亦荀子所传。《韩诗》今存《外传》,引《荀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则《韩诗》亦与《荀子》合。《序录》“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则《左氏春秋》,荀子所传。《儒林传》云:“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申公为荀卿再传弟子,则《榖梁春秋》亦荀子所传。《大戴曾子立事篇》载《荀子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荀子 礼论》、《乐论》篇文,则二戴之《礼》亦荀子所传。刘向称荀卿善为《易》,其义略见《非相》、《大略》二篇。是荀子能传《易》、《诗》、《礼》、《乐》、《春秋》,汉初传其学者极盛。

五三《六经》载籍,(见司马相如《封禅书》。五三谓五帝三王,)定自尼山;七十二子支流,分于战国。馯臂子弓之传《易》,实授兰陵;(《荀子》书称仲尼、子弓,或即传《易》之馯臂子弓。)高行、孟仲之言《诗》,(传《毛诗》之高行子孟仲子当即《孟子书》所载者。)或师邹峄。《王制》在赧王之后,说本郑君;《周官》为六国之书,论原何氏。凡今古学之两大派,皆鲁东家之三四传。(《王制》为今学大宗,《周官》为古学大宗。郑君欲和同今古文,以《王制》为殷制,《周官》为周制,调停其说。)虽云枝叶扶疏,实亦波澜莫二。是以文侯贵显,能言大学明堂;蒙吏荒唐,解道《诗》、《书》、《礼》、《乐》。秦廷议礼,援天子七庙之文;(见《秦始皇本纪》。)《汲冢》纪年,仿《春秋》一王之法。良田祖龙肆虐,博士尚守遗书;获麟成编,西河能传旧史。当时环堵之士,遁世之徒,崎岖戎马之间,展转纵横之际,惜年代绵邈,姓氏湮沦;如《公羊》有沈子、司马子、北宫子、鲁子、高子六人,《榖梁》有沈子、尸子二人,皆独抱遗经,有功后学者。

墨子之引《书传》,每异孔门;吕氏之著《春秋》,本殊周制。其时九流竞胜,诸子争鸣;虽有古籍留遗,并非尼山手订。引《书》间出百篇之外,引《诗》或在三千之中,但可胪为异闻,不当执证经义。万章之问井廪,难补《舜典》逸文;郑君之注南风,不取《尸子》杂说。诬伊尹以婴戮,据周公之出奔,疑皆处士横议之词,流俗传闻之训。虽《魏史》出安釐之世,蒙恬见未焚之书,而义异常经,说难凭信。此其授受,本别参商;惜乎辞辟,未经邹孟。宜有别裁之识,乃无泥古之讥。(《竹书》所云:尧幽囚,益干启位,太申杀伊尹,与咸邱蒙之说何异?蒙恬言周公奔楚;亦战国人之说。恬非经师,虽古,不足信也。)

秦政晚谬,乃致燔烧;汉高宏规,未遑庠序。而叔孙生、伏生皆博士故宫,杜田生、申公亦先朝旧学;摭拾秦灰之后,宝藏汉壁之先;岂但礼器归陈,弦歌怀鲁?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曰:“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书。至孝惠之时,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朝之儒,惟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悯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案歆欲兴古文,故极诋今学,所说不无过当,而亦可见汉初传经之苦心。

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弟子展转相授谓之说。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乃孔子所手定,得称为经。如释家以佛所说为经,禅师所说为律论也。《易》之《系辞》,《礼》之《丧服》,附经最早;而《史记》称《系辞》为传,以《系辞》乃弟子作,义主释经,不使与正经相混也;《丧服传》,子夏作,义主释礼,亦不当与丧礼相混也。《论语》记孔子言而非孔子所作,出于弟子撰定,故亦但名为传;汉人引《论语》多称传。《孝经》虽名为经,而汉人引之亦称传,以不在六艺之中也。汉人以《乐经》亡,但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后增《论语》为六,又增《孝经》为七。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皆不知经传当分别,不得以传记概称为经也。(《易》之《系辞》即卦爻辞;今之《系辞》乃《系辞》传,盖商瞿诸人所作,故其中明引子曰。《释文》,王肃本有传字。《史记》引《系辞》,谓之《易大传》。)

猜你喜欢
  卷四 皋陶谟第四·孔颖达
  里仁第四·朱熹
  卷八十一 诗二·黎靖德
  子華子原序·子华子
  要团结不要分裂·孔子
  卷六·汪克宽
  第十五章 38·辜鸿铭
  卷首·乾隆
  仲子書卷三·冯云鹓
  十种力品第六·佚名
  卷十二·道世
  顯揚聖教論大科·欧阳竟无
  高僧傳卷第一·慧皎
  我来锡兰的感想·太虚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数日,上午。地点 齐家附近的一个合作社。人物 李大嫂 王二婶 齐凌云 金拴子 齐 母老 尤 小 吴 老 黄 郑书记〔幕启:合作社的一角,卖糖果等。李、王二妇人买完了东西,说闲话儿。金拴子正买糖,齐凌

  • 卷十八·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十八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三十五首送韩侍御之广德【缪本德字下多一令字 唐书地理志江南西道宣城郡有广德县本绥安县至德二载更名广德】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

  • 御选元诗卷三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九五言律诗五雅勒呼云谿真馆真馆云谿上孤高逼太清江山环几席星斗拂檐楹树古成龙去篁疎作鳯鸣仙游如可接我欲谢尘缨送赵宗吉编修代祀西岳北上函香去西南致礼勤蜀中千尺雪秦岭万重云驿骑鸣金

  • 卷三十六·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六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四十八首 【时在惠州作施注缺今补】 真一酒【并引】 米麦水三一而已此东坡先生真一酒也 拨雪披云得乳泓蜜蠭又欲醉先生【公自注真一

  • 刘叉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好任侠。家境贫困。曾为韩愈门客。后游齐、鲁,不知所终。其诗风格犷放,能突破传统格式,但也有险怪、晦涩之病。有《刘叉诗集》。 冰 柱 刘叉 师干久不息, 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礼五·张廷玉

        ◎礼五   庙制 禘佩 时享 荐新 加上谥号 庙讳   宗庙之制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庙中室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三门,门

  • 一一 提倡美术·许寿裳

    教育总长蔡孑民先生就职以后,即竭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在政务百忙之中,自撰《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说:“

  • 安同传·魏收

    安同,辽东的胡人。他的先祖叫安世高,汉朝时任安息王侍子来到洛陽。经魏至晋,避乱来到辽东,定居于此。安同的父亲安屈,在慕容日韦属下做官,任殿中郎将。苻坚消灭慕容日韦之后,安屈的友人公孙眷之妹被收进了苻氏内宫,后被赐给刘

  • 王世琇传·张廷玉

    王世琇,字昆良,保定府清苑县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归德推官,调工部主事。十五年二月,李自成攻陷陈州,乘胜进攻归德。世琇将启程赴工部就任,其部属约他共守归德,世 琇慨然同意,并且说:“我在此长期为官,临难而去,是不应该

  • 卷三十八·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三十八圣驾幸鲁释奠礼成勅修圣庙纪事【有序】提督山东学政按察司副使【臣】朱 雯嵗在甲子上省方回銮躬诣阙里行释奠礼毕亲洒宸翰御制鸿文悬额树碑炳耀千古扩地蠲赋之外赐金赐秩有差越嵗庚午特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 戊戌春正月庚子朔。庚戌,张士诚元帅栾瑞降。初,江阴石牌民朱定者,贩盐无赖,武断乡曲。与石桥富民赵氏有隙,集众相攻击。定乃降元,授江阴判官,寻复为盗。元遣江浙参政纳麟哈剌讨之。定穷蹙,闻张士诚

  • 纲鉴易知录卷六四·吴楚材

    宋纪太祖神德皇帝纲 庚申,春正月,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称皇帝,国号宋。废周主宗训为郑王,周侍卫副都指挥使韩通死之。目 匡胤涿州人,四世祖脁,唐幽都令,生珽,唐御史中丞。珽生敬,涿州刺史。敬生弘殷,周检校司徒岳州防御使。弘殷

  • 第四章 小学院·梁启超

      凡人自六岁即离育婴院而入于此,至十岁而止。或人智愈开,人脑愈浚,则自五岁至九岁,亦可随时议定。  一、此院司理及教者皆为女子,号曰女傅。所以用女子而不用男子者,以女子静细慈和,爱抚婴儿,而有耐性、有恒心、有弄心,

  • 论语集解义疏卷一·皇侃

    魏 何晏 集解梁 皇侃 义疏论语学而第一疏【论语是此书总名学而为第一篇别自中间讲説多分为科段矣侃昔受师业自学而至尧曰凡二十篇首末相次无别科而以学而最先者言降圣以下皆须学成故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佚名

    宋 滕珙 撰孔子类论孔子夷惠之清和文集读余隠之辩温公疑孟子上【隠之名允文建安人】此段谓温公之说乃所以助孟子而非攻之也观吾夫子之行时乎清而清时乎和而和仕止久速当其可而已是乃所谓时中也是圣人之时者也讵可与

  • 卷二十一·李廉

    <经部,春秋类,春秋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二十一    元 李廉 撰昭公十有六年春齐侯伐徐左氏【二月丙申齐师至于蒲隧徐人行成徐子及郯人莒人防齐侯盟于蒲隧赂以甲父之鼎叔孙昭子曰诸侯之无伯害哉齐君之

  • 身命观与人生观·太虚

    ──十七年十一月在德国福朗福特大学讲稿──一 宇宙之身命观  二 死身命与活身  三 活身命之原理  四 活身命之究竟  五 身命之人生观  六 敌人生与仁人生  七 仁人生之原理  八 仁人生之究竟

  • 诸法集要经卷第六·佚名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福非福业品第十三  所造作诸业  谓福及非福  能缚诸有情  定各招其报  愚夫心如鱼  依爱波而住  含笑造诸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