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1】,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2】,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4】,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5】,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遗意也【6】。而议者谓为非计【7】。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8】,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9】;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10】,几败北山,殆死潼关【11】,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12】,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闫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13】,突将、无前【14】、叟、青羌【15】。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16】,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17】,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18】。

【注释】

【1】偏安:偏于一隅,苟且偷安。

【2】量(liang):估量。

【3】孰与伐之:与伐贼相比,哪一个好?

【4】思惟:思虑。

【5】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

【6】奉:执守。

【7】非计:计谋不当。

【8】涉险被创:经历艰险,遭受挫伤。

【9】殊绝:极端地不同。

【10】偪:同“逼”,迫促。

【11】殆死:几乎死亡。

【12】驽下:疲笨低下。

【13】曲长屯将:曲、屯皆军队中编制,长、将是其长官。

【14】突将无前:“突将”与“无前”犹今之突击勇士。

【15】賨叟、青羌: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16】鞠躬尽力:弓身勤劳尽力。

【17】利钝:顺利或挫折。

【18】逆覩:预见。

【赏析】

世称诸葛亮有前后两《出师表》。《前出师表》指蜀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临行时向后主刘禅所上疏,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昭明文选》著录只称《出师表》,无“前”字。而《后出师表》既不见于《三国志》本传,亦不见《诸葛忠武侯文集》和《昭明文选》,只见于《三国志》本传裴注所引,说是出于张俨《默记》。《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说,吴主孙亮建兴二年(253),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曾著论,称“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似乎是这篇《后出师表》,但既然身在吴国的诸葛恪能见到这篇奏表,而蜀国的陈寿于晋武帝泰始十年所上的《诸葛氏集》和他所写的《诸葛亮传》为什么都没有提到呢?人多疑《后表》为伪作,而这正是聚讼的原因。不过,《后表》的思想积极进取,与《前表》精神一致,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启迪的意义,所以值得一读。

裴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说这篇《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十一月奏后主的。此前的情况是,建兴五年,诸葛亮屯军汉中。“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兵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于是“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由于用人不当,致有街亭之败,诸葛亮请自贬三等。这年八月,吴主孙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曹)休于石亭。”(《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冬天,“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蜀书·诸葛亮传》)。那么此表即作于这次出散关的前夕(《蜀书·赵云传》说赵云卒于建兴七年,疑误。据表中语,知赵云卒于诸葛亮上表以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说明自己要求再度出师的原因,在于受托讨贼。先提出先帝(刘备)的政治纲领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汉与曹贼势不两立,要想兴复汉室,就不能偏安于蜀,必须讨贼。第二步,是自谦才弱,诸葛亮从来就是很谦虚谨慎的,何况又新有街亭之败?但仔细玩味,他这自谦,是自留一退步,为了反跌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的主旨。既然才弱敌强,是坐以待毙呢,还是在战争中不断削弱敌人、争取生存下去?不如伐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先帝才托孤给自己,自己是受先帝之托讨贼的。

第二部分即第二自然段,说自己既受托孤之重,因此寝食不安,忠心耿耿,临深履薄,为实现先帝遗志而努力。文中陈述了他的战略方针,“思惟北征,宜先入南。”由于军务繁重,他“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饭。他还指出了眼下的有利形势:“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疲于西”,指魏大将军曹真被蜀牵制之事;“又务于东”,指魏将曹休被吴将陆逊败于石亭事。这对蜀国正是有利时机,所谓“兵法乘劳”,乘其疲惫,正好进攻。而朝士颇生议论,以为出师非计,这大概也是后主刘禅的看法,所以诸葛亮特别写此表文,来论述这个问题。“谨陈其事如左”,就是恭谨地陈述其事如后。古人书写,皆竖行自右向左,所以说“如左”。

第三部分包括六小段,提出“六未解”。所谓“未解”,系就朝士的非议和后主的态度而言,对此,诸葛亮觉得难以理解。第一小段以高帝创业为例,说明不能避难就易、弃战求安。高帝明德,张良、陈平深谋远虑,也是经历无数险难才得天下。今天蜀国情况不及高帝之时,更没有理由与敌长久对峙,坐待敌人自亡了。第二小段是以刘繇、王朗的教训来开导后主,希望以他们的失败为鉴戒。汉末大乱,刘繇尝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刘不敢到任,被人接到曲阿,后来又被袁术、孙策攻击,跑到彭泽。王朗尝为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与策战,败,浮海至东冶,又被策追击,于是投降孙策。本文这里说他们“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云云,不详所据。大概这两人都比较迂阔,不能主动进攻,使孙策养蓄势力,自己最后落得失败。第三、四两小段以曹操为例,说以曹操之能,用兵如孙武、吴起,犹屡次挫败,后来才得“伪定一时”,那么以自己劣钝之才,怎能出战必胜呢?意谓如果认为出战只能胜利,不允许失败,否则就不能出战,这实际是作茧自缚,坐以待亡。“伪定一时耳”,指曹氏政权只是暂时定位罢了。诸葛亮以刘氏为正统,所以称曹魏为“伪”。这两小段引了些曹操战败的例子,“困于南阳”指建安二年(197)张绣败操于宛城事;“险于乌巢”指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时,袁绍在乌巢屯粮,操军粮少,险些失败。“危于祁连”大约指建安九年(204)曹操围邺(袁尚的巢穴)事。袁尚来救,操击之,乞降,不许。袁尚夜遁,保祁山,操追击之。复还攻邺,操出行围,袁尚部下审配伏弩射之,操几乎中箭。“偪于黎阳”指建安七年(202)袁绍病死,其子袁谭、袁尚屯于黎阳,操与之连战,谭、尚固守。“几败北山”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操将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操自长安出斜谷与备争汉中,运粮北山下,备因险拒守。操军士多逃亡,乃退还长安。“殆死潼关”指建安十六年(211)操与马超战于潼关,操自潼关北渡河,超等骑兵追射之,矢下如雨。后操见诸将说:“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五攻昌霸不下”指建安四年(199)刘备初与董承等受献帝衣带诏,将反曹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东海昌霸反操,郡县多叛操而应刘备,操遣将攻之不克。“四越巢湖不成”疑指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进军濡须口(此处为吴所筑城堡,在巢湖东,以拒曹操),号步骑四十万,与孙权相守月余,不利,乃撤军还。“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李服即《蜀书·先主传》里的王子服,他表面为操所用,暗地里却与董承等受献帝密诏,同谋杀操。建安五年谋泄,皆伏诛。“委夏侯,而夏侯败亡”指建安二十年(215)操得汉中,留夏侯渊屯汉中,自引军还。二十四年(219)春,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于定军兴势作营。渊率兵来争其地,被黄忠打败,渊等皆死。第五小段说,自己从建兴五年(227)屯驻汉中以来,中间一年多,就丧失了赵云等战将精锐,这些精锐乃是数十年中从四方纠合来的,如果不趁现有兵力奋战图强,再过几年,就只剩三分之一了,就无法对敌了。第六小段说,现在虽民穷兵疲,但战事不随人的欲望可以停止,只要战事不停,与其被动作战,不如主动出击,两者劳力费用是一样的。欲守益州一州之地与操久持,是没有前途的。以上六小段,反复说明危而后安、战而后强的道理,指出了一味求安的严重后果。

第四部分开头说“夫难平者,事也”,“平”同“评”。这句意即事情结果很难评论判定。他举先帝的例子,说当初先帝被操追击,曾败当阳、奔夏口(这是建安十三年事,这一带是古代楚地),曹操高兴地拍手,以为天下已定。但后来先帝联合东吴,败操于赤壁,西取巴蜀,举兵北征,消灭了夏侯渊,夺取汉中,使兴复汉室有了希望,这是曹操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失著。以后又是吴国背弃前盟,攻取荆州,关羽败死麦城,先帝伐吴,在秭归大败,北方曹丕称帝。事情变化如此,是人们难以预见的。这段话,说明未来难料,既包含了将来可能失败,但也包含着可能成功。总之,鼎是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因此不可妄自菲薄,唯须努力争取,死而后已。

综观全文,其写作目的是为申明出师的必要,而且指出时机宝贵,迫在眉睫。但朝廷对于出师有所议论,这些议论既反映思想问题,也反映了蜀国民穷兵疲的客观困难。对此做为蜀国丞相,诸葛亮不能不认真分析,以统一大家的认识。先提出蜀国政策的总原则,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坚定不移的,否则先帝创业还有什么意义?然后说到目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不伐贼,则坐以待亡;伐贼,或可取胜。即使伐贼失败,也胜过坐以待亡。这是诸葛亮的指导思想。不过,方针既定,还有个伐贼的时机问题。从魏国“适疲于西,又务于东”来看,是伐贼的好时机;从蜀国“才弱敌强”、“民穷兵疲”的方面看,又存在不少困难。由此又产生不少思想问题。本文用大量篇幅来讲安和危、胜和败的辩证关系,是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他的战略方针。一句话,他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主动出击,积极开辟新局面。这是本文思想精华之所在。过去的批评,都只肯定诸葛亮“鞫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品德作风,对本文所表现出的战略思想重视不够,所以这里有强调的必要。文章最后一段是结论,在阐明胜和败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曹操初胜,包含着后来的失败,随后又提到蜀国的失利,话就到此为止,至于今后蜀国命运如何,他没有说,这一点颇足玩味。但他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有“鞫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

这篇文章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惊人之笔,但层层剖析,逻辑谨严,很有说服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欧阳修
  卷三十六·志第十二·历六·张廷玉
  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一·张廷玉
  卷十六 郑语·左丘明
  读礼通考卷八十八·徐乾学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一·佚名
  ○皇朝平吴录下·佚名
  卷七之二·佚名
  史记集解卷二十五·裴骃
  毛修之传·魏收
  顾德辉传·张廷玉
  卷五十九·雍正
  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三聘·唐圭璋

      三聘字梦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尝和范成大词。  满江红  冬至  薄日轻云,天气好、相将祈谷。民情喜、颂声洋溢,清风斯穆。饮酒不多元有量,吟诗无数添新轴。对古人、一笑我真愚。君无俗。  斜川路,经行熟。黄花

  • 李坦然·唐圭璋

      风流子   东君虽不语,年华事、今岁恰如期。向寒雨望中,晓霜清处,领些春意,开两三枝。又不是、山桃红锦烂,溪柳绿摇丝。别是一般,孤高风韵,绛裁纤萼,冰剪芳蕤。   清香还有意,轻飘度勾引,几句新诗。须是放怀追赏,莫恁轻离

  • 王禹偁·唐圭璋

      禹偁字元之,鉅野人。生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九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端拱初,如试,历右拾遗。二年(989),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辨徐铉罪,忤旨,贬商州团练副使。累迁翰林学士、坐谤讪罢工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 {探病}·佚名

    『生 慢』 相思一病障颠倒,恨我呆痴自憔●;那畏琴书无凭准,害我一命送南柯。『生●』一时望伊,心肝恰是尖刀刺。那畏伊心不比旧时,空我有只想思。任恁那畏扁鹊,你恶医,须念同学时。三年恩情重,许结红丝。谁知到今

  • 玉川子集卷第一·卢仝

    古今诗 月蚀诗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天色绀滑凝不流冰光交贯寒朣胧初疑白莲花浮出龙王宫八月十五夜比并不可双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轮如

  • 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八十一·赵尔巽

      李卫 田文镜 宪德 诺岷 陈时夏 王士俊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就迁布政使,命仍管盐务。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命

  • 卷一七一 陳紀五·司马光

      起玄黓執徐(壬辰),盡閼逢敦牂(甲午),凡三年。   高宗宣皇帝太建四年(壬辰,公元五七二年)   春,正月,丙午,以尚書僕射徐陵為左僕射,中書監王勱為右僕射。   己巳,齊主祀南郊。   庚午,上享太廟。   辛未,齊主贈琅邪王儼

  • 东林列传卷十一·陈鼎

    ○明刘宗周传刘宗周字起东绍兴山阴人生而端严言动有伦虽年少时已岿然负儒宗望万厯辛丑成进士丁内艰时许公孚远学宗紫阳宗周叩为学之要告以存天理遏人欲遂谨识之勿敢忘甲辰授行人归养丁外艰读礼之暇惟以明理见性为事一

  • 卷之二十一·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九月。丁未朔。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张人骏、电奏悉修浚黄浦。事关紧要。着派瑞徵前往上海。督饬江海关道详细履勘。查察实在情形。会商该督妥筹办理。并着外务部知道。电寄  ○法部奏已革绥远城将

  • 今献备遗卷二十九·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项忠项忠字荩臣浙江嘉兴人也正统壬戌进士授刑部云南司主事迁陜西司员外郎己巳扈従北征羁留边外饲马久之挟二良马南驰马疲遂弃马步走间道凡七昼夜达宣府视其足陷蒺藜刺者百数还升山东司郎中景泰二年升广东

  • ●郑氏史料续编卷四目录·佚名

    一三三、福建巡按朱克简密奏本(密陈沿海情形)顺治十三年四月初一日(三八三)一三四、户科给事中王益朋残揭帖(直陈海防之要)顺治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到(三八五)一三五、候代浙闽总督佟代揭帖(遵旨回京)顺治十三年四月(三八五)一三六

  •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一·佚名

    二帝三代通论上帝王世次年纪【六一】舜禹受禅【颍滨】帝王所尚【李翱 李华 颍滨 刘敞】帝王世次年纪六一曰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谓显人矣而后世犹失其传者岂非以其逺也哉是故君子之学不穷逺以为能而阙其不知慎

  • 汉纪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司马光

    汉纪四 汉高帝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 [1]冬,上击韩王信余寇于东垣,过柏人。贯高等壁人于厕中,欲以要上。上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遂不宿而去。十二月,帝行自东垣至。 [1]冬季,汉高帝

  • 卷四十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 仁皇帝圣训卷四十二积贮康熙十七年戊午二月庚戌上谕户部积贮系国家大计年来各路兵马需用粮饷浩繁在外

  • 曹嘉祥·周诒春

    曹嘉祥 字希麟。年五十四岁。生于广州。已婚。子四女一。永久住址。天津河北。同治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哈佛高等学堂。光緖七年回国。民国四年。任海军部次长。现时通信处。北京东四十一条三十二号。Tsao, Kai-Ch

  • 卷一百三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十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十四>青旌【鄭氏曰青青雀水鳥鳶

  • 原序·严粲

    诗缉原序 叙曰六经皆厄於传疏诗爲甚我朝欧苏王刘诸钜儒虽摆落毛郑旧说争出新意而得失互有之东莱吕氏始集百家所长极意条理颇见诗人趣味然踈缺涣散要未爲全书盖诗於人学自为一宗笔墨蹊径或不可寻逐非若他经然其流旣为

  • 说林上·韩非

    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务光因自投于河。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孟卯曰:"公不如为仆。公所长者使也。公虽为仆,王