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七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七
临济第十九世祖
讳明本。嗣高峰。
成宗丙申元贞五年。
临济第十九世中峰祖嗣宗统(二十八年)。
学者辐凑归之。如水就下。而祖深自韬晦。一时宰相公卿。上及天子。每虚径山灵隐诸大剎赍币迎祖。卒不可致。示众曰。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做一件大事第三[拚-ㄙ+ㄊ]舍积劫以来积习不下。又不具久远不退转身心。毕竟病在於何。其实不识生死根本故也。夫根本者。性真圆明。本无生灭去来之相。良由不觉。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虚受轮转。以故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当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阴四大。动不动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实法中。脱然超悟。更於悟外。别立生涯。不存窠臼。岂堪向生死岸畔札脚。或纤毫不尽。未免复为胜妙境缘惑。在那边起诸异想。虽曰晓了。其实未然。惟痛以生死大事为己重任者。死尽偷心。方堪凑泊。直下傥存毫发许善恶取舍。爱憎断续之见。则枝叶生矣。可不慎乎。
禅师晦机元熙出世百丈。
熙豫章唐氏。世业儒。兄元龄登进士第。熙年十九。志不可夺。从西山明祝发。将游方。其母怜之。具白金为装。熙谓财足丧志。善辞谢母。不持一钱以行。至吴。名宿皆欲出己座下。不顾也。闻物初观阐化玉几。往谒之。观与语。大惊异之。朝夕谘叩。尽发具秘。遂嗣法。至元中。有旨取育王舍利塔进人供养。使者诣熙求记述舍利始末。因招与俱。熙辞曰。我有老母。兵后存亡不可知。遂归江西。则元龄先以临江通判从文丞相起兵死。独母在堂。熙奉之以孝闻。隐居里之灊山。元贞二年出世应百丈之请。居十二载而法席振兴。
丁酉大德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祖居吴阊栖云庵。
祖晦迹三吴庐阜。是冬憩吴阊西麓。见松桧蔚然成林。问名於居人。则曰。此雁荡也。祖喜曰。永嘉有雁荡山。乃应真诺矩罗示见之所。名与之同。其般若之当兴耶。遂缚草庵三间以居。扁曰栖云。问道者联翩而至。
庚子四年。
祖结草庵平江名曰幻住。
祖曰。大觉世尊弃王位。卧深雪。夜睹明星。与无边有情。同时涉入如幻三昧。嗟乎。众生迨今沉酣情妄而不自知。我曹出家。虽依此如幻三昧而住。亦有未悟者。於是所至结庵。一名幻住。
云南玄鉴来参。
鉴素闻教观。每曰。吾闻大唐有禅宗。使审是耶。吾将从其学。未当。将易其宗旨。俾趋教观。繇是与其徒来谒祖。言下忽大悟。后方图归倡道。而殁於中吴。鉴之徒画祖像归。四众迎像入城。异光从像烛天。万目仰观。翘勤倾信。自是兴立禅宗。奉祖为第一祖。
禅师行端出世湖州资福旋主天竺。
端嗣藏叟珍。住资福。学徒奔凑。名闻京国。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中书平章事张闾公任行宣政使。首学端主中天竺。开堂之日。公率僚属亲临座下。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元长礼祖求示法要。
长字无明。一号千岩。萧山董氏子。七岁。诸书经目辄成诵。出入蹈矩循矱。有若成人。其父喜曰。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乎。年十七。从诸父昙芳游。涉猎九流百氏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剃发受具。走武林习律。会行丞相府饭僧。长随众入。时祖亦在座。遥见谓曰。汝日用何如。曰惟念佛耳。曰佛今何在。长方拟对。祖厉声叱之。长遂胡跪作礼。求示法要。祖授以狗子无佛性话。
相宗法师五台山佑国寺真觉文才寂。
才少孤尽孝。慧悟生知。於书无不精究。尤邃理学。善吟咏。平居敦朴。若无所知。或对客讨论。如河汉莫窥其涯涘。徧游讲席。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号松堂。将终焉。世祖降旨主洛阳白马寺。成宗建佑国寺。诏为开山第一世。铸金印署真觉国师。帝师亲赍旨起之。辞不受。不得已而行。大弘清凉之道。至老无怠。九月朔说法辞众端坐而寂阇维舍利数百粒。塔於东台之麓。
癸卯七年。
时蔚生(是为万峰)。
八月二十九日生於乐清金氏。
甲辰八年。
乙巳九年。
悦堂誾迁灵隐。
丙午十年。
丁未十一年。
武宗。
武宗戊申至大元年。
百丈熙迁净慈。
入寺之日。行中书省行宣政院官属。俯伏迎请发扬宗旨。四方英衲一时辐凑。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革罢僧道衙门。
祥符荫曰。沙门封官爵。自秦魏始。梁唐继之。宋世不废。然但加衔食禄。未锡印信。设衙门也。至元世祖。设立宣政院僧录纲正。锡以印信。行移各路。主掌教门。虽属崇敬护持之意。然而冒滥之流。奔竞倥偬。污羞不避。忘出世之谓何。复胶盆之刺脑。是何异织女七襄。牵牛负轭者乎。武宗罢僧道衙门。可谓知其所贵。得崇护法门之大体也。
仁宗。
仁宗壬子皇庆元年。
天竺端迁灵隐。
禅师净慈下温州江心一山了万寂。
万幼业儒有声。出世谒偃溪闻。荆叟珏。简翁敬。皆机契。东叟颕领南屏。延掌记。嗣其法。开法天台寒岩。迁紫箨。疎山。江淮总统会诸山於灵隐。以庐山开先迎居之。升江心。少不适意。辄弃去。徒众追留之不可。十一月更衣坐逝。舍利五色如菽。目睛顶齿不坏。时新豫章乌遮塔。行省令以银匣贮之。同佛舍利置塔中。
癸丑二年。
元长彻悟祖付以法印。
长自祖开示后。缚茅灵隐山中。随顺世缘。殆将十载。一旦忽喟然曰。生平气志。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酰鸡耶。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祖具陈悟因。祖复斥之。长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身跃起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复往质於祖。祖问曰。赵州何故云无。曰鼠食猫饭。曰未也。曰饭器破矣。曰破后云何。曰筑碎方瓮。祖乃微笑。嘱曰。汝宜善自护持。栖遁岩穴。时节若至。其理自彰。长遂隐居天龙之东庵。
祖与大觉长老泰定书。
众请祖住大觉。祖力辞。举参定应命。定尝印证於一山万。后复参祖。乃拈香欲嗣祖。祖以书却之曰。古人於法嗣嫡传。所以深明宗系者。大法源委不可诬也。世漓俗薄。奉金请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某尝痛心於此。夫大觉虽先师开山。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舍彼不取。而必欲某尸之。何识量之不广也。某非畏住持。实畏嗣席於开山也。故退避力辞。而举足下。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岂可狥世俗而易其所师哉。或欲狥俗易嗣。则某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甲寅延佑元年。
诏祖不起赐金襕袈裟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净慈熙迁径山未几返仰山。
法师别峰大同出世萧山净土寺。
同字一云。号别峰。上虞王氏子。生时父见庞眉僧振锡而行。问僧来自何所。曰昆仑山。竟排闼而入。父急追之。寂然无有。暨闻儿啼声。笑曰。儿岂向来浮屠也。得度受具。会春谷遇讲经景德。同往依之。遇升宝林。召问谓曰。子学精且博矣。恐滞於心胸以成粗执。曷从事思惟修以刬涤之乎。同即出钱塘。参元熙。旧所记忆者一切弃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暑寒。俄参祖。同将久留。祖曰。贤首之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大之。毋久淹乎此也。为赞清凉像而遣之。出世萧山净土。
禅师荐严竺元妙道诏住黄岩鸿福。
道嗣育王珙。住慈源。迁昆山荐严。诏主鸿福。赐号定慧圆明。净慈灵隐两剎交请。俱不就。晚终紫箨。
法师秦州景福寺英辩寂。
辩传法於栢林潭。住秦州景福。摧伏异见。树正法幢。道行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虽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为无佛世之佛也。世祖闻风。降旨旌异。六月无疾而寂。
祖示居士赵孟俯心要。
俯字子昂号松雪。宋宗室。年十二。即好写金刚经。与僧语亲若眷属。每受祖书。必焚香望拜。提举江浙儒学时。叩祖心要。祖为说防情复性之旨。后入翰林。遣问般若大意。祖有净土偈一百八首。俯作一百八赞手书之。
祖复居士冯子振问道书。
振号海粟。访道祖。祖复书曰。今古利达之士。靡不知三界是大梦宅。苟不曾一回亲切警悟。则与此所知之心。俱落梦寐。故曰所知障也。惟阁下於吾道。信根未尝不深。独未见其於信处。能脱略所知否。世间浮光幻影。能几何时。向者鄙偈中有披衣终日坐茅堂之句。曾蒙阁下许践之。今日所谓贫人索旧债也。祖宗风广播。有识知归。儒门理学一经指示。皆融通同异。洞彻渊源。时参祖者。有胡长孺字汲仲。天台人。特立独行。留心内典。着大同论曰。孟子没一千四百年。而周子出。周子之传。出於此固寿涯禅师。程子朱子皆得之周子。朱子后得张钦夫讲究此道。方觉脱然。元来此事与禅学十分相似。学不知禅。禅不知学。互相排击。都不曾札着病处。真可笑也。洒洒数十言。深明宗要。复有居士孟珙。字璞玉。号无庵。归安人。留心宗门。力学不倦。参祖於言下。得大透彻。理宗朝为制置。卒谥忠襄。好周易而尤深於禅机。进则料敌设奇。轮刀上阵。退则扫地焚香。隐几危坐。远货色。绝滋味。自赞云。老拙爱游戏。忙里放痴憨。正当恁么时。无处见无庵。临终偈曰。有生必有灭。无庵无可说。踢倒玉昆仑。夜半红日出。
乙卯二年(五月秦州成纪县山移)。
时蔚出家。
蔚年十三。从演庆升法师受业。便知向上宗乘。
禅师径山下湖洲何山铁镜至明寂。
明嗣径山偃溪闻。住何山。十一月寂。
丙辰三年。
勅建栴檀瑞像殿诏翰林承旨程巨夫撰文 发明(瑞像承如来记。广利震旦。历代尊崇。以彰圣化故书)。
丁巳四年。
勅加法师东林慧远妙觉寂光宏辩大师 发明(远道德纯备。累朝未崇师号。今勅特加。宜也)。
法师京都崇恩德谦寂。
谦宁州杨氏。幼学佛出世。长游秦洛谘访。逾河而北受般若於邠州宁。受圆觉於乾陵一。后受唯识於陕州頙。至京师。受华严圆旨於万安拣。诏居万宁。又诏居崇恩。前后一纪。道德简於宸衷。流声溢於众口。未尝以宠遇显荣改其素。尝语人曰。畦衣之士。抗尘世表。苟不愧於朝闻夕死可矣。尚何慕於外哉。退居幽隐。正月二十八日寂。皇太后赐镪五千缗赙葬。有司备仪卫。茶毗获舍利建塔。
戊午五年。
禅师印原自日本来参。
原字古先。日本国之藤氏子。藤为日本贵族。原出世南询。初谒无见睹於天台。睹指令来天目参祖。充给侍。发愤力究。久之领解。祖嘱曰善自护持。
己未六年。
沈王奉旨谒祖请法。
九月六日。驸马太尉沈王王璋。奉圣旨御香入山。谒祖於幻住庵。翼日请就师子正宗禅寺升座。
法师凤山仪应沈王斋成礼而还。
凤山仪住下天竺。延佑初。赐三藏鸿胪卿号。不受。教门少有龃龉。必整理之。沈王就明庆寺设斋斋诸山住持。省官以下。躬董其事。以沈王居中。位讲堂法座上。众官以次班法座下。诸山列两庑。既坐而仪后至。竟趋座上问王曰。今日斋会何为。王曰。斋诸山。仪曰。既斋诸山。王为主人。而自处尊位。诸山列两庑。至有席地而坐者。与逻斋何异。於礼恐不然。沈王惶愧请谢。即下座。前揖诸山。分宾主。而众官退就两庑。斋毕。王握仪手曰。非吾师几不成礼。
禅师育王下大沩佛智元熙寂。
法师京都宝集寺妙文寂。
文蔚州孙氏子。游学云朔燕赵。抵京师。依大德明习圆顿教。陆沉於众。十有一年。众请出世。始升座。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闲居简默。言不妄发。迁蓟之云泉。勤俭睦众。廪有余粟以赈饥。民怀其德。世祖召见。顾谓群臣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斯时讲席纷锢名相。碍滞殊途。文振以圆宗。融通定慧。晚修念佛三昧。预知时至。手结宝印。称佛名面西而逝。
庚申七年。
曹洞第二十二世宝印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三世祖
讳文才字淳拙。氏里生年阙。嗣宝印。住香严。
英宗。
英宗辛酉至治元年。
曹洞第二十三世香严祖嗣宗统(三十年)。
祖住香严。上堂曰。满盘打算了。只有这一着最占便宜。敢问诸人。且道是那一着。卓拄杖云。切忌卜度。僧问如何是道。祖云。针锥不容。僧云如何是禅。祖云车马有路。僧云和尚为甚么翻古人公案。祖云举直措诸枉。
相宗法师五台山普宁弘教了性寂。
性号大林。嗣真觉才。成宗征居万寿。声价隆起。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为第一代。性刚毅。不能俛媚於人。不入城隍。不谒权贵。尝曰。苾刍弘法是务。余复何求。时尊宠西僧。名德诸师。多为致礼抠衣。丐其摩顶。谓之摄受。性长揖而已。识者高之。九月三日寂。谥曰弘教。
壬戌二年(平江路南康建昌大水山崩)。
元叟端补径山(先有道士伏章。久不得报。云闭天门选径山四十八代住持。端适当其数)。
端时退隐梁渚西庵。径山虚席。三宗四众。相率白於宣政院。以为非端不可。至是凡三被金襕。至则足不越阃者几二十年。慕其道者鳞萃。至无所容。
相宗法师金陵天禧至德寂。
德号云岩。东昌镭氏子。法照禧宏慈恩之教於龙兴寺。从之尽得其蕴。世祖召见。赐紫。命主天禧。锡号佛光。居天禧三十年。一衲一履。终身不易。过午不食。危坐达旦。岁俭煮糜食殍饿者数万。出衣钵尽新殿庑。以律绳众。有犯必罚。因苦诵丧明。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座。空中散华如雨。顷之安坐而逝。火浴舍利无算。赵孟俯铭其塔。
法师玉山普安寺宝严寂。
严号幻堂。与大林性俱嗣真觉才。继才之席。诏住普安。方寸湛如止水。淳朴无伪。表里大林。共宏清凉之教。七月寂。
癸亥三年。
临济第十九世中峰佛慈圆照广慧祖示寂。
祖居无定所。或船或庵。咸名幻住。有幻住家训。僧俗争相瞻礼。称江南古佛。八月十五日。说偈辞众曰。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无本可据。置笔安坐而逝。塔於天目中峰之西冈。
安隐忍曰。幻住老人。福宠三朝。道尊一世。兼殊方异域之俗。总戴发含齿之民。见之则头顶礼敬。闻之则神意崩悦。无老少。无贵贱。自王公大臣。以及奴隶工作。孩童孺子。皆以江南古佛称之。似宜衣被六铢。食罗千品矣。师乃冬絺夏衲。未尝求适。非果位大士。乘愿再世。以励末世。其能如此哉。世传师肤肉细极。不能衣布。虽下体槩以绫绢。余初谓或然。及考师行状碑铭。而精苦克励。出於天性。师体既丰。尝隆暑病渴。肤腠汗腐。有遗细葛亵衣者。师受而不着。则下体绫绢之言可知矣。今吴山云居庵有师遗履。补缀宛然。亦足为证。余特表而出之。非敢以激近世之习。但欲朝诵暮咏。策所未逮耳。
临济第二十世祖
讳元长嗣中峰。
泰定帝。
泰定帝甲子泰定元年。
临济第二十世圣寿祖嗣宗统(三十三年)。
祖入伏龙山圣寿道场成 发明(祖志图栖遁。无心营建。而道缘孚感。荒剎重兴。成大伽蓝。故书法如此)。
祖受嘱隐天龙之东庵。诸山宰护。争相劝请。祖逸至乌伤之伏龙山。卓锡岩际。誓曰山有水。吾将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祖遂依大树以居。初山有禅寺曰圣寿。荒废已久。当祖入山。乡民咸获异梦。遂相率披蒙茸以访。见祖晏坐不动。各献饮食。共营起律。寻因旧号。成大伽蓝。朝廷三遣重臣降香。锡号佛慧圆鉴普济大禅师。并锡金襕法衣。上堂。僧问如何是第一句。祖曰有口如痖。曰如何是第二句。祖曰有眼如盲。曰如何是第三句。祖曰棒折也未放你在。乃掷下拂子曰。此是老僧第二句。如何是第一句。便下座。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祖示警世偈。
祖居圣寿。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走膜拜。咨决心要。祖警以偈曰。百年只是暂时间。莫把光阴当等闲。努力修行成佛易。今生蹉过出头难。无常忽到教谁替。有债元来用自还。若要不经阎老案。直须参透祖师关。
禅师天伦住广德东泉。
伦参晦机熙於净慈。居侍司。复掌藏钥。叹曰。世降道衰。人根浮薄。宿师硕德。具大知见。犹不为学者信服。无他。盖表里不纯也。乃缚茅吴兴之桃花坞。一日灌园。忽云瞑。骤雷疾风拔木。胸中疑碍顿释。出世东泉。迁明之佛岩。笑隐欣住龙翔。招居第一座。后住金陵保宁。
戊辰(致和元九月改天历元)年。
禅师大欣住金陵龙翔自如补中竺。
欣字笑隐。参晦机熙於百丈净慈。俱掌记。出世湖之乌回。迁杭之报国中竺。文宗以金陵潜邸为大龙翔集庆寺。简名德开山。欣首膺其选。号曰广智全悟大禅师。如字一溪。欣举补住中竺。
文宗。
文宗己巳二年。
敕谥中峰祖曰智觉塔曰法云诏奎章学士虞集撰铭。
庚午至顺元年(正月朝廷命赵世延世安纂修经世大典加封孔子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鲁国太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河南伯程颢豫国公伊阳伯程颐洛国公)。
禅师嘉兴大中祥符寺梅屋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成。
常华亭黄氏子。年十二出家。十四剃发受具。佛智熙自江西百丈。迁杭之净慈。常往参承。熙上堂。举太原孚上座闻角声悟道因缘。颂曰。琴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从此扬州城外路。令严不许蚤开关。常於言卜豁然有省。投丈室呈所解。熙颔之。俾掌记室。迨熙迁径山。常职后版。表率一众。后奉旨选召。出世祥符。集佛祖通载。凡二十二卷。
祖复居士宋濂书。
濂字景濂。号无相居士。金华人。生时母梦异僧。手写华严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愿假一室以终此卷。觉已濂即生。因名曰寿。后更名濂。六岁日记二千余言。九岁能诗。入青萝。尽阅郑氏所着书数万卷。闻祖吐辞如奔雷。欲屈之。特往谒。相与诘难数千言。不契而退。复上祖书。祖答曰。前日承一宿山中。今日有书来报。无明读一过。不觉失笑。笑个甚么。笑景濂坐井观天。又如贫儿拾得锡。说与人要做银子卖。只是自不识货。教别人不识货则不可。何以故。景濂每尝在尘劳声色境界中。辊得烂骨地熟了。思量计较文字语言。弄聪明业识多了。乍闻吾辈说一个放下。可以做寂静工夫。透脱生死。暂起一念厌离心。退步静坐。乃见无思量。无语言处。便错认作法身。喻如玲珑八面窗。喻如须弥山。言说不得。这个只是暂时歧路。如何便骂得佛。赞得祖。赞得无明耶。赞骂憎爱心不除。但增长我见。我见未忘。目前只见别人过失。不知自家过失。要成办透脱生死大事。难矣。景濂果欲办这件事。只向无思量无言语处。仔细推穷。不用说向人。蓦忽命根断。偷心绝。绝后更苏。欺君不得。却来求印可。亦不迟。
辛未二年。
禅师清珙出住当湖福源。
珙常熟温氏子。首谒高峰祖。服勤三年。后参道场信。中途举首见风亭。豁然。请住当湖福源。坚卧不起。往返至再。勉就入院。后隐居霞浦山。清苦自持。不事干谒。苟绝食。饮水而已。作为诗偈。多警发语。诵之者。心爽神慕。以为有古德遗风。高丽国师大古愚尝侍珙得旨。王闻钦仰。表达朝廷。敕谥佛慈慧照禅师。仍请舍利归国供养。
壬申三年(五月白虹并日出长亘天 八月天鼓鸣于东北)。
禅师绍大出世乌龙。
大严州吴氏子。参虚谷陵於径山。佩服心印。遍游江湖。出住郡之乌龙。迁云黄宝林。法席称一时之盛。后坐化。舍利如绀珠。
顺帝。
顺帝癸酉元统元年。
重修百丈清规。
百丈德辉。龙翔大欣。奉勅重修。
圆通讷曰。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丛林。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大智之后。虽高堂广厦。人人自废。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
祥符荫曰。圆通之言。为丛林行清规者言之也。曾不知修清规而主之行者。曲狥世典。大意不申。道随时替。乌乎难哉。
甲戌二年(正月汴梁雨血 三月彰德路雨毛如线)。
禅师高峰支下天目正觉了义寂。
义住师子正宗禅寺。元统元年岁除日。谓侍者曰。有一件事天来大。你还委悉么。良久曰。明日是年朝。正月六日。诣法云塔西。指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其夕与禅者谈笑如平时。至夜分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禅者曰。某甲随师去。义曰。你走马也趁我不及。翼旦趺坐而化。化之日。雷砰雨射。白昼晦暝。及葬雪华缤纷。林木缟素。送葬者数千人。悲动山谷。初中峰祖示寂。会葬斋次。义谓众曰。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众未深信。至是始验。勅谥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
禅师时蔚来参居第一座。
蔚参止岩於虎跑。岩示以南泉三不是语。因入明州达蓬山佛趾寺侧卓庵。昼夜力参。一日闻寺主举沩山踢倒净瓶公案。蓦地触发。说偈曰。颠颠倒倒老南泉。累我工夫却半年。当下若还亲荐得。如何不进劈胸拳。闻祖。直造丈室。祖曰。将甚么来与老僧相见。蔚竖起拳曰。者里与和尚相见。祖曰。死了烧了。向何处安身立命。蔚曰。沤生沤灭水还在。风息波平月印潭祖曰。莫要请益受戒么。蔚掩耳而出。明日普请砍松次。蔚拈圆石作献珠状。曰请和尚酬价。祖曰。不值半文钱。蔚曰瞎。祖曰我也瞎。你也瞎。蔚曰瞎瞎。即呈偈曰。龙宫女子将珠献。价值三千与大千。却被旁观人决破。谁知不值半文钱。祖谓左右曰。蔚山主颇有衲僧气息。遂命居第一座。寻卓庵於蔺溪之嵩山。
禅师瑞岩下华顶真觉无见先睹寂。
睹仙居叶氏子。参方山宝於瑞岩。尽得其法要。结茅华顶。学者云集。道俗以为无田不可蓄众。往往持田劵来施。皆却之。冬夏一衲。食惟充饥。迁化火浴。忽胸中清水逆出如注。得舍利大如菽。光耀人目。勅号真觉。塔曰寂光。
乙亥至元元年。
禅师梵琦自海盐天宁迁杭州报国。
琦字楚石。嗣元叟端。出世海盐福臻。迁天宁。复主杭州报国。
丙子二年(正月宿松县地震山裂南阳邓州五月至八月霖雨湍河白河水灾秦州山崩浙江自春至八月不雨民大饥)。
禅师高峰支下处州白云空中 假寂。
假嗣高峰祖。栖白云山。四方禅衲。闻风来赴。屦满户外。夏一日。援笔书偈曰。地水火风先佛记。掘地深埋第一义。既免檀那数片柴。又省人言无舍利。书毕坐化。
丁丑三年(六月京师大霖 八月京师地震)。
戊寅四年(四月京师雨红沙昼晦 六月信州山震邵武路大水 十二月太白屡经天)。
禅师法林住灵隐。
林字竹泉。参元叟端於中竺。掌藏钥。居净慈蒙堂。不出户者九年。丞相脱欢请住浙之万寿。迁中竺。复迁灵隐。宗风大振。帝锡金襕法衣。时元叟在径山。同时唱道五山。传为盛事。
己卯五年(六月汀州大水 七月常州宜兴山水溢高一丈自七月至九月太白屡经天)。
禅师昙噩开山瑞龙。
噩嗣径山端。初出世庆元保圣。迁国清。己卯。瑞龙更禅剎。请噩开山。每戒诸徒。日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劫宿习。然后心地明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终夜凝坐。有重修历代高僧传行世。
庚辰六年。
辛巳至正元年。
禅师藏叟下径山慧文正辩元叟行端寂。
壬午二年(四月冀宁地震裂声如雷惠州罗浮山崩)。
禅师惟则住吴阊菩提正宗寺。
中峰本祖寂后。诸名山屡请惟则主席。则坚却不赴。隐居华亭城北。距城二里许。至元辛巳。客吴门幻住。至正壬午。门人相与筑室於姑苏城中师子林。号菩提正宗寺。奉则居焉。
禅师了堂一住台州紫箨。
一荐福道嗣。住紫箨。次迁天童。上堂曰。长嘴鸟。芳树不栖。摩斯迦。沧溟不入。龙泉与鈯斧同铁。利钝悬殊。良骥与驽骀同途。迟速有异。以拂子画一画曰。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禅师智及住昌国隆教。
及字以中。吴县人。俗姓顾。初生时。灵梦发祥。祝发受具。往听贤首法界观未终章。筦尔而笑曰。一真法界。圆同太虚。但涉言辞。即成剩法。纵获天雨宝华。於我奚益哉。遂走建业见大欣。欣以文章道德倾动一世。见及文彩彰露。交相延誉。有同袍诃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正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灯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及舌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见秋叶吹坠於庭。豁然有省。於是登双径谒元叟端。自列其所证甚悉。端勘辩之。及随机参会。不间一发。未几命侍左右。俄迁藏室。及取教典益温绎之。宗通说贯。若决江河。出世昌国隆教。
禅师辅良住嘉兴圣寿。
良字用贞。号介庵。范文正公十世孙。诞锤粹气。聪悟夙发。见佛书辄跃然朗诵。若所素习。有相士谓父母曰。是儿清耸。恐非世间法可缚。若使学佛。必能弘大宗乘。里多阿兰若。良日与群童遨游其间。徘徊爱慕终日不忍去。父察其志。与相者言合。乃曰。昔范蜀公好与名僧交。尝勉圆悟勤参叩道要。卒为天下禅宗。吾能惜尔而不使遂其志乎。遂俾剃落受具。即慨然曰。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示肯綮。终日墙面可乎。去习天台教。白云杓诲之曰。教乘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何不更衣以事禅乎。笑隐欣公见主龙翔。其道大被东南。盍往依焉。良即往参欣。问答之际。棒喝交驰。一剎那间。凡情顿丧。久之遂契心法。出世嘉兴圣寿。
禅师松隐茂住明州瑞云。
茂字实庵。奉化郑氏子。幼尝中夜趺坐。母恶之。推其使仆。辄达旦不瞑。年十六。剃染受具。主僧使司米盐细务。茂叹曰。离家为求道耳。有羁绁於此。何异狗苟蝇营者耶。乃潜行至江西。见南涧泉。泉命入室。一夕闻岩泉泠泠。微有觉触。遽往白泉。泉曰。此间不足发子大机大用。古林茂乃横川嫡嗣。子当往依之。茂即趋谒古林。林曰。尔来欲何为。茂曰。生死事大。特来求出离耳。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本。何缘入此革囊耶。茂拟对。林以杖击之。茂遂悟。自是机辩峻绝。出世明州瑞云。
癸未三年。
祖招嵩山蔚复分座。
蔚居嵩山凡九载。云水颂德。祖三为手书殷重招之。复居第一座。寻返嵩山。
禅师径山下雪窦石室祖瑛寂。
瑛嗣径山熙。住雪窦天童。晚得痿痹疾。造一龛曰木裰。日坐其中。不涉世事。是年三月。见一衰衣妇人。叩头请瑛应身为国王。瑛曰。我不愿生天王家。逾十七日趺坐而化。临终偈曰。五十三年。弄巧成拙。踏破虚空赤脚行。万象森罗笑不辍。
甲申四年(明太祖是年托身皇觉寺)。
禅师径山下金陵龙翔广智大欣寂。
欣嗣径山熙。住龙翔。驿召赴阙。见上奎章阁。赐坐谘问法要。及顺帝御极。待遇益隆。后以老病求退。优诏不许。勅外台护视。使安居终老。五月示微疾。作手书别交游。嘱其徒以两朝所赐金币。作万佛阁。上报国恩。二十二日。书偈趺坐而寂。黄文宪溍撰塔铭。虞文靖集着行道纪。有四会语录。蒲室集行世。
乙酉五年。
丙戌六年。
丁亥七年。
禅师天宁下妙果竺源水盛寂。
盛谒无能教於无为州之天宁。尽脱玄妙知解。隐居南巢。迁杭之西湖妙果。槌拂之下。悬崖壁立。务期实证实悟。示众曰。凡学道人。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岁久月深。具大无畏。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始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祖复答居士宋濂书。
濂每致书论道。祖复答书曰。士林中来者。无不盛谈左右。乃间气所生。文章学问绝出。为浙东群儒之冠。且犹深於内典。欣羡无已。承叙自幼读佛书。领其要旨。出入有无空假中中。至於中且不有。有无何在。三复斯言。此今之士夫。执有执无。离边离中。分彼此儒释之异。如左右儒释一贯者。能有几人。人言为不虚矣。张无尽云。余因学佛然后知儒。古德云。居无为界中。而不断灭有为之法。居有为界中。而不分别无为之相。暗合道妙。不易不易。审如是。则有为底便是无为底。左右已百了千常何处更有身心之虑未祛。事物之来未息。又何处更有真实工夫可做。而后出离有为了生死大事耶。左右与山野交二十年。会或剧谈。别或寄语。未有如此书之至诚也。人天之际。唯诚。朋友之道。亦诚而已。只如左右未动念。未操觚拂纸。未陈一言。及写在纸上了。是有为是无为。是生是死。是生死法。是出生死法。这些子。直是誵讹。故孔子谓子路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底说话。莫道子路不知落处。尽大地人都不知落处。岂不见黄山谷访死心。死心云。闻公会禅。诸方皆印可。是否。答云不敢。死心云。我有一问问公。公试答看。彼此烧作一堆灰。在甚处相见。山谷茫然。后参晦堂。示吾无隐乎尔一言。闻桂花香打破漆桶。鼻孔撩天。大丈夫欲成办个事。自有个般时节。山谷虽是一块精金。须入死心晦堂作家炉鞴。恶辣钳锤。始得。这一队汉。若到无明门下。更须一一勘过。何也。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里。山野如是杜撰。左右以为如何。
报国梵琦锡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
戊子八年。
己丑九年。
嵩山蔚入吴。
先是祖谓蔚曰。汝缘在吴。可往化导。大振吾宗。蔚遂入吴。凡三筑精蓝。方之邓尉。
庚寅十年。
辛卯十一年。
佛灭后二千三百年。
曹洞第二十三世香严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四世祖
讳子严。氏里失载。嗣香严。
壬辰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四世南阳万安松庭祖嗣宗统(三十年)。
祖韬光晦迹。
祖躬耕南阳。尝作力田偈云。昼拈块石驱山鸟。晓坐巢庵逐野豚。肠断秋风频击柝。目窥夜月更消魂。时比之镜清风穴。
祖付首座嵩山蔚衣法。
三月十四日。祖令源藏主赍法衣顶相。付首座时蔚曰。老僧袈裟一顶。付与嵩山蔚长老。表丛林之道念。
癸巳十三年。
甲午十四年。
禅师高峰首座无象易寂。
易字无象。将门之子。应袭父封爵。弃去出世。危坐禅定。屹如枯株。上天目谒高峰祖。机语契合。俾为首座。至正初。至明州海会。端居一室。栈绝诸缘。年九十九。正月礼佛告众。趺坐泊然而逝。阇维舍利无算。
师子林惟则锡号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兼赐金襕法衣。
则不住山。居恒随机开导。行省平章。咸稽颡执弟子礼。屡起江浙诸名山。坚却不赴。遁迹吴湘间。缁素就吴中构地结屋名师子林。寂后塔於水西源。
乙未十五年(六月明太祖起兵太平路)。
禅师径山下灵隐竹泉法林寂。
林嗣径山端。二月二日。集众叙平生行脚本末。且诫之曰。佛法下衰。无甚於今。宜各努力。索笔书偈曰。七十二年。虚空钉橛。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化。葬全身於松源塔西。其时塔前古桂当春吐华。清香满路。见者叹异。
丙申十六年。
台宗法师杭州普福弘济寂。
济字同舟。号天岸。余姚姚氏子。从舜田满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持律不违绳尺。依半山全习台教。悉通其旨。一日定中。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无滞。泰定元年。出世万寿。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丞相脱欢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於上天竺。令济即海岸建水陆大会。济人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咒。率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迁集庆万寿。有旨主杭之普福。济以年高八十。坚卧不起。门弟子强之受诏。未几退归旧隐。三月十日。书偈而逝。济凡讲法华一百十会。天雨宝华者再三。
丁酉十七年。
禅师清欲住吴灵岩。
欲字了庵。嗣古林茂。住灵岩上堂。石门巇崄铁关牢。举目分明百仞高。四十年中重到此。始终不隔一丝毫。
临济第二十世圣寿圆鉴普济祖示寂。
六月十四日示微疾。沐浴更衣。集众说偈曰。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投笔而逝。弟子用陶龛。奉全身[疗-(日/小)+土]於青松庵。
安隐忍曰。佛祖之道。不言福德操行。要非无福德操行者所能传持。但恐偏坠。而入道不精耳。自应庵华藏以后。临济之道日就浸溺。余波末流。无所不有。欲求高峰之履践。中峰千岩之福智。以振起末运。乌可多得哉。临济正法眼藏。至祖之世。已若太羹玄酒。备而不用久矣。厥后天奇祖翁。只以一谁字诲人。至於广通辈。遂明目张胆。数滹沱一法为奇名异相。法运之变。否亦甚矣。而天童之棒。三峰之宗旨。恰恰乎激扬於是。岂徒然哉。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七
猜你喜欢 卷第四·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九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三·玄奘 卷七十七·佚名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八·德辉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二·雪关智訚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毗尼母经卷第四·佚名 学菩萨戒法·智旭 序·晦翁悟明 卷第五·道原 说行定品第二·佚名 目次·佚名 序·虚舟普度 卷第二十三·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